張煜
摘 要:從古至今,閱讀一直是增強人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學生的識字能力一般,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更弱,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利用課外閱讀的幫助來提升小學生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從應用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必要性出發(fā),從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的角度出發(fā),談了小學課外閱讀的延展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教學;課外閱讀;理解能力;文字表達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3-089-02
每一部文學藝術作品的誕生,都是完成了一次偉大的藝術創(chuàng)造。文學家將自己對于人生、社會、世界、自然的種種觀點和看法,通過文學藝術手段的幫助濃縮到文學藝術作品當中,不僅體現(xiàn)了幾千年文明的傳承和發(fā)展,更是表現(xiàn)出一個時代甚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價值觀、世界觀。閱讀各種類型的文學藝術作品,能夠有效豐富小學生的閱歷和知識文化水平,在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尚未成熟的時候,為他們的思想成熟指引光明的道路。但是,語文課堂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將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用來安排小學生們完成必要的閱讀練習,在這樣的情況下,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應用課外閱讀就是一種必然的選擇了。
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課外閱讀有助增強學生理解能力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從古至今,閱讀一直是增強人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學生的識字能力一般,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更弱,因此在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提升小學生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就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
然而從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由于小學生的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生性好動的小學生又對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沒有太大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很難在課堂上耗費太長的時間在幫助學生識字、閱讀上。為了滿足教學的需要,教師可以選擇安排學生預習或者復習語文教材的相關內容,以此來提升學生對教材的熟悉程度,可是提前完成的預習或者課后完成的復習,既無法解決學生不識字的問題,又無法在教師已經(jīng)完成對課文內容講解的情況下加深學生的理解力。所以,課外閱讀就成了一種十分必要的教學手段。
以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學期課外閱讀題《兩只羊》為例:
兩只羊
一天,一只白羊從南面上了獨木橋,一只黑羊從北面上了獨木橋。他們同時來到橋當中,白羊說:“你退回去,讓我先過橋!”黑羊說:“你退回去,讓我先過橋!”
它們誰也不肯讓誰,就打了起來,不一會兒,只聽到河里“撲通!撲通!”的響聲,它們都掉到河里去了。
1、短文一共有( )小節(jié)。
2、拼讀下列音節(jié),并在文中圈出這些詞語:
(1)dú mù qiáo (2)tóng shí
(3)běi miàn (4)xiǎng shēng
3、填空:
(1)( )和( )在獨木橋的( )相遇了。它們都要對方( ),讓( )先走。
(2)兩只羊誰也( )就打了起來,結果都( )。
(3)在文中找出一對反義詞,把它寫在括號里:( )——( )。
在這一道課外閱讀練習里,小學生首先要完成百余字的簡單閱讀,然后,三個十分有針對性的小題可以有效幫助小學生認識和了解這百字短文的深刻意義。具體說,第一個填空題引導著小學生認識了“段落”,第二道閱讀題幫助小學生練習和熟悉了漢語拼音,而第三道題則幫助小學生將百余字短文中最精煉的詞語和中心意思提煉了出來。只有讀懂了短文,明白了短文中講述的“故事”,才能填寫正確第三道題的答案。這樣的練習,不僅完成了必要的閱讀訓練,更從多個角度出發(fā)幫助參與練習的小學生復習了自己已經(jīng)學過的各種語文知識,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閱讀,是主動的閱讀,小學生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閱讀和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意義才能真正了解文章的意義,才能完成閱讀后的幾道簡單的練習題。這樣一來,學生自己的理解能力就能得到有效提升。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蓖ㄟ^課后閱讀的練習,小學生能夠在簡單的閱讀中復習多種語文知識,同時在習題的引導下增強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這就是小學課外閱讀延展作用的有益體現(xiàn)。
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課外閱讀有助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闭f的是大量的閱讀之后將會使得人的寫作能力得到相應的提升。這樣的道理同樣適用于小學生。對于廣大小學生來說,由于識字能力、理解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限制,使得小學生的寫作能力羸弱,但是通過有益地課外閱讀,小學生能夠深刻理解漢語言文學的博大精深,能夠在有針對性的閱讀練習中了解詞語之間的差異,增強自己的文字表達能力,從而通過課外閱讀實實在在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以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學期課外閱讀題《人有兩件寶》為例:
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雙手會做工,大腦會思考。
用手不用腦,事情做不好。用腦不用手,啥也做不好。
用手又用腦,才能有創(chuàng)造。一切創(chuàng)造靠勞動,勞動要用手和腦。
(一)填空:
(1)人有兩件寶是指( )和( )。做工靠( ),思考靠( )。
(2)做事情要用( )又用( )。這樣才能( )。
(二)詞語搭配:
(1)認真地 勞動 (2)一雙 (下接第91頁)
(上接第89頁)手指
辛勤地 雙手 一根 手表
勤勞的 頭腦 一只 小手
聰明的 思考 一塊 手套
在這道課后閱讀題目中,朗朗上口的押韻使得漢語言的特色和節(jié)奏感被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小學生在閱讀中很容易被這種簡單的節(jié)奏感吸引,發(fā)現(xiàn)漢語言的新魅力,從而產生一種尋找甚至吟唱這種有節(jié)奏感的文學藝術作品的沖動。這種沖動就是寫作興趣產生的源動力之一。另一方面,在閱讀習題中詞語搭配一題的設計將幾個容易混淆的詞匯放在一起,通過讓小學生自己比較詞匯之間差異的方式來幫助小學生加深對詞匯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這本身也是對小學生文字理解能力和文字應用能力的鍛煉。久而久之,小學生就會在課后閱讀潛移默化的熏陶中增強自身的語言文字理解和表達能力,從而在創(chuàng)作欲望的趨勢下,開始嘗試文學創(chuàng)作。這也是課后閱讀延展作用的一大表現(xiàn)。
我國學者金花(2011)在研究中指出,語文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這種豐富的人文內涵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應該重視語文教學對于學生的文化熏陶和文化感染作用,并且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取向,把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把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作為最高的教學追求,通過我們的教學使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雖然閱讀的總量不大,閱讀后的練習題也為數(shù)不多,但是卻能夠有效利用寶貴的課余時間,利用有限的機會增強小學生的語言文字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而有效降低語文課堂教學工作中識字教學和閱讀教學的壓力,有效提升小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讓課后閱讀成為廣大小學生探尋和開啟博大精深的漢語言文學藝術寶庫大門的鑰匙,用脈脈書香滋潤廣大小學生幼小的心靈,借課后閱讀的幫助放飛每一個小學生心中的美好愿望。
參考文獻:
[1] 金 花.淺談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新課程學習(上),2011(04).
[2] 張紅艷.激發(fā)讀書興趣.提升閱讀能力[J].學周刊,2011(22).
[3] 魏勝奎.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J].文理導航(下旬刊),2010(12).
[4] 范 樂.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訓練[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0(Z1).
[5] 付以軍.淺談如何加強農村小學課外閱讀[J].新課程導學,2013(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