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
摘 要:“文化建設”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重要途徑之一。近年來,文化軟實力在國際競爭中的影響越來越受到各國重視。我國作為文化大國,其燦爛的文化也隨著經(jīng)濟的騰飛迅速走向世界。但是,與發(fā)達國家和一些文化輸出強國相比,我國現(xiàn)階段的文化外傳仍處于劣勢,面臨著傳播內容繁雜、傳播手段刻板等問題。要把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我們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選取合適的文化內容,豐富傳播方式和手段,借鑒他國成功的經(jīng)驗,不斷創(chuàng)新傳播模式,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
關鍵詞:中國文化;文化外傳;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9-0020-02
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和科技等方面飛速發(fā)展,硬實力的不斷加強使得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大大提升。與此同時,國家也同樣重視以文化為核心的國家軟實力的提升,從政策、資金等各個方面大力支持文化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努力推進中國文化事業(yè)走向世界。經(jīng)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國文化國際推廣已卓有成效,“熊貓”、“中國功夫”、“漢字”、“中餐”等中國文化符號和元素,正通過孔子學院等平臺傳播到世界各地。但是,我國的文化外傳發(fā)展速度及發(fā)展程度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甚至與同為亞洲國家的日韓相比,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本文將從文化傳播內容的選取、文化傳播策略的運用等方面,對目前中國文化外傳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嘗試提出一些建議。
一、文化外傳中的不足
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擁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歷史和豐富燦爛的文化,毫無疑問是當今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文化大國,但我們距離文化強國的目標還有較遠的距離。在中國文化外傳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問題無非有三個:一是傳播什么樣的中國文化;二是向誰傳播中國文化;三是采取什么樣的傳播手段和傳播策略。其中,筆者認為第一點和第三點是文化外傳中的關鍵問題。下文將從這兩方面談談中國文化外傳中所存在的不足。
(一)傳播內容選取
悠久的歷史、廣袤的疆域、多元的民族,這都使中國的文化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凡事都要有側重,文化外傳也不例外。在中國浩瀚的文化海洋之中,我們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最先對外傳播的應該是最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能夠代表全體中華民族的、具有現(xiàn)代氣息的文化內容,而諸如一些地域性、文學性、歷史性較強的文化元素有時候并不適合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打頭陣。
例如,作家莫言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頒獎當日,瑞士的中國留學生們在斯德哥爾摩最繁華的“走廊”購物中心以快閃的形式表演《紅高粱》中的情節(jié),以此來慶祝這一歷史性時刻。然而,由于這種文化形式的地域性和文學性太強,在場的很多外國人都看不懂,因此并沒有多少人駐足觀看,反響也不強烈。再如,對于中國的國粹京劇,大多數(shù)的外國人也只是抱著“好奇”的心態(tài),而真正“感興趣”想要了解的卻很少。雖然近幾年隨著國內外戲劇藝術交流的不斷頻繁,京劇走上了國際舞臺,但進入劇場觀看的人也大多是當?shù)厝A人票友和一些真正喜愛中國戲劇的外國愛好者。不難發(fā)現(xiàn),京劇仍停留在藝術交流的層面上,在國外遠達不到好萊塢大片那樣的火爆程度。因此,我們在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時候,應該對傳播內容有所篩選和側重。
(二)傳播手段和策略
經(jīng)濟、科技的高速發(fā)展為文化傳播提供了前提條件,也大大豐富了文化傳播的媒介。目前,除了傳統(tǒng)的傳播方式,如學術文化訪問交流、互設文化節(jié)等,中國文化外傳渠道主要還有媒體、影視、網(wǎng)絡、圖書、漢語等。但是,豐富的傳播渠道與刻板的傳播手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的文化傳播創(chuàng)新意識還不夠。同樣一個演講主題,經(jīng)驗豐富、善于表達的演講家更能將演講的內容和精髓傳遞給聽眾。文化傳播也是一種表達,我們只有采用靈活多樣的表達方式,才能讓受眾更能夠接受。
“木蘭替父從軍”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故事,美國迪士尼公司對該故事進行了改編,創(chuàng)造出一個符合西方觀眾口味的“美國式花木蘭”,不僅收獲了不錯的票房成績,而且還讓世界認識了這位巾幗英雄。再者,派拉蒙影業(yè)公司和夢工廠動畫公司將“熊貓”和“功夫”這兩個典型的中國文化元素組合到一起,制作出了風靡全球的《功夫熊貓》系列電影。這都給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了一個醒:中國已不再處于千百年前那個文化上遙遙領先周邊各國的時代了。我們要讓中國文化再次變得有魅力,就應該轉變傳統(tǒng)觀念,豐富傳播手段和策略,將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傳向世界。
二、對文化外傳的建議
(一)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中國文明源遠流長,我們的祖先所創(chuàng)造并積累下來的文化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連綿不斷、流傳至今的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是維系一個民族內部團結的紐帶。歷史上的中華文化璀璨奪目,對周邊各國乃至世界具有極強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各國曾紛紛派遣使節(jié)、學生來中國學習先進的文化和技術。英國著名科技史學家李約瑟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指出:“在公元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中國曾保持令西方望塵莫及的科學技術水平,那時中國的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這一點可以毫不費力地加以證明”。由此可見,我國的文化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起過重要的推動作用。
然而,隨著封建君主制度的沒落,近代中國文化發(fā)展已遠遠落后。文化外傳事業(yè)在改革開放后才得以較大規(guī)模的開展。與此同時,大量外國文化涌入中國,歷史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和韓國也在對中國進行著強有力的文化輸出。日本動漫游戲,韓國電影電視劇等充斥著中國網(wǎng)絡,日韓明星也受到了很多國人的追捧。尤其是年輕一族,他們崇尚異國文化,甚至有些人漠視本國文化。荷蘭漢學家高羅佩早就詫異“中國人只崇尚西方舶來作品而冷落自己的瑰寶” [1]。這種現(xiàn)象需要引起國人的高度重視,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一個連本族文化都不屑一顧的民族是不可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而且,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欣賞我們的文化,怎么可能讓外國人喜歡上中國文化呢?因此,我們應該以正確的態(tài)度看待自己的文化,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二)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相結合
我們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時,除了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外,還應該重視現(xiàn)代文化的傳播。沈壯海(2009)指出:“在當下,世人對中國文化形象的感知,仍然主要停留在中華民族悠久恢宏的傳統(tǒng)文化上;在很多場合,我們習慣于向世人展示的,也多為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元素。[2]”正因如此,很多外國人對中國的認識仍停留在那些傳統(tǒng)的文化元素帶給人的感受上。所以,我們必須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新的文化元素,給人們以新的文化體驗,讓更多的人對現(xiàn)代中國有全新的認識。以具有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成果,確立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形象,在嶄新的現(xiàn)代境遇中彰顯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著的中國文化的實力和魅力[2],這樣才能有利于中國文化沖出國門、走向世界,為更多人所接收。
(三)提煉文化傳播內容
在隨機調查二十位在校大學生后發(fā)現(xiàn),他們首先聯(lián)想到的日本文化符號是:動漫(十二票)、櫻花(六票)、和服(一票)、忍者(一票);首先聯(lián)想到的韓國文化符號是:韓劇(十二票)、泡菜(五票)、韓星(三票)。其中受調查者對和服和忍者的感知均來自于動漫,韓星也可以認為是從韓劇中衍生出來的元素。
由此可見,日韓在對外宣傳本國文化時呈現(xiàn)出“少而精”的特點,而我國的文化傳播路線則表現(xiàn)出“多而散”的特點。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煙海。上文中提到,我們應該選取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能夠代表全體中華民族的、具有現(xiàn)代性氣息的文化內容進行對外傳播。而且,我們還要對符合要求的文化內容進行再篩選,挑選出某些文化符號進行重點宣傳,然后帶動其他文化元素。這一點我們可以借鑒日韓兩國的做法:“突出重點,帶動其他”。
(四)文化傳播形式本土化
張常勇和俞蓓(2012)指出:“文化出口的前提之一就是讓消費者接納我們的產(chǎn)品,也就是要實現(xiàn)‘他者認同”[3]。要讓中國文化變得容易接受,就需要我們開動腦筋,對文化進行再包裝,以接收方熟悉的表達方式來表達中國文化。上文中所提到的美國動畫電影《木蘭》和《功夫熊貓》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美國人拿中國的文化元素,進行美式包裝,讓它們更加符合美國人乃至整個西方人的審美口味。功夫巨星成龍將中國功夫和美式幽默結合起來,同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使得中國功夫為世人所熟知。再如,美國一川劇愛好者在著名選秀節(jié)目《美國達人秀》上上演川劇變臉。讓國人驚訝的是,在場的評委和觀眾一臉茫然,現(xiàn)場異常平靜,評委直呼看不懂。倘若在中國,其精湛的表演技藝定能贏得中國觀眾的高度贊賞。若這位表演者能夠將川劇臉譜換成美國人熟悉的名人,再加入些美式的喜劇表演,筆者想定會引起美國觀眾的興趣和共鳴。反觀鄰國日本,日本動漫可謂風靡全球。單從某些動漫人物的畫風看,就能看出有些歐美風格,再加上故事內容多參雜西方元素(如:宗教、神話、人物背景等),深受歐美漫畫迷喜愛,但大多數(shù)的日本動漫中也糅合了大量的日本文化元素,其骨子里所宣揚的仍是日本的民族精神。因此,我們大可以借鑒這種本土化的包裝方式,傳播中國文化。
三、結 語
發(fā)展成為世界文化強國也是“中國夢”的內涵之一,隨著國際競爭日趨白熱化,各國越來越重視文化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紛紛從經(jīng)濟、政策等方面加大本國文化的對外輸出力度。在這場文化傳播的競賽中,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中國有著文化資源豐富的先天優(yōu)勢,我們應該合理篩選文化元素,采用多樣化且有針對性的傳播形式,讓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為“中國夢”的實現(xiàn)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 羅海瀾.功夫、熊貓與狄仁杰——西方作品“中國風”對中國文化的傳播影響和啟示[J].當代文壇,2012(2).
[2] 沈壯海.文化軟實力的中國話語、中國境遇與中國道路[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11).
[3] 張常勇,俞蓓.他者認同:文化出口的前提[J].中國報業(yè),2012(10).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