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愛民
摘 要:做記者就要寫新聞報道。通訊作為新聞寫作的一個基本題材,通過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詳細深入而又生動形象地報道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相比消息的寫作,通訊的內(nèi)容較為豐富,形式較有創(chuàng)造性,寫作的手法較為多樣且富有文采。部分記者在寫通訊的時候,文章所謂的有水平、有學問的“高雅之美”,就是在文章中堆積一些華麗的辭藻。本文筆者通過自己在通訊創(chuàng)作的親身感受,論文內(nèi)容摘要:介紹了通過多用慣用語、引用俗語(諺語)、穿插歇后語、巧用順口溜、“客串”廣告語、善用成語使通訊增色的體現(xiàn)通訊寫作“通俗美”的幾種表現(xiàn)手法,給讀者以啟迪。
關鍵詞:通訊寫作;“通俗美”;表現(xiàn)手法;大俗大雅;俗中藏雅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9-0164-02
當記者拿起筆來寫通訊的時候,總想寫得既有力度又有文采,不免搜腸刮肚費勁腦汁,堆集一些華麗的辭藻在通訊之中。以為這種才“美”,才有水平、有學問。其實不然。我們說:“高雅之美”是“美”,那么“通俗之美”也是“美”。通俗并不等于膚淺,是因為它把高深的道理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變現(xiàn)出來,產(chǎn)生美感,使通訊增色,給人以啟迪。怎樣使通訊寫作達到通俗美呢?許多名家大師已有過精辟的論述,在此,本人只想談談自己粗淺的認識。
一、多用慣用語
所謂慣用語,是指在老百姓中廣泛流行的有指代和比喻意味的習慣說法。比如:把工作互相推諉說成是“踢皮球”或是“扯皮”;把抓業(yè)務學習和政治學習說成是“充電”;把迎奉上司說成“拍馬屁”;把工作辭退說成是“炒魷魚”;把該公開辦的事不公開稱作是“暗箱操作”;把升學率為零說成是“剃光頭”;把官升的快說成“坐直升飛機”;把解除束縛說成是“松綁”;把內(nèi)部不團結說成“窩里斗”,還有什么“市場疲軟”、“勞動力富余”、“軟著陸”等等……這些在群眾口頭上習慣常用的詞匯,如果寫在通訊中,的確增色。如劉衡在《媽媽教我放鴨子》一文中,就用了許多慣用語[1]:
我說:“鴨姑娘,你小小年紀,一年收入九千幾,本事真大!”
他對我說:“哪里,哪里!我一只巴掌拍不響,這九千多元是我們一家子5個勞力合起來掙的……手拿一桿金槍,腳踏一葉扁舟,當上了‘鴨司令 ……”
媽媽告訴我:“鴨子雖小,渾身是寶,國計民生不可少”
原來鴨子有很多地方像人:年輕的鴨子喜歡打扮,穿得五顏六色,花里胡哨;年老的鴨子胡不溜秋,老里老氣。公鴨體格魁偉,毛色鮮艷;母鴨小巧玲瓏,十分樸素。有蛋的鴨子像人壞了肚子、尾巴拖下來,走得慢;沒蛋的一身輕松走得快。有病的鴨子不想吃、不想動,沒病的東咧咧、西咧咧,嘴巴不肯歇一歇。
在以上這段文章中,作者接連使用了:“一只巴掌拍不響”、“當了鴨司令”、“五顏六色”、“花里胡哨”、“灰不溜秋”、“老里老氣”、“懷上肚子”、“東咧咧、西咧咧”等等慣用語,效果極佳,一個活潑可愛的放鴨姑娘躍然紙上。
二、引用俗語(諺語)
“俗語”是指普通流行的話語,包括民間諺語,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錘煉出來的,大多反映了人民的心愿,記錄了社會生活和人生經(jīng)驗,道理深刻,形象生動,言簡意賅,如果能恰當引用就會使通訊產(chǎn)生美感。有一年秋天,筆者曾采訪過一位老農(nóng),與老農(nóng)有如下對話:
我問老農(nóng):“何時種小麥適宜?”
老農(nóng)說:“要知山中路,須向打柴人”。說完,指了指身邊的農(nóng)技員(人稱土秀才)。
土秀才對我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p>
我問他:“早了或晚了有什么說法?”
土秀才說:“白露麥,長過墩;寒露麥,雞爪墩;霜降麥,一根針。早了或晚了,都會造成減產(chǎn)。只有秋分時節(jié)種的麥,才有增產(chǎn)的保證?!?/p>
隨后我又問土秀才有關小麥的田間管理,他說:“小麥不怕草,就怕坷垃咬,種子下地,管理上馬;三種種,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險”。
以上采訪中,老農(nóng)和土秀才均說出了有關種好小麥方面的農(nóng)諺俗語。爾后,在采訪不同行業(yè)的勞動者時,他們都有本行業(yè)的俗語。
如:“端誰碗,受誰管”;“人要臉,樹要皮”;“官不打送禮的,狗不咬拉屎的”;“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有志者不在年高,無志者空活百年” ……在幾十年的記者生涯中,筆者多次將這些俗語寫進通訊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穿插歇后語
歇后語,俗稱俏皮話或完侃子。這是“高雅”的語言所不能代替的。文章中穿插使用幾條歇后語,其通俗美更是活靈活現(xiàn)。因為它包含了群眾的智慧,從古至今廣泛流傳,妙趣橫生。如:“麻袋裝菱角——露尖”;“瞎子點燈——白費蠟”;“鼻子尖掛燈——聞(文)明”;“茶壺里煮餃子——有嘴倒不出”;“吃飽練上吊——沒事找事”;“賣豆腐搭戲臺——買賣不大架子不小”;“大姑娘坐轎——頭一回”;“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夜貓子打盹——睜只眼閉只眼”。歇后語在通訊穿插運用,要講究場合,不同的場合適應不同的歇后語,才能使通訊生輝。比如形容生活提高和工作成績的,可用“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形容禍從口出的,可用“撅嘴騾子賣個驢錢——賤在嘴上”;形容蠻橫霸道的可用“黑瞎子(狗熊)打立正——只手遮天”?!稓v史的審判》就巧妙地穿插了歇后語。文章是這樣寫的“……在特別法庭的審訊中,反革命主犯江青毫不掩飾地供稱,她就是‘和尚打傘——無發(fā)(法)無天”[2]。充分暴露了江青一伙反革命真面目。歇后語如果用反了,那就有失大雅了。比如有一村民喪父,一好友前去吊唁。那好友對孝子說:“哥們,你們節(jié)哀老爺子去世了,雖然心疼,但是不要壇子放屁——想不開”。這句歇后語就用反了,弄得哭笑不得,非常尷尬。
四、巧用順口溜
順口溜是民間流行的較為廣泛的口頭韻文,句子長短不齊,讀來卻朗朗上口。如果在通訊寫作中巧妙的運用一二,更能產(chǎn)生美感。筆者在采訪中,經(jīng)常聽到被采訪對象用順口溜形式作答。在大呼隆年代,群眾的順口溜是:“工分工分,社員的命根,工分掙到手,吃穿都有”;“地瓜干子當主糧,雞腚眼子當銀行”。實行責任制后,則是“滿坡都是人,人多不成群,各就各的位,人人有責任”。在形容美好生活時,他們用“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吃細糧,蓋新房,穿新衣,娶新娘”;在形容發(fā)家致富方面;“不出院,萬把塊”;“要想發(fā)家致富快,少生孩子多種樹”。在抨擊社會丑惡方面,群眾的順口溜則更多。
比如:“同志們加油干,一年掙了四十萬,買輛烏龜殼,拉個王八蛋”;“打開車門向里看,里面誰是貪污犯,先槍斃,后辦案,絕對不會出冤案”;在形容某些官場腐敗時,則是:“上午跟著輪子轉,中午圍著盤子轉,晚上摟著裙子轉”;“喝酒七兩八兩不醉,跳舞三步四步都會,玩‘那個三個四個不累”;在形容三講取得成績時,則是:“酒場少了肚子小了,小秘跑了,夫妻好了”。在形容計劃生育上報不實時,則是:“村騙鄉(xiāng),鄉(xiāng)騙縣,一只騙到國務院”。在通訊寫作時,巧用順口溜,的確能產(chǎn)生通俗美?!犊h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一文,作者就巧用了兩句順口溜:“干部不領,水牛掉井”、“搖錢樹,人人有,全靠自己一雙手”[3]。較強地放映了焦裕祿帶領群眾,靠自己的一雙手同風災、澇災、鹽堿斗爭的感人事跡。
人民創(chuàng)造了歷史,也創(chuàng)造了語言。只有獲得豐富的語言,才能把通訊寫得有聲有色,富有通俗美。有人認為,群眾的順口溜是耍貧嘴,寫通訊引用順口溜則有礙大雅。其實不然,恰如其分地引用一兩則,職能給通訊添彩。但不能用多,凡事都有個“度”超過了“度”,就不美了。
五、“客串”廣告語
當今廣告語創(chuàng)意很深,有些廣告語婦孺皆知,在寫通訊時,如能巧妙地把一些廣告詞“插足”進來,也可以產(chǎn)生通俗美。筆者曾采訪過一個公司經(jīng)理,他曾用廣告語揮回答你所提出的各種問題。當問起他的事業(yè)時,他說:“只要是他想干的事,那就是‘跨上輕騎,馬到成功”!當筆者問起他的夫妻感情時,他又說“農(nóng)夫山泉,有點甜”!當問起他的健康狀況時,他說:“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身體倍兒棒”!有一次,經(jīng)理聽說汽油要漲價,買了好幾噸存了以來。當筆者問及此事時,他說:“康必得治感冒,常備重要哦”!其實生活中,不光是這位經(jīng)理善于“客串”廣告語,其他如能也常是這樣。因為現(xiàn)在電視已普及,一些生產(chǎn)廠家無時不在電視上做廣告,時間長了,廣告詞已將受眾的耳朵磨出了“繭子”。熟能生巧,他們套用或客串廣告詞來用于日常語言交際是自然的事。當我們寫通訊時,不妨在恰當?shù)臅r候,也來上一兩句,那么文章就顯得生動活潑多了。
六、善用成語
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形容簡潔而意思精辟的,定了型的詞組或短句。成語的特點好似四字組成,有出處。多有典故演繹而來。如“守株待兔”、“掩耳盜鈴”、“黔驢技窮”等等。大凡每篇通訊,作者都把成語作為一道“主菜”。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則多用成語。如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則用“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敵的困境中的項羽。文中說:“楚霸王項羽被劉邦的軍隊包圍在垓下,一天夜里,項羽聽見四面的漢軍里都是楚人的歌聲,疑心楚國的地方全被劉邦占領了”。后來,人們也多用“四面楚歌”來形容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困境?!胺磸蜔o常”是人們常用的一個成語,形容常常變化,一會兒這樣一會那樣,變動不定,曲波在《智取威虎山》中描寫楊子榮智斗欒平時就曾用到了這一成語:“反復無常好陰險,吞吞吐吐定藏奸,踏破山門留腳印,要把共軍引上山”。楊子榮義正詞嚴斗敗了欒平,取得了座山雕的“信任”,最后里應外合,攻破了匪巢威虎山。
我國的四大名著的作者,皆是善用成語的大師,每當拜讀時那朗朗上口的成語,無不膾炙人口。
總之,以上談了有關通訊寫作通俗美的幾種表現(xiàn)手法,值得注意的是,要想使通訊達到“通俗美”,一是要“通俗”而不能“低俗”、“媚俗”和“庸俗”,要大俗大雅,俗中藏雅。如“俗”不達意,則會讓讀者感到“俗不可耐”。二是要注意對象、場合和情境,如果一味的“俗”起來,信口開河,“俗語”連珠,超過了“度”,就會適得其反,弄巧成拙。三是要“按需分配”、“文為心聲”,只有在描寫誠懇、樸實的人物時,記錄他們通俗的對話,才能自然生動、親切感人。否則,通訊寫得再通俗,也產(chǎn)生不了美感,只能是牛鼻子插大蔥——裝象(相)。
參考文獻:
[1] 徐占焜.中國優(yōu)秀通訊選(下卷)[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2] 歷史的審判[N].新華社,1981-01-26.
[3] 穆青.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N].人民日報,1966-02-07.
[責任編輯: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