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穎
(商務部研究院,北京100710)
2014年二季度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穩(wěn)定向好,我國外貿穩(wěn)增長政策效應逐步顯現。在外貿基數下行、國外需求上行、國內政策托底,以及人民幣匯率走弱刺激出口、抑制進口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5月份我國進出口同比增長3%,1—5月累計增速0.2%,結束了連續(xù)兩個月的負增長。盡管全年外貿形勢不容樂觀,但我國外貿在貿易結構、貿易伙伴、地區(qū)分布等方面呈現諸多積極變化。
2014年5月,我國進出口總值3550.2億美元,同比增長3%,較4月提高2.2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954.7億美元,同比增長7%,較4月提高6.1個百分點;進口1595.5億美元,同比下降1.6%,較4月回落2.4個百分點;貿易順差359.2億美元,擴大74.9%,創(chuàng)2009年2月以來新高。
2014年1—5月累計進出口總值16791億美元,增長0.2%。其中,出口8752億美元,下降0.4%,降幅較1—4月收窄1.9個百分點;進口8039億美元,增長0.8%,較1—4月回落0.6個百分點;貿易順差713億美元,收窄12.2%。
受益于歐美經濟復蘇對全球貿易和產業(yè)鏈的帶動,2014年5月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增長6.6%和4.8%,較4月提高9.0個和15.7個百分點,均為近4個月以來首次正增長。受益于人民幣匯率調整(實際有效匯率下行)和海外需求復蘇,5月七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長7.9%,與上月持平。其中,服裝出口增長9.5%,家具出口下降4.4%,增速分別較4月提高5個和0.7個百分點;紡織品、鞋類、玩具出口分別增長7.7%、15.75%、12.4%,較 4月分別下降 1.7、5.6、11.6個百分點。“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分化明顯。1—5月,焦炭及半焦炭出口同比增長199.3%,原油出口下降74.3%,成品油出口下降9.0%,未鍛軋鋁出口增長2.6%。
2014年5月,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額同比分別下降36.4%和37.0%。大豆、鐵礦砂和原油進口額同比分別增長20.6%、-6.4%和11.9%,較4月回落41.7、8.6和7.8個百分點。5月進口疲軟,反映出內需偏弱及近期嚴管商品融資、打擊貿易套利活動的政策效應。1—5月,我國大豆、鐵礦砂、原油進口額同比分別增長35.3%、19%、11.1%,進口均價分別下跌 5.9%、12.5%、3.3%,主要大宗商品進口量增價跌。
2014年5月,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1943.1億美元,占比54.7%,較4月下降0.2個百分點;加工貿易進出口1127.7億美元,占比31.8%,較4月增加0.5個百分點。其中,一般貿易出口增長10.3%,較4月回落1.2個百分點,連續(xù)兩月回落;加工貿易出口增長1.6%,較4月擴大2.1個百分點。一般貿易進口下降5.5%,較4月下降12.6個百分點;加工貿易進口下降1.2%,較4月下降2.2個百分點。相較于加工貿易,一般貿易具有國內產業(yè)鏈條長、自主研發(fā)因素強、行業(yè)帶動效應大等特點,我國貿易方式持續(xù)優(yōu)化。
2014年5月,海關特殊監(jiān)管區(qū)域物流貨物出口和進口增速分別為8.2%和3.2%,較4月大幅提高60.2個和35.2個百分點。5月,租賃貿易進口同比增長92.2%,保稅監(jiān)管場所進出境貨物進口增長37.6%。此組數據與整體進口形勢明顯背離,值得關注。
2014年5月,我國對美國、歐盟、日本出口同比分別增長6.3%、13.4%、2.2%,較4 月分別回落5.7、1.7、0.4個百分點。對東盟出口增長9.1%,較4月提高5.4個百分點。對金磚成員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總體出口增長0.5%,比4月小幅回落1.5個百分點。對港出口同比下降0.8%,降幅比4月收窄30.6個百分點。
2014年前5個月,我國云南、陜西、甘肅、重慶和廣西5省區(qū)市的出口增速分別為52.6%、46.8%、42.4%、41.9%和41%。中西部地區(qū)出口增長與經濟增速保持諧振。其中,云、桂面向東盟經濟區(qū),助推區(qū)域內產業(yè)貿易發(fā)展;陜甘渝對接國家“一路一帶”戰(zhàn)略,具有明顯的后發(fā)優(yōu)勢和增長潛力。
2014年5月,全球制造業(yè)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2.2,較4月提升0.3個百分點,全球經濟企穩(wěn)復蘇跡象愈加明朗。分區(qū)域看,受極寒天氣影響,美國制造業(yè)PMI一度回落,但2014年2月以來不斷走高,5月較4月提升0.5個百分點至55.4,為2014年前5個月最高值,顯示制造業(yè)活動大幅擴張。歐元區(qū)自2013年下半年以來一直處于50榮枯線以上,5月制造業(yè)PMI較上月降1.2至53.2,制造業(yè)擴張放緩。日本5月制造業(yè)PMI較上月升0.5至49.9,仍居收縮區(qū)間,經濟復蘇趨勢有所停滯。主要新興經濟體5月制造業(yè)PMI升跌互現,生產國多處擴張區(qū),資源國多現萎縮。中國5月制造業(yè)PMI為50.8%,比4月上升0.4個百分點,已連續(xù)3月回升;非制造業(yè)商務活動指數為55.5%,比4月上升0.7個百分點。
美國經濟復蘇中兩大關鍵部門(就業(yè)和房地產)均出現明顯改善跡象。2014年5月美國非農就業(yè)人數增加21.7萬人,高于預期的21.5萬人,低于前值28.8萬人。4月非農就業(yè)人數增加創(chuàng)2013年以來新高,5月數據下降屬于高位調整。5月失業(yè)率為6.3%,與前值相同,好于預期的6.9%,失業(yè)率維持低位。美國5月非農數據顯示就業(yè)市場逐漸改善,消費支出不斷走強,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有望較快增長。
歐盟統(tǒng)計局數據顯示,經季節(jié)性調整后,歐元區(qū)及歐盟28國2014年一季度GDP環(huán)比分別上升0.2%和0.3%,同比分別上升0.9%和1.4%。歐元區(qū)一季度家庭消費環(huán)比上升0.1%;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環(huán)比上升0.3%;出口貿易環(huán)比上升0.3%;進口貿易環(huán)比上升0.8%。歐盟28國一季度家庭消費環(huán)比上升0.2%;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環(huán)比上升0.6%;出口貿易環(huán)比上升0.4%;進口貿易環(huán)比上升1.1%。歐洲央行宣布,將歐元區(qū)主導利率——主要再融資操作利率從0.25%降至0.15%,將邊際貸款利率從0.75%降至0.40%,將邊際存款利率從0%降至-0.1%,歐元區(qū)首次出現央行所主導的負利率。制度性突破和德國經濟帶動作用增強,利好歐元區(qū)復蘇可持續(xù)性。歐洲經濟復蘇動能有所增強,盡管目前有一定的通縮和就業(yè)壓力,但負利率等寬松政策增強了經濟增長動能。
日本提高消費稅率的負面影響逐漸凸顯,但其所造成的沖擊更可能一次性地集中于4、5兩個月份,未來日本經濟企穩(wěn)向好的概率依然很大。
新興經濟體在經歷了2013年美聯(lián)儲縮減QE所引起的風暴之后,2014年回升態(tài)勢良好,所受沖擊最甚的匯市和股市已經回升,2014年表現可能超市場預期。新興市場國家的復蘇除了能夠在進口需求上促進中國出口之外,通過匯率回升也有利于中國的出口。自2013年5月美聯(lián)儲前主席伯南克宣布將退出QE之后,新興市場國家匯率大幅貶值,而人民幣逆勢升值,從而提高了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水平。新興國家的復蘇將伴隨著其貨幣的走強,這將降低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水平并有利于中國出口。
我國外貿發(fā)展的有利因素有:一是外需有望持續(xù)改善。美國經濟運行平穩(wěn),歐央行進一步寬松政策為歐元區(qū)復蘇保駕護航,歐洲持續(xù)降息,歐洲版量化寬松政策(QE)有望落地,均利好外需走強。新興市場國家的復蘇除了能夠在進口需求上促進中國出口之外,其貨幣的走強也將降低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水平并促進中國的出口。二是內需有望企穩(wěn)。國內多項微刺激政策(包括增加鐵路投資額度、兩次定向降準等)的出臺,以及政府穩(wěn)外貿措施的落地,都將逐步推動內需企穩(wěn)。三是多項先行指標預示出口將延續(xù)回暖趨勢。匯豐PMI的新出口訂單大幅提升,中采官方PMI新出口訂單好轉,歐美PMI均處于擴張區(qū)間。2014年5月海關公布的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為42.3,較4月提升0.4,已連續(xù)三個月提升,預示未來2—3個月我國出口將繼續(xù)好轉。不利因素有:一是海外經濟增長不確定性仍存。二是基數在逐步提高。2013年三季度以來,我國外貿進入復蘇期,增速較5、6月份有明顯加快,對2014年出口增速帶來一定基數壓力。三是由于5月貿易順差高達359.2億美元,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大。不排除幣值回升可能,一旦發(fā)生,此前因人民幣匯率貶值帶來的出口價格優(yōu)勢可能逐步削弱。6月以來,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價逐步走低。未來人民幣雙向浮動將成常態(tài),受此影響,出口波動可能加大。
綜上,未來我國外貿利好因素將獲得進一步釋放,進出口增速有望持續(xù)好轉。出口方面,全球經濟復蘇確定性增強將助力出口回升;政府穩(wěn)外貿措施的進一步落地,也將逐漸支撐出口;2014年2月以來人民幣貶值對出口促進的時滯效應,將逐步發(fā)揮效力。進口方面,盡管貿易融資的收緊對進口的沖擊仍將延續(xù),但近期國內各項定向寬松政策的密集出臺,將對需求形成刺激,進口需求有望企穩(wěn)。隨著我國外貿產業(yè)結構的不斷升級、海外需求的持續(xù)向好以及政府支持政策的發(fā)力,我國出口主體將逐漸從勞動密集型行業(yè)轉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yè),從制造業(yè)轉向服務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