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華
曾聽余光中先生演講,臺大英文系出身的余先生對食洋不化的翻譯大為不滿:A soldier must love his country,直譯為“一個士兵必須愛他的祖國”。其中,“一個”可刪掉,泛指,不合中文習慣,“他的”簡直是廢話,士兵不愛“他的”祖國,難道愛“別人的”祖國?如不影響表情達意,“的”字可盡量刪。這樣一來,這句英文就可翻成“士兵必須愛國”,不僅抹平了皺紋,也減掉了贅肉。
《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中的湯鎮(zhèn)臺深諳文字妙用,他奉上五十兩銀子與書辦,“不為別的,只為買你一個字”,原來府里知會湯鎮(zhèn)臺征苗,湯要書辦將“帶領兵馬”寫作“多帶兵馬”。用心經(jīng)營文字,動一字而全盤皆活、以少馭多的例子在古代可謂俯拾即是。清人吳楚材、吳調(diào)侯編的《古文觀止》,三百多年來嘉惠無數(shù)后學,被譽為清代以來最為流行的古代散文選本之一,所選二百二十二篇文章均符合為文的標準:雅潔。中國藝術歷來講究留白與空靈,“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此地無聲勝有聲”為文字最高境界,能到這個地步的人不多,如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也算懂得文章三昧,怕的是沒有敬畏之心,忘不掉炫博夸奇,于筆底材料不忍割愛,盡情臚列,不厭其煩。
說話與著述,符合夫子的“辭達而已”大抵便已登堂入室了。明人袁宗道說:“口舌,代心產(chǎn)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崩弦惠吔?jīng)濟學家張培剛在意劉博平對他“文如切玉之刀”的評價,張五常也自稱:“我的文章沒有什么了不起,而唯一感到欣慰的,就是可以寫得清楚明白?!毖詾樾穆暎淖种皇菍o形的聲音符號記錄下來,說到底,還是要便于交流與溝通,不可故弄玄虛,裝神弄鬼,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上世紀之初,文言與白話激烈論爭,無論是黃侃以“妻喪速歸”調(diào)侃胡適的白話,還是胡適以“干不了,謝謝”回應文言“才疏學淺,恐難勝任,不堪從命”,問題都指向文字的經(jīng)濟,如何以少勝多,以簡馭繁。當下不少人為文言文抱不平,以為文言文以雅俗論,較白話文為雅;以簡繁論,較白話文為簡;以深淺論,較白話文為深。從歷史命運與知識傳播來看,實在不必陷入文化守成主義的誤區(qū)里。魯迅家后園的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若只從文字精簡的角度著眼,換成“后院墻外有兩棵棗樹”,哪能體會到作者站在后園里緩慢轉移目光,逐一審視兩株棗樹的況味?《菜根譚》言:“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恰好?!鼻『镁秃?,文言與白話,不必你死我活,也不必取此舍彼、相互排斥。今天的作者,對二者應當兼收并蓄、揚長去短。
話說回來,大家對白話有所偏見,也非為無因。對白話的偏見,不是對《水滸》與《紅樓》的偏見,而是對中西交流過程中產(chǎn)生的新白話的頗有微辭。一位英國語言學家曾說,“普通話是軍隊的語言?!苯裉?,英語已成為全世界的“普通話”,它把其他語種都擠壓成方言,詩性而豐富的漢語在這一強勢語言面前變成了弱勢群體,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危機。交往是必然的,漢語不能自外于英語系統(tǒng),歐化語體豐富了漢語的表達方法,借著輸入新的表現(xiàn)法,中國現(xiàn)代文更加精密、清楚和豐富,另一方面,亦如魯迅的直譯,“寧信而不順”,也侵蝕了漢語本具的美感與特質(zhì)。漢語的歐化如生活的歐化,也是潮流所趨,勢所難免。語言文字與時并進,新詞匯、新句法反映新事物、新情景,只要自成合理的新意,當可豐富語文的內(nèi)涵。
但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承載文化之余,往往也會傾覆文化。文化認識的深淺雅俗,決定語文境界之高下清濁。因此,語言背后折射出的心態(tài)倒應引起警惕,西化潮流之下,如何葆有民族文化傳統(tǒng)、認證民族文化價值極為關鍵。因為定力不夠者會走上文化虛無主義的道路之上,否定本民族固有的文章學傳統(tǒng)。有學者以西方詩的標準衡量中國古典詩歌,認為古詩不夠優(yōu)秀,原因只在于它們太短。這恰恰是對古典詩歌含蓄與精煉缺乏足夠的尊重與理解。
歐化語體、歐化文風的籠罩之下,一如我們所見,弊端也很明顯,那就是:文章越寫越長,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問題,非得長篇大論方可,讀著令人云里霧里。本來,文章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何必堆砌煩冗?文章冗長之外,句子的冗長則為常見弊端。余光中先生說:“貌似‘精確實為不通的夾纏句法,不但在譯文中早已猖獗,且已漸漸‘被轉移到許多作家的筆下。崇拜英文的潛意識,不但使譯文亦步亦趨模仿英文的語法,甚至陷一般創(chuàng)作于效顰的丑態(tài)。長此以往,優(yōu)雅的中文不要淪為英文的殖民地?”
兩種煩冗見于官樣八股與學術八股。趙翼論詩絕句有言:矮子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大部頭的論著,雖然巍然成一體系,看似壯觀,拆開來卻無片磚瓦可用,滿篇陳詞濫調(diào),幾百頁一路讀下來,常識而已。不如單取自己一點一滴的心得,寫成一條兩條,彼此都省工夫。王國維《人間詞話》寥寥一萬五千多字,多少真知灼見盡在其中。北京出版社的“大家小書”系列,不搞高頭講章,不掉書袋,也清新可喜,使多少學人受益。如今的大師們,洋洋十數(shù)卷或數(shù)十卷文集中,不知能留下幾條文字供人征引?泰勒說:世上悶人真多,你問他好,他真的一五一十告訴你他好不好(A bore is a man who when you ask him how he is,tells you)。文字呈幾何級數(shù)
量增長的時代,愈發(fā)令人懷念李密《陳情表》里簡單的“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漢語獨特的聲韻與音樂效果彰顯無遺,要是弄成歐化語體,真不知如何啟齒。文字的剪裁與匠心,見的是苦心孤詣。“沒有我你冷不冷”如果改為“如果沒有我,那么你冷不冷”,則索然寡味矣。
簡約是智慧的靈魂,冗長是膚淺的藻飾,為文最忌冗長,只言片語,可以擲地有聲;三五百字,亦能打動人心?!渡袝?、《詩經(jīng)》都不長,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學》僅一千零五十二字。儒家經(jīng)典的《中庸》,今人加上標點,也只四千二百八十一字。惜墨如金,我們實在應該好好學一學?!皠h繁就簡三秋樹”,深秋的樹經(jīng)過數(shù)度秋風,干凈得只剩下枝枝杈杈。文章力求簡短精煉、要言不煩,能簡單表述的絕不拖泥帶水。endprint
將當下冗長文風怪罪于英文,也不全對。海明威的《老人與?!罚昂髣h改了二百多遍,“砍伐了整座森林”,只保留下原稿篇幅的十分之一,文筆之洗練舉世折服。哈羅德·布魯姆的《影響的焦慮》,“用一本小書敲了一下所有人神經(jīng)”,這本七萬多字的小書涉及詩歌批評、理論批評和宗教批評三大方面,被譽為“最有天賦、最有原創(chuàng)性和最有煽動性”,用我們的標準,好像不夠一篇博士論文的字數(shù)。好看的英文,that,which,where用的也是小心翼翼,能省則省。法國人也有一句老話,說形容詞是名詞的敵人??磥?,東海西海,心理攸同,文字的道理差不多。
英語世界交口贊譽的作品譯成中文,不堪卒讀者居多,真信了“翻譯是對原著的一次謀殺”這句行話,文章不簡潔。究其原因,約有兩途:
一是兩種語言間轉換不自然。張五常說他二十九歲前的文章九曲十三彎,下筆花拳繡腿。每個作者大約都有這個階段,不甘平淡、強學花哨,終淪為庸脂俗粉,繞來繞去把自己繞糊涂了。話說回來,沒有這個階段,就沒有后來能將學問有條不紊陳述出來的張五常。他的《佃農(nóng)理論》等名著,真是從語言迷宮里轉出來了。當今眾多學人讀著翻譯過的西方書籍長大,自以為與西方接軌,不知受了多少語言污染。倒不如錢鍾書,他少時讀西洋文學作品,都出自目不識ABC的林琴南的翻譯,反而能保留中文的正宗。上世紀三十年代,論文多以“某某作家及其作品”為題,陳援庵看到,必刪“其”字。翻看當下文章,“基于”泛濫成災,令人頭大,很多可刪,“基于應試教育下的英語改革”直說成“應試教育下的英語改革”無妨,很多可換一種表達方式,“摩托羅拉XT702手機基于android操作系統(tǒng)”中的“基于”可換成“運用”。
論文為格式化的語言,尚有規(guī)律可循,文學語言貴尖新生動,譯不好更是讓人作嘔?;羯P≌f《紅字》的Hester Pryne:with a figure of perfecte legance on a large scale,被譯為“大規(guī)模的十分秀麗的體態(tài)”,這是什么體態(tài),著實費人思量。梁實秋用母語寫作極為本色:“‘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涌,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但翻譯《呼嘯山莊》,讓人啼笑皆非:Pure,bracing ventilation,被他整成了“純潔興奮的空氣?!绷合壬苍S該聽聽元人戴表元的“三番來者”理論:“凡作文發(fā)意,第一番來者,陳言也,掃去不用;第二番來者,正語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來者,精語也,方可用之?!奔儩?、興奮對譯Pure,bracing,常人都能想到,陳語用不得的,還是多琢磨一下精語吧。這一琢磨,包含著看清事理、整理思緒,此后才會有好章句出現(xiàn)。董橋談翻譯有喻:“好的翻譯是男歡女愛,如魚得水,一拍即合。談起來像中文,像人話,順極了。壞的翻譯是同床異夢,人家無動于衷,自己欲罷不能,最后只好‘進行強奸,硬來硬要,亂射一通,讀起來像鬼話,既褻瀆了外文也褻瀆了中文。”“純潔興奮的空氣”真是褻瀆了外文也褻瀆了中文。
二是體制障礙,考核、晉升、評獎,速度至上、效率優(yōu)先,鍵盤敲打文字代替了手工書寫。長文成為衡量的尺度之一,引發(fā)了一輪又一輪的文字擴軍備戰(zhàn),各類專業(yè)人士都在生產(chǎn)體制宏大的專業(yè)論文,其實相當部分的人拙于行文,缺乏文體學的相關訓練。西人以為博士論文,十之八九無足觀賞,不外把一堆尸骨從一個墳墓搬到另一個墳墓里去。此言大體不差。在數(shù)量與速度的時代,字斟句酌、刪繁就簡等優(yōu)良傳統(tǒng)被有意無意忽略了。這不免讓人懷念沈昌文先生當年仰仗一些老教授“慢工出細活”來保證翻譯質(zhì)量的掌故。老先生們用“打太極拳的速度”每天只譯五百到一千字,戲稱“衛(wèi)生翻譯”,因為過了兩千字就會“傷了元氣”。嚴謹?shù)淖g者往往要在曠日持久、殫精竭慮的勞作中才能企及“信達雅”的標準。陳嘉映之譯海德格爾與維特根斯坦,鄧曉芒之譯康德,鄧正來之譯哈耶克等,都歷經(jīng)長達數(shù)年、甚至十多年的長途跋涉。
文章寫得明白如活、不枝不蔓,是謂簡潔。簡潔之外,亦不可忽視了典雅與文雅,身處泛娛樂時代,大眾文化對精英文化不斷惡搞與戲擬,不僅媒體會以各種噱頭吸引眼球,連嚴謹?shù)慕虒W與儀式感極強的集會都可能陷入低俗,變成一種娛樂的狂歡。2010年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在畢業(yè)典禮上狂飆網(wǎng)絡語言:我知道,你們還有一些特別的記憶。你們一定記住了“俯臥撐”、“躲貓貓”、“喝開水”,從熱鬧和愚蠢中,你們記憶了正義;你們記住了“打醬油”和“媽媽喊你回家吃飯”,從麻木和好笑中,你們記憶了責任和良知;你們一定記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來有一天,或許當年的記憶會讓你們問自己,曾經(jīng)是姐的娛樂,還是哥的寂寞。
通篇演講兩千余字,時長十六分鐘,既短小精悍,也不是假、大、空的套話,讓人耳目一新,因此,李校長被掌聲打斷三十次,并引發(fā)七千七百余名學子起立高呼“根叔、根叔”。大眾傳媒一片叫好聲,李校長的親民、接地氣讓全國人民為之一振。陳平原卻提出了善意的忠告:在如此隆重的頒授學位的典禮上,作為一校之長,理應高瞻遠矚,體現(xiàn)博學深思的院士風范,給學生神圣感與莊嚴感,不應像演藝明星那樣為博得年輕人的歡心,一味扮嫩。只要看看奧巴馬對美國學生發(fā)表的演講《我們?yōu)槭裁瓷蠈W》,就明白這種批評并非苛刻。陳平原說的是文體意識,放在民國時期,理工教授能懂,今天可能只有中文系的教授能懂這些了。通俗點說,《知音》上的情感文字放在《人民日報》不合適。
董橋有散文《文章不長皺紋》,開篇說:“文章要老而沒有皺紋:精神皺紋不可皺過臉上皺紋也?!蔽睦聿煌ǖ姆g體固然是一臉皺紋,不分場合的裝嫩,取悅于聽眾的媚俗,大約也是一種精神皺紋。董橋還有兩文,一篇叫《鍛句煉字是禮貌》,另一篇叫《文字是肉做的》,碼字的人也許應該看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