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云
摘要:在電工技術教學中引入先進的EDA技術是該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它不僅能夠使學生直接接觸到先進的技術,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文中設計了一個利用ADS軟件設計基本放大電路的例子,為學生展示電路設計的基本過程,以及如何利用相關知識點設計相應的電路,使課堂教學脫離了純理論講解的方式,增加了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
關鍵詞:EDA;電工技術;電路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9-0029-02
一、引言
電工技術是一門非電專業(yè),例如機械類、汽車類等學科中某些專業(yè)的基礎或選修課程。但是,該門課程所包含的內容較多,跨度較大。上冊主要有電路分析和電動機的基本原理,還包括電力電子技術;下冊主要內容為模擬電子技術和數(shù)字電子技術。本課程開設的初衷是為這些非電專業(yè)的學生提供一個窗口,使其能夠在短時間內對電子技術的基本原理有一個整體的把握,以具備對其專業(yè)的相關電子設備有一定的了解能力。因此,這種非專業(yè)性課程的定位,加之課程內容本身理論性較強,使學生不了解學習該課程的意義與實際的應用,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大多數(shù)以獲得學分為目的。但是,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電子技術及其相關的學科,幾乎已經對各門學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最明顯的例子體現(xiàn)在現(xiàn)代汽車工業(yè)中。目前,汽車已經不再單純是一個機械裝置,它是綜合了最新機械與電子技術發(fā)展水平的高科技產品。同時,隨著電子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市場上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電子設計自動化(EDA:Electronics design automation)軟件,改變了以往全部需要手工工作來設計電路的局面。目前,幾乎所有的電子電路設計任務都是在EDA軟件的協(xié)助下完成的,而且,是否具備熟練的EDA軟件使用能力已經成為大多數(shù)公司招聘員工的先決條件。因此,在電工技術課程中引入EDA技術[1-5],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教學內容,也是幫助學生更好就業(yè)的一個重要手段。
二、EDA技術在模擬電路教學中的應用舉例
模擬電路通常是電工技術教學中的難點,一是電路結構復雜,學生難以理解;其次,學生不了解該部分內容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導致學習興趣不高。為此,可以適當將EDA技術穿插在這部分的教學中,從實際電路設計的過程中引出與課程關鍵知識點相關的內容,以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以下用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表明如何將EDA設計過程與電工課程中相關知識點進行結合。
例:使用ADS(Advanced design system)軟件實現(xiàn)共射極放大電路的靜態(tài)分析與直流偏置設計。
共射極基本放大電路是電工技術中模擬電路部分接觸的第一個重要的知識點,課程要求學生熟練使用計算法與圖解法來確定放大電路的靜態(tài)工作點。學生對這一部分的掌握情況直接影響到其對后續(xù)知識點的掌握,因此,本例從電路設計的實際過程出發(fā),引出相應的知識點。
在講解例子之前,需要給學生明確的是在實際的有源電路設計中,通常情況下,晶體管靜態(tài)工作點的選擇與設計是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實現(xiàn)不同功能的電路,可能在電路圖上區(qū)別不大,重要的是其靜態(tài)工作點的選擇。例如,低噪聲功率放大器需要無失真地放大微弱信號,因此它的靜態(tài)工作點需要選擇在輸出曲線的中點,而高功率放大電路為了盡可能提高輸出效率,通常靜態(tài)工作點選擇到靠近截止區(qū),而混頻器、倍頻器等電路,主要為了使用其非線性性能,因此,它們的靜態(tài)工作點通常要靠近飽和區(qū)。其次,需要強調的是電路設計是電路分析的逆過程,遵循的步驟是根據(jù)輸入輸出關系,確定靜態(tài)工作點,再得到直流偏置電路,與課程中計算直流工作點的順序正好相反,但是,它們所反映出的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
確定靜態(tài)工作點,就是根據(jù)電路所要實現(xiàn)的功能,確定基極電流IBB和集電極電流IC,集射電壓UCE。因此,首先需要得到晶體管的輸入輸出曲線。在ADS中,輸入輸出關系是通過對晶體管做直流掃描得到的。實驗步驟是先建立一個新的工程項目(Project)和一個新的設計(Design),然后選擇晶體管直流工作點掃描模板(ADS中常用的功能都做成了模板,可以直接調用),并在其提供的元器件庫中選擇合適的元件,加入到模板中,如圖1所示。
其次,需要設定晶體管的工作范圍,就是IBB和VCE的范圍,可以通過掃描參數(shù)設置得到,如圖2所示。本例中,IBB的掃描范圍是從20uA到100uA,掃描步長為10uA。VCE的掃描范圍從0V到5V,掃描步長為0.1V。當掃描參數(shù)確定后,點擊仿真按鈕,就會產生圖3的輸入輸出曲線。
圖3所示的輸入輸出關系曲線與課本上的曲線幾乎是一致的,它表明在不同的基極電流IBB作用下,集電極電流IC與集射電壓VCE的關系。通過輸入輸出曲線,可以選擇合適的靜態(tài)工作點,以實現(xiàn)電路的功能。在本例中,為與教材保持一致,將靜態(tài)工作點選擇在輸出曲線的中點,大致對應于圖3中光標m1的位置,軟件會自動顯示出此處的參數(shù),即IBB=60uA,VCE=3V,IC=6mA。當靜態(tài)工作點確定后,可以據(jù)此設計直流偏置電路。由于本例是設計共射極基本放大電路,因此需要計算基極和集電極電阻的大小。在ADS中,偏置電阻的大小可以自動計算,但是需要手動輸入相關的公式,如圖4所示:
根據(jù)圖4的計算公式,可以得到圖5的計算結果。從圖中可以看到,當選擇Ibb=60uA時,對應的基射電壓和基極電阻在一個范圍內變動,因此只能選擇一個近似的值VBE=0.8V,Rb=60K。用同樣的方法,可以得到的集電極電阻Rc=340。當所有的參數(shù)都計算得到后,需要對該電路進行驗證,并根據(jù)驗證結果進行調整。驗證電路及其參數(shù)如圖6所示。
根據(jù)共射極放大電路的基本計算結果,可以設計出圖6所示電路。驗證該電路的方法是對其做直流仿真,并將仿真計算的結果直接顯示在電路圖中對應的元件和支路上。從圖中可以看出,基極的電位為809mV,電流為69.9uA,而集電極電位VCE=2.74V,Ic=6.64mA。對比前面得到的靜態(tài)工作點參數(shù)(IBB=60uA,VCE=3V,IC=6mA),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存在一個小的偏差,這是因為在電路設計中,無論是在靜態(tài)工作點還是元件參數(shù)的選擇上,都存在近似的過程,因此,任何電路的設計,都是一個近似的設計,由此得到的實際電路都需要經過調試合格后才能夠實際使用。
以上的例子為學生展示了一個電路設計的基本過程以及設計方法。當課程進一步深入后,可以對本例進行擴展,例如在分析放大電路動態(tài)特性時,可以加入不同幅度的輸入信號,觀察在不同靜態(tài)工作點,放大電路的輸入輸出波形和非線性失真,有助于學生理解設計靜態(tài)工作點的意義。
三、結語
通過在電工技術課堂上增加EDA設計的過程,可以使課程從純理論教學轉向理論與實際設計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實際動手能力,并極大增加了教師和學生間的互動。同時,課本上的理論與公式不再需要死記硬背,它們已經融合到設計過程中,學生通過一兩個簡單的設計就可以熟練掌握,使學生能夠輕松完成課程的學習和考試。
參考文獻:
[1]劉廷文,唐慶玉.EDA課程設計——研究型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J].試驗技術與管理,2006,23(10):112-116.
[2]劉廷文,唐慶玉,段玉生.EDA技術是實現(xiàn)電工學研究型教學的良好手段[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23(8):65-68.
[3]高金定,鄔書躍,孫彥彬,等.EDA技術創(chuàng)新型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2):158-160.
[4]田建艷,夏路易.EDA支持下的電子技術教學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25(6):54-55.
[5]徐彥凱,雙凱,姜珊.EDA課程設計課題的開發(fā)與體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2):114-116.
摘要:在電工技術教學中引入先進的EDA技術是該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它不僅能夠使學生直接接觸到先進的技術,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文中設計了一個利用ADS軟件設計基本放大電路的例子,為學生展示電路設計的基本過程,以及如何利用相關知識點設計相應的電路,使課堂教學脫離了純理論講解的方式,增加了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
關鍵詞:EDA;電工技術;電路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9-0029-02
一、引言
電工技術是一門非電專業(yè),例如機械類、汽車類等學科中某些專業(yè)的基礎或選修課程。但是,該門課程所包含的內容較多,跨度較大。上冊主要有電路分析和電動機的基本原理,還包括電力電子技術;下冊主要內容為模擬電子技術和數(shù)字電子技術。本課程開設的初衷是為這些非電專業(yè)的學生提供一個窗口,使其能夠在短時間內對電子技術的基本原理有一個整體的把握,以具備對其專業(yè)的相關電子設備有一定的了解能力。因此,這種非專業(yè)性課程的定位,加之課程內容本身理論性較強,使學生不了解學習該課程的意義與實際的應用,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大多數(shù)以獲得學分為目的。但是,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電子技術及其相關的學科,幾乎已經對各門學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最明顯的例子體現(xiàn)在現(xiàn)代汽車工業(yè)中。目前,汽車已經不再單純是一個機械裝置,它是綜合了最新機械與電子技術發(fā)展水平的高科技產品。同時,隨著電子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市場上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電子設計自動化(EDA:Electronics design automation)軟件,改變了以往全部需要手工工作來設計電路的局面。目前,幾乎所有的電子電路設計任務都是在EDA軟件的協(xié)助下完成的,而且,是否具備熟練的EDA軟件使用能力已經成為大多數(shù)公司招聘員工的先決條件。因此,在電工技術課程中引入EDA技術[1-5],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教學內容,也是幫助學生更好就業(yè)的一個重要手段。
二、EDA技術在模擬電路教學中的應用舉例
模擬電路通常是電工技術教學中的難點,一是電路結構復雜,學生難以理解;其次,學生不了解該部分內容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導致學習興趣不高。為此,可以適當將EDA技術穿插在這部分的教學中,從實際電路設計的過程中引出與課程關鍵知識點相關的內容,以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以下用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表明如何將EDA設計過程與電工課程中相關知識點進行結合。
例:使用ADS(Advanced design system)軟件實現(xiàn)共射極放大電路的靜態(tài)分析與直流偏置設計。
共射極基本放大電路是電工技術中模擬電路部分接觸的第一個重要的知識點,課程要求學生熟練使用計算法與圖解法來確定放大電路的靜態(tài)工作點。學生對這一部分的掌握情況直接影響到其對后續(xù)知識點的掌握,因此,本例從電路設計的實際過程出發(fā),引出相應的知識點。
在講解例子之前,需要給學生明確的是在實際的有源電路設計中,通常情況下,晶體管靜態(tài)工作點的選擇與設計是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實現(xiàn)不同功能的電路,可能在電路圖上區(qū)別不大,重要的是其靜態(tài)工作點的選擇。例如,低噪聲功率放大器需要無失真地放大微弱信號,因此它的靜態(tài)工作點需要選擇在輸出曲線的中點,而高功率放大電路為了盡可能提高輸出效率,通常靜態(tài)工作點選擇到靠近截止區(qū),而混頻器、倍頻器等電路,主要為了使用其非線性性能,因此,它們的靜態(tài)工作點通常要靠近飽和區(qū)。其次,需要強調的是電路設計是電路分析的逆過程,遵循的步驟是根據(jù)輸入輸出關系,確定靜態(tài)工作點,再得到直流偏置電路,與課程中計算直流工作點的順序正好相反,但是,它們所反映出的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
確定靜態(tài)工作點,就是根據(jù)電路所要實現(xiàn)的功能,確定基極電流IBB和集電極電流IC,集射電壓UCE。因此,首先需要得到晶體管的輸入輸出曲線。在ADS中,輸入輸出關系是通過對晶體管做直流掃描得到的。實驗步驟是先建立一個新的工程項目(Project)和一個新的設計(Design),然后選擇晶體管直流工作點掃描模板(ADS中常用的功能都做成了模板,可以直接調用),并在其提供的元器件庫中選擇合適的元件,加入到模板中,如圖1所示。
其次,需要設定晶體管的工作范圍,就是IBB和VCE的范圍,可以通過掃描參數(shù)設置得到,如圖2所示。本例中,IBB的掃描范圍是從20uA到100uA,掃描步長為10uA。VCE的掃描范圍從0V到5V,掃描步長為0.1V。當掃描參數(shù)確定后,點擊仿真按鈕,就會產生圖3的輸入輸出曲線。
圖3所示的輸入輸出關系曲線與課本上的曲線幾乎是一致的,它表明在不同的基極電流IBB作用下,集電極電流IC與集射電壓VCE的關系。通過輸入輸出曲線,可以選擇合適的靜態(tài)工作點,以實現(xiàn)電路的功能。在本例中,為與教材保持一致,將靜態(tài)工作點選擇在輸出曲線的中點,大致對應于圖3中光標m1的位置,軟件會自動顯示出此處的參數(shù),即IBB=60uA,VCE=3V,IC=6mA。當靜態(tài)工作點確定后,可以據(jù)此設計直流偏置電路。由于本例是設計共射極基本放大電路,因此需要計算基極和集電極電阻的大小。在ADS中,偏置電阻的大小可以自動計算,但是需要手動輸入相關的公式,如圖4所示:
根據(jù)圖4的計算公式,可以得到圖5的計算結果。從圖中可以看到,當選擇Ibb=60uA時,對應的基射電壓和基極電阻在一個范圍內變動,因此只能選擇一個近似的值VBE=0.8V,Rb=60K。用同樣的方法,可以得到的集電極電阻Rc=340。當所有的參數(shù)都計算得到后,需要對該電路進行驗證,并根據(jù)驗證結果進行調整。驗證電路及其參數(shù)如圖6所示。
根據(jù)共射極放大電路的基本計算結果,可以設計出圖6所示電路。驗證該電路的方法是對其做直流仿真,并將仿真計算的結果直接顯示在電路圖中對應的元件和支路上。從圖中可以看出,基極的電位為809mV,電流為69.9uA,而集電極電位VCE=2.74V,Ic=6.64mA。對比前面得到的靜態(tài)工作點參數(shù)(IBB=60uA,VCE=3V,IC=6mA),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存在一個小的偏差,這是因為在電路設計中,無論是在靜態(tài)工作點還是元件參數(shù)的選擇上,都存在近似的過程,因此,任何電路的設計,都是一個近似的設計,由此得到的實際電路都需要經過調試合格后才能夠實際使用。
以上的例子為學生展示了一個電路設計的基本過程以及設計方法。當課程進一步深入后,可以對本例進行擴展,例如在分析放大電路動態(tài)特性時,可以加入不同幅度的輸入信號,觀察在不同靜態(tài)工作點,放大電路的輸入輸出波形和非線性失真,有助于學生理解設計靜態(tài)工作點的意義。
三、結語
通過在電工技術課堂上增加EDA設計的過程,可以使課程從純理論教學轉向理論與實際設計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實際動手能力,并極大增加了教師和學生間的互動。同時,課本上的理論與公式不再需要死記硬背,它們已經融合到設計過程中,學生通過一兩個簡單的設計就可以熟練掌握,使學生能夠輕松完成課程的學習和考試。
參考文獻:
[1]劉廷文,唐慶玉.EDA課程設計——研究型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J].試驗技術與管理,2006,23(10):112-116.
[2]劉廷文,唐慶玉,段玉生.EDA技術是實現(xiàn)電工學研究型教學的良好手段[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23(8):65-68.
[3]高金定,鄔書躍,孫彥彬,等.EDA技術創(chuàng)新型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2):158-160.
[4]田建艷,夏路易.EDA支持下的電子技術教學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25(6):54-55.
[5]徐彥凱,雙凱,姜珊.EDA課程設計課題的開發(fā)與體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2):114-116.
摘要:在電工技術教學中引入先進的EDA技術是該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它不僅能夠使學生直接接觸到先進的技術,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文中設計了一個利用ADS軟件設計基本放大電路的例子,為學生展示電路設計的基本過程,以及如何利用相關知識點設計相應的電路,使課堂教學脫離了純理論講解的方式,增加了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
關鍵詞:EDA;電工技術;電路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9-0029-02
一、引言
電工技術是一門非電專業(yè),例如機械類、汽車類等學科中某些專業(yè)的基礎或選修課程。但是,該門課程所包含的內容較多,跨度較大。上冊主要有電路分析和電動機的基本原理,還包括電力電子技術;下冊主要內容為模擬電子技術和數(shù)字電子技術。本課程開設的初衷是為這些非電專業(yè)的學生提供一個窗口,使其能夠在短時間內對電子技術的基本原理有一個整體的把握,以具備對其專業(yè)的相關電子設備有一定的了解能力。因此,這種非專業(yè)性課程的定位,加之課程內容本身理論性較強,使學生不了解學習該課程的意義與實際的應用,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大多數(shù)以獲得學分為目的。但是,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電子技術及其相關的學科,幾乎已經對各門學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最明顯的例子體現(xiàn)在現(xiàn)代汽車工業(yè)中。目前,汽車已經不再單純是一個機械裝置,它是綜合了最新機械與電子技術發(fā)展水平的高科技產品。同時,隨著電子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市場上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電子設計自動化(EDA:Electronics design automation)軟件,改變了以往全部需要手工工作來設計電路的局面。目前,幾乎所有的電子電路設計任務都是在EDA軟件的協(xié)助下完成的,而且,是否具備熟練的EDA軟件使用能力已經成為大多數(shù)公司招聘員工的先決條件。因此,在電工技術課程中引入EDA技術[1-5],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教學內容,也是幫助學生更好就業(yè)的一個重要手段。
二、EDA技術在模擬電路教學中的應用舉例
模擬電路通常是電工技術教學中的難點,一是電路結構復雜,學生難以理解;其次,學生不了解該部分內容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導致學習興趣不高。為此,可以適當將EDA技術穿插在這部分的教學中,從實際電路設計的過程中引出與課程關鍵知識點相關的內容,以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以下用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表明如何將EDA設計過程與電工課程中相關知識點進行結合。
例:使用ADS(Advanced design system)軟件實現(xiàn)共射極放大電路的靜態(tài)分析與直流偏置設計。
共射極基本放大電路是電工技術中模擬電路部分接觸的第一個重要的知識點,課程要求學生熟練使用計算法與圖解法來確定放大電路的靜態(tài)工作點。學生對這一部分的掌握情況直接影響到其對后續(xù)知識點的掌握,因此,本例從電路設計的實際過程出發(fā),引出相應的知識點。
在講解例子之前,需要給學生明確的是在實際的有源電路設計中,通常情況下,晶體管靜態(tài)工作點的選擇與設計是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實現(xiàn)不同功能的電路,可能在電路圖上區(qū)別不大,重要的是其靜態(tài)工作點的選擇。例如,低噪聲功率放大器需要無失真地放大微弱信號,因此它的靜態(tài)工作點需要選擇在輸出曲線的中點,而高功率放大電路為了盡可能提高輸出效率,通常靜態(tài)工作點選擇到靠近截止區(qū),而混頻器、倍頻器等電路,主要為了使用其非線性性能,因此,它們的靜態(tài)工作點通常要靠近飽和區(qū)。其次,需要強調的是電路設計是電路分析的逆過程,遵循的步驟是根據(jù)輸入輸出關系,確定靜態(tài)工作點,再得到直流偏置電路,與課程中計算直流工作點的順序正好相反,但是,它們所反映出的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
確定靜態(tài)工作點,就是根據(jù)電路所要實現(xiàn)的功能,確定基極電流IBB和集電極電流IC,集射電壓UCE。因此,首先需要得到晶體管的輸入輸出曲線。在ADS中,輸入輸出關系是通過對晶體管做直流掃描得到的。實驗步驟是先建立一個新的工程項目(Project)和一個新的設計(Design),然后選擇晶體管直流工作點掃描模板(ADS中常用的功能都做成了模板,可以直接調用),并在其提供的元器件庫中選擇合適的元件,加入到模板中,如圖1所示。
其次,需要設定晶體管的工作范圍,就是IBB和VCE的范圍,可以通過掃描參數(shù)設置得到,如圖2所示。本例中,IBB的掃描范圍是從20uA到100uA,掃描步長為10uA。VCE的掃描范圍從0V到5V,掃描步長為0.1V。當掃描參數(shù)確定后,點擊仿真按鈕,就會產生圖3的輸入輸出曲線。
圖3所示的輸入輸出關系曲線與課本上的曲線幾乎是一致的,它表明在不同的基極電流IBB作用下,集電極電流IC與集射電壓VCE的關系。通過輸入輸出曲線,可以選擇合適的靜態(tài)工作點,以實現(xiàn)電路的功能。在本例中,為與教材保持一致,將靜態(tài)工作點選擇在輸出曲線的中點,大致對應于圖3中光標m1的位置,軟件會自動顯示出此處的參數(shù),即IBB=60uA,VCE=3V,IC=6mA。當靜態(tài)工作點確定后,可以據(jù)此設計直流偏置電路。由于本例是設計共射極基本放大電路,因此需要計算基極和集電極電阻的大小。在ADS中,偏置電阻的大小可以自動計算,但是需要手動輸入相關的公式,如圖4所示:
根據(jù)圖4的計算公式,可以得到圖5的計算結果。從圖中可以看到,當選擇Ibb=60uA時,對應的基射電壓和基極電阻在一個范圍內變動,因此只能選擇一個近似的值VBE=0.8V,Rb=60K。用同樣的方法,可以得到的集電極電阻Rc=340。當所有的參數(shù)都計算得到后,需要對該電路進行驗證,并根據(jù)驗證結果進行調整。驗證電路及其參數(shù)如圖6所示。
根據(jù)共射極放大電路的基本計算結果,可以設計出圖6所示電路。驗證該電路的方法是對其做直流仿真,并將仿真計算的結果直接顯示在電路圖中對應的元件和支路上。從圖中可以看出,基極的電位為809mV,電流為69.9uA,而集電極電位VCE=2.74V,Ic=6.64mA。對比前面得到的靜態(tài)工作點參數(shù)(IBB=60uA,VCE=3V,IC=6mA),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存在一個小的偏差,這是因為在電路設計中,無論是在靜態(tài)工作點還是元件參數(shù)的選擇上,都存在近似的過程,因此,任何電路的設計,都是一個近似的設計,由此得到的實際電路都需要經過調試合格后才能夠實際使用。
以上的例子為學生展示了一個電路設計的基本過程以及設計方法。當課程進一步深入后,可以對本例進行擴展,例如在分析放大電路動態(tài)特性時,可以加入不同幅度的輸入信號,觀察在不同靜態(tài)工作點,放大電路的輸入輸出波形和非線性失真,有助于學生理解設計靜態(tài)工作點的意義。
三、結語
通過在電工技術課堂上增加EDA設計的過程,可以使課程從純理論教學轉向理論與實際設計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實際動手能力,并極大增加了教師和學生間的互動。同時,課本上的理論與公式不再需要死記硬背,它們已經融合到設計過程中,學生通過一兩個簡單的設計就可以熟練掌握,使學生能夠輕松完成課程的學習和考試。
參考文獻:
[1]劉廷文,唐慶玉.EDA課程設計——研究型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J].試驗技術與管理,2006,23(10):112-116.
[2]劉廷文,唐慶玉,段玉生.EDA技術是實現(xiàn)電工學研究型教學的良好手段[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23(8):65-68.
[3]高金定,鄔書躍,孫彥彬,等.EDA技術創(chuàng)新型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2):158-160.
[4]田建艷,夏路易.EDA支持下的電子技術教學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25(6):54-55.
[5]徐彥凱,雙凱,姜珊.EDA課程設計課題的開發(fā)與體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2):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