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習茹
(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港中學)
我們學習語文,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寫作。《語文課程標準》認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p>
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的寫作能力還有待提高,更多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寫作時學生緊皺的眉頭,聽到的是教師的載道怨聲。這樣的境況真的值得我們好好思考一下我們目前的作文教學。目前,我們的作文課堂很多還是脫離不了老套的陳舊的作文教學模式:給一個命題,指導,作文,講評,再作文。這樣的作文訓練不僅缺乏系統(tǒng)性、針對性,也太隨意,對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幫助不大。在這樣的作文訓練模式下,作為寫作主體的學生感覺不到寫作的快樂,教師也體驗不到成就感。
沒有成就感的、不快樂的作文教學迫切需要我們的改變,我們應嘗試重新建構(gòu)作文教學模式。
在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中,教師們似乎始終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教師似乎總把自己看成是一位指導者,偏重于寫作方法的講解,習慣于對學生灌輸“作文是一種綜合能力,是不容易寫好的,只有多讀多練”,這無疑增加了學生畏難的情緒,讓他們找不到出路,看不到成功的希望。而教師對于作文的指導如果只是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其力度反而是有限的?!皩τ趯懽鱽碚f,學生‘有所感’‘有所思’,就是成功的一半了?!小瘡哪睦飦?主要是自己的生活,其次是讀書或借助大眾傳媒獲得的見聞;‘思’如何形成?這取決于知識的積累和思維的質(zhì)量。觀察、讀書、思考,三者密不可分,合成了寫作的動力。觀察是直接的感受,讀書是間接的感受,思考是對二者的綜合加工。”作文的寫作不應該是靠教師指導出來的,教師一定要誘導、啟示,激發(fā)學生自己的感受。學生沒有自己的感受,就會言不由衷,編故事了事,教師要喚醒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面對新的命題時,教師什么也不說,把對文題的思考都留給學生,隱身于后。
那教師的作用在哪呢?教師可以為打開學生的思路做一些鋪墊,如:1.指導課前的閱讀推薦,擴大學生的閱讀面。閱讀是學生作文的積累,每一節(jié)指導課,推薦一篇作品或選擇一篇文章的精彩部分,通過剖析、咀嚼,讓學生擴大積累。平時的閱讀教學與作文的教學是緊密相連的。2. 組織學生討論。指導的時候,組織學生對作文的命題、寫作等展開討論,使學生對命題形成自己的認識,不把自己對命題的理解強加給學生。
沒有教師在作文前的過度指導,你會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維是那么地廣闊。
作文的第一步是“有”的問題。無東西可寫,往往是我們的學生頭疼的事。為什么學生頭疼呢?教師隨意給一個命題就讓學生寫,可往往這樣的選題離學生又很遠,因而作文的第一步就要解決寫什么的問題。作文的選題,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去了解和理解生活。只有寫讓自己動情的東西,才可能有真情實感,才可能表達對所寫之事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只有寫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才可能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才可能產(chǎn)生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如在我們完成單元引寫的訓練之外,在七年級的起始階段,應該多給學生一些寫自己的故事和自己所了解的故事的機會。在七年級的一個學期中,學生作文的選題是自己定的,給出的限制條件就是寫和自己有關(guān)的一切故事。學生寫自己的故事,一方面是自己親身經(jīng)歷過的,有內(nèi)容可寫;另一方面,有切身感受,有利于情感的抒發(fā)。學生寫自己所了解的故事,一來可以把自己的認識表述出來,二來可以訓練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把事情說清楚,語言表達流暢,寫作訓練的目的也就達到了。看似隨意的設計,實際上是有針對性的。在這一階段,教師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導學生如何認識自己,如何寫好自己。作文的起始階段,這樣的訓練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成效的,既訓練了學生的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寫作的興趣。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北宋教育家朱熹說過:“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爆F(xiàn)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不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不讓他們自己學,是無論如何學不好的?!迸d趣是學習的直接動機,它能推動學生去學習,它能改變學生對作文的恐懼心理,有了興趣才會有寫作的熱情。
實踐證明,在看似無要求、無選題的作文訓練中,學生的寫作熱情反而大大高漲,寫作的質(zhì)量也有了較大的提高。只有把內(nèi)容突出出來,才能解決寫作文的從無到有的問題,才能拉近學生與作文的距離。
屬于學生的作文寫作內(nèi)容,你能讀到學生的生活是那么地豐富。
作文的評價,包括作文的批改和作文的講評。
《課程標準》中特別強調(diào)學生要養(yǎng)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要求學生“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教師只有在寫成的作文里,才能發(fā)現(xiàn)學生作文有哪些不足,學生通過在教師指導下的自行修改和相互修改,才可以親自體會文章應該怎么寫。
作文教學只靠“學生寫,教師改”是不夠的,我們的作文批改需要師生的互動。作文的批改模式要改變,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作用,成立作文批改小組的做法是切實可行的。在班級里成立修改小組,組批同學的作文,讓學生面對面地修改。每一組選一個組長,要求作文基礎好一點的學生來擔任。具體的實踐是:一開始先自我批改,要求找出錯別字,列出提綱,寫清自己如何選材,采用什么樣的結(jié)構(gòu),并給自己的作文作一個自我評價;然后再組批,由組長給組員的作文一個評價。這樣的幾次實踐下來之后,“組長的權(quán)力就可以下放”,每位同學輪流做組長,這樣每一個人都有了批改他人作文的實踐。在具體的修改活動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提出修改要求和修改方法,及時了解批改的情況。成立作文批改小組,并不是教師就不用改作文了,教師的工作量反而增加了。組批之后,教師一定要再批,這個過程是必不可少的,這樣的批改才會有針對性,這樣的批改才會對學生的自我批改能力的提高有所幫助。經(jīng)過再批之后,教師要對每一個學生的情況一清二楚,為之后的作文講評奠定基礎。
建立了新的批改模式,隨之帶來的是新的講評模式。先前的作文的講評模式就是教師講評上次作文中好的方面和存在的問題,選讀上次作文中寫得好的同學的作文。新的作文講評模式,主要分為兩種形式:1. 組評。每一次的作文講評,先由組評開始,每次選擇一個組,由組長對整個組的情況作個評價。2.集體講評,形式為選讀,即隨意抽取學生的作文來讀一讀。隨意抽取選讀看起來是隨機的,實際上是有針對性的,教師在批改過程中選取典型例文,作者本人范讀,學生互相點評,師生共評。這種隨機抽取的方法,主要目的是讓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緊張感,你的文章不管寫得怎樣都要讀給大家聽一聽、評一評。教師在此之前可以先做好一定的準備,對一些有代表性的作文要心里有數(shù),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這樣的講評形式一來可培養(yǎng)學生評價別人作文的能力,二來讓學生有一個充分展示自己作文的機會。先前只是選讀寫得好的文章,限制了其他人展示的機會,也遏制了那些暫時文章寫得不好的學生的積極性。學生通過欣賞自我、剖析自我,逐漸形成悅納自己的意識,從而培養(yǎng)出既能展示自己的成功,又敢于直接面對自己的不足的寬廣胸襟,克服自卑和狂妄,從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zhì)和寫作態(tài)度。一節(jié)課選讀五六篇,這樣運行下來,一個學期每個人都要輪上一次。有了這種模式,一到作文講評課,學生閱讀展示的熱情就很高漲,也樂于評價,樂于表達。
共建師生互動的作文評價模式,我們一起感受到寫作帶給我們的快樂。
新的作文教學,為的是讓我們的孩子愛上作文。對作文的愛的保持,最重要的動力是享受成果,感受到作文創(chuàng)作的快樂,所以我們需要通過各種渠道、各種形式來展現(xiàn)學生的作文學習成果。寫在作文本上的一篇篇習作本來是不起眼的,但如果我們通過一定的形式把它們變成成果性的東西展現(xiàn)出來,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作文成果展現(xiàn)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可以出個人文集或班級的文集,可以定期進行班級競賽,也可以利用博客、個人空間等網(wǎng)絡形式,還可以推薦學生習作發(fā)表。多樣的形式和豐富的活動能讓每個學生感受到作文的樂趣,享受作文的成果。有了成就感的學生是快樂的,有了成就感的學生才能真正提高寫作能力。
作文教學需要把握好“隱身、自主、互動、享受”這八個字,要用這八個字去重新建構(gòu)我們的作文教學,去感受生活的多彩,體會文字的魅力,醒悟人生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