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韜
摘 要 本文通過現(xiàn)今人類社會產(chǎn)生的生態(tài)危機、價值危機入手,分析人類生存目的的缺失造成的后果,喚起人們對目的論存在價值和意義的再思考。深度剖析傳統(tǒng)目的論在歷史當中被批判遺棄的原因,例舉實證主義、存在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等近現(xiàn)代主流價值觀對傳統(tǒng)目的論的批判,反思傳統(tǒng)目的論的問題。最后闡述馬克思主義對目的論的全新發(fā)展,將目的論從超自然、超社會、超歷史的范疇,發(fā)展成為具有現(xiàn)實維度、理想維度、實踐維度的目的。為其重新回到人們視野當中提供了重要依據(jù),并希望通過確立目的論在今天仍然具有積極意義,在確立合理的目的理念的基礎(chǔ)上,將為身處困境中的當代人類提供避免墜入深淵之契機的星星之火。
關(guān)鍵詞 目的論 意義 困境
中圖分類號:N031 文獻標識碼:A
Meaning of Existence of Teleological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SHI Tao
(Beijing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Beijing 101149)
Abstract By today's ecological crisis of human society, the value of the crisis, analyzing the consequences of missing the purpose of human existence due to evoke the presence of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eleological thinking again. Depth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teleological historical reasons abandoned them being criticized, for example, positivism, mainstream values of modern existentialism, post-modernism, such as the traditional teleological critique, reflect the traditional teleological problem. Finally, for the purposes set forth Marxism on new development, the teleology from the supernatural, super social, super historical contex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al dimensions, the dimension of the purpose of the practice has practical dimension. Its back on the horizon which provides an important basis, and hopes to establish positive teleological today still has,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establishing a reasonable idea on the distress will provide avoid falling in contemporary human abyss of opportunity spark.
Key words teleological; meaning; dilemma
哲學是一個動態(tài)概念,它隨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而向前發(fā)展。哲學的作用和價值在于能夠預示和指明社會前進的方向,引領(lǐng)時代精神潮流。文藝復興以來,自然科學唱響了理性的凱歌,目的論逐漸走向衰落,機械論取代目的論成為解釋世界的主導性原則。達爾文提出的進化論進一步瓦解了目的論。波伊曼在其《宗教哲學》一書中說:“達爾文進化論的重要性,在于提出了一個非目的性的觀念以代替宇宙是一個有目的造物的經(jīng)典觀念。是偶然性、運動和物質(zhì)法則而非目的,導致了包括生命和諸如智人這樣有目的的生物的進化在內(nèi)的宇宙及其秩序和規(guī)律性。”那么目的論在今天是否還有存在的意義呢?
1 人類社會對目的論的重新呼喚
近代以來,理性的崛起成為歷史潮流,整個人類逐漸陷入理性的生存模式中,不可抵抗。理性主義帶領(lǐng)人類走出了物質(zhì)匱乏的威脅,把人類從自然的奴役中解放出來,這是人類文明進步所獲得的最顯著進步。然而,伴隨理性主義的發(fā)展和擴展,并沒有如人們所期望的那樣,給人類帶來解放。事實證明,理性給人類帶來了福利,也帶來了重重危機。
1.1 生態(tài)危機給人類帶來的困境
文藝復興及自然科學的革命一方面使人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作為主體取代了上帝的地位,成為宇宙的中心。人具有控制世界萬物的能力,萬物都可以作為對象被人類改造。另一方面,自然科學以機械論取代目的論對自然界進行解釋。大自然從此同任何形式的目的無關(guān),表現(xiàn)為一個非人格的自足體系。它不再具有任何的動機、意圖與情感,僅是外在于人的對象整體。于是我們看到了一幅幅人與自然搏斗的壯麗圖景。然而人類對自己的征服與控制,并沒有帶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相反卻導致了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惡化。人一直以自己的需要和發(fā)展為前提對待自然,根本不顧自然的存在。人與自然的矛盾空前尖銳,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失衡、能源危機成為當代世界的三大危機,這是“自然的反抗”。
1.2 價值危機給人類帶來的困境
相對生態(tài)危機而言,價值危機是更為深層的危機。在先前的社會中,人生活在一種固定的目的論世界秩序中。人作為世界的一部分,不過是這個秩序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既然世界具有目的和意義,自然也為人類提供了存在的目的和意義。近代以來,工具理性以量化和預測等理性計算為手段解釋世界萬物的同時,也摧毀了傳統(tǒng)的目的論秩序。自此世界不再充滿價值和意義,只是為人類所使用的工具,相應地,它也不再能為人類提供任何意義。比如物理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解釋這個世界,卻不會教給我們?nèi)魏斡嘘P(guān)人類存在意義和知識?;蛟S人通過科學終有一天可以獲得關(guān)于全部物質(zhì)世界的知識,但對人應該怎樣活、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等等問題卻茫然無知。endprint
面臨人類的困境,諸多思想家從不同的角度給予積極的思考和反思,并在此基礎(chǔ)上希望給出應有的答案和解釋。思想史有其獨特的發(fā)展軌跡,某一理論往往經(jīng)歷了長時間的歷史運動之后,才顯示出它的內(nèi)在價值,抑或重新引起人們的重視。面對當下的人類困境,目的論重新引起人們關(guān)注,其重要性和現(xiàn)實意義也引發(fā)越來越多的思想家重新思考。在此前提下,我們?nèi)孕璩吻迥承﹩栴}:到底什么意義上我們還可以堅持目的論?我們應該堅持的是何種目的論?
2 對傳統(tǒng)目的論的批判與反思
學界對目的論的各種批判與質(zhì)疑并非毫無意義、純粹消極的。從近代的機械論到現(xiàn)代的實證主義,從存在主義到后現(xiàn)代主義者,目的論在他們那里成為斷然否定與拋棄的對象。在發(fā)展的歷程中,人類把近代自然科學所揭示的因果現(xiàn)象、必然性等規(guī)律,放大為世界的普遍規(guī)律,以此建立了一個祛魅化的世界。在祛魅化的世界中,世界被視為無意義的,而人生存不是被認為無意義的,就是被歸屬于私人領(lǐng)域。
2.1 實證主義思想對目的論的排斥
19世紀以來以孔德、馬赫等人為代表的實證主義將科學與哲學更為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唯科學的實證主義斷然拒絕了傳統(tǒng)目的論??椎略噲D用科學來解釋一切,曾聲稱采用目的論對自然進行解釋是人類幼年時代的思維方式,僅處于人類知識的“神學階段”。在他看來,目的論與科學精神格格不入,對自然的認識無益,也沒有什么東西值得研究。真正的知識是人們經(jīng)實驗驗證了的科學定律對自然的解釋。作為第二代實證主義的馬赫主義對目的論的拒斥更加徹底。馬赫說:“一切形而上學的東西必須排除掉,它們是多余的,并且會破壞科學的經(jīng)濟性。”目的論探問的是萬物生成演進的最終目的,正是以形而上學為深層底蘊,自然不能被免于批判。
2.2 存在主義思想對目的論的排斥
現(xiàn)代社會文化強調(diào)個性化、多元化,每個人所追求的價值都有其各自的合理性的標準,人們不再認可一個終極的絕對價值標準,或者說認同人類生命應該有一個共有的生存目的。存在主義不僅認為人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存,而且認為人的生存本身也沒有固定意義。薩特指出,人的存在是自由選擇的過程,沒有固定的本質(zhì)。
2.3 后現(xiàn)代主義思想對目的論的排斥
后現(xiàn)代主義的特征在于否定主體性、總體性、同一性等這些現(xiàn)代性中最根本的東西。用非中心、非主體、非總體、非本質(zhì)等來實現(xiàn)對技術(shù)理性的徹底反抗。對同一性、總體性、本質(zhì)性等形而上學目標的嘲弄與諷刺已經(jīng)成為后現(xiàn)代主義的旗幟和徽章。后現(xiàn)代主義對形而上學的怨怒,自然會遷怒于目的論。形而上學失去了存在的牢固根基,目的論自然也難逃被拒斥的命運。后現(xiàn)代主義思想,放棄了對深層的終極價值和真理的追求,它將世界變成了一個沒有價值深度的平面。
3 目的論的發(fā)展與存在意義的再思考
哲學理論的意義和價值在于它針對什么問題和進一步提出了什么問題。實證主義、存在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等等也許能以不斷盤詰以至消除對目的論的思考,卻不可能動搖目的論問題本身。目的論不是某個階段的歷史事件,它起源于人存在本。只要人類繼續(xù)存在下去,就需要對人類生存目的的終極關(guān)懷,需要對目的論的超越追問,需要自由、智慧、真、善、美等永恒的信念。實際上,現(xiàn)代以來,雖然拒斥目的論成為一種普遍觀念,但目的論本身并沒有過時,而是以一種不同的形態(tài),用它特有的方式對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做出其獨到的解釋。
3.1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目的論的發(fā)展
在馬克思哲學看來,人類的存在目的不再是一個超現(xiàn)實的范疇,而是一個具有具體維度的目的。表現(xiàn)在:其一,消滅異化,隨著人類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與發(fā)展的生產(chǎn)理念的提出,成為了一種必然。其二,人的自由與全面發(fā)展成為一種必然決定了共產(chǎn)主義將成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理想狀態(tài),也是人類的存在目的。其三,人們已經(jīng)不滿足與將自由解放的取向僅僅停留在理論上,而是將理論的目光直接指向?qū)嶋H的運動中。共產(chǎn)主義并不在遙遠的彼岸世界,人類解放事業(yè)是可以在人類歷史實踐過程中生成的。
3.2 目的論在當代存在的意義再思考
在當代人類生存困境之下,目的論越來越顯現(xiàn)出它積極的層面,從而使學界對其根本性質(zhì)及當代意義的整個視域有所改觀。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浩劫,法西斯主義、斯大林主義對人類生命損害的規(guī)模和程度剎那間粉碎了人類曾經(jīng)所建立的所有美好信念。高尖端武器的制造,核毀滅的威脅,使得以技術(shù)理性為核心的文化危機淋漓盡致地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讓人類時時處在憂患之中。技術(shù)理性不再是人類達到至善的手段,而是轉(zhuǎn)變成滅絕人寰的“技術(shù)惡魔”。馬克思對目的論進行了全新的闡釋,為人類生存與發(fā)展找到了新的歸宿與方向。自由解放將作為人類生存的最高目的,這一新的目的不僅是推動人類歷史進程的精神動力,引導人類自我生產(chǎn)的自覺實踐,而且使人類從因技術(shù)理性所深陷的悲觀主義中擺脫出來,在這一并不是遠離現(xiàn)實生活的純粹懸想或理想主義的價值中重新追尋人類的最終目的。
哲學將在目的論追問的方向上繼續(xù)前進,是我們所處時代的要求。將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目的定位在哪里,不僅表明人的心靈境界之高,而且影響人類歷史的未來發(fā)展。目的論在今天仍然有其積極意義,有其存在的必然。確立合理的目的理念,將為身處困境中的當代人類提供避免墜入深淵之契機的星星之火。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康德.康德三大批判精粹[M].楊祖陶,鄧曉芒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 ?!じヂ迥?逃避自由[M].劉海林,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02.
[4] 孔德,論實證精神[M].黃建華,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6.
[5] 波伊曼.宗教哲學[M].黃瑞成,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6] 馬赫.感覺的分析[M].洪謙等,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