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虹
一、五行名稱說
五行名稱,由形體內(nèi)外陰陽五行合說。形體者,在人身體而言也,蓋人身即小天地,適合天地陰陽五行之理也。夫人身,內(nèi)為陰,外為陽;血為陰,氣為陽;腹為陰,背為陽;足為陰,首為陽;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大至全體骸骨,細至皮膚毫毛,無一不是一陰陽,處處有陰陽。
太極位置變化,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太過,無不及,此吾人身之真氣,內(nèi)外之全體,合陰陽自然之理也。
人身,內(nèi)五行:肺為金,肝為木,腎為水,心為火,脾為土;外五行:皮為金,筋為木,骨為水,血為火,肉為土;又鼻屬金通肺,目屬木通肝,耳屬水通腎,舌屬火通心,口屬土通脾,此五行之各有所屬也。內(nèi)五行一動,外五行無一不動,內(nèi)五行一靜,外五行無一不靜,靜為本體,動為作用,內(nèi)五行體也,外五行用也。
內(nèi)者先天,外者后天?!秲?nèi)經(jīng)》曰:“人生皆具先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本之為言,根也,源也。世未有無源之流,無根之木,通其源而流自長,溉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理也。故善醫(yī)者,必先治本。知先天之本在腎,腎應(yīng)北方之水,水為天一之源,嬰兒未成,先結(jié)胞胎,其象中空,有一莖連起,如蓮蕊,一莖即臍帶,蓮蕊即兩腎也,而命寓焉。知后天之本在脾,脾為中宮之土,其為萬物之母,土先生于脾,而后水火木金,循環(huán)相生,以成五臟,五臟成,而后六腑四肢百骸隨之以生,而成全體,是皆先后天不離五行之形體也。醫(yī)者,既知形體之所由生,故推五行之理,以治五行之體也。
五行拳術(shù),亦猶是也,即以五行,致以五行,亦以五行之術(shù),練五行之體也。以五行之數(shù),為五行之體;以五行之體,練五行之數(shù);即我五行,練我五行,此五行拳術(shù),所以為形體之名稱也。
二、氣功原旨
少林內(nèi)功五拳,以氣功為上乘,而氣功之說,有二焉:一曰養(yǎng)氣,一曰練氣。養(yǎng)氣而精氣不動,氣不動而精神清,神清而健,操樁進退得宜,如是始可以明斗敵之方。原養(yǎng)氣之學,乃醫(yī)學之緊要關(guān)鍵,非僅柔術(shù)所能而圓,不過柔術(shù)之功用,全在于取敵制勝之中,故于養(yǎng)氣,尤不可棄也。
練氣與養(yǎng)氣,雖同出一氣之源,卻又有虛實動靜,及有形無形之別。養(yǎng)氣之學,以道為歸,以集義為宗法;練氣之學,以運使為效,以呼吸為功,以柔而剛為主旨,以剛而柔為極致。言其妙用,則時剛時柔,半剛半柔,不剛不柔,亦剛亦柔。遇實則剛,遇虛則柔,剛左而柔右,柔退而剛進,隨機而動,變化無方。打之則剛?cè)艚鹗?,動之則捷若猿兔。敵之遇此,其受傷也,不知其何以受傷;其傾跌也,不知其何以傾跌。神龍?zhí)祗@,莫測端倪。此所謂剛?cè)嵯酀?,虛實同進,技之神者矣!
但練氣之學,中有玄妙,不可細議,亦非言語所能形容者,在苦心獨造之士為之耳。
三、內(nèi)功五拳練法之要
一曰調(diào)息,二曰搖動,三曰站樁,四曰運使,五曰演習五行勢。內(nèi)功五拳之要,大義則此五層。茲將入手練法次第分述如下。
(一)調(diào)息
調(diào)息之功,即不動以養(yǎng)氣之學,道家謂之“聽息”,蓋神與氣本屬一體,所以氣靜則神恬,神恬則氣足。技擊至臻此境界,而后可達上乘,可稱絕技,否則乃不遇野道旁門,終難入于名家巨子之林也。
夫人之氣息,由于呼吸司于肺部,而鼻為出入之門。凡技擊學步之始,先須使脈氣沉靜,直達丹田(臍下一寸三分)。而用功之法,先宜將身體正直站立,兩足以前后踏平,挺腰闊胸,兩手叉腰,聽氣自然之出入,默記其息數(shù),或由一數(shù)至五數(shù),或由一數(shù)至十數(shù),不可計數(shù)太多,以免心神之昏亂。此調(diào)息之法也。
至聽息較調(diào)息為深,每于朝夕演習時,從容運使,不可著力。出一掌也,當平肩直腰,若氣自肩腋而來,直貫于掌緣五指之間,靜心聽之,臂腋掌指之間,似有膨脹伸張之意。此外運腰挺足,亦復(fù)如是。
坐立行動,總以氣息沉靜為主,久之習養(yǎng)功深,無論如何動作,氣亦不為之喘促,世技擊家所謂上靈下實、練氣不浮之功效也。但有事須注意者,氣以順養(yǎng)為要,而不可逆制。初學步時,偶于用力猛烈,則氣必喘息,故不可強忍以爭勝于人前,否則肺部暗受其損害,必致不可救療,每見少年人當患此病,故為之警告耳。
此聽息之法,本道家修養(yǎng)術(shù),故技擊家必以此功為首務(wù)。世俗魯莽之夫,平時稍一動作,則氣往上浮,呼吸如抽,如是則其頭腦昏聵,不唯耳目失觀聽之能,而手足亦必無所措。溯其受病之由,實因氣息粗率所致,故技擊專家必須使氣貫丹田,雖騰躍縱跳,猶能平其心氣,而后可以臨危應(yīng)變,操必勝之機??梢姎庀⒁还?,至關(guān)切要,不可以尋常視之也。
夫人之一身,其主宰全在乎一心。心者君也;手足者,臣民也。君有乾剛獨斷之明,而后臣民效指揮如意之勢,即儒家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者也。蓋技擊之練習,無事之時,本極從容,倉猝應(yīng)變,則氣息上浮手忙足亂,如是雖平日練習功深,終覺不能收效果于俄頃,此技擊所以歸功于定心、養(yǎng)氣、沉靜。能到此地步,技擊始有超神入化之境,否則終屬“野狐禪”,縱然具有好身手,究不能入證三昧也。
蓋人身之氣力消長,不可求速效,其力本生于氣,氣乃生于精,精足而后氣旺,氣旺而后力壯,力壯而后筋骨強健、充實,此一定不易之道。但力有實力與虛力之分,又有沉力與浮力之別。凡未有練習者,無論氣力如何強大,終在浮虛一路,且多偏勝而無自齊,究其一身論,上體必輕,下體必穩(wěn),右手多靈便,左手多呆滯,而兩足踏地,必肋后不平,一身轉(zhuǎn)動,必遲滯而難活潑,此由不學練之故耳。所以人身之力,必得貴乎沉實、活潑,而后可以運使周轉(zhuǎn),如常山之蛇,擊首則尾應(yīng),擊尾則首應(yīng),擊中則首尾俱應(yīng)也。
彼不學之人,直力甚強,而橫力甚弱,發(fā)一拳也,其力至臂肘而止,更不能貫達于指掌間,可見同是一力亦不易言也。是由俗家不知用力之法焉,但用力之法尚有暗訣,學者可以意會而深悉之。蓋力以柔而剛,氣以運而實,力由氣出,氣穩(wěn)力顯,無氣則力自何來?俗家之力,其來也猛,而其著實時,多浮而鮮沉。名手之力,其來也,若在有意無意之間,及其抵隙值實,而后全力一吐,沉重若山,可以氣透膚理,此故也。由于俗家之力剛,名手之力柔,剛則虛浮,沉則冬實,此妙全在平時深造而得之也。
(二)搖動
搖動者,搖動周身之筋骨,乃活動血脈之法也,每于調(diào)息畢,將兩手松松垂放兩胯間,然后以意將周身之骨節(jié)松開,徐徐搖動,不可著力,此名曰仙人脫殼。但搖動時,自覺周身筋骨血脈舒活,氣順神怡,約搖動百度為限。
搖動畢,再用整法。整,如同一個整人意思,此名曰通身一貫,一揮一緊,使氣松固自然,方為合勢。習之既久,有不可思議之妙,故此法亦道家修養(yǎng)之法,而技擊家近世少有傳耳。
觀華陀氏之言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可使極耳;勞動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百病不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經(jīng)鳥伸,引挽腰體,動搖關(guān)節(jié),只求難老,個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則怡然汗出,身體輕便而思食。廣陵吳普從之學,年九十余,耳目聰明,齒牙完整??梢娤容呏猓鶠閺娊∩眢w起見,非徒技擊之一端耳。
(三)站樁
少林五拳之法,要者氣功為上。而初步時,必得以站樁為先。
每早晚習練時,必擇一空曠清幽之地,向東方日出處,夜間面向北方,先將肺胃之濁氣,盡力吐出三口,遂即閉口,舌舐上腭,以鼻呼吸,出入自然。唯站立時,兩足平排一尺寬,兩足掌前后蹬平,兩膝腿微屈,胸直塌腰,尾閭中正,不可上翻,兩肩平松,兩目直視,正頸豎項,兩手叉腰肋間,滌心息慮,聽氣自然下行,默記其數(shù)。
初則以七度至十四度,漸增至四十九度、八十一度,百度為限,直站至腿足至極處,可稍事休息片刻,再如前站習,總以氣降丹田、下至涌泉為要。站立既久,腿力漸強,則站立一二時,亦不覺苦,真乃強若不倒翁,由是而后一切手勢諸法,均可日日漸進矣。
(四)運使
樁既實,則可繼而習諸運使。
運使之法,身上之格勢,與習站時一樣,則將練習步叉腰之兩手,徐徐放下置兩胯間,由下往上,徐徐平肩伸起,回時仍徐徐往下放下,不可著力,但起時兩手背朝上,此名曰白鶴亮翅。唯兩手臂起時,總覺其氣由丹田至肩腋下運出,直至兩手臂間為要。其度數(shù)亦以七至十四,漸加,總以之功夫運用為是。
次則再將兩手由丹田下、由前用雙掌平端直起,至與肩齊,再徐徐而下,此名曰霸王舉鼎。度數(shù)亦如前練,唯手起吸氣,手下呼氣,起時由督脈而升,下時由任脈而降,久則拙力自化,真勁自生。此呼吸運使之真法,乃技擊家無上妙訣,學者萬不可輕視。
所謂筋力之增長總以漸進,而不可以猛進。猛進不獨于身有損,且難于神化。漸進則次第成功,盈科以達,筋舒血活,既無意外之損害,迨至精熟,其力有不可思議之神通。此非過來人不能知也。唯最注意者,要恒久不輟,專一不雜,此為萬事成功之根源,而技擊尤為必要也。
訣曰:“氣沉丹田地,運動八脈開。周身轉(zhuǎn)導畢,息氣保春回?!?/p>
(五)五行勢
五行勢者,即■手(屬金),推手(屬木),云手(屬水),攆手(屬火),摩手(屬土)。
而五拳中,又變分龍、虎、豹、蛇、鶴五形之意,但非口授,不易精也。練習時,先由坐步演習數(shù)月;待勢熟勁順,再蹲矮馬、活步、起坐伸縮、左右回旋,總以兩手指掌相應(yīng)合,此為最佳注意之事;如是而后,或前推,或后推,或左右推,或上下推;如此演習數(shù)月,成變換推,或五勢互推,或直推,或轉(zhuǎn)推,或斜推,或正推。
至練到精熟功夫圓滿時,則周身之筋脈靈活,骨肉堅實,血氣之行動,可以隨呼吸以為貫注。如欲運氣于指尖臂膊,及胸肋腰背腿足之間,意之所動,氣即赴之;倘與人搏,即手足到處,傷及膚理,不可救矣。
但演習時,將丹田之真氣運至腋下,令其氣出肩窩腋下運至指尖,如是而后則全身之力得以貫注,一任練者之使用而無礙也。至其剛?cè)嶙兓?、動靜虛實,以及身法、步法、手足法、進退趨避諸法,五拳俱備,則又在平時練習深下揣摩之功,所謂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四、五拳要訣
(一)龍拳練神
練時遍體活潑,伸縮自然,起落有方,暗聽氣息沉于丹田,周身無需用力。
步由斜馬站,拳掌合抱胸。
串步提屈腿,腳尖朝外踩。
上下掌分開,左前右耳輪。
右掌心朝上,左掌心上亮。
身微向前屈,微屈單腿立。
落步跟后腿,掌勢反扭回。
前掌朝上托,后掌打下著。
目視正前方,龍形夠一半。
右龍容易使,專看左龍換。
回身扣腳蹤,轉(zhuǎn)身又龍形。
目開一線明,舌頂口水生。
鼻息自然尋,精神日漸宏。
初習十五度,繼至五十功。
緩和此勢練,循環(huán)內(nèi)氣增。
(二)虎拳練骨
練時須鼓實全身之氣,一氣整貫,始終不懈,關(guān)節(jié)開放,骨節(jié)通靈,骨壯堅實,功力大增。
斜馬站得牢,拳掌合抱好。
兩手急變相,落在腹旁掛。
掌心俯下傾,弧弓掛上胸。
串馬步必跟,足落又攆空。
小馬推上去,半馬急用功。
此勢叫虎形,勢簡藝術(shù)深。
內(nèi)意如龍狀,呼吸莫發(fā)聲。
左右上步使,兩種都一樣。
回身要扣腳,扭順虎撲出。
進步一溜風,老虎要傷人。
鍛煉有百日,筋強骨變壯。
何功能到此,老虎有膽量。
人人此虎形,威武有精神。
(三)豹拳練力
豹喜跳躍,必須短馬起落,全身鼓力,兩拳緊握,發(fā)出五指如鉤,指豎似鐵,氣達勞宮,力達指梢。
半馬樁法明,拳掌合抱成。
雙掌鉤五指,豹用爪傷人。
小串單爪擊,進步雙鉤用。
有力橫臂封,抓住不放松。
雙手力雄厚,扣手摸眉湊。
就叫鐵掃帚,欺敵不識透。
合步雙鉤擊,敵人又不識。
本是麻辮繩,習慣已養(yǎng)成。
串步單豹爪,上步雙鉤換。
勿要老師講,左右都能看。
妙哉豹爪功,勢簡易練成。
內(nèi)意如前寫,不必細多問。
辛勤多加練,豹功獨得厚。
說了不如做,單等百日后。
(四)蛇拳練氣
氣練吞吐抑揚,以沉實、靜柔為主。蛇有進退自如、回環(huán)自然之趣。蛇纏蛇脫,練久則有柔軟如綿、內(nèi)實如鋼之功。
子午步法斜馬生,拳掌合抱勢若拱。
兩手駢成十指梢,五指巧入小吃撈。
串步開始蛇吐芯,上步又是蛇入洞。
提捉蛇纏蛇脫能,木球沾實不離分。
大蟒要鉆蛇穹隆,蛇身本形更同情。
渾身破綻依然有,毒蛇直入絕對可。
串步上步再進步,應(yīng)用二指駢攏護。
抽步換步來回收,后留一掌保護頭。
提牛轉(zhuǎn)身二指點,欲破叉手畫小圈。
串步雙托用掌棱,印掌須有木板功。
形中內(nèi)蘊是前意,專叫胸中意長存。
蛇形本來妙且能,坑坑洼洼急避封。
身腰回轉(zhuǎn)似蛇意,關(guān)節(jié)松換手更靈。
吞身吸胸氣意使,吸住對方退無能。
心靈手巧防不住,平素練習有長處。
人體比蛇關(guān)節(jié)僵,動腰動腿不慌張。
蛇形健身大有益,身強體壯壽而康。
(五)鶴拳練精
練時須凝神鑄神,舒臂運氣,神閑志暇,上吸下呼,手心相應(yīng)。
子午步法斜身站,拳拳拱成如作揖。
上步抬肘先碰上,提足備用踩前方。
束展兩掌前后打,白鶴獨立站雞行。
屈膝形歪足扁踩,鶴展單翅把身操。
正面開足向前■,足尖踢出敵難防。
雙指分開戳左右,好像白鶴欲飛揚。
單腿屈立像睡覺,一腿橫生踹褲襠。
轉(zhuǎn)身回身走彎圈,返身須要足扣邊。
輕避襲擊閃開浪,挨近對方更不慌。
肘靈膝活貼身靠,管叫敵人冤枉叫。
白鶴飛去黃鶴繼,灰鶴啄食更有趣。
白鶴本來不傷人,被迫無奈動無名。
鶴形活動煞好看,能使弱人成鐵漢。
鶴形內(nèi)意同上敘,鍛煉拳術(shù)有憑據(jù)。
斯人不知內(nèi)意從,思想集中功夫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