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丹
目前,語文課堂教學缺乏語言交流,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許多學生不敢、不善于在大庭廣眾下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這是漢語水平在下降的一個現(xiàn)象。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工具性這一性質(zhì),語文教師不但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用語言進行交流,而且要在課外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語言交流的機會,讓學生真正地掌握漢語。
20世紀,教育界對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但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這一點仍被人們認同。列寧說:“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斯大林說:“語言是手段、工具,人們利用它來彼此交際,交流思想,達到互相了解?!比~圣陶說:“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shù)、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jīng),學習、表達和交流都使用這個工具。要做到個個學生善于使用這個工具,語文教學才算對極大的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水平盡了分內(nèi)的責任,才算對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盡了分內(nèi)的責任?!?/p>
偉人的言論均強調(diào)了語言在交流、交際中的作用。而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采用“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怎么能達到讓學生掌握這個交際工具的目的呢?
一、缺少交流的語文課堂
長期以來,語文課堂的交流就是教師問學生答;即使有討論,也是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討論,教師壟斷了語文課堂的說話權(quán)。隨之就有了閱讀壟斷、認識壟斷、鑒賞壟斷、感悟壟斷等,語文課成為一些教師灌輸知識的“一言堂”。本應(yīng)充滿生命激情和思維活力的語文課堂,卻往往因為話語壟斷而成為一潭死水。
現(xiàn)在,仍有很多學生受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不敢、不善交流,被動或主動放棄對話的權(quán)利,習慣于“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殊不知,這樣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出的是只有內(nèi)才而沒有口才的學生。
對于我們的國語——漢語,我們還沒有給予高度的重視——至少在口語交際方面沒有對學生作出具體、嚴格的要求。盡管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出臺、課程改革的進行對口語交際教學有了促進作用,但沒有嚴格的考試制度、評價制度,仍使口語交際停留在表面工作上。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個再熟悉不過的例子。
小莉文靜、謙虛、勤奮,在小學的六年中,她一直都是教師的好學生,父母的乖乖女。但剛踏進重點中學校門的小莉已經(jīng)明顯地感到不適應(yīng)新教材和新教法了,新的語文老師對她的評價是不能在課堂上用流利的語言表達自己想說的話,英語老師更為她是否能掌握好這門外語而擔憂,因為從未見她在課堂上主動發(fā)言。
像小莉這樣的學生我們還見得少嗎?他們靜靜地聽課,從不為爭著回答某個淺顯的問題而把手舉得高高的,也不會為了炫耀自己而回答教師提出的難題,他們總是一言不發(fā),靜靜地聽同學說,聽教師說,既會因同學的錯誤回答而淡淡一笑,也會因自己的想法與教師的講解一致而會心一笑,但是決不參與交流,仿佛自己是一個旁觀者。對這樣的學生,教師不都是夸他們懂事、聽話、老成嗎?不都是覺得他們很省心嗎?教師的評價誤導了像小莉這樣的學生,為了博得教師的好感,他們主動放棄了發(fā)言的機會,長期下去,他們的語言交流能力受到了限制。
我們看到,有不少學生不能完整、準確、流暢、生動地敘述一件事,我們還看到,學生很難就身邊的人和事、國內(nèi)外的時事發(fā)表一己之見。盡管我們對這種現(xiàn)象十分不滿,可是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又做了哪些努力呢?
由于缺乏應(yīng)有的語言交際能力,不善思考和辯論,越來越多的學生有放棄理解和影響自己周圍世界的打算,這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二、語文課堂上的交流
語文新課程標準突出口語交際能力,整合了聽與說,特別提出了口頭交流和溝通的要求。而自主、合作、探究、創(chuàng)新的交流策略可以使學生的語言和身心得到良好的發(fā)展。自主是交流的個性張揚,合作是交流的組織形式,探索是交流的主旋律,創(chuàng)新是交流的精華所在。因此,教師要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材料和機會,幫助學生實現(xiàn)交流的成功,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充分享受“一吐為快”“我口言我心”的精神愉悅感,并由此提高交流的能力。
語文課堂要講究交流藝術(shù),使學生想說、能說、多說,“言”思泉涌,口若懸河;若搞“一言堂”,堵塞課堂交流的渠道,學生則不敢說、不會說,就會“言”路不暢,噤若寒蟬。因此,語文教學要營造交流型課堂氛圍,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從單純的“聽者”“答者”的角色中走出來,成為“思者”“問者”和“論者”,使他們學會讀書,學會感悟,學會表達,學會運用。
如何使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參與課堂交流呢?
1.轉(zhuǎn)換角色
教師是學生探索知識的組織者、啟發(fā)者、引導者、支持者、幫助者和參與者。在組織和指導交流時,教師要把自己擺在一個與學生共同發(fā)展的位置上,而不是權(quán)威;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鼓勵學生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要努力營造和諧、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當好主導角色。
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打破束縛學生的所有枷鎖,建立平等對話的師生關(guān)系。學生理所當然地應(yīng)該尊重教師,教師也應(yīng)尊重學生,因為師生在人格上、在知識面前是平等的。教師放下了尊者的架子,享受與學生平等對話所帶來的自由輕松,教育教學活動就會成為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的過程。
比如,學習一篇新課文,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制定學習目標并展開學習,然后讓各小組介紹學習所得,評議哪個小組制定的學習目標有深度、有意義,哪個小組的學習收獲最大。如果學生制定的學習目標過于淺顯或偏離了教參要求,教師可以適當引導,提出建議,并讓學生在此基礎(chǔ)上確立最合理的學習目標,從而充分利用好課文資源。
這樣的學習方式既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沒有因為學生知識水平的有限而降低了學習目標,而且整個學習過程就是語言交流的過程、思想交流的過程。當然,這其中教師的指導作用、組織作用是十分關(guān)鍵的。
2.因材施教
這里的“材”,一是指教材,二是指學生。
課改以來,教師觀摩的語文課都少不了學生分組討論、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是否每一節(jié)語文課都得這樣上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每篇課文的特點是不盡相同的,有的適合分組討論,既開闊視野又培養(yǎng)合作探究的能力;有的適合朗讀感悟,既訓練朗讀,又尊重個人感受;有的適合獨立思考,既可提高思維的邏輯性,又能培養(yǎng)歸納整理的能力……因此,不同特點的課文要有不同的教學方式,不宜整齊劃一,千篇一律。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生動活潑的教學過程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引發(fā)學生語言交流的欲望。
另外,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反應(yīng)是不一樣的,有的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滔滔不絕,引來教師、同學的喝彩;有的是不得要領(lǐng)、離題千里,引來噓聲一片;更有甚者是支支吾吾、不知所言,使全班陷入尷尬。因此,為了營造良好的交流氛圍,提高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教師的個人提問要因人而異,小組討論也可設(shè)置不同層次的話題。學生在交流時,如有表述不清、內(nèi)容不全的情況,教師應(yīng)以插問的形式提供幫助,讓學生更有信心說下去。插問的話語應(yīng)順著學生交流的語境提出,不打斷學生的思路和語流,簡短明快。插問還應(yīng)帶有暗示、啟發(fā)的成分,具有親和力和鼓勵性,以免學生難堪。學生在發(fā)言中途“卡殼”時,教師要用片言只語搭橋“鏈接”,從而使交流“柳暗花明”。
真正的交流,必須是雙向互動的,它可以從語言交流達到精神交流的境界。從前的課堂是教師說,強調(diào)學生聽,學生聽久了就不耐煩了,教師受到學生情緒的影響,也不再說得興致盎然,這種單向的交流不可能達到精神交流的境界。現(xiàn)在的課堂則強調(diào)學生說。誰來聽呢?那當然是教師和學生了。首先,教師要耐心聆聽學生的發(fā)言。學生發(fā)言順暢、精彩時,教師可以穿插“說得真好”“真不錯”等簡短的評語,或以微笑、點頭的體態(tài)語給學生的發(fā)言以鼓勵;學生發(fā)言有困難或出現(xiàn)問題時,教師應(yīng)及時給予幫助。教師的這些反應(yīng)讓學生感到自己的發(fā)言是有價值的,教師已經(jīng)聽懂了自己要表達的意思,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另外,教師以自身的示范教會學生學會聆聽發(fā)言,學會尊重同學,引導學生之間從思想上的溝通達到精神上的交流。
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營造和諧、平等、民主的氛圍,通過創(chuàng)設(shè)交流型的語文課堂,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從單純的“聽者”“答者”的角色中走出來,成為“問者”“論者”,鼓勵學生敢于提出不同見解,定能提高語文課的實效性。
三、交流無處不在
由于語文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不同,教師不可能把所有的語文課都作為語言交流的訓練課,因此,要達到提高學生語言交流的能力的目的,教師要在課外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語言交流的機會。
1.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
如演講比賽、辯論會、故事會、詩歌朗誦、專題活動成果交流等。這些活動需要學生花1~3周的時間做準備,因而每學期不宜舉辦過多,但這些活動對學生語言交流能力的提高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2.讓學生走上講臺
每周選一個相對固定的活動時間讓學生走上講臺,或講解課外收集的古詩詞,或談?wù)勔恢車鴥?nèi)外的時事要聞,或介紹名家名篇,等等。
3.把寫作業(yè)、批改作業(yè)當成一種語言交流
要讓學生明白書面作業(yè)也是一種語言交流的形式,教師對作業(yè)的批改使這種交流成為雙向的。要提高這種交流的質(zhì)量,學生要認真寫,寫自己真實的學習收獲,教師要用心改,并寫出指導性的批語。教師看到學生的作業(yè)就像看到學生本人,學生讀到教師的批語就像聽到教師的諄諄教導。這種交流雖然是文字上的交流,卻能拉近學生與教師情感上的距離,為師生的口語交流打下很好的基礎(chǔ)。
學生渴望愉快地學習,渴望獲得成功。交流型的語文教學,不僅是學生獲得知識,體驗成功的過程,而且是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和人文精神的形成過程。教師要重視語文教學中的交流,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語言交流的機會,讓語言成為學生自我展示的第一項內(nèi)容。
參考文獻
[1]李福灼.語文課程教學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劉墨,歐陽芬.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