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和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同屬歐洲四大悲劇,且二者的創(chuàng)作幾乎又處于同一時期。由于寫作時所面臨的歐洲時局環(huán)境相同,兩部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相同點,但由于作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不同,又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現(xiàn)僅就兩部作品的主人公哈姆萊特和堂吉訶德之間的異同來反射整部小說的同異。
首先,無論是哈姆萊特為父報仇的夙愿,還是堂吉訶德行俠仗義、解救處于苦難中的人們的壯志,他們都能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而把生死置之度外,意志堅強。其次,他們的形象都是復雜的,具有雙重性。哈姆萊特追求理想又對現(xiàn)實的丑惡感到失望甚至悲觀;覺得人生無意義又對死后世界充滿恐懼;愛奧菲莉婭和母親喬特魯?shù)拢衷购匏齻兊摹按嗳酢钡鹊?。這一系列的內(nèi)心沖突描寫既顯示了主人公心靈世界的復雜性、雙重性,又展示出其性格的復雜性、雙重性。塞萬提斯既寫出了堂吉訶德可笑可悲的一面,又寫出了他可愛可敬的一面。他的可笑便是他脫離現(xiàn)實、迂腐頑固,往往以主觀幻想代替客觀現(xiàn)實。他的行動和處境總是與他的預期目的相矛盾,同時也與當時正常人頭腦中的合理概念及生活的自然規(guī)律相違背。因此,本來嚴肅的游俠行動就顯得荒唐和愚蠢,本來崇高的斗爭精神就顯得瘋狂而頑固,自然也就引起了人們不斷的笑聲。但他行俠仗義的初衷又是崇高的,為了解救受苦受難的民眾,這一看他的行為又是可愛可敬的。再次,他們又都是人文主義思想的代表。哈姆萊特受過威登堡大學的教育,所以他是個人文主義者。他認為腐化是整個社會的問題,他負有重整乾坤的責任,但一時找不到相應的辦法,于是暫且佯狂,以免打草驚蛇。只要不涉及騎士道,堂吉訶德的神志就十分清醒,這時他是一個有著崇高理想和淵博學識的人,他的談吐中經(jīng)常閃爍著人文主義思想的光輝。
這兩個人物形象又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第一,哈姆萊特本是個快樂的王子,但當他得知父親是被叔父謀害而亡后,便精神頹唐,痛苦與憂慮使他成了一個“憂郁王子”。而堂吉訶德在履行騎士道時卻顯得精神矍鑠,面對困境也與仆人桑丘苦中作樂,即使被打得全身傷痛,仍保持著一顆樂觀的心。
第二,哈姆萊特由于復仇信念的驅使,成了一個面對重重矛盾精神無所寄托的“流浪兒”,正是這種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造成了他行為上的猶豫,成為文學史上的“延宕王子”。相比之下,堂吉訶德便果斷得多。在被家人找回之后,休息了一段時間,他和桑丘全然不顧家人的挽留,毅然再次踏上了冒險行俠之旅。
第三,哈姆萊特是個純粹的利己主義者,他一心只想著為父親報仇。在得知將殺害自己的陰謀后,不惜犧牲了兩個昔日好友的生命來保全自己。而堂吉訶德卻自始至終懷有崇高的理想。他大公無私,為了解除勞苦大眾的苦難而努力;他除強扶弱,維護正義,疾惡如仇,有見義勇為的英雄氣概。
第四,哈姆萊特思慮細致周密。為了使自己的復仇計劃成功進行,他假裝瘋狂,使叔叔降低對他的警惕。堂吉訶德則魯莽行事。在沒弄清原因的情況下,就貿(mào)然行動,如大戰(zhàn)風車,把風車誤認為巨人而上去大戰(zhàn),結果受了傷,卻還說是魔法師施了法術,讓人哭笑不得。
第五,哈姆萊特生性多疑,對愛情也是如此。他在第三幕第一場中對奧菲莉婭說:“從前的確愛你?!币粫s說:“我從前不曾愛過你?!弊阋娝麑矍榈牟恢邑?。堂吉珂德卻深愛著一個實際不存在的女性杜爾西內(nèi)婭。他對那個將長矛對著他的征服者說:“您刺死我吧騎士,但我的軟弱不會損毀杜爾西內(nèi)婭的榮譽,我仍然確信,她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美人。”可見他對愛情的忠貞不渝。
哈姆萊特和堂吉訶德同屬悲劇人物。我們在憂郁中隨著哈姆萊特走向了他的死亡;又在笑聲中陪著堂吉訶德步入了他心人心酸的結局。我們在作者撰寫的文字中同主人公的命運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體會到了他們的悲傷,也對這兩個著名的悲劇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