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才
編者按:王勃的《滕王閣序》是傳誦千古的駢文名篇,滕王高閣臨江渚,誰識落霞秋水心?這里,將通過一組四篇文章來從各個不同角度解讀和欣賞,以期深度理解,感受其文化內(nèi)蘊的博大精深,也揭秘其成為文學經(jīng)典的過程。
王勃的駢文名篇《滕王閣序》家喻戶曉,是唐代駢文的精品,也是古代駢文的代表。宋代王得臣在《麈史》中記載,這篇作品一出即名動天下:“王勃《滕王閣序》世以為精絕?!边@篇名作奠定了王勃在駢文史上的杰出地位。當年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nèi)”而號稱“四杰”,王勃位居魁首,這篇傳揚天下的駢文功不可沒。這篇序文全用典型的四六句為主構(gòu)成,氣象宏闊,大氣包舉,文辭高華。
王勃除了這篇華麗精工的駢體序文外還有一篇題為《滕王閣詩》的作品少為賞析者關(guān)注。一般也很少將兩者放在一起對讀,探析其中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滕王閣詩》是一首七言詩,詩云: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近年來也有學者提出這首詩與序沒有必然的的聯(lián)系,不是序的附屬作品(咸曉婷《從正倉院寫本看王勃〈滕王閣序〉》,《文學遺產(chǎn)》2012年第6期)。是否附屬作品是另一個問題了,不在這里討論。但是從異文本互文性的角度來看,《滕王閣序》與《滕王閣詩》可以看出文本結(jié)構(gòu)和構(gòu)思以及抒情表達的互文性。
一、 詩、序文本具有天然的同源性
作為駢文文體的《滕王閣序》與作為詩體文本的《滕王閣詩》,在古代是屬于兩種不同的文本。駢文具有“以詩為文”的文體特性,駢文的句式節(jié)奏具有詩歌的要素,駢文與詩歌在文體方面具有互通性,駢文具有詩化的特性。此外,從淵源來說,序與詩有天生的聯(lián)系。序,本身是堂屋的東西墻,指進入正堂的院落側(cè)面的休息處?!墩f文》云:“序,東西墻也?!薄稜栄拧罚骸皷|西墻謂之序?!痹诘群驎姇r休息的地方,也叫序了?!秲x禮·燕禮》:“賓升,立于序內(nèi),東方。”漢代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并序》有云:“西廂踟躕以閑宴,東序重深而奧秘?!边@里“西廂”與“東序”對舉,說明“序”就是廂房的意思。之后,序就有了次序的含義。《荀子·君子》云:“長幼有序。”因為在等候會見休息時,陪同會介紹有關(guān)情況,慢慢又有了現(xiàn)在理解的序言的含義。《文心雕龍·詮賦》云:“序以建言,首引情本?!边@樣就有了賦之序,詩之序。從此,詩序成為了一種文體。逐漸發(fā)展成為了后來的別集、選集、總集的序。這些序多是介紹作者的事跡、創(chuàng)作背景,對詩歌抒情內(nèi)容和風格技巧的評價。詩序就是詩集作品的介紹與評價。《滕王閣序》從功能上也具有《滕王閣詩》的詩序特征。
魏晉以后,文人小聚飲酒清談,或雅興斗酒賦詩。這個活動結(jié)束后往往由其中名望才氣高者作序記錄這一活動過程,這樣就有了宴序。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背景下寫的。文人往往不是簡單記錄宴聚交游活動,還加上了文學的描寫、議論和抒情。這樣宴序的文學性就得到加強。南北朝時期,宴序文辭的語言之美也開始越來越講究,開始有了駢偶的文辭和典事的運用。顏延之和王融的《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就是這樣的駢文作品。到了唐代就更加發(fā)展,王勃是寫作序類駢文最多的作家。這類序文的結(jié)尾往往有這樣的記錄作詩的句子,如《守歲序》結(jié)尾云:“詞作者七人,同為六韻?!薄渡纤雀〗缧颉方Y(jié)尾云:“一言均賦,六韻齊疏。”他還留下了一首《上巳浮江宴韻得址字》,詩云:“披觀玉京路,駐賞金臺址。逸興懷九仙,良辰傾四美。松吟白云際,桂馥清溪里。別有江海(一作漢)心,日暮情何已?!笨梢钥闯鲂蚺c詩存在一種同一性?!峨蹰w序》也是宴序,其結(jié)尾則云“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誠,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贝送狻杜c員四等宴序》結(jié)尾也云:“人賦一言,俱裁四韻?!边@里說的“一言均賦”、“人賦一言”就是每人分一個韻字,大家一起來各寫一首詩。“四韻俱成”就是寫四個韻字,八句詩?!巴瑸榱崱被颉傲嶟R疏”就是各寫六個韻字,十二句詩。可以看出,這類序大多就是雅集后的文人分韻賦詩的總結(jié)記錄。這樣,序與詩就有了某種對應性,它們之間肯定有了某種關(guān)聯(lián),這就可以作為異文本的互文性解讀。即使如有的學者提出,《滕王閣詩》并不是《滕王閣序》的附屬詩,也不妨礙從互文性角度來解讀比較序與詩的異同。讓我們從序與詩的互文性來看一下他們具有什么樣的對應性。
二、 文本結(jié)構(gòu)的互文同構(gòu)性
1. 景與情的雙層結(jié)構(gòu)對應,鋪排與簡約的對應
首先,序與詩都采用了由景入情的敘寫模式?!霸フ鹿士ぃ槎夹赂?。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毙蛞婚_頭就從大的視野來介紹滕王閣所處的地理位置,與天人之際的對應關(guān)聯(lián),從空間角度來寫,視野宏闊,景象宏偉。然后羅列嘉賓等等。在詩體的《滕王閣詩》中則只用一句“滕王高閣臨江渚”輕輕點過,既切入題,又扣緊題目。至于看到什么,沒有具體描寫。這一句概括力極強,大氣包舉。一個“高”,一個“臨”,或從仰視角度寫其“高”,或從俯視角度寫其“近”,狀寫出了滕王閣高聳俯瞰的氣勢和所處的地理位置,境象同樣宏闊。
在序中,王勃用應景的夸飾性文字寫這里人杰地靈、高朋滿座,“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在駢文的序里是用列舉的手法來鋪排達官貴人的出場,淋漓酣暢。雖然是場面文字卻也寫得虎虎生威。“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俊采星馳”、“勝友如云”、“高朋滿座”等四字格句子因其含蘊豐富成為了漢語詞匯的重要成語。而與此相對應的,在詩中卻寫得很精簡練達:“佩玉鳴鸞罷歌舞。”“佩玉鳴鸞”四個字著眼于從配飾的華貴來說明出席的人的高貴以及場面的豪華。“歌舞”是序里沒有提到的,讓人想象其歡歌熱舞的奢華場景。但著以“罷”修飾則由動而靜戛然而止,卻給人無限思考。從這可以看得出,序文講究鋪采摛文,用列舉成賦的手法而成。而詩體則以簡約為依歸,重在概括簡約,體現(xiàn)了異文體不同的敘寫方式。
在第二段的自然景色的秋景描寫中,更是極富鋪采之能事:
時維九月,序?qū)偃?。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臺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云銷雨霽,彩徹區(qū)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這一段文字從登高眺望的角度來寫,寫的是遠景,發(fā)揮了駢文鋪排夸張的長處?!奥湎寂c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兩句尤為后人稱贊,被譽為這篇序文的文眼所在。而在滕王閣詩中,也是寫景,但卻是十分簡練:“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庇幸馑嫉氖牵瑑烧叨加昧送瑯拥囊庀蟆霸啤焙汀坝辍?。 在序中是“云銷雨霽”,在詩中則是“朝飛南浦云”、“暮卷西山雨”,對于序的“云”、“雨”描寫反而有所擴大加強。
然后由景物描寫進入到抒情。不論是序還是詩,都是從自然的感悟中來寫。序著重表現(xiàn)了自然的節(jié)候變化給人生命盛衰的感悟?!疤旄叩劐?,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這是其中的核心內(nèi)容。在這里點明了這篇作品的主題:宇宙無窮與人生有限的矛盾。而詩中也是這樣構(gòu)思的。但是要來得更簡潔:“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边@里同樣也寫出自然和宇宙的永恒與生命變遷的感嘆。
最后,序文中是用議論方式來傾訴懷才不遇的感嘆: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時運不齊,命途多舛”傾瀉出心中的無限壓抑。“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竄梁鴻于海曲”,這里雖然用了典故,卻恰到好處,借古人以自喻,寫出心懷天下卻報國無門的感嘆?!袄袭斠鎵选薄案F且益堅”表現(xiàn)出其永不放棄人生理想的誓言。所以明人蔣一葵《八朝偶雋》卷二評“子安雖復詞人,胸中故自豁落”。
這種情感的表達在滕王閣詩中就顯得含蓄了:“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睆奈囱悦鞯臍v史人物的匆匆過客的想象中回到眼前的滾滾江水,一個“空”字將短暫的自我生命和永恒的自然與歷史的無窮矛盾的感嘆濃縮其中。這個收束文字精簡卻大氣而含蓄,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之感,令人回味無盡。與序中的鋪排不同,也與序中的直接大膽不同。
2. 主題的同構(gòu)性:自然的永恒與生命的傷逝
滕王閣序與詩都通過敘寫景與情來表達自然與生命的主題,那就是自然的永恒與生命的傷逝。無論是序體還是詩體,都無例外地選擇秋天作為背景。秋天是自然界里生命變遷最快、最直觀的,可以看到繁華到衰敗的變化,讓人領(lǐng)悟個體生命的短暫。所以秋天是文學家感情觸發(fā)的旺季。序?qū)懙氖乔锾欤骸皶r維九月,序?qū)偃铩!痹妼懙囊彩乔锾欤骸拔飺Q星移幾度秋?!鼻铮谛蚶锖驮娎锒际鞘闱榈钠脚_。“秋水共長天一色”是序中的景色。秋高氣爽,大氣明凈。所以才有“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正是秋天,讓人感受到志氣豪邁,心存高遠。所以序中寫道:“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碧熘哌h引悟了心氣之高,地之遼闊開啟了胸懷之闊,讓人感受了宇宙世界的無窮。由此而引發(fā)了對生命無常的感動:“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痹诟惺茏匀恢乐髣x那間醒悟出自然的盈虛變化,也由此感悟了人生命運的變遷。這一切的描寫與抒情都是在秋天的大背景下展開的。
在《滕王閣詩》中也是這樣的主題,“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展現(xiàn)的是對自然的沉浸。朝為行云,暮為行雨,曾是宋玉《高唐賦》中巫山神女的臨別寄詞,在這里隱含了無限的內(nèi)容。送君南浦的情戀依依都會過去,榮華富貴的豪宅生活也會過去。所以詩人很快就從自然景觀中領(lǐng)悟出人生的無常:“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边@里寫出了人生的變與不變。自然的永恒與變換,無論秋天的季節(jié)怎么變換,年年歲歲,但是代表宇宙的星星永遠不變,而人生的短暫卻是無情的。永恒與傷逝這一自然與生命的感嘆正是《滕王閣序》與《滕王閣詩》共同的主題。
3. 意象構(gòu)思的互文性比較
意象是我們觀察文學作品的重要元素?!峨蹰w序》與《滕王閣詩》在意象構(gòu)思方面也呈現(xiàn)出互文性,可以看出意象的對應性與差異。
意象是詩歌描寫與抒情的基本元素,也是駢文的描寫、議論、抒情的元素。從意象角度來看其互文性是很有意義的。兩者都是從王勃登高望遠的視角來寫的,具有某種相似性。在詩里是“江渚”的意象,詩人“臨江渚”,看到了贛江邊的沙洲。在序里則是“臨帝子之長洲”、極目遠眺“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這樣才可以看到江上江畔的美景:“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正是在一系列描寫鋪墊后,才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的美麗畫卷。這是由“江渚”而引發(fā)的美景。序是鋪排,由于篇幅限制,詩則是點到為止,但含蓄而深遠。
又如“云”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意象,多用來指游子,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這個意象在序和詩中也反復運用。在序中用法多樣,“勝友如云”指朋友眾多,如云一樣聚集,這是比喻用法。“云銷雨霽”這是寫景,指自然的動態(tài)的云雨之景?!袄w歌凝而白云遏”這里則是用典故?!案F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楊意不逢,撫凌云而自惜”這兩處的云則是喻指理想。這里的幾種用法沒有完全的交集。在詩里有兩處用了“云”的意象?!爱嫍澇w南浦云”和“閑云潭影日悠悠”都是自然景觀的云。這首詩還不是律詩,不避意象的重復。但含義也有細微之別。前文提到“南浦云”雖然是自然的景色之云,卻暗用了江淹《別賦》中的“送君南浦,傷如之何”的意思,所以這個“云”在語言表層的自然之“云”下是游子的暗喻。這是由“飛”的動態(tài)而聯(lián)想的。而“閑云”則是靜態(tài),“閑云潭影”是寫倒映在水潭中的云。這是靜態(tài)之云。這里又隱含了些許禪意。王勃也是對佛教有深入接觸與體會的人,寫過多篇寺院的文章,比如《彭州九隴縣龍懷寺碑》、《梓州玄武縣福會寺碑》、《梓州飛烏縣白鶴寺碑》、《梓州通泉縣惠普寺碑》等等。他在《游梵宇三覺寺》中寫過:“香閣披青磴,琱臺控紫岑。葉齊山路狹,花積野壇深。蘿幌棲禪影,松門聽梵音。遽欣陪妙躅,延賞滌煩襟?!北磉_他對于寺院禪境的體悟。這是用自然的云的不變暗喻不變的宇宙,所以接下來才有“日悠悠”的描寫。閑云、潭影、日悠悠,都是不變的自然。正是這樣寫出了宇宙的永恒與人生短暫的感悟。
宋人鄭思肖在《王勃滕王閣記圖》中說:“王勃清才俊不禁,爛鋪艷錦賞知音。空余高閣青云里,誰識落霞秋水心?!彼钦f,王勃在序里的思想感情后人未必體會到,而只停留在了文辭的華麗了。明代曹學佺在《題滕王閣》中寫道:“珠簾畫棟當南浦,岸草汀花幾今古。九江潮白雁橫秋,五老云青龍出雨。浩蕩淡波去莫回,凄涼唐室不勝哀。空遺王勃文章在,父老扁舟奠酒來?!币磺Ф嗄陙?,對于王勃這兩篇同題異文體名篇的解讀見仁見智,但是《滕王閣序》與《滕王閣詩》都是在寫景、抒情方面融合無間的優(yōu)秀之作,則是所有人的共識。它們在藝術(shù)技巧方面達到了極高的水準。我們從文本的簡單分析可以看出其具有的互文性特征,這對于研究古代同類同題異文體作品具有借鑒意義。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