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風
“金緊禁”是中國古典名著《西游記》中的著名掌故。
《西游記》構思奇妙,意象豐富。數(shù)百年來,吸引了許許多多有志有識之人紛紛開掘研討。其針砭時弊之說,禪道發(fā)微之說,練氣養(yǎng)生之說……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形成了一個頗具興味的文化現(xiàn)象。挖掘出其中的教育寓意,亦自是其中的應有之義。
“金緊禁”是怎么回事呢?《西游記》如是說——
佛祖如來派遣觀音菩薩往東土尋訪取經(jīng)人。菩薩臨行,如來又取三個箍兒遞與菩薩說:“此寶喚做‘緊箍兒,雖是一樣三個,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緊禁咒語三篇,假若路上撞見神通廣大的妖魔,你須是勸他學好……”(第八回)在此后的故事中,觀音菩薩分別把金緊禁三個箍用在了三個神通廣大的妖魔身上。
第一個“緊箍”給了妖猴。(第十四回)孫悟空雖已拜唐僧為師,但畢竟野性難馴,不服管束,竟棄唐僧于荒野,自己則飛到東海找龍王“借鐘茶吃”。觀音菩薩化身老母,將一篇“定心真言”,又名“緊箍兒咒”傳給唐僧。從此,唐僧一路上就以緊箍咒約束著孫悟空,直至西天成佛之后,那箍兒才從悟空頭上消失。
第二個“禁箍”給了熊羆怪。(第十七回)熊羆怪貪圖唐僧的錦斕袈裟,與孫悟空打斗不分勝負。悟空飛抵南海請來觀音菩薩降妖,菩薩將“禁箍”丟在那妖頭上,使它“一片野心今日定,無窮頑性此時收”,跟從菩薩至落伽山后做了“守山大神”。
第三個“金箍”給了紅孩兒。(第四十二回)紅孩兒想吃唐僧肉獲取長生,弄風攝走唐僧,用三昧真火燒傷了孫悟空,還變作菩薩模樣,將豬八戒騙進妖洞……悟空駕云到南海請來觀音菩薩……最終菩薩將“金箍”由一變五,一個套在他的頭頂上,兩個套住雙手,兩個套住雙腳,教他一步一拜,只拜到落伽山,收作“善財童子”。
金緊禁的故事,掛一漏萬地講起來,大致如此。但此故事的教育寓意頗深,至少可歸納這樣幾點。
其一,因材施教。對孫悟空,由唐僧“咒念緊箍”,約束心性;對熊羆怪,卻用“禁箍”禁其惡欲;對紅孩兒,則使“金箍”制其火性?!嬲龅揭虿氖┙?,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此處,我們不妨鏈接《論語·先進》篇中記載的著名故事:對于子路、冉有提出的同樣問題,孔子則給出了不同的回答。為什么這樣呢,孔子解釋說:“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這個故事,一向被后人引為因材施教的經(jīng)典案例。這其中的道理與金緊禁的教育寓意(如佛所謂“一樣三個,用各不同”),應該是相通的。
其二,紀律約束。金緊禁的使用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在被施加者野性發(fā)作之時投入使用的。熊羆怪、紅孩兒都是菩薩現(xiàn)場親自念咒,真是效果立顯,立竿見影。孫悟空的情形則要復雜得多:觀音化身傳咒唐僧時,悟空正撒野在東海吃茶。這個共同點就表明了在施教的過程中,紀律約束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悟空帶上箍兒之后,上演了大大小小多少個悲喜劇呀!唐僧四眾西游取經(jīng),悟空本事最大,也唯有悟空受制于緊箍咒!在白骨精一案中,唐僧用緊箍咒折騰悟空,為廣大善良的受眾所不平,連聰明的大詩人郭沫若也氣得賦詩“千刀當剮唐僧肉”。惟毛澤東高瞻遠矚,和詩曰:“僧是愚氓猶可訓”。紀律約束也是把雙刃劍。西游取經(jīng)的九九八十一難中,緊箍咒的正反兩方面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悟空受封斗戰(zhàn)勝佛之日,即是其頭上緊箍消失之時,紀律的約束終于收到自律的正果。孫悟空從一個大鬧天宮的妖猴,經(jīng)西游取經(jīng)的一路磨練,終于成長為“南無斗戰(zhàn)勝佛”。有研究者指出,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心智成熟的豐富歷程。
由此看來,金緊禁的教育寓意對于我們現(xiàn)實的教育實踐與研究,也是自有其借鑒意義的。
(作者單位: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
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14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