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新宇
摘 要:伴隨教育部公布《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增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中高考中的比重”,“傳統(tǒng)文化正式列入高中教材課標修訂”。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教學改革;忠孝文化
[設計內容]
在學生掌握本課文言文字詞句知識的基礎上,重點設計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圍繞“忠孝”文化展開。常言道,自古忠孝難兩全,“忠孝”在李密面前孰輕孰重?以“孝情”帶入,讓學生思考、討論對“忠孝”文化的認識。通過帶情朗讀“至性之言,悲惻動人”的語言中體味祖孫深摯感情,理解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孝”;從設計討論問題中,體會李密陳情方式和思辨藝術;從拓展舉例中感悟“忠孝”的理念變化和現(xiàn)實意義。
[教學目標]
1.體會作品中蘊涵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積累傳統(tǒng)文化知識。
2.學習文章“以情動人、寓理于情”的行文構思藝術。
3.反思古今忠孝的理念變化,引導學生在當今社會中怎樣踐行“忠孝”。
[教學重點]在學習文言文中,體會中華民族精神,積累傳統(tǒng)文化知識。
[教學難點]理解中華傳統(tǒng)的“忠、孝”文化含義、對當今社會的指導意義。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觀看中華德育故事《李密陳情》動畫,通過視、聽讓學生更形象地理解人物所處時代背景和進退兩難的困境,進一步理解李密對“忠孝難兩全”的權衡。
二、品讀賞析
學生帶情朗讀(分散讀、齊讀),在了解李密悲苦身世基礎上,體會他對祖母真摯深厚的拳拳孝情。引導學生感悟李密陳情的字字淚,句句情,讀出凄切、悲涼之情。指導學生注意行文構思變化,李密是如何一步步述說孝情,轉而陳忠情,體味“情”“理”交融的婉曲表達方式。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李密陳情一表的主旨是什么?以怎樣的行文構思方式打動了晉武帝?
全文的主旨其實就是“愿乞終養(yǎng)”。
[整體感知]語言特色:語言真誠通俗而謙卑嚴謹,給人推心置腹之感。語匯豐富,句式多,層層遞進,感染力強,引發(fā)共鳴。句句帶情、帶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至情至理,情理交融。一言蔽之,即“至性之言,悲惻動人”。
內容特色:李密陳情表孝道,表忠情,忠孝合一。
[討論分析]從四個方面來分析。
(1)述苦情。述身世不幸與祖母相依為命,把武帝的惱怒斥責化為同情憐憫。
(2)說難情。訴說陷于忠孝難兩全的狼狽境地,博得武帝同情,婉拒朝廷恩遇。
(3)解疑情。提出晉武帝“以孝治天下”的理念,陳述從政經歷和人生態(tài)度,打消武帝的疑慮,求得體恤。
(4)表忠情。盡忠日長,盡孝日短,先盡孝后盡忠。
探究二:如何看待古代的孝文化及“舉孝廉”的官吏選拔制度?
[展示資料]在古代,“孝”作為一種文化體系,也作為一種親情關系,是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重要紐帶。對于封建統(tǒng)治者,是控制人們思想,增強國家凝聚力進而維護統(tǒng)治的重要手段。漢朝時,形成了成熟的“舉孝廉”制度,強調內孝與外孝一致,只有內孝于親,才能外忠于君。后世也堅持“以孝治天下”的基本精神,“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的人才選拔觀念沿襲下來。歷史上許多有名的公卿大夫出自“孝廉”,對當時政治產生了很大影響。
[各抒己見]引導學生說出“舉孝廉”文化的局限性和在當時社會的積極意義。
探究三:如果你是李密又會如何解決忠孝難兩全的難題?矛盾放在當今社會呢?
[暢所欲言]引導學生理解“忠”“孝”含義。李密先盡孝后盡忠,一方面報恩私情,另一方面與當時改朝動蕩的權衡有關。無論在古代還是當今,有很多舍小孝成大孝的事例。點撥指出“孝”可以有豐富內涵,禮敬長輩,可謂之孝;精修己身,可謂之孝;承志齊家,可謂之孝;或興盛其國亦可謂之孝……
四、拓展積累
學生課下搜集資料,發(fā)掘、積累作文素材:
1.搜集古今中外“孝敬父母、尊君愛國”的名言警句和動人事跡,并選擇其一談感想。
2.以李密的從政經歷為切入點,探討古代官職升遷或貶謫名稱變化。
五、板書設計
陳情(1)述苦情——換憐憫
(2)說難情——博同情
(3)解疑情——求體恤
(4)表忠情——忠孝兩全至性之言盡孝道 至理之言表忠情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