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圖·鄭實
對德國來說,新的國會大廈意味著一個剛剛統(tǒng)一的年輕國家在這里承認它的歷史,承接它的傳統(tǒng),承載它的諾言
德國國會大廈(Reichstag)是全世界參觀人數最多的國家議會所在地。在柏林,它也在受游客歡迎的景觀中排名第二(第一名是勃蘭登堡門)。國會大廈對所有人免費開放,要先用證件預約參觀時間,之后必須準時到指定地點等候。
對旅游者來說,整個過程是體驗“德式規(guī)范”的好機會,各種膚色、操著各式語言的老老少少走進入口,像小學生一樣乖乖地服從工作人員的引導,經過嚴格的安檢進入大廳。在其他景點很難見到這么多著裝整齊、不茍言笑的魁梧男子肅立周圍,參觀都是在這些保安人員嚴肅的注視下進行。
我不禁聯(lián)想到德國歷史上那位酷愛高個子士兵的國王威廉·弗里德里克一世。大家都為此嘲笑他,其實他是懂得人的心理的,衛(wèi)隊的威懾力能使人心存敬畏、不敢造次。我們雖然都是以玩為目的來參觀國會大廈,但一進門就感受到其莊嚴氛圍象征了德國的國家權力。這不僅沒有消減大家的興致,反而增加了參觀的收獲。景物本身只能看,而感受環(huán)繞在它周圍的氛圍才能使我們體會到所看到的東西意味著什么。
對德國來說,新的國會大廈意味著一個剛剛統(tǒng)一的年輕國家在這里承認它的歷史,承接它的傳統(tǒng),承載它的諾言。
在國會大廈三角楣下面鐫刻著一排莊嚴的銅字:Dem Deutschen Volke,大意是“獻給德國人民”。不過這行字是在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打得不可開交時放上去的。那時德國最需要“人民”不斷去填充戰(zhàn)場的壕溝。
1933年發(fā)生的“國會縱火案”至今都是個迷。到底是納粹黨人指使人所為,以便趁機鎮(zhèn)壓異己;還是一個脫離了共產黨的極端分子的個人行為,正好被納粹利用?不論真相到底如何,此事的直接受益者是剛剛取得政權的納粹。以此為契機,希特勒得以下令大肆逮捕共產黨人和所有不同政見者。
在國會大廈的入口處,有一個藝術家阿佩爾特(Dieter Appett)設計的紀念碑,紀念第三帝國期間被納粹謀殺的97位社會民主黨和共產黨議員。每一個鋼片上都鐫刻著名字、生卒年份和所在政黨。
二戰(zhàn)接近尾聲,蘇軍進逼柏林,國會大廈被改成堡壘,在這里蘇德兩國的士兵曾有一場激戰(zhàn)。蘇軍占領國會大廈的照片成為世界反法西斯勝利的標志被廣為傳播。不過,這是一向善于做政治宣傳的蘇聯(lián)方面后來補拍的。站在屋頂的蘇軍戰(zhàn)士在特意制造的煙火中擺出漂亮的姿態(tài),像雕像一樣巋然不動。那面被稱為“勝利旗”的紅旗被運到莫斯科參加勝利日慶祝典禮,然后被珍藏于博物館中。
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tǒng)一的慶祝儀式在國會大廈舉行,當時的總理科爾(Helmut Kohl)、總統(tǒng)魏茨澤克(Richard von)和前總理勃蘭特(Willy Brandt)都參加了這個從1945年以來德國最重要的儀式。這預示著一個大國在歐洲的再次崛起,它將對歐洲和整個世界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它真能像政客們承諾的那樣給德國人一個充滿信心的未來嗎?
儀式也是慶典,為此當天晚上還燃放了大型焰火。第二天國會議員匯集到國會大廈,象征著統(tǒng)一后的德國國會成立。一直被閑置的國會大廈再次被啟用,因此舉行了國會大廈歷史上第4次設計招標。前3次都是德國設計師的方案中標。這一次是來自英國的設計師福斯特(Norman Foster)的方案脫穎而出。具有如此象征意味的建筑能容許一個外國人主持建造,是不是德國有意要顯示新的國際化形象呢?
這二十多年來,福斯特的建筑作品遍及世界各大都市,我們對他應當并不陌生。香港的HSBC銀行大樓和英國倫敦的千禧年塔樓都是地標性宏大的玻璃建筑。
福斯特原來是要用一個巨大的玻璃罩子將現有建筑扣在其中。這個設計過于新穎了,畢竟德國國會大廈具有極強的政治性,它的實用性和對歷史的繼承性很重要。最終福斯特只好改變了設計思路。福斯特在接受采訪時說,他認為根本沒必要加穹頂,但是迫于各種壓力,只好從命。當時德國方面的要求,大意是不能太霸氣,不能延續(xù)帝國氣象,要體現出民主氣息,因為這里是國會所在地。福斯特說這話時掠過一絲無奈的表情。
看到他這樣子,我也不禁笑了一下,想到從第二帝國到納粹第三帝國,德國歷史上代表民意的國會在和真正的權力在握者之間的較量中一直處于弱勢。要他通過設計淡化這個“傳統(tǒng)”的確不易。而且眾口難調,最終能確定設計方案,背后的艱難只有他和他的團隊才知曉?,F在總算是大家一致接受,沒聽到什么負面意見,能長舒一口氣了。
依照客戶的要求,新的設計也很留意對原有建筑結構的保存。除了去掉上世紀60年代施工時加入的石棉,還將那次覆蓋的舊有建筑元素也盡可能展露出來。對于在建筑中使用石棉的危害在近些年越來越受到重視,柏林的共和國宮因此甚至被全部拆除。不過,國會大廈重要歷史節(jié)點的痕跡,比如1945年蘇聯(lián)紅軍戰(zhàn)士留在國會大廈墻壁上的留言,大部分被留下來,只去除下流和帶種族歧視性的語言。
不過今天排長隊等待參觀大廈的人們恐怕很難注意到這一點。電梯會直接把大家送到福斯特為大廈加修的玻璃穹頂,由穹頂眺望的經歷確實是無與倫比的。從旋轉向上的坡道緩步向前,外面一側是柏林的街道和綠地形成的天際線,而內側是由360個小鏡子組成的漏斗形鏡柱,反射出奇妙的鏡像。這個設計的高超之處不僅在于為參觀者制造了魔幻景象,也是節(jié)能環(huán)保的典范。鏡子可以將陽光引入建筑內部。同時,為了避免陽光直射并引起下面的大會會場溫度過高,電腦控制的鏡子還可以改變方向,把光線和熱量折射出去。
有人說每個德國人都是環(huán)保主義者,感覺真是這樣。這點不僅體現在每日生活中,在如此巨大的工程復建中,德國方面的要求也是低耗材、低耗能。在當初國會大廈的改建招標中,顧及生態(tài)學問題是要求之一。經過改建的國會大廈現在每年二氧化碳釋放量從約7,000噸降低到400-1,000噸。
大廈的穹頂上還有一個圓洞,我們在參觀那天正好遇雨,大雨從上面潑灑下來,大廳地板上也濺到了雨水。大家趕快躲到大廳四周,但是工作人員卻表情鎮(zhèn)定,見怪不怪的樣子。很快雨過天晴,大廳地面很快就干了,沒有一點積水。這是因為它設有自動排水裝置。
在大廈樓頂的平臺上可以仔細欣賞穹頂。柏林人給它起的綽號是“安逸的蛋”(Coyz Egg)。從這里向南可以看到勃蘭登堡門,向北可以看到施普雷河對岸,向西南方向可以看到蒂爾加滕公園和勝利女像柱,正西邊則是國會大廈大門外的共和國廣場。但是看到最多的還是一片施工吊塔。繼上世紀90年代,包括國會大廈在內一批公共建筑完成后,柏林又進入了新一輪的建設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