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后院桃花開得最盛的時節(jié),也是沈家宅梨花開始怒放的時候,空氣中氤氳的都是甜膩的花香。只是那時自家有野桑樹而沒果樹,自然也沒受過類似“桃之夭夭”的啟蒙教育,便顧不上它們的爛漫花事了。托兒所的嬸娘告訴我:“蠶豆花開黑良心,蠶豆會長小耳朵。”于是就一頭栽進田地里,沉醉在找尋蠶豆耳朵的秘密興趣之中。鄰居老陳從旁經(jīng)過,訕笑我又逃學了。當我想辯解的時候,發(fā)現(xiàn)父親插籬笆時隨手砍下的樹枝條上,竟然已長出星星點點的新葉來了。
陽光總是明媚,無邊的油菜花亮花了陌上少年的眼。淺淺的民溝里,蘆青從水里爬到了岸上。嬸娘隨手拔出十多根蘆青,先是扯去多余的葉子,然后把頂部的葉子撕成纓穗狀,發(fā)給我們這些革命小將人手一根。名曰紅纓槍,確切地說是綠纓槍。拿著綠纓槍,頓時覺得有點電影《閃閃的紅星》里面潘冬子的味道,一下子都變成懂事的孩子了。
我曾在村小的教室里,出神地望著屋后水杉樹上跳躍的麻雀,從這根枝丫輕輕地點到另一根枝丫,然后又突然得到招呼似的,“呼啦啦”飛到了另外一棵樹上。而那時春天總是嫻靜,家家閉戶,遠處的田地里星星點點到處都是人。鄰居家沙炒黃豆的“沙沙”聲,聲聲入耳。鐵鍋里剛熟的黃豆香遠遠地便可以聞到。院子里母雞生蛋的得意叫聲,傳遍了整個村組。鄉(xiāng)鄰們新蓋的瓦屋,一律是紅瓦屋頂,在陽光下格外鮮亮,讓人感覺到這真是一個嶄新的世界。
學校里的老師照例是上了年紀的,他們的身份隨著地點而轉換———在課堂是先生,在地里就是農(nóng)民了。等我們稍稍長大以后,在農(nóng)忙時,往往還要去老師家里幫忙掰玉米、采蠶豆什么的。
物質(zhì)貧乏的年代,學習倒也是輕松,作文不像現(xiàn)在要求嚴格,反正開頭一句“天空瓦藍瓦藍的”就可以了。坐在我前面的女孩名叫陸寶,老師說,不改名,就不要來學校了。
而有關藝術的啟蒙教育,大抵來自于走村串戶的民間手工藝人。那時的瓦匠、漆匠中間不乏一些多才的人,從沒有受過系統(tǒng)、正規(guī)的訓練,單是憑著一股喜歡,就會在新砌的灶頭畫“年年有魚”,在屋檐下畫“鴛鴦戲水”,在嫁妝的大件家具上畫“桂林山水甲天下”。每每看他們作畫的時候,我就會很安靜地陪著。老師傅會拿我開玩笑,說把我也畫進畫里面。我不知道被他畫了之后的后果怎樣,本能地一溜煙逃走了。不過跑了一大圈之后,又惦念畫到哪里了,于是再心懷忐忑地輾轉回來。
春三四月很美,可以吃的東西卻極少,家里的菜肴往往就是一碗鹽齏湯。鹽齏就是陳年的蔬菜曬干脫水,然后拌鹽裝進壇壇罐罐,土泥封口保存的土制菜肴。沙地人是拓荒者,中飯往往就在田間簡單應付了,玉米粞飯上面蓋上幾條咸黃瓜,吃咸了就直接從民溝里掬一口水喝。直到現(xiàn)在沙地人把午餐叫“點心”?!包c心”一詞很文雅,事實上很是簡陋,好在樂觀的沙地人能夠苦中作樂。這時野桑樹上的桑葚熟了,由青變紅發(fā)紫。爬在高高的桑樹上采桑葚,大人會在下面吆喝著下來。于是,一邊應承著下來,一邊整把的桑葚往嘴里塞。朝著樹下大人得意嬉笑的時候,露出一口吃得漆黑的牙齒。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最快樂的季節(jié)無疑便是夏天。綠樹蔭濃夏日長,早起勞作的父母們午間都在小睡了。從家里悄悄溜出來,光著腳走在被太陽烤得火熱的地面,那種灼熱的刺痛感覺至今仍隱隱存在。沙地果樹很少,唯獨夏天卻可以吃到香甜的菜瓜和蘆稷??紤]到家有小孩,于是家家戶戶都會在菜地或者田間種點。最好吃的菜瓜和蘆稷,當然是別人家的。于是小伙伴們相約去偷,偷到之后便躲在濃蔭覆蓋的竹園里吃,吃剩的瓜皮就扔在竹園邊上的宅溝里。這樣的日子如同在湖面打水漂用的瓦片,連續(xù)幾個騰挪之后,便消失在歲月的深處了。
夏夜,有風吹過。忙碌一天的鄉(xiāng)人們,搖著蒲扇,三三兩兩閑坐在院子里,東家長西家短地拉扯著閑話。小娘子在哄騙著不肯睡的小娃,“牽磨嘰嘎,牽給啥人吃,牽給小狗吃?!毙『⒆訕泛呛堑乜粗穻?。抱小孩的老人,會順勢抓著小手的左右食指頂在一起念叨:“雞雞斗,繞繞手,嗡———飛到狗頭上?!比缓笞ブ⊥拮拥碾p手捂到他的兩耳上。通常這個時候,小孩子被逗得“咯咯咯”地亂笑一通。
我娘會講的故事不多,講得最多的還是懶人的故事。說是一個男人非常的懶惰,一次,娘子要回娘家好多天,擔心男人吃飯問題,便攤了一張很大的面餅,在中間挖了一個洞,套在男人的脖子上??墒堑人貋淼臅r候,男人還是餓死了。男人脖子下面的那圈面餅吃掉了,其他地方動也沒動。每當這個時候,老娘總是笑得彎下腰,說真有這么懶的人嗎?
鄉(xiāng)村生活中最大的事件,無非是蓋屋上梁,婚喪嫁娶。之所以說是大事件,因為都和吃和玩有關。蓋房要夯地基,這是一個體力活,更是一門技術活。領頭的漢子會即興唱詞,其余人跟著應和?!靶∈?,提得高,夯得穩(wěn)——哈嘿!”“哈嘿杭育”之聲,聲聲震天。據(jù)說三條民溝四條港,方圓十里八里都能聽得見。對于小孩子來說,最快樂的還是上梁,這邊叫做“攙高頭”。本家要準備糕點糖塊,等爆竹響過之后,就請坐在梁上的木匠往下面圍觀的人群里撒。木匠們往往還要賣關子,讓下面的小孩伸長著脖子,不斷地吞著口水,望穿秋水。糕點撒完,小孩子們則是一哄而散。
古文里面,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關于這段文字,我是有深刻體會的。因為在沙地,喪事是一出悲喜劇,大悲大喜皆在數(shù)日之內(nèi)上演。沙地人家的喪事,要請道士做道場。吹嗩吶的人越來越少之后,取而代之的是軍樂隊。民間軍樂隊演奏的曲子不多,譬如東家剛走掉的是女性老人家,那么就演奏《媽媽再愛我一次》《女人何苦為難女人》之類的曲子。賣糖果的也會從十里八方聞訊趕來,當然還有鄉(xiāng)村里面一些游手好閑的、裝瘋賣傻的也都過來湊熱鬧和蹭飯。村里的人平常都各忙各的,但是,這個時候都會放下手中的活兒,跑過來幫忙或者就是吃吃素飯、打打牌。于是,里邊是哭聲震天,外邊是笑語不斷,人生舞臺的悲喜劇常常同時上演。
在農(nóng)閑時節(jié),家家戶戶傳出來的就是紡紗的“嗚嗚”聲。記憶中的小時辰光,絕少玩牌之閑散人等。沙地人是移民后代,精耕細作、勤勞簡樸是傳統(tǒng)。宅前屋后的菜地整飭得山青水綠,連泥土都是一律的平整細膩。農(nóng)閑的時候也絕不閑著,男子在忙著用枯黃的蘆葦做蘆扉(一種曬糧食的席子),女的便忙著紡紗織布了??创笕恕爸ㄑ健⒅ㄑ健钡丶徏?,潔白的棉線從指端慢慢地繞在紗棰上,感覺人世間的生活,就像紡紗一樣簡單而漫長。
《木蘭辭》的開篇就是“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一句。讀著讀著,忽憶當年織布畫面,分外親切。嬸娘教我們唱《織布歌謠》:“東天泛白光,阿嫂忙起床??珎€冷水面,坐進布機旁。梭子像魚跳,筘夾格格響。阿嫂織布忙,黑頭變白霜?!逼D辛可見一斑。至于唱到最后,不免有些傷悲,“織了一輩子,身穿破衣裳。唱首織布歌,兩眼淚汪汪。”至此已經(jīng)有點《木蘭辭》中 “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的神傷了。千百年來,織布機前的憂傷是各自的,但是那份傷感卻千古類似。
于我而言,織布的痛楚是無法體會的?!八笞酉耵~跳”,那個在織布機上來回奔波的過客,歲月把它打磨得通體光滑無比,握在手上的感覺就像握了一塊經(jīng)過幾代人把玩的圓潤的美玉。我把它當作一條船來玩,盡管它不曾真的搭載過我。長大后,老師上課時教會我們一個詞,叫做“日月如梭”。每逢學期結束寫個人自評,開頭便是“日月如梭,轉眼一個學期結束了……”后來,為生活奔波穿梭不停,它大概就是我一生運命的預兆了。
那時的砂石路上很少看見一輛汽車,偶爾見到的話,我們會跟在后面,不顧煙塵拼命地追趕??諝饫飶浬⒌牟裼蜌馕?,是那個時代唯一的現(xiàn)代化氣息。尋常的自行車也不普及,鄰居當了很多年的兵,回家的退伍金就買了一輛自行車。因為不會騎車,他就把自行車包扎好,掛在屋內(nèi)的人字梁上。可等兒子上中學時,車子早就銹蝕不堪了。
村里第一個外鄉(xiāng)人,是一過來養(yǎng)雞的浙江人。已記不得他長什么樣子,只記得教幼兒園的胖姑娘老師對養(yǎng)雞很感興趣,然后就跟著浙江人走了。后來縣城的車站搬到了附近,外鄉(xiāng)人忽然多了起來。一群彈被絮的浙江人在村里租住了一個月,其中有一個小伙子吹笛子特別好聽。鄰居家的女孩好幾次主動地搭訕,發(fā)展到后來用紙條傳情,鬧得父母神經(jīng)緊張不已。好在地里農(nóng)活一忙,無人再去彈被絮,那幫浙江人也就悄悄撤離了。
沙地人居住習慣不似北方的村莊式,而是沿路一字排開。那條中心路在方言里的表述就是埭路。那時描述距離有多遠,往往說要走好幾條埭路。對于季節(jié)時令、一日之中時間的描述也是糊涂?!吧l初綠即為別,柿葉半紅猶未歸?!闭f的是時令,也是如此的物化,不像現(xiàn)在用抽象的數(shù)字來表情達意。一個村莊就是一整個宇宙,不單我,大家都是如此自覺不自覺地沉迷在農(nóng)耕時代的封閉與自得。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鞭D眼,兒子頃刻長大??粗{(diào)皮的樣子,我便要問母親,小時候的我是什么樣子。母親照例笑著說:“小時候啊,你挺定心的。那時家里忙,你自個兒坐在木腳盆里,半天都不曉得爬出來。”等我學會走路,我能到達的最遠的地方,也只能用步子計量。我依舊喜歡坐在自家院子里,呆呆地看著天邊的白云。母親取笑我,這娃長大后心思會很多。她不知道,這是我能看到的遠方。
作者簡介:
張建昌,1975年生,啟東市作協(xié)副主席,《沙地》主編。2013年出版散文集《光陰里的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