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翠苑》作者讀者群2014年9月4日、10日對話記錄整理”)
主持:王建湘
2014年9月4日
王建湘(編輯)(715376128) 14:45:04
現(xiàn)在熱愛寫作的朋友越來越多,其中以文學創(chuàng)作為最,文學創(chuàng)作中又以寫小說為最。但是很多人的創(chuàng)作,不是建立在人生經(jīng)歷的基礎(chǔ)上,也不是出于對人情世故的理解,而是憑空臆想而來。怎樣使得文學創(chuàng)作“接地氣”?熱愛寫作的群內(nèi)朋友又是通過什么方式讓自己的作品真摯動人?歡迎大家發(fā)表各自觀點。
周來陽(常州)(920083616) 14:58:04
所謂的“接地氣”也許就是指能夠引起大多數(shù)人的共鳴,文字中的故事、情感,似乎就在周遭,能夠讓人真切可感。本人覺得紀實文學、散文、戲劇等倒是可以提倡多“接地氣”一點,但也未必要多設(shè)限,非要接地氣不可。特別是小說,更不必那么強求,因為小說的可能性無窮無盡。憑空臆想的部分并不代表就不接地氣,閱讀體驗也多種多樣,文字駕馭力有高有低,文學從來都是寫給一部分人看的,只要人類還沒鈍感到所有閱讀的審美情趣完全一致,那么各種接地氣不接地氣的文學形態(tài),不妨讓其野蠻生長。
陳聰(南京)(1363671427) 15:12:20
縱觀現(xiàn)今文學現(xiàn)狀,似乎可以偏頗地把它分為兩個層面,即上層建筑和底層文學。而所謂的底層文學,也就是我們說的接近地氣的文學。
我最近發(fā)表在《時代文學》上的中篇小說《艾草的守望》,可以說就是一個接近地氣的文本。小說從鄉(xiāng)村走向城市,又從城市回歸鄉(xiāng)村,最后又被迫進入城市務工,這些是我曾經(jīng)有過的真實經(jīng)歷和切實感受,無論是寫工地上的建筑場景還是鄉(xiāng)村里的農(nóng)忙勞作,我都有過實際的親身經(jīng)歷,因而不會顯得嬌柔造作!
文學創(chuàng)作,尤其是小說寫作,虛構(gòu)是很重要的因素,然而我們自身的切身體驗也必不可少。當然,接近地氣的文學創(chuàng)作,并非是要求一個高雅的人躬身于底層,刻意地去作踐自己,降低自己的身份和生活的層次,更重要的,是心懷天下,慈悲為懷,放低目光,不俯視,平等待人。
徐向林(1261489298) 15:36:48
小說家如何接地氣,我覺得有兩個誤區(qū)需要矯正:
其一,寫自己熟悉的生活,被一些小說家認為就是“接地氣”。事實上,小說家受所處環(huán)境、人生經(jīng)驗、感知視野等諸多因素制約,自己熟悉的,未必就是大眾所熟悉的,個體小眾化的認知,取代不了大眾化的共同認知。因此,書寫自己所熟悉的生活,還不夠接地氣,我認為小說家要善于從“獨唱”轉(zhuǎn)變到“合唱”,書寫大眾共同熟悉的生活才算得上真正接地氣。其二,部分小說家將底層寫作視為接地氣,小說的主人公幾乎都是生活在最底層的小人物。我認為這也是一個誤區(qū)認識,大千世界,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地面上,無論是高官、權(quán)貴、土豪還是金領(lǐng)、白領(lǐng)、粉領(lǐng),他們與小人物一樣,都是“地氣中人”,因而,小說家是否接地氣不是看他寫出哪類人物,而應該看他所寫人物是否與其職業(yè)、情感、生活相吻合。
王善余(宿遷)(870644027) 16:34:55
“接地氣”離不開對現(xiàn)實生活的考察,對底層生命的體恤,對人的情感世界的關(guān)照與觸摸,用文字再現(xiàn)生命和情感的深度與向度。脫離生活的“虛構(gòu)”,所展示的僅僅是作者的想象力和寫作技巧,但絕不會達到讓讀者走進生活、認識人生的效果。
朱秀坤(興化)(474275345) 16:35:24
首先要寫自己熟悉的有切身體會的生活,將目光投放到最需關(guān)注的百姓之間,最好寫自己身邊的人與事,也就是要有生活。其二要懷一顆悲憫之心,真正寫出百姓的喜怒哀樂,寫他們的真實情感與生活,寫出其中最令人感動的部分。第三還得有一定的升華,接地氣,也不是原生態(tài)的日記,還得有自己的創(chuàng)作,當然是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
周榮池(高郵)(972013006) 16:47:34
我覺得接地氣不僅僅是面對自身,也不僅僅是虛構(gòu)與真實的問題,而是要有一種“當下”意識。正如葉兆業(yè)所言,一個作家如果解決不了當下的問題那是無能的。每一個寫作者都需要深厚的過去,這是我們寫作的源泉,然而寫作者要警醒的是,我們不能沉湎于回憶本身。
要讓往后看的寫作爆發(fā)出其正能量,作家就要時刻有一種“當下”意識,要能夠自覺地將寫作與當下存在的問題聯(lián)系起來,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寫作不能成為產(chǎn)生問題的工作,應該更多地去解釋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的文字才能在回望過去、立足現(xiàn)實的基礎(chǔ)上讓作品能夠有能力面向未來。
所謂的接地氣的文學作品就應該具備這種能力,能夠解釋和解決現(xiàn)實中最為突出的問題,甚至能夠解決很多年后的問題。
王夔(泰州)(7866588) 17:26:44
接地氣,一個最重要的關(guān)鍵之處在于介入當下。這又有兩個層面,一個是當下錯綜復雜的表象;另一個是在表象之下,我們內(nèi)心世界那么多的喜樂哀愁。描寫錯綜復雜的表象是介入,但深入內(nèi)心世界,描寫錯綜復雜的表象在內(nèi)心深處的投影,才是文學所要努力的方向。我不認為所有的“過去時作品”都不接地氣,要看,能不能從“過去時”里看到當下。當下的作家和評論家,在談到作品創(chuàng)作時,往往都會談到“悲憫情懷”或者“悲憫之心”,這個悲憫,就是體察社會底層生活的不易,寫出貼近底層生活的作品。文學作品中的悲憫情懷,無疑是接地氣的一種表現(xiàn)。
黃國建(江西)(693756239) 17:37:07
“地氣”是指飲食五谷之氣,百度直接給解釋:接地氣”說白了就是要廣泛接觸老百姓,與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反映最底層普通民眾的愿望、訴求、利益。所以在這個紙質(zhì)市場蕭條和工作格子化的時代,緊接地氣實際更多的已經(jīng)轉(zhuǎn)變?yōu)椤熬o接手機黨”?,F(xiàn)在有種不好的現(xiàn)象,那就是中老年知識分子已經(jīng)有意無意排斥年輕作家的作品了,比如最近張紀中就在采訪中否定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我想更多的否定是關(guān)于思想內(nèi)容上吧!這是難以避免的“新舊摩擦”,因此,談到接地氣,我們就不得不考慮文學創(chuàng)作的接受者!老齡化和早熟化的事實讓文學創(chuàng)作陷入了一個更加尷尬的接受危急中,讀者年齡的跨度讓作家們難以駕馭文字和感情!
說到關(guān)注底層,在新聞媒體“有圖有真相”的快餐式底層生活的報道下,如今的文學創(chuàng)作應該更加沒有市場啦。
王善余(宿遷)(870644027) 17:41:55
根據(jù)新聞寫成的小說,其實也大有市場,如劉慶邦的《神木》(改編電影《盲井》)、傅愛毛的《嫁死》(改編電影《米香》)所寫的煤礦黑暗與人性糾結(jié),新聞早有報道,一經(jīng)用文學進行包裝,還是擁有眾多的讀者和觀眾的。
王夔(泰州)(7866588) 17:50:06
新聞報道不屬于藝術(shù)的范疇,但從其信息接受的角度來講,自然“有圖有真相”以及視頻更具視覺沖擊力。在一個“速食”的時代,藝術(shù)的“慢”的特性顯然很難與時代同步。承前所說,真正的文學比美術(shù)、音樂更慢,因此嚴肅文學的受眾降低并不奇怪。
電影改編小說走紅,在于它藝術(shù)形式的改變。
2014年9月10日
王癡癡(常州)(88489115) 10:05:19
個人認為,狂接地氣的也有很多,自己的文學水平不夠,就只能寫寫所謂接地氣的文字,其實是即使讓他寫有些層次的文字他也寫不出,所以有時候接地氣只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而已。
朱海峰(南通(412676355) 10:08:55
首先得明確一下接地氣的概念。究竟何謂接地氣?以社會熱點為主題的,就是接地氣,寫小我的情感就不是接地氣了?以時下生活為寫作對象的就是接地氣,寫古代生活的作品就不是接地氣了?表現(xiàn)手法上,寫實主義的就是接地氣,超現(xiàn)實主義的就不接地氣了?我倒一向認為,接地氣,本身就是一個似是而非的概念。文學本來就是以人類生活為寫作對象,所有真誠的寫人類的文字,都是接地氣的。
王癡癡(常州)(88489115) 10:09:10
作文和做人是一樣的,是一個循序漸進活到老學到老的過程,正如作文,有與世隔絕的一面也有入世的一面,那么文學創(chuàng)造也是一樣,有緊扣日常生活的淺顯道理可說,也有飄然世外的感嘆與境界,這些不可割裂。甚至,只有當人透徹地進入某個高境界之后才能回歸腳踏實地的生活,才能更加接地氣。
老夫子(常州)(444910751) 10:47:01
關(guān)于文學創(chuàng)作接地氣的的話題,我認為對待接地氣要處理好兩個關(guān)系
一是接地氣拒絕庸俗化。從文學的格調(diào)來看,特別是散文、詩歌應該說是在文學大范疇內(nèi)是屬于比較高雅的文學形式,所以在接地氣的創(chuàng)作中首先要保持文學的藝術(shù)高雅格調(diào);其次就是文學作品內(nèi)容內(nèi)涵,要來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不是閉門造車,片面追求所謂的“接地氣”而使作品庸俗化。
二是接地氣拒絕隨波逐流?!敖拥貧狻睆膬?nèi)涵上和“與時俱進”可以辯證的理解成同義詞,回顧那些傳世文學作品的經(jīng)典大作,為什么通過上百年的時代變遷和歷史的淘汰而積淀流傳下來,我認為是作者對世界觀、價值觀的理解有著具有獨自的定力,不被“當下”的官場政治、流行文風等左右,因為在歷史的長河中,無論是政權(quán)政治、經(jīng)濟基礎(chǔ)和上層建筑意識形態(tài)等的發(fā)展軌跡,都是有著起伏曲直、高潮低谷的歷程,文學作者如果沒有自己對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正確取向而一味的附庸,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往往經(jīng)不起歷史長河的沖刷和考驗。所以說作者在理解接地氣、當下意識的同時,必須要有自己的價值取向和世界觀。
王建湘(編輯)(715376128) 11:02:49
這一期大家圍繞文學創(chuàng)作的“接地氣”各抒己見,對“接地氣”這一說法本身也展開了嚴肅的討論。著名編劇作家王海鸰在接受采訪時說:“想寫什么寫什么。真誠地寫、接地氣兒寫。相信你是人,你寫的是人,就會有人找到共鳴。但你不可能取悅所有人。”不論怎樣,當我們拿起筆進行創(chuàng)作之時,要真誠地寫,寫熟悉的人與事,讓那些愿意看我們文字的人,能夠與我們的心意相通。
以上對話只是這個話題的一部分,未經(jīng)本人審閱,所提之時各自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