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虹
【摘要】點撥是一根火柴,它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
【關鍵詞】點撥;語文課堂;思維
【中圖分類號】J120.9 【文獻標識碼】A
所謂點撥,是指學生在積極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了障礙,教師及時指出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指出思維的方向或注意之點,使學生豁然開朗、思路暢通,學習得以順利進行。點撥,不是隨心所欲的小機靈、故弄玄虛的小玩意兒、花樣翻新的小擺設,而是教師在透徹了解教材的基礎上“點”明要害,抓住重點;“撥”正謬誤,排除疑難。學生在老師這樣的點撥下,能解決困難,不知不覺地走近作者,走進文本,去感悟文中的喜怒哀樂,去和作者的感情產(chǎn)生共鳴,更好地去感悟、揣摩、體驗,并在品味中深化理解。
一、點石成金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 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在兒童精神世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這里的“需要”實質上是一種潛在的創(chuàng)造精神。在兒童創(chuàng)造的“精神家園”中,創(chuàng)造思維的活動最敏銳。思維的軌跡是多向的,即對任何問題都善于多方面進行思考;思維又是多元的(即它的多維度),主體思維善于從事物的多側面、多環(huán)節(jié)、多因素、多層次來進行思考問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對所提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加以分析、研究,往往可以獲得新的發(fā)現(xiàn)。
蘇教版十二冊課文《莫泊桑拜師》主要講了從小酷愛寫作的莫泊桑為了因為寫作平平而三次拜福樓拜為師,福樓拜給予悉心指導,莫泊桑通過勤學苦練終成大師的事。其中三次拜師的過程不僅能體味名師風范,更重要的能學到寶貴的寫作知識、技能。比如,教學第七小節(jié)不少老師一般會從9個問號作切入口,引導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這么多的問句到底福樓拜想告訴莫泊桑什么觀察技巧,從這段話我們可以感受到福樓拜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樣的教學說到底只是內容的一種理解和感悟,學生始終只是個局外人,而福樓拜講的寫作技巧距離孩子實在太遙遠,無法領略“學以致用”的奧秘。如果教者能通過巧妙點撥,引導學生多角度發(fā)現(xiàn)和感悟具體可以觀察哪些內容,以及認知并習得觀察的重要技巧:比較。通過模仿福樓拜說片斷豐富學生的實踐體驗,讓學生油然生起這樣一種感覺:原來福樓拜教的寫作技巧是那么實用,我也可以這樣寫作文,寫作文一點都不難。這樣的教學就緊貼學生的心理需要和“最近發(fā)展區(qū)”,真正做到了扎實有效。最后布置學生觀察放學校門口的一幕。因為學生從文中學會了“仔細觀察”的觀察內容與觀察方法,完成練筆,已是水到渠成。
二、撥云見日
學生在課文理解上往往存在知識上的模糊、思考上的偏差,這時教師應及時指點正確方向,帶領學生走過“誤區(qū)”,去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得以繼續(xù)進行。
教師進修學校費潔老師在教學古詩《鳥鳴澗》時,在初讀古詩環(huán)節(jié)問了一個問題:這首古詩寫的什么時候的景色?又是寫的什么季節(jié)的景色?對于前一個問題,學生從文中的“夜靜”“月出”毫不費力就明白這是描寫夜晚景色的詩。但是對于后一個問題學生的回答就發(fā)生了分歧。有的認為這是一首描寫春天景色的詩,理由是詩中出現(xiàn)了兩個“春”字;有的認為這是一首描寫秋天景色的詩,因為我們平時看到桂花開一般是在八月份,正值金秋。當學生思維處于這種矛盾的困惑時,費潔老師及時捕捉生成性課程資源,因勢利導,順乎自然點撥講解了有關桂花的小知識:桂花有四個品種:金桂、銀桂、丹桂和四季桂。前面三種一般是在秋季開的,而四季桂一年四季都開花。這里是四季桂。這么說來,寫的應該是春天夜晚的景色。當學生陷入爭辯不決之時,教師輕松“出擊”,點撥該出手時就出手,猶如及時雨頓時讓學生茅塞頓開。
在接下去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老師提出了具有思維含金量的問題:明明寫春夜靜,怎么寫鳥驚、鳥鳴?寫靜,怎么寫聲音呢?這個問題直擊矛盾之處,學生一時陷入沉默。好久才有一個學生怯怯地回答:因為山林靜,所以才聽到了鳥兒鳴叫。
這時,費老師又進行了及時點撥小結:是呀,雖然寫的是鳥鳴
聲,但正是因為山林的安靜才聽得到呀!詩人用鳥驚、鳥鳴來反襯夜的靜,這叫“以動襯靜”。(板書:以動襯靜)這正是王維的高明之處,用聲音來反襯出夜的寧靜。費老師這個點撥可貴之處不是泛泛而談,而是及時總結寫作特點,讓學生認知這種寫作技巧并運用寫話讓學生“得意”并“得言”:1.書房里靜悄悄的, 。
2.夜晚的山林寧靜幽美,你聽 ??上攵柧氈链?,這種寫作技巧已經(jīng)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真正起到了“撥云見日”的教學效果。
三、撥亂反正
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為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平時我們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大多把落腳點放在語句的輕重緩急上,這篇學完了下一篇學生還得從頭開始跟著老師學朗讀,學生真正得法很難。而薛法根老師執(zhí)教《剪枝的學問》一課中的朗讀點撥藝術值得我們學習。一開始學生朗讀第一小節(jié)語氣夸張抒情,讀得不夠自然。薛老師直接告訴孩子讀前面的敘述語的要自然一些,而朗讀對話語要和敘述語有所區(qū)別,要讀出著急的感覺,還要讀出文中“我”是個小孩的角色特點來,這種開門見山、一語中的的點撥糾正了孩子的錯誤讀法,快速幫助學生找到了角色的感覺,第二次朗讀明顯有了進步,讀出了角色特點,甚至后面的教學讀第二小節(jié)王大伯的語言時學生也能遷移讀法注意到角色特點,語速放慢,聲音變粗,讀得惟妙惟肖。當學生朗讀第二小節(jié)最后一句話時,當學生朗讀不到位時,薛老師直接告訴孩子最后一句話讀得不好,因為這句話不是敘述語,也不是對話語,而是心里想法,也就是心里話,所以應該讀得輕聲,大聲讀就變成對王大伯說話,王大伯一聽肯定非常生氣。薛老師的朗讀點撥,使孩子豁然開朗,心領神會,讀起來立刻顯得更自然了,更有變化了!最關鍵的是,等到這篇文章學完,等到孩子們連課文內容都遺忘掉的時候,他們還是會清楚地記得朗讀的敘述語應讀得自然流利,對話語應讀出角色變化,心里話該讀得輕聲慢語,這樣的點撥不僅是糾錯,更是教學生個性化理解和朗讀的方法,這樣的點撥能讓學生實實在在獲得語文能力的提升。
總之,實施點撥教學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點撥是一根火柴,它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機智、靈活、恰如其分的點撥,能讓學生能力得以培養(yǎng),智慧得以啟迪,情操得以陶冶。這樣的課堂富有靈性和魅力。
(編輯:董 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