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晉中民間音樂創(chuàng)作的多樣性研究——以太谷秧歌《看秧歌》為例

2014-11-10 10:46:48姚益鋒
晉中學院學報 2014年6期
關鍵詞:太谷秧歌曲調

姚益鋒

(晉中學院a.晉中文化生態(tài)研究中心;b.音樂學院,山西晉中 030619)

由于西方文化的沖擊,時代的進步,民間音樂生存土壤的變遷,聽眾審美習慣、審美方式的變化,民間音樂的傳承方式勢必會發(fā)生改變。民間音樂如何在現(xiàn)代化的今天繼續(xù)傳承下去,關系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期的生存與發(fā)展,是本我文化持續(xù)發(fā)展的必須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對以《看秧歌》為基本元素而進行改編或創(chuàng)作的藝術作品進行比較研究,探索《看秧歌》的多種多樣的創(chuàng)作形式與技術特征,旨在揭示《看秧歌》在當下傳承發(fā)展的多種可能性,進而反思中國音樂的出路。

一、博物館式的傳承——原始曲調簡介

《看秧歌》是太谷秧歌中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劇目,編創(chuàng)于上世紀30年代。1956年12月正式發(fā)表在《山西歌聲》新年專輯上,由山西省歌舞團李國保記譜,周振佳編詞[1]17。該曲于1958年由海政歌舞團改編并灌成唱片在國內廣為傳唱。1964年的《天津歌聲》上發(fā)表了由趙華云編詞,陳健民采用太谷秧歌《看秧歌》等改編而成的女聲小合唱《山連著山來水連著水》,并由天津市歌舞劇院演出。1980年11月,被中國藝術研究所音樂研究所選編入《中國民歌》第一卷(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從此,《看秧歌》作為太谷秧歌的代表性曲目越來越受關注。

雖然《看秧歌》已發(fā)展成為一種地方性小戲,但它仍然保持著民歌的特點,整個劇目是由一支曲調的多次反復構成。根據(jù)音樂,劇本(1)可分為19段。所有內容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1-6段,介紹主要人物家庭住址、事由,姐妹的姓名、父母的職業(yè),姐妹去看秧歌前的梳妝打扮及路上的所見;第二部分7-14段,評述了民國年間29位太谷秧歌藝人(2)及相應的三十部代表劇目(3)和部分劇中的五位人物(4);15-19段為第三部分,姐妹倆看完秧歌后,在集會上購買東西(5)及興高采烈地回到家中并把東西孝敬給母親。

曲調是非規(guī)整的五句式結構,最后一句重復一遍,小節(jié)數(shù)為4+3+2+2+4+5,采用二四七錘,羽調式?,F(xiàn)在表演的《看秧歌》多是民歌體的小型戲劇形式,采用二胡、琵琶、揚琴、堂鼓、鼓板等傳統(tǒng)樂器伴奏,集舞臺表演、角色化妝為一體,內容偏重于姐妹二人去看秧歌前的準備工作及路上的所見所感。

二、走民間音樂現(xiàn)代化之路——單聲方向發(fā)展

當民間音樂被藝人以樂譜的形式保存下來并以此作為媒介來傳授,那么,此時民間音樂的性質就由民間的、即興的、自由的、地域的變成一種固定的、任何人都可以演唱的“藝術歌曲”形式,又因該曲調的優(yōu)美,更多地被運用于器樂改編創(chuàng)作之中,賦予了其新的意義。

(一)原曲填上新詞

原曲填新詞比較有代表性的創(chuàng)作分兩種:一種是在上世紀,孔繁蘭曾給原曲填上新詞,講述姐妹二人看秧歌,看到《偷南瓜》后受啟發(fā),應該早些回去照顧鄰居家的老奶奶。另一種是依照原曲調填上反映新生活,體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新詞。比如,劉鐵鑄編曲、李京利編詞的《看秧歌》,在第二、三段里的唱詞為:“戲臺那個上面唱得棒,咱山西就翻天覆地大變樣,祖輩輩盼一年年想,咱見的日子奔小康,你看那新農村……戲臺上的秧歌真紅火,唱得咱三晉大地喜事多,高高的樓平平的道……”(6)這一新的添加,借著人們熟悉的曲調,加上新創(chuàng)作的歌詞,真實地反映當下人們的心聲,使人們更容易接受。

(二)原曲調的移植

曲調仍然是原來的形態(tài),但由于演出形式的變化,由聲樂移植為器樂,由演唱變?yōu)檠葑?,并與其他秧歌音調共同構成一首新的器樂作品。劉瑞琪編曲的嗩吶獨奏曲《晉中秧歌聯(lián)奏》[2]將《看秧歌》的曲調同《繡花燈》《送櫻桃》《游省城》《賣元宵》《偷南瓜》《切草帽》《打花鼓》和《賣高底》八首太谷秧歌的曲調融入一曲之中,可視為優(yōu)秀太谷秧歌曲調的聯(lián)奏。用嗩吶這一樂器將九首樂曲同時再呈現(xiàn)給聽眾,讓人們感受不同曲調的特點。該曲為bB或C調,在小快板的引子過后,我們熟悉的《看秧歌》作為第一首曲調出現(xiàn),共19小節(jié),在嗩吶上完全地再現(xiàn)了該曲。曲中運用了嗩吶常用的裝飾性演奏記號,倚音、泛音、連音、下滑音等。

(三)原曲作為主題插入其他對比因素

為原曲調加上前奏、對比樂段、尾奏,使得曲調的呈示與再現(xiàn)呼應。其呈示部分更像是姐妹去看秧歌之前的準備工作,再現(xiàn)則是姐妹看完秧歌后愉快的心情,而之間的對比即可當作秧歌表演中的情景模擬再現(xiàn)。

景建樹編曲的嗩吶曲《看秧歌》[3]91-95,1=D,4/4拍。整體結構是,前奏(6小節(jié))+主題(20小節(jié))+過渡(5小節(jié))+主題及其發(fā)展(26小節(jié))+過渡(6小節(jié))+對比(35小節(jié))+主題及發(fā)展和尾奏(34小節(jié))。其中間部分運用了音色明亮的口哨,并與嗩吶交替對奏,將活躍的氣氛提升到最高潮。演奏的曲調來源于太谷秧歌《賣高底》,所以我們可以這樣比喻,把嗩吶比作是王老虎(走街串巷賣高底的小商販),口哨聲音尖銳嘹亮比作二姑娘(想買高底,但因過分挑剔而與王老虎發(fā)生口角)??谏陂_始吹奏表示二姑娘出場,用口哨表達“說白”可看作二姑娘在向賣高底的王老虎打招呼,嗩吶吹奏可看作王老虎走向二姑娘,之后的對奏形容王老虎與二姑娘的對話。由開始的兩拍交替吹奏到后來的半拍交替,高難度的演奏技術把故事推到高潮,形容王老虎與二姑娘爭吵之激烈。閆宗佰、樊銀海于2002年6月創(chuàng)作出竹笛曲《看秧歌》[4],1=D。與景建樹編的嗩吶曲有相似之處,無論是在樂曲結構方面,還是音樂取材方面,甚至發(fā)展手法都有相似,這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樂器演奏的共通之處。又因中間不同的處理(沒有加口哨),也體現(xiàn)了笛子與嗩吶的不同。

最獨特的表現(xiàn)是山西省歌舞劇院在1988年春節(jié)文藝晚會上演出的舞蹈《看秧歌》,由王秀芳編導、趙越作詞、劉德增編曲。伴樂中,第一部分與再現(xiàn)部分用看秧歌曲調,中間是新創(chuàng)作的曲調與模仿秧歌劇角色的豐富的面部表情與肢體表現(xiàn)。舞蹈演員通過“扭身留頭”“塌腰翹臀”“擰身挽手”“勾腳拐腳”“屈膝吸腿”等舞蹈動作,巧妙地把觀看秧歌時的喜、驚、羞、悲等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四)原曲作為對比置于新創(chuàng)作旋律之間

中音板胡曲《看秧歌》是由李恒改編,C調。原曲置于由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同一曲調之間,起對比作用。該曲中的原曲部分與原曲調相比較,前兩句隨著記譜的變化(只有歌詞“家”在弱起小節(jié)的前面),節(jié)拍重音的變化,節(jié)奏律動加強。曲調變化重復部分,采用了第二句、三句尾四句頭合并發(fā)展的動機展開。整個結構是,引子(15小節(jié))+主題(35小節(jié))+原曲及其發(fā)展(21+26=47小節(jié))+過渡(16小節(jié))+主題及尾奏(47小節(jié))。山東省歌舞劇院曲祥等編的笛子曲《看秧歌》[5]也屬于這種類型。主題為D調,原曲是F調。原曲相關旋律共有56小節(jié),總長度為62+56+54=172小節(jié)。前后部分頻繁的節(jié)拍變換為看秧歌營造了熱鬧歡騰的氣氛。

(五)原曲作為主題進行變奏

丁國強根據(jù)傳統(tǒng)曲調創(chuàng)作出二胡曲《看秧歌》[6]9-18,F(xiàn)調,揚琴伴奏。民歌主題變奏曲使聲樂曲調成為純器樂旋律,并予以分裂式展開。主題是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看秧歌》,一部分是太谷秧歌《繡花燈》。曲調由二胡這種樂器上演奏出來,效果極好,二胡的韻味非常接近原民歌的風味。記譜十分準確,潤腔部分也更好地模仿了出來。第一變奏與第二變奏采用“看秧歌”調,第三、四變奏是“繡花燈”調,最后的第五變奏攫取兩支樂曲的核心音調發(fā)展而成。

第一變奏與原曲相比,第一句,前2小節(jié)擴展為4小節(jié),后2小節(jié)擴展為6小節(jié),均用第二個小節(jié)強拍的動機發(fā)展;第二句,先將3小節(jié)的旋律原樣呈現(xiàn),再用最后一小節(jié)素材發(fā)展了3小節(jié);第三、四句的發(fā)展與一、二句相同;第五句,前2小節(jié)擴展為5小節(jié),后兩小節(jié)擴展為7小節(jié),發(fā)展手法與前面相同。也就是說,該變奏采用主題分裂,并一一充分展開,促成規(guī)模由原來的19小節(jié)擴大成45小節(jié)。核心主題音調采用重復、變化重復、音程的擴大與縮小等手法,造成情緒的加強。

第二變奏,采用第一句4小節(jié)主題展開變奏,共26小節(jié)。第五變奏,原曲調已被作曲家豐富的變奏手法、高超的音樂技術所沖淡,但還會隱約地聽出《看秧歌》的旋律片段。

民間音樂曲調為民間器樂曲的現(xiàn)代化創(chuàng)作提供了原始的素材,它將原來單聲音樂經過各種技術手法橫向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了新的單聲音樂。

三、走現(xiàn)代音樂民族化之路——多聲思維創(chuàng)造

利用西方音樂文化的形式、體裁、作曲技術加工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不僅是提升傳統(tǒng)音樂藝術內涵與審美格調的方式,也是現(xiàn)代音樂文化中國化的途徑。這樣不但能使更多的中國人間接了解傳統(tǒng)音樂,而且能使世界各國人民認識中國的音樂文化。

(一)民間音樂的合唱改編曲

混聲合唱曲《看秧歌》由金巍編配,D調,鋼琴伴奏,曲調共出現(xiàn)四次,每次中間都有與引子相同的過渡。第一遍,女高聲部唱主旋律,女中聲部副旋律為支聲復調手法,男高、低聲部為節(jié)奏型的襯詞。使用典型的歐洲古典功能和聲來配中國傳統(tǒng)的旋律。柱式和弦伴奏,節(jié)奏型為0xx 0x。第二遍,由男高音開始,與女高音對唱。伴奏節(jié)奏型變?yōu)閤x xx。強拍或強位置上為低音。第三遍,女高音開始,與男高音對唱。分解和弦式的伴奏,節(jié)奏型為0xx xxx|0xxx xx。第四遍,處理方式與第一遍相呼應。這樣的改編,大大提高了原始民間音樂的藝術表現(xiàn)力。2012年6月14日至18日,在朔州舉行的山西省第七屆“三晉之春”合唱比賽暨朔州市第二屆合唱藝術節(jié)——“合唱同心曲·放歌新山西”展演中,42個代表隊中就有7個代表隊演唱混聲合唱《看秧歌》。作為晉中民間音樂合唱改編曲中的代表,該曲也是晉中學院音樂學院合唱團的保留曲目,該團曾將該曲從老城(榆次)唱到省城(太原)再到京城(北京)。可見,改編后的民間音樂煥然一新,適應了當下的需求,因而能活躍于各種演唱與比賽的舞臺上。

(二)民間音樂主題管弦樂

鮑元愷1991年編創(chuàng)的民間音樂主題管弦樂曲《看秧歌》,是《炎黃風情:中國漢族民歌主題24首管弦樂曲》[7]中的第六部分《太行春秋》中的最后一首。該曲為主題旋律及五次變化重復,每次出現(xiàn)都伴隨著配器的變化、織體的不同,帶給人不同感受。同一主題加上變奏的多段并呈是中國傳統(tǒng)樂曲常見的發(fā)展手法。但管弦樂隊的形式,多聲部的處理技術等都是源于西方的,由此成為中西并用的典范。

樂隊編制:長笛(2)、短笛、雙簧管(2)、單簧管(2)、低音管(2);圓號(4)、小號(3)、長號(3)、大號;定音鼓、木琴、中國打擊樂組(小鑼、小堂鼓、大堂鼓、小鈸、堂鑼、板鼓);豎琴、弦樂組。

曲式結構如下:

段 落前 奏a A a1 a2小節(jié)數(shù)1-2829-4748-6263-77間奏78-106107-125 A1 a3 a4126-140變奏141-155 a5156-170尾奏171-173

前奏,取材于《看秧歌》的動機,但頻繁的節(jié)拍變換(4/4、3/4、6/8、2/4),兩小節(jié)一次或者每小節(jié)一次,再加上豐富的節(jié)奏(特別是附點、切分節(jié)奏),力度記號的變換,樂器組的對比競奏,中國民間打擊樂器的使用,共同營造了正月看秧歌的熱鬧景象。

主題呈示,在板鼓的伴奏下,由短笛奏出。單聲的音樂旋律是原秧歌曲調的完整呈現(xiàn)。第一次變化,主旋律在弦樂組、小號、木管組(短笛、長笛、單簧管)相互對奏中出現(xiàn)。第二次,第1、2、5句由木管組與弦樂組齊奏,銅管組應和著打擊樂的節(jié)拍演奏和聲,第3句由銅管樂組奏出,第4句由短笛、長笛、木琴奏出,該段為樂隊全奏,將熱鬧的氣氛推到高潮。

間奏同前奏,但后部分的打擊樂器獨奏樂段與前面不同,像是要引出秧歌的另一段落。

第三次,同呈示相比,由單聲擴充為多聲,增加了副旋律,由長笛I、II奏出。第四次與第二次相同。變奏是依據(jù)主題動機發(fā)展而來,弦樂組與木管組交替奏出一連串的十六分音符裝飾性旋律,同時,低音聲部由長號和大號將前兩句增值奏出,很像中國傳統(tǒng)器樂中緊拉慢唱的手法。第五次同第二次,因為是結束段,所以有所擴充,木管組的顫音、弦樂組的震音、銅管組的強音、打擊樂豐富的節(jié)奏以及fff的力度使樂曲在熱鬧翻騰的情緒中結束。

該曲中不僅有不同于西方曲式結構的中國式的主題多次重復發(fā)展的曲式,更有中國化的素材:原汁原味的《看秧歌》旋律,不同于三度疊置而是附加四、五度音的代替音和聲(第一個和弦6-2-3,就是以四度的2代替三度的1),中國打擊樂器的運用,對位中的支聲復調。

民間音樂主題管弦樂《看秧歌》曾被改編為鋼琴曲《看秧歌》[8]151-160與雙排鍵電子琴曲《看秧歌》[9]301-311。改編成的鋼琴曲,規(guī)模縮小為135小節(jié)(長段的打擊樂器演奏、單聲的主題略去),主題及四次變化重復。每次在織體、和聲、音區(qū)、力度等方面都有不同。呈示、分解和弦式音型,主和弦省略三音構成五度的6-3,單對位中補充式與呼應式均有運用。第一次,旋律移高八度,柱式音程旋律加半分解和弦伴奏。第二次,八度重復式旋律,柱式和弦伴奏。第三次,柱式和弦旋律,以西方功能和聲為主。第四次與第二次相似。

經過主題管弦樂的改編,這一樂曲已不是單純的民歌內涵,它不僅融入作曲家個人的創(chuàng)作,而且將當代人的審美習慣、審美情趣等因素滲入,使得更多的當下人更易于接受。當下人看過去,是過去在當下的復活。靳學東認為,“鮑元愷從一開始就目的明確,他不是通過民歌讓人們了解交響樂,而是要人們通過交響樂了解中國民歌”[10]。

(三)民間音樂語匯創(chuàng)作曲

賦予《看秧歌》的素材以交響樂的形式在《太谷秧歌交響組曲》第一樂章(熱烈的快板·看秧歌)中展示得淋漓盡致。該曲是應晉中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委托,由著名作曲家王西麟創(chuàng)作,并于2012年12月3日晚7:30在中山音樂堂首演。

樂隊編制:短笛、長笛(2)、雙簧管(2)、單簧管(2)、大管(2);圓號(4)、小號(3)、長號(3)、大號;定音鼓、大镲、大鑼、小軍鼓、大軍鼓、木魚、碰鈴、木琴;豎琴、弦樂組。

在《看秧歌》曲調之中汲取了具有典型特征的音樂語匯(音程、調式、節(jié)奏、旋律等)給予交響性的再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音樂動機的動力性發(fā)展,中間大段的復調部分,配器中木魚、雙簧管的運用,多變的調式,民族化的和聲等等共同構成該曲的特點。其中,在289-292小節(jié)為《看秧歌》原曲中的第三句,之后為移調模進與自由擴展。

該曲中,不僅有《看秧歌》的音樂語言,還有秧歌表演中角色的象征音調。曾參加排演的山西省歌舞劇院交響樂團首席徐靈威談論到,在這一樂章“有滑稽小丑搞笑的音律”,“也有優(yōu)美女子翩翩起舞的旋律”,還有的好像是“人踩著高蹺做著讓人提心吊膽的高難度而又危險的動作”。王西麟在《關于〈太谷秧歌交響組曲〉的首演》一文中提出自己創(chuàng)作的目的是“如何用交響性的思維來認識原生態(tài)音樂,并且交響性和通俗性的統(tǒng)一兩者兼?zhèn)?,或者是說數(shù)百年前的農業(yè)文明的原生態(tài)音樂,對今天工業(yè)文明或信息文明社會背景下的當代作曲家的意義到底何在?”正如他在給朋友的回信中談到,“我要表達的決不能再是百年前的中國農村《看秧歌》《偷南瓜》的歷史和人文背景了!我要表達的是今天的生活感受,這就必須根本地不同于原始的民俗音樂?!盵11]

王西麟所作的《太谷秧歌交響組曲》中并沒有把原生態(tài)的《看秧歌》用于其中,而是提煉并發(fā)展,賦予原生態(tài)民間音樂以新的意義,為民間音樂的發(fā)展注入新的生命,是晉中民間音樂多樣性創(chuàng)作中最具有藝術性的,是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更為全新的創(chuàng)造、延續(xù)、提升與發(fā)展。

四、讓民間音樂在文明更替的斷層中再生(7)

復原民間音樂已不可能,我們能做的就是保留這些民風,采用民間音樂的素材進一步創(chuàng)作出新的具有民族風格的作品,成為新的民間音樂。我們可以將古老的民間音樂以博物館式保存,再從博物館中汲取精華,利用其創(chuàng)作出供當下人享受的現(xiàn)代音樂作品。

(一)另一種方式的傳承

“與其抱怨‘生存土壤’的消失而大談‘原生態(tài)’,不如積極主動地重構一種新的生存環(huán)境,對民歌進行另一層面的提升和復原,以新的方式使其獲得重生?!盵12]社會的變遷,人們思想的變化,民間音樂生存環(huán)境的變化,原汁原味的民間音樂只能在特定情況下保存下來,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建立民間音樂博物館。但這種樣式的傳承者與聽眾定是大眾中的少數(shù)群體。那么,若要使更多的人了解、接受民間音樂,則要因時而變、與時俱進。如使原詞加上反映時代的新詞,原曲調借鑒西方多聲部技術編為合唱作品,原民間音樂曲調變換演出方式為器樂形式,運用原始民間音樂的語匯作為素材創(chuàng)作大型器樂作品等,就是民間音樂當下創(chuàng)作多樣性的重要體現(xiàn)。由傳統(tǒng)的太谷秧歌《看秧歌》到現(xiàn)當代作品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充分展示了一個在農耕時代產生的音樂作品在新時代的多樣化的創(chuàng)作方式。

(二)審美的提升

融西方的作曲技法、樂隊形式于中國民間音樂旋律之中,或賦予中國民間音樂的素材以交響性的發(fā)展,使民間音樂提升到藝術音樂的層面,比單聲的民間音樂更具表現(xiàn)力,同時拉近了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的距離。中國人熟悉的旋律與西方人熟悉的表現(xiàn)手法,共同構成了樂曲現(xiàn)存狀態(tài)。這不僅是當代人學習民間音樂的結果,更是讓全世界人們了解中國音樂的創(chuàng)作結果。

大力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倡導提升表現(xiàn)力,改變傳承方式,力求以新的面貌存活于當下。在過去,民間音樂改編曲是為了研究民間音樂,探索具有中國風味的藝術作品,民間音樂不外是音樂院校創(chuàng)作探索、嘗試的對象,現(xiàn)在則將其看作是保留民間音樂素材的途徑,經過新的改編與創(chuàng)作從另一個高度將傳統(tǒng)的藝術文化保存下來,是傳承的關鍵。

注釋

(1)程錫景.太谷秧歌第一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第14-17頁。張尚武整理。

(2)提到的藝人有:換花丑、大要命、二要命、保健、活要命、狗兒旦、成兒旦、計紅旦、年呼、三兒生、黑臭小、元元生、來元旦、下千旦、十三旦、全英旦、召子、咸陽丑、根柱兒、六保兒、二娃旦、四元旦、獨幅板、茜草花、大片山、有全旦、萬人迷、雙蠻、寶寶旦。

(3)提到的代表劇目有:十不該、冀北趕會、奶娃娃、揀麥根、花金釵、燒窯、齊白菜、摸牌、游社社、大挑菜、割草、偷點心、清風亭、送丑女、改良、放牛、剃頭、把鵪鶉、寫狀、扇墳、抽蒜廷廷、不見面、拾麥穗穗、十家牌、游神頭、扯絲綢、換碗、打胎、扯被閣、二十四季。

(4)提到的人物有:崔老婆、姐姐、張繼寶、韓君淹、三弟妻。

(5)介紹了當時九種食物,洋旱煙、梨兒、元宵、灌腸、咸肉塞餅子、蒸饃、豆腐腦、山里紅、落花生。

(6)2008年山西廣播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栗桂蓮、史佳花演唱。

(7)借鑒鮑元愷2004年9月21日在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的演講題目《在文明更替的斷層中再生》。

[1]郭齊文,陳建民,王效瑞.山西民間小戲之花:太谷秧歌[M].太原:山西地方雜志編委會出版,1987.

[2]劉瑞琪.晉中秧歌聯(lián)奏[J].研究與輔導,1998(3):54-57.

[3]王高林.王高林嗩吶作品曲集[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6.

[4]馬迪.天韻風雅馬迪竹笛獨奏音樂會[M/CD].北京:中國文聯(lián)音像出版社,2009.

[5]曲祥,曲廣義,樹蓬.笛子高級練習曲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

[6]丁國強.開花調:二胡曲集[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8.

[7]鮑元愷.炎黃風情:中國漢族民歌主題24首管弦樂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8]朱培賓,鮑元愷.炎黃風情:二十四首中國民歌主題鋼琴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9]王梅貞.全國雙排鍵電子琴考級作品集(第二套)樂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10]張萌.植根本土躋身世界[J].人民音樂,2007(3):20-21.

[11]王西麟.王西麟太谷秧歌風格組曲專題[EB/OL].(2011-02-15)[2014-04-22].http://www.emus.cn/?uid-33030-action-viewspace-itemid-44625.

[12]黃常虹.另一種延續(xù)[J].中國音樂學院學報,2008(2):115-117.

猜你喜歡
太谷秧歌曲調
Wake up, Bunny
太谷任村鄉(xiāng):小蘿卜做成大產業(yè)
金湖秧歌的傳承和發(fā)展
河北畫報(2021年2期)2021-05-25 02:06:00
富平村里唱秧歌
鑫炳記太谷餅:老字號煥發(fā)新生機
2020年中國鄉(xiāng)村振興(太谷)論壇成功舉辦
太谷:挑起總書記惦念的“金扁擔”
昌黎地秧歌
大眾文藝(2019年13期)2019-07-24 08:26:42
布谷鳥
新教育(2018年3期)2018-05-25 05:35:28
眉戶《百戲圖》《曲調名》考論
中華戲曲(2017年2期)2017-02-16 06:53:58
金乡县| 辽中县| 湘阴县| 仁寿县| 昆明市| 保靖县| 永吉县| 萨迦县| 新干县| 秀山| 马鞍山市| 普洱| 孝感市| 偏关县| 阳谷县| 汽车| 芦溪县| 元谋县| 巴彦淖尔市| 沙雅县| 通州市| 石狮市| 神农架林区| 锡林郭勒盟| 漳平市| 邓州市| 荆门市| 温州市| 河北省| 葵青区| 楚雄市| 霍邱县| 青铜峡市| 仁寿县| 铁力市| 新闻| 博爱县| 岚皋县| 政和县| 海晏县| 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