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浩
(韓山師范學院中文系 廣東 潮州 521041)
無論是對中國新詩史還是對中國新詩理論史,胡適都是繞不開的人物。他不但出版了中國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而且最早進行白話詩理論建構(gòu)。胡適的詩歌理論觀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嘗試集〉自序》、《〈嘗試集〉再版序》、《談新詩——八年來的一件大事》、《逼上梁山——文學革命的開始》等文章中。
胡適一向被視為“但開風氣不為師”的生動例子,他的詩學貢獻被定位于身體力行為白話作詩爭得空間,在肯定其歷史開創(chuàng)性時也不免將他詩學思想平面化。事實上,抱著實驗的想法,胡適并不是抱定自洽、圓滿的白話詩學體系之后才做詩的,他的詩歌觀念是一個不斷充實、修正、豐富和完善的過程。他也并非是只知有“新”(白話),不知有“詩”的詩人。胡適的詩歌理論和實踐有很強的現(xiàn)實問題意識。但是,在歷史的轉(zhuǎn)折時期,在現(xiàn)代漢語變動未定的背景下,他的探索越具有“現(xiàn)實性”,就越可能缺乏普適性。這是胡適詩學的悖論,需要重新歷史化。
胡適并非一開始就作白話詩,也不是一開始就反對舊詩,一度他還“極愛五律”,所做律詩被認為“像白居易一派”。但他慢慢轉(zhuǎn)變,“自民國前六七年到民國前二年(庚戌),可算是一個時代。這個時代已有不滿意于當時舊文學的趨向了?!睋?jù)說十六歲時曾有摘錄詩論的筆記:“作詩必使老嫗聽解,固不可;然必使士大夫聽而不能解,亦何故耶?”(《錄《麓塘詩話》)
胡適認為這可見他十六歲時論詩的旨趣了。然而少年天才對詩的可解/不可解的觀感投射的依然是時代性的焦慮。要求詩歌打破士大夫的高雅閑適,表現(xiàn)出更強的時代介入能力,這種聲音中不難辨識出清末詩界革命的某種回聲。
民國四五年間,胡適跟他的一班留學生朋友梅光迪、任叔永等人常相唱和,但多辯論。這個階段胡適的詩歌思考集中于所謂“死/活”文字問題:
民國四年八月……我已明言“文言是半死之文字,不當以教活文字之法教之”。又說:“活文字者,日用語言之文字,如英法文是也;如吾國之白話是也。死文字者,如希臘拉丁,非日用之語言,已陳死矣。半死文字者,以其中尚有日用之分子在也。如犬字是已死之字,狗字是活字,乘馬是死語,騎馬是活語:故曰半死文字也。”(《札記》第九冊)
五年七月十二日,任叔永寄給胡適一首“泛湖即事”詩。這首詩里有“言棹輕楫,以滌煩疴”,和“猜謎賭勝,載笑載言”等句,胡適回他的信說:
……詩中“言棹輕楫”之言字及“載笑載言”之載字,皆系死字。又如“猜謎賭勝,載笑載言”兩句,上句為二十世紀之活字,下句尾三千年前之死句,殊不相稱也。(七月十六日)
胡適的判斷標準很有時代特色:以口語核心詞入詩獲激賞,而使用文言詞語則遭批判。胡適的“死/活字之辯”把書面語與口頭語,雅言與俚語的對立絕對化,并上升為新舊詩的對立。拋開特定環(huán)境,胡適判斷之偏頗實是一目了然??梢姶藭r的胡適,在詩如何新問題上仍著眼于較為表層的“字”。以“字”論詩跟近體詩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務求精煉有關(guān),文言又以單音詞為主,“字”思維是近體詩的重要傳統(tǒng)。所以,從字入手,符合漢語的基本特點,但也顯示胡適既反舊詩,又受著舊詩思維牽絆的悖論狀態(tài)。
從文字入手變革舊詩,也是晚清詩界革命“舊瓶裝新酒”、“新語句”策略的延伸,此種設想所體現(xiàn)的內(nèi)在焦慮,跟黃遵憲、梁啟超希望在詩歌融入新詞匯、新境界并無二致,其要義都是從詩之文字打開缺口,容納正在激烈變動的時代和世界。
初期階段,胡適的白話詩方案還包括一個“作詩如作文”的設計:在1915年9月21日《戲和叔永》一詩中,胡適提出了:“詩國革命何自始?要須作詩如作文”的方案,“從這個方案上,惹出了后來做白話詩的嘗試?!?/p>
為何要作詩如作文?又如何作詩如作文?胡適在《答叔永書》中做了回答:
今日之詩徒有鏗鏘之韻,貌似之辭耳。其中實無物可言。其病根在于重形式而去精神,在于以文勝質(zhì)。詩界革命當從三事入手:第一,須言之有物;第二,須講求文法;第三,當用“文之文字”時,不可故意避之。三者皆以質(zhì)救文之弊也。
可見,“作詩如作文”其實和“死/活文字之辯”面對著相同的問題,那就是詩歌名與實的分裂,文與質(zhì)的脫節(jié),詩歌命名現(xiàn)實、闡釋現(xiàn)實能力的嚴重萎縮。
詩歌作為一種文體,一直承擔著本體建構(gòu)和觀照現(xiàn)實的復合功能。詩歌唯其審美本體的成熟,才足以動人心魄,從而在觀照現(xiàn)實時迸發(fā)更大能量;但詩歌的審美符號系統(tǒng)如果過于成熟僵化,又不免阻礙其觀照現(xiàn)實,使文學符號與社會現(xiàn)實產(chǎn)生脫節(jié)甚至斷裂。因此,詩歌在時代流變中始終有自我更新的渴求,這種渴求在時代風潮下往往以斷裂的形式出現(xiàn)。以詩體的斷裂來應對詩歌中名與實的斷裂。胡適提倡白話詩,無疑正是企求用漢語詩歌的本體斷裂來應對近體詩名實分裂的現(xiàn)狀。
這時,作詩如作文就提供了一種應對,用作文之法,用“文之文字”去沖擊固化板結(jié)的“文言詩”,這是胡適的思路。面對相同問題,死/活文字之辯是從文字著眼,“作詩如作文”則是從文法構(gòu)思著眼。胡適希望不但不拘泥于所謂蛾眉、朱顏、銀漢、玉容等“詩之文字”的束縛,而且擺脫文言詩思維的束縛,“話怎么說,詩就怎么寫”。從這個角度看,“作詩如作文”是在文字之外的另一個層面來思考突破文言詩問題。
既然“作詩如作文”已經(jīng)開始著眼于詩歌運思,那么胡適接下去思考詩歌“句法”就顯得順理成章了。雖然對句法的關(guān)注,貌似是在其他人的刺激下悟出來的。據(jù)說民國六年九月胡適回到北京時,他的《嘗試集》已成一小冊子,只是一方面梅光迪等人責其太俗,另一面錢玄同卻批其太文:錢玄同批評胡適的詩“未能脫盡文言窠臼”,胡適進行了一番反思,很心悅誠服,認為自己之前的嘗試實在不過是一些刷洗過的舊詩!其缺點就在“句法”:
這些詩的大缺點就是仍舊用五言七言的句法。句子太整齊了,就不合語言的自然,不能不有截長補短的毛病,不能不時時犧牲白話的字和白話的文法,來牽就五七言的句法。
打破五七言的語言體制確實使詩歌在建行建節(jié)上具有更強的現(xiàn)實吸納能力,可免“截長補短”之弊。在胡適這里,“參差”成為高于“整齊”的更高審美價值,這顯然是新文化理想塑造出來的現(xiàn)代審美理想。
胡適初期白話詩觀念包含以下幾個層面:日??谡Z詞匯、文之構(gòu)思法、長短句法(他有時又稱為文法)、白話音節(jié)。如果說以日?!盎钗淖帧蓖黄平┗摹八牢淖帧?、以白話的長短句突破五七言詩的規(guī)整句式并非難事的話,那么,對于在語言上已經(jīng)被“裹了小腳”的胡適而言,更難的是如何使詩歌獲得一種有別于五七言詩的白話語感。這種語感,就是胡適念茲在茲的“自然的音節(jié)”。
胡適在探索白話詩的過程中很快意識到五七言文法跟詩歌“音節(jié)”之間的關(guān)系,他對舊詩的“音節(jié)”很不滿意,因為“第一,整齊劃一的音節(jié)沒有變化,實在無味;第二,沒有自然的音節(jié),不能跟著詩料隨時變化?!彼运麧u漸認定“若要做真正的白話詩”,必須“充分采用白話的字,白話的文法,和白話的自然音節(jié),”“非做長短不一的白話詩不可?!?/p>
胡適所說的“音節(jié)”顯然不同于語言學上的“音節(jié)”。語言學上,“音節(jié)”指不可被切分的最小語音單位,通常由聲母和韻母構(gòu)成;也可以由韻母單獨構(gòu)成音節(jié)。胡適的“音節(jié)”是什么含義呢?
“音節(jié)”在他其實是兩個層次,即“節(jié)”和“音”:
第一,先說“節(jié)”——就是詩句里面的頓挫段落。
“節(jié)”是“音的停頓”,指詩歌按照語義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停頓,此處的“節(jié)”實近于節(jié)奏。比較接近于后來聞一多提出的“音尺”、卞之琳的“頓”、何其芳的“音組”。他們都想探索如何在一個句子中實現(xiàn)一種和諧有致的停頓,胡適依據(jù)的是所謂的“自然”的說話狀態(tài)。胡適認為好的詩之節(jié)——停頓方式,是白話式的自由錯落的。
胡適在詩之“節(jié)”上有思考,在詩之“音”——音韻效果上也有嘗試。他在《談新詩》中說“再說‘音’——就是詩的聲調(diào)。”他對“音”的基本看法是:平仄不重要,“我們檢直可以說,白話詩里只有輕重高下,沒有嚴格的平仄。”“音”中還有“韻”,胡適認為:
第一,用現(xiàn)代的韻,不拘古韻,更不拘平仄韻。第二,平仄可以互相押韻,這是詞曲通用的例,不單是新詩如此。第三,有韻固然好,沒有韻也不妨。
這個說法,依然是為白話詩形式減壓的思路,無論是“節(jié)”還是“音”,胡適都是要把詩歌從古代漢語的語言體制和想象方式中解救出來。值得一提的是,胡適雖然認為平仄、押韻不甚重要,但他也曾循著傳統(tǒng)詩學的音韻設計,在雙聲疊韻上做過很多文章。既反舊詩,在想象新詩時又不免乞靈舊詩學,先行者解構(gòu)及建構(gòu)的悖論在這里不無體現(xiàn)。
胡適雖然把“音節(jié)”拆開來解釋,但實際上他又常常把“音節(jié)”連起來用,并且特別在意“音節(jié)”的“自然”與否。此時“自然的音節(jié)”其實指向一種白話語感的建立。他在《嘗試集·再版自序》中重點闡述了對自然的、好的新詩音節(jié)的探索:
“詩的音節(jié)必須順著詩意的自然曲折,自然輕重,自然高下。”再換一句說:“凡能充分表現(xiàn)詩意的自然曲折,自然輕重,自然高下的,便是詩的最好音節(jié)?!惫湃私凶觥疤旎[”的,譯成白話,便是“自然音節(jié)”。
胡適自言經(jīng)過了十幾年“冥余索涂”的苦況,玩過了多少種的音節(jié)試驗,好不容易打破舊詩詞的圈套,才漸漸有點近于自然的趨勢。這成了再版《嘗試集》的重要理由,這里說明了探求“自然的音節(jié)”過程之曲折。這個過程,實質(zhì)是用西語語法(后來又被大量吸納進現(xiàn)代漢語語法中)替代文言語法的過程。以他的《送叔永回四川》一詩為例:
你還記得,我們暫別又相逢,正是赫貞春好?
記得江樓同遠眺,云影渡江來,驚起江頭鷗鳥?
這詩打破了五七言句式,長短結(jié)合,但胡適發(fā)現(xiàn)這其實還是詞曲的調(diào)子。詞曲跟白話的不同在于詞曲也是凝練的、省略、倒裝、跳躍、截長補短的。如要去除詞曲語感,首句可改為:“你還記得嗎?/赫貞春光燦爛之際,/我們結(jié)束暫別又再次相逢?!贝颂帲∠~中常見的由“正是”連接的倒裝,取消凝練簡約的“春好”。第二句則可改為:“你還記得嗎?/我們在江樓之上一起遠眺/天上流云的倒影,在江上慢慢走來/把江上面的鷗鳥嚇得四下亂飛”。
此處,補充省略的主語“我們”;把化合凝練的動詞性詞組“渡江”拆成狀語+動詞+補語的“在江上慢慢走來”;“把”字句+主謂結(jié)構(gòu)取代古代漢語特色鮮明的“驚起”。這種改寫雖然不是胡適自己所為,卻是按照胡適“自然的音節(jié)”邏輯來的。再看看被他稱為“我的新詩新紀元”的《關(guān)不住了》就知道了:
我說:“我把我的心收起,
像人家把門關(guān)了,
叫愛情生生的餓死,
也許不再和我為難了?!?/p>
不妨再改一改胡適的這首詩,如按照他《送任叔永回四川》的詞調(diào)來寫,也許可以勉強改為:
我曾說,愿把寸心緊鎖住,且將愛情餓死,不再與我為難
比較胡適認為極自由、極自然的詩歌語言和他認為不過是詞曲調(diào)子的語言,就會發(fā)現(xiàn):語法成分的省略被補全了,語言的邏輯性建立起來了,西式語法替換了古典漢語語法。語言的白話化和語法的西化成為了漢語現(xiàn)代化的一體兩面,也成為胡適對“極自由”、“極自然”詩歌的歷史理解。
一首翻譯詩何以被胡適當成原創(chuàng),甚至視為他的“新詩新紀元”,這常常令人困惑。放在尋求白話語感的背景下,也許不難理解:正是通過翻譯的中介,胡適獲得了“自然白話”的感覺?!蛾P(guān)不住了》的語言,是一種典型的邏輯性、型態(tài)性語言。詩歌雖然有擬人,但語言上主謂賓狀補齊全,自由直接引語的使用是古典漢語詩歌所沒有的,傳統(tǒng)漢語是一種典型的不重邏輯的意合語言,詞性靈活和五七言的體制使句子成分齊全的語言形式無法存活。胡適通過《關(guān)不住了》的西語語法于是獲得一種強烈的新鮮感。
“自然音節(jié)”是胡適詩學探索的一種深化,它是一種特殊背景下的詩學目標,自然的白話音節(jié)在現(xiàn)代漢語未獲得制度授權(quán)之際有著鮮明的陌生化效果,不失為一種在當時有效的詩寫策略,但在現(xiàn)代漢語作為流通語言確立地位之后,便迅速耗盡了審美上的歷史勢能,如果不放在特定的背景下,后人甚至很難理解胡適為何對《威權(quán)》這類詩如此不惜“戲臺里喝彩”。
胡適的詩歌理論和實踐貫穿著濃厚的尋求新形式、新語感的色彩,但說胡適從來只重“新”而不重“詩”卻也并非事實。胡適在主張詩之“新”之后,還認真地思考著白話詩之為“詩”的可能性,這某種意義上講其實正是現(xiàn)代漢語詩歌的本體求索。1919年的《談新詩》一文,可以說是白話運動初戰(zhàn)告捷后,胡適騰出手來對“新詩”的第一次完整命名。(此前胡適一般使用“白話詩”這個稱謂)新詩和白話詩的命名有何區(qū)別呢?
當胡適標舉白話時,白話入詩尚沒有獲得普遍認可,所以白話詩強烈地表達著一份為白話爭取寫詩權(quán)利的訴求。而到了1919年,至少在胡適看來,他的《嘗試集》已經(jīng)足以成為白話詩的重要成果了。所以,以“新”來命名白話詩,有著濃烈的價值認定的意思。潛在的意思是,白話可以作詩已經(jīng)是無須再證明的了。
白話作詩完成著漢語詩歌的語言體制更新,使詩歌得以勝任新文化倡導者賦予的文化目標;然而,詩還必須是詩,具有詩歌的文體特點。那么,《談新詩》中,胡適事實上還思考了在白話中如何“詩”的問題。這便體現(xiàn)在他的“詩要具體地寫”中:
我說,詩須要用具體的做法,不可用抽象的說法。
李義山詩"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不成詩。為什么呢?因為他用的是幾個抽象的名詞,不能引起什么明了濃麗的影像。
"綠垂紅折,風綻雨肥梅"是詩。"芹泥垂燕嘴,蕊粉上蜂須"是詩。"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是詩。為什么呢?因為他們都能引起鮮明撲人的影像。
“具體地作詩”體現(xiàn)了胡適對文學形象性的強調(diào),如何評價胡適的這種“具體性”,王光明教授認為:
在這里,“具體性”不僅是作詩的標準,也是一切好詩的標準,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詩歌見解,因為“具體性”才能節(jié)制空幻感情和凌空蹈虛,才能使詩擁有“豐富的材料”、“精密的觀察”、“高深的理想”、“復雜的感情”,才能讓詩的語言和情境具有堅實的質(zhì)感。不過,胡適舉例的具體討論,這里的“具體性”主要指的是顯明的形象感。以個別事物體現(xiàn)普遍現(xiàn)象、以及將抽象的道理具象化三個方面,總之詩材料和描寫的具體性,而不是詩歌感覺、想像世界的具體性;是內(nèi)容實在性和可感性,而不是意象組織與美學效果的具體性。
胡適的“具體性”有其見地和局限,但卻是胡適詩學從解構(gòu)性向建構(gòu)性轉(zhuǎn)變的一環(huán)。只是胡適顯然還不可能去理解現(xiàn)代漢語詩歌在修辭、想象、聲音和結(jié)構(gòu)上更復雜的獨特可能性。從文體學的角度看,胡適關(guān)注點從“新”到“詩”的變化,也有內(nèi)在的因由:
詩之為詩,無非是形與質(zhì)兩部分。所謂詩形,是指詩歌在建行建節(jié)、音韻平仄等方面的形式規(guī)約。詩形是詩可以被識別的有效標志,詩形規(guī)約往往發(fā)展為某種詩體要求,如五絕、七律、商籟體等等。詩歌在形之外,還有質(zhì)。所謂詩質(zhì)是指詩歌想象世界的獨特思維方式、情感方式,也指詩歌借助非日?;Z言所創(chuàng)造的獨特的審美經(jīng)驗。詩質(zhì)是詩歌,特別是現(xiàn)代詩歌標識自身的方式,但是由于詩質(zhì)缺乏外在、穩(wěn)定的形式標志,只能在同行中共享。所以,詩質(zhì)便有某種神秘性和曖昧性。
自由詩大概是民主社會、現(xiàn)代社會的產(chǎn)物,世界各國的自由詩各有其特點,但共同的特征卻是詩性創(chuàng)制從詩形依賴走向詩質(zhì)依賴。胡適提倡白話詩,白話寫詩的實質(zhì)不僅僅是白話作為語料可以寫詩,而且是近體詩體制的全盤破壞。詩歌寫作不再有一定之規(guī),詩之為詩,不再靠詩形去識別。沒有了形式標志,難道詩之為詩就是任意的嗎?難道白話涂寫的分行句子就是詩嗎?這是胡適不容回避的問題。所以,在白話詩的合法性有所確立之后,他其實是從兩方面思考了新詩的“詩”性問題:其一,是一定的“音節(jié)”之美;其二,是白話詩獨特的詩質(zhì)建構(gòu)。白話詩的詩形設定被極大弱化,所以詩質(zhì)便被賦予巨大可能性。詩質(zhì)可能性不像詩形那樣觸手可及,它必須靠詩人去創(chuàng)造,胡適的“具體性”顯然也是他對白話詩詩質(zhì)的探求。
雖然胡適的“具體地寫”內(nèi)涵是以形象反抽象,以體驗替代判斷,這種觀點跟后來現(xiàn)代漢語詩人不斷刷新的詩歌想象方式有很大距離。但卻不能否認胡適在白話詩詩形付之闕如之后對詩質(zhì)建構(gòu)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弱詩形,強詩質(zhì)設置似乎是現(xiàn)代詩歌尚沒有被打破的最強規(guī)律。
胡適的詩歌思想經(jīng)歷了從死/活文字之辯到“作詩如作文”的句法思考,再到以“自然的音節(jié)”探索白話語感營構(gòu),再到在具體的情境物質(zhì)性中創(chuàng)造詩性的思考。胡適的思考經(jīng)歷著從解構(gòu)到建構(gòu)的過程,在探索了如何掙脫文言詩想象之后,他事實上已經(jīng)觸及了如何建立新詩特質(zhì)的問題。他的詩歌思想于是呈現(xiàn)為從探索新詩之“新”到探索新詩之“詩”的位移。雖然由于他身處時代和漢語都劇烈轉(zhuǎn)折之際,既沒有先在的詩歌理論資源,也沒有穩(wěn)定的現(xiàn)代漢語語料可供借鑒,更兼他的任務在于為白話詩爭得合法性,破壞成了他歷史性的任務。所以,他的詩論和詩歌對于后代的漢語詩歌寫作借鑒意義并不強,他的思考也因為這種時代性而顯出很多悖論性質(zhì)。
〔1〕胡適.嘗試集·自序〔A〕.嘗試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胡適.逼上梁山——文學革命的開始〔A〕.胡適文集1〔M〕.歐陽哲生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胡適.談新詩——八年來的一件大事〔A〕.中國新詩總系·理論卷〔M〕.吳思敬主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4〕胡適.嘗試集·再版自序〔A〕.嘗試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5〕王光明.現(xiàn)代漢詩的百年演變〔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