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宏
(石獅市博物館,福建石獅362700)
俞大猷碑銘史料考釋
李國宏
(石獅市博物館,福建石獅362700)
對明代《獻徵錄》收錄之《后軍都督府都督同知贈左都督俞公大猷行狀》、浙江鎮(zhèn)海俞大猷生祠碑、福建永寧“鎮(zhèn)海石”摩崖石刻進行簡要的考證,發(fā)現(xiàn)其對于厘清俞大猷的生卒、浙江抗倭的經歷以及探討俞大猷矢志報國的精神均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考證“鎮(zhèn)海石”摩崖石刻的作者并非俞大猷,舊說系出自于民間傳說的附會。
俞大猷;行狀;生祠碑;鎮(zhèn)海石
泉州學者廖淵泉、張吉昌整理點校的《正氣堂全集》于2007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附錄《濠溪橋碑記》、《清源山摩崖題刻》、《都督俞公祠記》(許廷用撰文,位于金門縣)、《海上平寇記》(王慎中撰文)、《膚功遺愛碑記》(王慎中撰文)、《俞大猷墓志銘》(黃光昇撰文,僅存上部,現(xiàn)藏晉江市博物館)共6篇與俞大猷有關的碑文。此外,位于廈門萬壽巖潮音洞的“俞大猷戚繼光詩刻”收錄于《廈門摩崖石刻》(福建美術出版社2001年版)。位于廣東陸豐碣石鎮(zhèn)“萬世太平”崖刻以及位于肇慶七星巖璇璣臺“胡然化北斗”詩刻收錄于《廣東摩崖石刻》(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位于泉州清源山的“君恩山重”崖刻以及俞大猷紀事題刻收錄于《清源山摩崖選粹》。位于石獅市永寧鎮(zhèn)的“鎮(zhèn)海石”摩崖收錄于《福建摩崖石刻精品》。位于金門島的“虛江臥嘯”石刻群收錄于《金門碑碣翫跡》(金門縣文化局2011年版)。
但是,學界在俞大猷研究過程中較少運用碑銘資料。個別研究成果僅見于《俞大猷研究》以及晉江市博物館施良衍《明俞大猷墓志銘探討》。
關于俞大猷生平事跡的第一手資料當推黃光昇撰文的《明光祿大夫后軍都督府都督同知贈左都督俞公暨夫人慈肅陳氏墓志銘》(以下簡稱《俞大猷墓志銘》)??上?,《俞大猷墓志銘》出土時,僅存上半部,記載截止于俞大猷出任海南右參將之時,且文字存在較多的缺漏。
眾所周知,與墓志銘一樣,行狀也是研究歷史人物重要的一手資料,許多人物傳記的素材即取自行狀。尤其是行狀一般出自傳主文朋詩友之手筆,雖難免有溢美之詞,但是時人說時事,時近易核,且按時間順序描述傳主生平,其史料價值不言而喻。所幸的是,趙恒志撰文之《后軍都督府都督同知贈左都督俞公大猷行狀》(以下簡稱《俞大猷行狀》)收錄于明代焦竑《獻徵錄》卷一百零七。
關于俞大猷的生卒,《辭源》、《歷代名人室名別名詞典》等工具書一般認為俞大猷生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卒于萬歷八年(1580)。其實,據(jù)《俞大猷行狀》記載,俞大猷卒于萬歷七年(1579)八月二十六日,享年七十七。
俞大猷卒年被誤定為萬歷八年,其起因主要來自《明實錄》的一條史料:“萬歷八年七月辛卯,賜原任后軍都督府僉書、署都督同知俞大猷祭葬如例?!逼鋵?,萬歷八年是朝廷得知俞大猷去世的訃聞后下詔賜祭葬的時間,并非俞大猷逝世的時間。
此外,由于《名山藏·俞大猷傳》、《明史·俞大猷傳》等常被引用的史料對于俞大猷的晚年事跡描述相對簡略,且未交代具體紀年。如《明史·俞大猷傳》記載:“萬歷元年秋,??芡婚倣{澳,(俞大猷)坐失利奪職。復以署都督僉事起后府僉事,領車營訓練。三疏乞歸,卒,贈左都督,謚武襄?!倍队岽箝嗄怪俱憽酚涗浧渖淠暝碌南掳氩咳笔?,至今下落不明。如果沒有查閱《俞大猷行狀》,而直接采用《明實錄》的記載,很容易將其卒年誤定為“萬歷八年”。
關于俞大猷的生卒及其晚年經歷在《俞大猷行狀》中有明確的記載:
公姓俞氏,諱大猷,字志輔,別號虛江。始祖敏從高皇帝征伐有功,授百戶,隸泉州衛(wèi)。其后大宗絕,公父諱原瓚以支曾孫嗣前職。母楊氏,以弘治癸亥(1503年)六月十四日生公……尋改鎮(zhèn)福建總兵,以不□代免,公至是年逾七十矣。朝議猶幸公之矍鑠可用也,召為后軍都督府僉書。時京師雖置車營而其制久廢……公因舊制而酌損之,大而不重,輕而不虛,進退縱橫,涉險渡水,無往不宜。陣列十干,營分奇偶。進攻退守,各有成法。京營遵之推之,宣大、山陜諸邊車制今其有司。丙子(萬歷四年、1576年)加都督同知。戊寅(萬歷六年、1578年)以老疾乞歸者三,賜致仕。己卯(萬歷七年、1579年)歸,至家,以其年八月二十六日卒,壽七十七。訃聞,上遣奠六壇,贈左都督,命有司營葬事。
另據(jù)《正氣堂續(xù)集》記載,俞大猷以都督僉書,提調京營兵車,歷時三年,“將新制兵車一千二百輛,中軍千把總三百余員,車戰(zhàn)馬步兵六萬名,輪日合營教練,皆已習熟可用。該兵部題奉欽依,升署都督同知”。俞大猷在萬歷六年(1578)所上的《乞歸疏》中也提到:“賴總協(xié)指授,各將領協(xié)同,設教十干、五行、三才諸陣法,該內閣輔臣親臨看閱作興,即今俱已練熟可用?!?/p>
其實,俞大猷本人即是兵車營的創(chuàng)始人。據(jù)《俞大猷行狀》記載:“己未(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大猷)逮赴詔獄,錦衣東湖陸公力救得免,令立功北邊自贖。至則與制府同野李公論胡馬利在沖突,而中國靜以制之莫如車。于是,議制兵車,獨木我輪,用人推挽,翼以步卒,佐以游騎。庚申(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卒與虜遇與安銀堡,以所練兵車百輛,步騎三千,縱擊虜萬計,追奔逐北數(shù)百里。同野公因以其制請于朝,置兵車營也。”
論及俞大猷,首推其東南平倭之功,而較少涉及其對北方邊防建設的貢獻。實際上,俞大猷曾向譚綸提及“某生平志在征虜,而見用于東南,乖違本素”。嘉靖年間,俞大猷開創(chuàng)兵車營,并取得安銀堡大捷,可謂是初試鋒芒。其年逾七十,猶念及北方邊防,既見其矢志報國、老當益壯的決心,也體現(xiàn)他固邊雪恥的遠見卓識。當年,俞大猷起用為都督府僉書之時,摯友李杜勸其急流勇退。俞大猷回信表露自己的心聲:“平生志在西北邊,老當益壯,斃而后已。矧譚公在位,又知我心。虜自成祖北伐而后,未有用大陣勝之者。世宗庚戌之變,將士惴懦,未能列一陣見敵,此國恥也。穆宗皇帝奮武大閱,而陣法久廢,諸將幾不能車,何以示國威、衛(wèi)天子。”可以說,操練兵車營以備北方邊防之用,是俞大猷晚年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據(jù)光緒《鎮(zhèn)海縣志》卷十三《壇廟》記載,俞大猷生祠位于鎮(zhèn)海縣城東鎮(zhèn)遠門內(今浙江省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始建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生祠內立《都督俞公生祠碑》,嘉靖三十八年(1559),浙江鄞縣進士豐道生撰文。生祠“基地二分,舊祠屋三楹”。清代雍正二年(1724)倒塌,鎮(zhèn)海人陳殿飏捐資重修。“有祀田四畝一分零,向系指揮劉、李、陳三姓后裔值祀”。乾隆年間,祀田歸鎮(zhèn)海秀才陳錫鹵管理,“為歲時修葺諸費”。
后因年久失修,俞大猷生祠廢棄。1994年,因擴建鎮(zhèn)海中學田徑場,拆除周邊民房,發(fā)現(xiàn)俞大猷生祠遺址及《都督俞大猷生祠碑》(共四方)。遂將生祠碑遷建于鎮(zhèn)海梓萌山麓加以保護,并新建“都督俞公亭”以為紀念。1996年,“俞大猷生祠碑”作為“鎮(zhèn)??诤7肋z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光緒《鎮(zhèn)??h志》卷十九《名宦》對于俞大猷平定浙江倭患有一段概括性的描述:
俞大猷,字志輔,福建泉州衛(wèi)世職。嘉靖十四年武進士,官參將。倭寇猖獗,調防寧、紹、臺、溫四郡。上方略謂:攻賊,當用閩中樓船為長技??偠酵鯊髲钠洳?。時汪直據(jù)烈港,勾倭為患,定海最為賊沖,大猷連敗之松門、普陀、烈港、昌國、臨山、觀海諸處,擒斬四千,溺者不可勝計,賊自是不敢犯定海。三十三年,升南直隸副總兵,士民請留不得,立祠祀焉。三十五年夏,以署都督僉事充總兵官,鎮(zhèn)守浙直,駐定海。時舟山之賊,積歲不能下,大猷密遣裨將張四維,縱火襲之,斬賊一百二十,晉都督同知。新倭入沈家門,發(fā)兵擊之,俘賊五十二,戰(zhàn)小姑渡,斬首二百四十??偠胶趹椪`聽讒言,劾大猷違節(jié)制,縱賊不追,逮赴詔獄。大猷疏辯,上釋之。生平善談《易》,精劍術。好謀持重,用兵四十余年,未嘗挫衄,與戚繼光并稱中葉名將。
下面,引錄光緒《鎮(zhèn)海縣志》卷三十三《金石》收錄豐道生撰文之《都督俞公生祠碑》,對俞大猷浙江平倭諸戰(zhàn)役做個簡要的梳理。
烈港之戰(zhàn)?!抖级接峁舯酚涊d:“當是時,鄞、歙亡命入海,構倭反,官兵亟戰(zhàn)不利。兵部侍郎張公時轍薦公,移鎮(zhèn)于浙,而寧、紹、臺、溫隸焉。公督水陸兵擊列港(即烈港),募善伏者,潛從背逼其巢穴?;鹨蛊?,賊輜重盡毀,大潰。次于馬跡,颶風晝晦,群蛟蕩舟,公恬不為動,既而曰:雖天變,亦舟人弗力。斬二人以殉,軍始知有紀律者,俱而思奮?!?/p>
昌國之戰(zhàn)?!抖级接峁舯酚涊d:“倭攻昌國,公帥舟師赴之,戰(zhàn)于石浦、扁礁頭、玉屏、海門、松門,十有八合,擒斬四千,溺者萬計。余賊百余人,轉補陀(即普陀)洛迦山,據(jù)之,公集兵圍之,令舉火?;蛟唬盒羰坠?。公曰:靖民而已,首功何為者?遂火,賊殲焉?!?/p>
柯橋之戰(zhàn)?!抖级接峁舯酚涊d:“諜言溫州有賊,公復帥舟師追之。賊走紹興,抵柯橋,四面皆水。官壁舟,賊將溷以攻城,典史吳成器覺而拒之。公不寐,曰:吾心動,賊其至乎!將數(shù)卒,操一舟覘之。賊方持戎器,急,公手戈踣一人,賊眾駭亂,急擊,殪之?!?/p>
平望大捷?!抖级接峁舯酚涊d:“時賊將趨留都,公督永順等兵,于乙卯(嘉靖三十四年,1555)之夏,五戰(zhàn)于平望、王江涇、秋母亭、六金壩、英德湖,斬首千余。秋,七戰(zhàn)于大赤海洋、柘林、陶宅、青村、周浦內地,斬首千余。冬,三戰(zhàn)于川沙洼、吳淞、寶山,斬首百七十,盡沉其舟?!?/p>
殲滅徐海。《都督俞公生祠碑》記載:“丙辰(嘉靖三十五年,1556),賊徐海以倭圍桐鄉(xiāng)。詔進公都督僉事,直隸浙江總兵,佐總督胡公宗憲,救桐鄉(xiāng)。胡公密謀于公,使諭徐海解圍,而授之于海。胡公獲徐海,轘之于沈莊。倭數(shù)千揚朱旗出海,公伏起,無一脫者。自夏及秋,五戰(zhàn)于寶山、高家嘴、平洋沙、吳淞、劉家河。遣小舟覘賊,數(shù)里舉火相屬,追及于洋山、茶山,凡斬首千五百,溺者亦無算,留都安?!?/p>
舟山之戰(zhàn)?!抖级接峁舯酚涊d:“舟山者,定海之塞也。賊據(jù)山且閱歲十有二日。公圖于副使方湖王公,授略于指揮張四維,帥麻陽兵攻之,壁益堅。夜使人持死豚投其壁,狗群吠,夷驚起??v兵擊,且焚殆盡,擒百四十,獻于胡公,斬之。其民歸于田,屋舍妻孥,晏然復矣。于是詔進公都督同知,總兵開府定海。定海之士民曰:微公,吾墮也。相與薙壤構穴,而尸祝之?!?/p>
蕩平浙江倭患是俞大猷抗倭生涯的一大歷史功績,關于這段重要的經歷,在常被引用的李杜《征蠻將軍都督虛江俞公功行紀》、《名山藏·俞大猷傳》、《明史·俞大猷傳》等資料中卻著墨不多。而保存在鎮(zhèn)海的《都督俞公生祠碑》詳實地記載了俞大猷浙江平倭的經過及細節(jié),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嘉靖四十一年(1562)二月、三月間,倭寇兩次攻陷永寧衛(wèi)城(治所在今石獅市永寧鎮(zhèn)),這是永寧建衛(wèi)以來遭受的最慘重的劫難。萬歷《泉州府志》記載:“(嘉靖)四十一年二月,倭攻永寧衛(wèi)城,指揮(僉事)王國瑞失守,城陷。踞城大掠數(shù)日去。時衛(wèi)中軍民遁脫,奔郡城(泉州)者,分巡萬民英悉遣返衛(wèi)。三月,倭復來攻,城再陷,軍民為其殺傷幾盡?!?/p>
永寧陷城劫難給民眾留下慘痛的記憶,當時朝政腐敗、軍備不修,軍紀渙散,造成倭患猖獗。民眾寄希望于有更多像俞大猷、戚繼光一樣的抗倭名將,拯民于兵火之中。因此,衍生出許多抗倭傳奇。永寧民間流傳的“鎮(zhèn)海石傳說”即是其中之一。說的是俞大猷率軍到永寧平倭,追賊至海濱,狂風大作,一塊天然巨石從天而降,將即將逃離的倭寇船隊擊沉。而后,巨石飛回永寧朝陽山,俞大猷遂在此奇石上題寫“鎮(zhèn)海石”三字。
傳說畢竟不是史實。查俞大猷《正氣堂集》和戚繼光《戚少保年譜耆編》等史料,嘉靖、隆慶年間在永寧平倭的將領是戚繼光而非俞大猷。故“鎮(zhèn)海石”題刻出自俞大猷之手實則系民間故事的附會之說。
據(jù)《戚少保年譜耆編》記載,嘉靖四十三年(1564)三月廿五日,倭寇雙桅大船一艘進犯永寧衛(wèi)坑尾澳,戚繼光指揮巡海水軍阻擊,倭寇望風南遁。四月廿五日,倭寇進犯深滬巡檢司,搶劫漁船,并突擊烏潯,福全千戶張兗椿逃遁。戚繼光先后命興泉把總金科和汛官林廷中督兵追擊,擊沉倭寇戰(zhàn)船一艘,生擒一人。
嘉靖四十四年(1565)四月十二日,倭船一艘,運載一百五十余人進攻永寧衛(wèi)沙堤澳,登岸后直逼永寧衛(wèi)城。官軍輕敵戰(zhàn)敗,幸好,戚繼光指揮部屬馳援,水汛哨官陳遜玉率水軍夾擊,倭寇被迫撤退。次日,戚繼光命令金科、馮煥、金守常率部追擊,斬獲倭首五十九級。戚家軍朱虎等4人陣亡。次年正月,倭寇一百多人突襲永寧。由于事先得到消息,戚繼光率部在城外截擊,確保衛(wèi)城的安全。
隆慶元年(1567)四月,戚繼光率水師巡視永寧沿海,駐扎崇武所(隸屬永寧衛(wèi))。忽然接到報告,稱倭船四艘,企圖強行登陸。戚繼光誘敵上岸,然后分兵夾擊,把總胡世沖鋒在前。崇武一戰(zhàn),殲敵一百七十七人,俘獲人員、物資甚多。從此,永寧衛(wèi)所轄沿海大規(guī)模倭寇侵擾事件基本平息。
那么,“鎮(zhèn)海石”摩崖石刻究竟出自誰的手筆呢?據(jù)清代陳棨仁《閩中金石錄》記載,永寧衛(wèi)“鎮(zhèn)海石”摩崖石刻的作者系宋代泉州太守王十朋。《閩中金石錄》卷九記載:
王忠文(即王十朋)書“泉南佛國”,楊賓《大瓢偶筆》稱此四字,開朗遒勁,為榜書之最,其言信然。余故居永寧衛(wèi)亦有忠文所書“鎮(zhèn)海石”三字,字之大,不歉于此。其石據(jù)高巔,臨深崖,海風鼓蕩,時能自轉。每瞻企其旁,恨無百尺梯,一刷翠珉,以與此石作儷,大是惋事。
陳棨仁(1837~1903),字戟門,又字鐵香,晉江永寧(今石獅市永寧鎮(zhèn))人,移居泉州郡城。同治甲戌科(1874)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轉任刑部主事,誥封中憲大夫。陳棨仁淡泊名利,常年在閩南講學授徒,并致力于地方文獻著錄,為晚清著名藏書家。其師從晉江陳慶鏞,精通訓詁、金石之學,著述《閩中金石錄》十五卷,大都來自實地考察及臨摹資料,考訂詳實,頗稱賅博。
另據(jù)《藤花吟館詩錄》記載,同治十一年冬(1861),陳棨仁回到故鄉(xiāng)永寧,曾到鎮(zhèn)海石摩崖石刻群附近踏勘,寫下一組詩歌如《辛酉初冬于役永寧》、《晤王學及王亦宣同登觀海臺望海作歌》、《涼馬臺》、《玉帶橋》、《穿云徑》、《尋浸月池遺跡》等,詩錄于《藤花吟館詩錄》卷三。觀海臺、玉帶橋、穿云徑、浸月池均位于鎮(zhèn)海石摩崖石刻群附近,足證作為晚清著名金石學家的陳棨仁當年曾親自考察過“鎮(zhèn)海石”摩崖石刻,其對于“鎮(zhèn)海石”摩崖石刻出自宋代王十朋之手的記載是可信的。當然,考證俞大猷并非“鎮(zhèn)海石”摩崖石刻作者,只是澄清一段史實,絲毫不會貶低俞大猷的歷史功績。
史料是史學研究的基礎。碑銘有別于傳統(tǒng)的文獻資料,它既可與文獻相印證,又可糾文獻之誤、補文獻之缺。且碑銘的刊刻(撰寫)的時間一般與某一歷史事件的發(fā)生或歷史人物的經歷比較接近;碑銘刊刻后一般難以更改,減少后人篡改的可能性,其史料價值更值得重視。因此,筆者建議聯(lián)合學界力量,將散見于各地(或存錄于方志、叢書)與俞大猷有關的碑銘資料加以搜集整理、匯編出版。此舉既有利于保護歷史文化遺跡,又有利于推動學術研究的深入。
注釋:
[1][4][6]焦弱侯:《國朝獻徵錄》卷一百零七。周駿富《明代傳記叢刊》第114冊,第510~514頁,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按,《獻徵錄》稱《俞大猷行狀》為“趙恒志”所撰。筆者推論“趙恒志”疑即“趙恒”,“志”或為衍文。據(jù)萬歷《泉州府志》記載,趙恒,字志貞,晉江人,警穎負奇,嘉靖十七年進士,官至姚安太守,吏民為立生祠。歸里,閉門覃思著述,秉燭讀書,享年九十四。其文以歐陽文忠為宗,何喬遠、黃鳳翔諸名士師事之。所著《莊子涉筆》、《史記涉筆》、《錄疑》并行于世。
[2]李國祥主編:《明實錄類纂·人物傳記卷》,武漢:武漢出版社,1990年,第1111頁。
[3][5]《明史·俞大猷傳》,見廖淵泉、張吉昌點校:《正氣堂全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8頁;第664~665頁。
[7]林龍海:《俞大猷與北方防務》,載蔣夏雨主編:《俞大猷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99~203頁。
[8][9]《名山藏·俞大猷傳》,見廖淵泉、張吉昌點校:《正氣堂全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1頁。
[10]豐道生,原名豐坊,號南禺,浙江鄞縣人,著述《南禺集》。據(jù)乾隆《寧波府志》卷二十六《儒林》記載:豐坊,字存禮,鄞人,學士[豐]熙之子,舉鄉(xiāng)試第一,嘉靖二年第進士,除禮部主事。從熙爭大禮,廷杖。后為南考功主事,大計,謫通州同知,免歸。坊博學工文,性頗狂誕。精諸家書法,藏金石刻甚富,臨摹逼真。
[11]光緒《鎮(zhèn)海縣志》卷十三《壇廟》,續(xù)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38頁。
[12]光緒《鎮(zhèn)海縣志》卷十九《名宦》,續(xù)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65頁。
[13]光緒《鎮(zhèn)海縣志》卷三十三《金石》,續(xù)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4]萬歷版《泉州府志》卷二十四《雜志·盜賊類》。
[15]鄭天應、李顯揚搜集整理:《鎮(zhèn)海石的故事》,原載《故事林》1984年第二期。
[16][明]戚祚國匯纂:《戚少保年譜耆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140頁、141頁、150頁、186頁。
[17]《閩中金石錄》卷九,民國十六年菽莊叢書本。
[18]《藤花吟館詩錄》卷三,泉州市圖書館藏光緒刊本。
〔責任編輯 吳文文〕
A Textual Research to Yu Dayou's Inscrip tions
LiGuohong
Data isweak in the current study of Yu Dayou and his related inscriptions found in Zhejiang,Guangdong, Hainan,Fujian and elsewhere,partly included in local records,books.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retrieval has certain difficulty,so it has been long neglected.From the Yu Dayou Deeds,Zhejiang Zhenhai Yu Dayou Temple Monument,Fujian Yongning"Zhenhai Stone"inscriptions brief textual research,we get the clear understanding of Yu Dayou's birth,the Zhejiang Anti Japanese experiences and Yu Dayou's patriotic spiritwith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At the same time,the textual research"Zhenhai Stone"inscriptions is not by Yu Dayou,but from old ideas come of folk legends attached.
Yu Dayou,Deeds,Temple Monument,Zhenhai Stone
李國宏(1970~),男,福建石獅市人,石獅市博物館館長,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