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淳
38年,歲月無聲。
對于日夜無休向東流的紅水河來說,38年竟像被深深庭院鎖住了的紫色青春,想要怒放,卻無處芬芳。這就是1976~2014年的紅水河。這段時間,基本囊括了新中國經(jīng)濟騰飛的經(jīng)典首站、神州大地日新月異的黃金年輪。這段時間,對于紅水河畔的老百姓來說,卻是守著寶藏無法致富的日子。
紅水河是塊寶地,天然生成諸多致富要素,除了天然的通航能力,還有極大的海拔落差。極佳的水利發(fā)電價值,使紅水河自1975年開始,陸續(xù)橫亙了大化、百龍灘、樂灘、橋鞏、巖灘、龍灘等水電樞紐。然而,不少水電站建成之后,卻遲遲沒有建過船設施。
1976年,紅水河斷航,通江達海的黃金水道仿佛被腰斬。
此后,紅水河長期處于分段通航狀態(tài)。曾經(jīng)長距離、大運量的水運景象成為明日黃花。航運市場的萎縮,使得沿江碼頭、港口物流業(yè)也萎靡不振。桂西北腹地蘊藏的煤炭等礦藏長期處于“以運定產(chǎn)”的狀態(tài)。沉睡的寶藏沒有了用武之地,沿江產(chǎn)業(yè)發(fā)展也舉步維艱。
38年,紅水河的這圈年輪太厚,太青澀,春夏秋冬,仿佛都太緩慢。
但是,38年來,紅水河這棵大樹低調無華的地下根系也在努力地生長。從交通運輸部、廣西自治區(qū)政府、西江黃金水道辦,到交通運輸廳、港航管理局、海事部門、沿線地方政府,無不高度重視,為紅水河的大通航輸送新鮮養(yǎng)分。
2014年5月22日,建設者們用一天回答了38年的等待。
東蘭—來賓—廣州航線正式開通了!東蘭弄堂作業(yè)區(qū)開港了!三座同飲珠江水的城串到了一起,像三顆寶珠穿在了金絲線上。東蘭是起航點,來賓是關鍵中轉點,廣州則是通江達海目的地。
從此,桂西北直達粵港澳多了一條便捷的水路。
通航條件變好了,38年前逐漸萎縮的水運市場也必須復旺。但是,我們不能坐等熟透的果實,而要勤心耕耘,培育水運市場?,F(xiàn)代化碼頭要建起來,船型標準化要推動起來,新型航運人才要培養(yǎng)起來,適水貨源的市場更要開拓出來。
盡管,紅水河上的龍灘水電站尚未打通,全線復航尚存桎梏,盡管,紅水河現(xiàn)在還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復航,但是,桂、黔各方已經(jīng)對龍灘水電站過船設施的建設工作進行協(xié)調,過渡的龍灘翻壩運輸系統(tǒng)也已啟動實施。
畢竟,紅水河航運的新篇章已經(jīng)破題了。
38年的沉默等來了鑼鼓喧天的一天。曾經(jīng)緊鎖的青春暮色褪盡,新枝競發(fā)。
紅水河畔的人們奔走相告:金鳳凰涅槃了!河池就要發(fā)大財了!從此以后,黃金水道將名副其實,滿載著黃金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