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禹,王江峰,王 敏
(1.華南農業(yè)大學 資環(huán)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2;2.廣東警官學院 刑事技術系,廣東 廣州 510080)
法醫(yī)昆蟲學主要根據尸體上高頻發(fā)生的昆蟲的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及演替規(guī)律判斷尸體、特別腐敗尸體的死亡時間。在應用中關于昆蟲證據的采集是至關重要的,取樣是否正確不僅能否對死亡時間進行有效判斷,而且決定著判斷的準確性。有關法醫(yī)昆蟲學的取樣及樣品的保存已有多篇文章介紹,但這些方法特別簡單,無法對現(xiàn)場調查人員提供指導[1,2,3,4]。迄今為止,尚沒有有關法醫(yī)昆蟲學取樣的專門研究。筆者在日常工作中,也經常遇到取樣的問題,大部分刑偵部門取樣太簡單,樣品太少,無法進行有效判斷。很有必要對案發(fā)現(xiàn)場法醫(yī)昆蟲證據的取樣進行系統(tǒng)研究及規(guī)范化,以便為法醫(yī)實踐提供依據和借鑒。
有鑒于此,我們對不同環(huán)境下尸體腐敗過程中各種昆蟲在現(xiàn)場的分布進行了觀察,并結合前人的報告提出了一套現(xiàn)場昆蟲證據的收集方法。
放置豬尸體于不同環(huán)境。每天兩次觀察不同種類昆蟲在該模擬環(huán)境的分布及活動情況。各實驗用豬的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模擬尸體處理情況Table 1 treatment Details of the simulated pig carcass
結果顯示:各種類的成蟲、取食期幼蟲、成熟幼蟲、蛹各有其分布范圍。蠅類成蟲主要在空中飛舞,偶爾落于尸體及其它物體上;蠅類取食期幼蟲主要在尸體上;離食期大部分爬離尸體,而蛹主要分布于土壤中的地下,少數(shù)在地面上;甲蟲的成蟲和幼蟲主要分布于尸體中、尸體下隱蔽的地方及尸體周圍土壤的地面和地下。室內和室外環(huán)境比較,對于野外尸體,與尸體有關的昆蟲的活動范圍不限于尸體,在尸體周圍直徑約10米范圍內皆有分布;而對于室內尸體,在相通的各房間以及室外墻根處皆有尸食性昆蟲活動。就冬季和夏季來說,在廣東省兩個季節(jié),均有昆蟲發(fā)生,夏季幼蟲早期主要在自然開口及傷口發(fā)生,而冬季幼蟲早期主要從尸體自然開口鉆入內部取食。夏天成蟲發(fā)生數(shù)量大,冬天發(fā)生數(shù)量小。水淹尸體由于有水的阻隔而與陸地尸體昆蟲發(fā)生不同,但昆蟲幼蟲可游水到臨近干燥的土壤。對于夏季室外、夏季室內、冬季室外、冬季室內、水淹尸等環(huán)境條件,本研究重點觀察了大頭金蠅、絲光綠蠅、緋顏裸金蠅、厚環(huán)黑蠅、閻甲科、隱翅甲科、埋葬甲科和皮蠹科昆蟲的活動情況。各種類的活動情況如下。部分昆蟲的活動情況可見圖版1。
1)夏季室外
取食期幼蟲成堆分布于尸體上取食。成熟幼蟲在尸體周圍地面爬行,或成堆聚集于尸體周圍,一旦找到合適場所將鉆入地下,體長縮短并化蛹。蛹主要分布于地面下,少數(shù)在地面上。呈聚集分布。在尸體周圍1米范圍內大約有15%,1~3米范圍50%,3-6米范圍30%,6米以上范圍約5%。成蟲在尸體周圍飛行或停留于尸體及其附近的植被。白天的大部分時間在尸體上活動,其中大頭金蠅在午后尤多,而絲光綠蠅則主要在早晚活動。
2)夏季室內
取食期幼蟲成堆分布于尸體上取食;成熟幼蟲在整個房間范圍爬行,一些沿墻腳爬向室外。蛹分布于室內比較隱蔽的地方,比如墻邊、墻角、家具下面等,部分分散于室內地面,在相通的各房間均有分布;大量分布于室外的墻根,最遠可達15米外。蛹在室內主要分布于地表,而室外主要分布于地下,即使碎石地表也能鉆入。
3)冬季室外
取食期幼蟲成堆分布于尸體上取食。早期,幼蟲主要鉆入溫暖的口腔內取食,后期逐漸擴散到其他部位。成熟幼蟲在尸體周圍爬行,一般不會爬行很遠,常聚集于尸體邊背風溫暖的地方鉆入地下。主要分布于地面下,少數(shù)在地面上。一般分布于尸體周圍比較干燥背風處的地下,呈聚集分布。
4)冬季室內
取食期幼蟲成堆分布于尸體上取食。早期,幼蟲主要鉆入溫暖的口腔內取食,后期逐漸擴散到其他部位。成熟幼蟲在尸體周圍爬行,尋找干燥的化蛹場所,或成堆聚集于尸體周圍。蛹分布于室內比較隱蔽的地方,比如墻邊、墻角/雜物堆等,部分分散于室內地面,在相通的各房間均有分布;少數(shù)個體分布于室外。在尸體上可看到零星的幾只成蠅飛舞,主要為大頭金蠅,這些成蠅一旦飛進來,就很少飛出去,主要停留在墻角、磚縫中。
5)夏天小水坑水淹尸
取食期幼蟲主要在尸體浮出水面的部位取食,由于水的影響常被沖到水中。離食期幼蟲在尸體上爬行,從尸體接近坑沿的部位爬或游到周圍比較干燥的地方鉆入土中化蛹。蛹在水坑周圍的陸地上分布,范圍小一些,且靠近尸體的部位分布多一些。成蟲停留于尸體浮出水面的部位或在空中飛舞。
1)暖季室外
取食期幼蟲成堆分布于尸體上取食,其他種類的幼蟲常躲開該幼蟲。成熟幼蟲部分不爬離尸體,就地化蛹;部分爬開,但不會爬太遠。蛹多數(shù)分布于地面下,少數(shù)在地面上分布。呈隨機分布。在尸體周圍1米范圍內大約有57%,三米范圍38%,6米范圍21%,9米范圍無分布。成蟲到達尸體比前兩個種類晚,白天大部分時間在尸體上活動。
2)暖季室內
取食期幼蟲成堆分布于尸體上取食,其他種類的幼蟲常躲開該幼蟲。成熟幼蟲或爬離或不爬離尸體,就地或稍微爬開化蛹。蛹隨機分布于地面上,但隱蔽處較多。爬到室外的個體多數(shù)分布于地面下,少數(shù)在地面上分布。成蟲到達尸體比前兩個種類晚,白晝均在尸體上活動。
3)冷季室外
取食期幼蟲,常成堆分布于尸體上取食。早期,幼蟲主要鉆入溫暖的口腔內取食,后期逐漸擴散到其他部位。其它種類幼蟲常躲開該種類。成熟幼蟲不爬離尸體,就地化蛹。蛹多數(shù)分布于地面下,少數(shù)在地面上分布。一般分布于尸體周圍比較干燥背風處的地下,呈聚集分布。成蟲活動與大頭金蠅相同,但到達晚
4)冷季室內
取食期幼蟲,常成堆分布于尸體上取食。早期,幼蟲主要鉆入溫暖的口腔內取食,后期逐漸擴散到其他部位。成熟幼蟲不爬離尸體,就地化蛹蛹在地面隨處可見,但在墻邊、雜物堆、尸體背光處更多,部分在室外沿墻腳分布成蟲到達尸體比前兩個種類晚。活動習性基本同于前兩個種
5)夏天小水坑水淹尸
取食期幼蟲同表2相同種類。離食期幼蟲不爬離尸體,就地化蛹。蛹在尸體上及尸體周圍的陸地上分布成蟲到達尸體比前兩個種類晚。活動習性基本同于前兩個種。
1)夏季室外
取食期幼蟲以尸體周圍的污泥及腐敗的尸體組織為食物,發(fā)生遠遠晚于麗蠅科昆蟲。在尸體腐敗早期,主要分布于尸體周圍的污泥中;腐敗后期,主要分布于尸體下表面及尸體周圍的污泥中。離食期幼蟲大部分分布于取食部位,就地化蛹。蛹多數(shù)分布于地面下,少數(shù)在地面上分布。呈隨機分布。在尸體周圍1米范圍內大約有48%,三米范圍28%,6米范圍24%,9米范圍無分布。成蟲在尸體腐敗多天后才到達尸體,成蟲往往懸停在尸體上空飛行,少數(shù)停于尸體上休息。
2)夏季室內
取食期幼蟲腐食性,以腐敗的尸體組織及其它昆蟲的糞便為食物。離食期幼蟲主要分布于尸體下表面及取食部位,不爬離尸體,就地化蛹。蛹在室內隨機分布于地面上,但隱蔽處較多。爬到室外的個體多數(shù)分布于地面下,少數(shù)在地面上分布。成蟲與室外相同。
3)冷季室外
取食期幼蟲以尸體周圍的污泥及腐敗的尸體組織為食物,主要分布于尸體周圍的爛泥中。離食期幼蟲不爬離尸體,就地化蛹。蛹多數(shù)分布于地面下,少數(shù)在地面上分布。呈隨機分布。該種類成蟲在尸體上出現(xiàn)較多,在尸體腐敗數(shù)天后才到達尸體。
4)冷季室內
取食期幼蟲以尸體腐敗組織及其它昆蟲的糞便為食物。離食期幼蟲不爬離尸體,就地化蛹,蛹在地面隨處可見,但在墻邊、雜物堆、尸體背光處更多,部分在室外沿墻腳分布。成蟲在尸體腐敗數(shù)天后才到達尸體,成蟲往往懸停在尸體上空飛行,少數(shù)停于尸體上休息。
5)夏天小水坑水淹尸
取食期幼蟲以尸體腐敗組織及其它昆蟲的糞便為食物。離食期幼蟲不爬離尸體,就地化蛹。蛹在尸體上及尸體周圍的陸地上分布,成蟲同前。
1)夏季室外
幼蟲主要分布于尸體下及尸體周圍的土壤中取食,化蛹皆在地下。成蟲在尸體腐敗數(shù)天后,尸體有液體流出才出現(xiàn),成蟲常隱蔽于尸體下、蛆蟲堆中取食。主要晚上活動。
2)夏季室內
幼蟲兼食性,主要分布于尸體下的腐敗物中;在尸體下面下的腐敗物中化蛹。成蟲同前面相同種類
3)夏季室外
幼蟲兼食性,主要分布于尸體下及尸體周圍的土壤中。在尸體下面及尸體周圍的土壤中化蛹。成蟲在尸體腐敗數(shù)天后,尸體有液體流出才出現(xiàn),成蟲主要隱蔽于尸體下、蛆蟲堆中取食。主要晚上活動。
4)夏季室內
幼蟲捕食性,主要分布于尸體中及尸體下面。在尸體下面。成蟲在尸體腐敗數(shù)天后,尸體有液體流出才出現(xiàn),成蟲主要隱蔽于尸體下、蛆蟲堆中取食。主要晚上活動。
1)夏季室外
幼蟲腐食性,主要在尸體上活動。在取食組織上化蛹。在尸體及尸體周圍比較干燥的地方可見蛹。成蟲在尸體變干殘骸期才出現(xiàn)主要取食尸體的毛皮。在尸體周圍??煽吹狡ん纪氏碌暮稚钠ぜ芭判沟陌咨S便
2)夏季室內
發(fā)生基本同前,但發(fā)生數(shù)量大。
3)冷季室外
幼蟲腐食性,主要在尸體上活動。在取食組織上化蛹。在尸體變干殘骸期才出現(xiàn)主要取食尸體的毛皮。
4)冷季室內
幼蟲腐食性,主要在尸體上活動。在取食組織上化蛹。在尸體變干殘骸期才出現(xiàn),主要取食尸體的毛皮。
根據本研究結果,結合前人的研究情況[5,6],我們推薦的現(xiàn)場昆蟲數(shù)據調查采集方法如下 (由于法醫(yī)昆蟲學專業(yè)性較強且根據多個指標判斷死亡時間,各個案件復雜多樣,利用昆蟲推斷死亡時間時,應盡量請法醫(yī)昆蟲學鑒定人到現(xiàn)場。如果沒有條件,則應收集相關信息及標本送檢,一般要收集的材料包括尸體情況、氣象資料及昆蟲標本,本文只介紹標本的收集):
1)在現(xiàn)場及尸體周圍的土壤的地面及地下大約10米范圍仔細查找看有無空蛹殼以及蛹。盡可能多的收集起來;
2)如果現(xiàn)場沒有蛹出現(xiàn),則應收集最大個體的幼蟲40多頭,收集的標本一般先用開水或X.A.液 (乙酸乙酯:酒精=1:1)殺死,然后保存于75%的酒精中送檢,同時也應收集同樣數(shù)量的活蟲保存于指形管中送檢。送檢時對于帶刺幼蟲和不帶刺幼蟲應分開放置,以防止彼此取食;
3)在尸體下及尸體周圍的土壤中,包括地面上及地面下仔細搜尋,收集閻甲、埋葬甲、隱翅甲、皮蠹等甲蟲的成蟲、幼蟲及蛹,盡可能多的收集;
4)收集其他昆蟲及節(jié)肢動物,包括黃蜂、螞蟻、螨蟲等。
為了使取得的昆蟲證據成為法庭上的有效證據,在取樣時也應該同時拍照。
尸體的出現(xiàn),為昆蟲等生物提供了一個營養(yǎng)豐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昆蟲在尸體生態(tài)系統(tǒng)取食、生長、繁衍、死亡,形成了一種錯綜復雜的演替。對于昆蟲來說,尸體只是它們的食物源,但并不一定是其棲息地,本文結果即表明了這一點。參與演替的昆蟲不僅僅包括尸體上的昆蟲,還應包括尸體周圍的昆蟲。只有將這些昆蟲收集完全,才能對死亡時間有一個準確的推斷。
昆蟲在尸體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分布受時間、小生態(tài)環(huán)境及季節(jié)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就時間來說,在同一天,早晚及中午昆蟲是不同的,比如蠅類成蟲,有的不喜歡強陽光,從而在早晚活動,有的喜歡正午的強陽光所以在中午活動較多。白天及黑夜的昆蟲也不同,蠅類昆蟲主要在白天活動,甲蟲喜歡在黑夜活動。就小生態(tài)環(huán)境來說,就本文研究所涉及的室內及室外環(huán)境來說,由于室內地面比較堅硬,昆蟲無法鉆入地下,所以主要分布于地面上,在觀察中,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蠅蛆及蛹成堆分布于室內比較隱蔽的地點,比如室內家具背光的地方,桌椅腳背面,笤帚中及下水道;其次也直接分布于地面,在觀察中常常由于幼蟲大量分布于地面而使得我們無處落腳;其三,幼蟲可爬到相鄰的相通的各個房間以及從門下大量爬出房間,并沿著墻腳分布在室外。室外環(huán)境由于有土壤的存在,昆蟲主要分布于10米左右范圍的地面及地下。就季節(jié)因素來說,廣東省不像我國其他地方那樣四季分明,而是冷季和暖季兩個大體的季節(jié),嗜尸性昆蟲在廣東省可全年發(fā)生,季節(jié)對其的影響主要是影響昆蟲的發(fā)生量以及種類,在廣東除冬季外的其它季節(jié),如果沒有其它比如封閉等障礙,昆蟲一般都可以盡快到達尸體在尸體上大量發(fā)生,由于昆蟲發(fā)生數(shù)量大從而導致尸體上的蠅類昆蟲只能發(fā)生一代尸體就被吃光了,即使在這一代,早到的幼蟲對晚到的幼蟲也有抑制作用,晚到的昆蟲要么被吃掉,要么長不大,從而使得尸體上大量幼蟲的化蛹以及隨后的羽化時間均趨于一致,而使得死亡時間的推斷變得簡單。而在冬季,成蟲只能在天氣晴朗陽光普照的情況下少量發(fā)生,尸體的大量組織不能被吃掉從而保存相當長的時間,從而導致蠅類世代交替十分復雜,同一代各批次間隔時間也比較長,因此,在冬天根據昆蟲判斷死亡時間難度要大于其它季節(jié)。
[1]胡萃.法醫(yī)昆蟲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
[2]Jason,B H and CL James.Forensic entomology:the utility of arthropods in legal investigations.CRC press,2001:418.
[3]Catts,E P and N H Haskell.Entomology and death:a procedural guide[M].Clemson,SC:Joyce's Print Shop,1991:180.
[4] Smith,K GV.A manual of forensic entomology.London:British Museum(Natural History),Comstock,1986:205.
[5] Lord,W D and JF Burger.Collec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forensically important entomological materials[J].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1983,28(4):936 -944.
[6] Amendt J,Campobasso CP,Gaudry E,et al.Best practice in forensic entomology -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2007,121(2):9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