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川,著名作家,土家族,生于1960年10月。1982年開始發(fā)表作品,已出版小說集4部,其中《夢魘》獲第四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獎。199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2011年當選為中國作協(xié)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委員?,F(xiàn)為重慶作家協(xié)會主席。
矗立在賽馬場中央的方尖碑,盡管不再完整,但它證明了人類的智慧和力量,在戰(zhàn)火頻仍和地震災害中仍能屹立至今,本身就是一個奇跡……藍色清真寺四面的玻璃窗映照著陽光,使其藍色尤其鮮艷。這就是其得名的緣由……圣索菲亞大教堂曾經(jīng)是東正教的精神堡壘,后被改為清真寺,但在一堂之內(nèi),兩種文明的交融呈現(xiàn)出神奇的和諧之美。
這是一個漫長的秋夜。凌晨1時許從首都機場出發(fā),飛行9個多小時抵達伊斯坦布爾,依然是夜幕沉沉。這座跨越歐亞兩大洲的城市還處在黎明前的酣睡中,連街燈也似乎睡眼朦朧,光暈昏黃散漫,無精打采。
迎接我們的是一位叫齊蕾爾的土耳其女士,矮胖矮胖的,一副善良平和的模樣,漢語也說得比較自然。她帶我們登上一輛面包車,沒多久便到了下榻的賓館。站在賓館門外,漸漸地,曙色徐露,可以俯瞰波光瀲滟的金角灣,還能聽見海鷗的鳴叫。路邊也有了行人,而且越來越多,一個個步履匆匆,精精神神,似乎新的一天讓他們充滿期待,振奮不已。看著這些深目隆眉、衣著隨意的人,眼拙的我分辨不出土耳其人和其他歐洲人有什么不同,只是看見金角灣對面城區(qū)里高聳的清真寺宣禮塔,以及偶有路過的一襲黑紗只露出眼睛的婦女,才意識到已經(jīng)置身于一個穆斯林國家。
賽馬場:拜占庭的中心
對于伊斯坦布爾,此前也并非完全陌生。幾年前讀了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回憶錄《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便留下了破敗而憂傷的印象。當實地游歷一番之后,才發(fā)現(xiàn)作者太偏愛傾圮的廢墟和鋪著鵝卵石的陋巷?;蛟S,憂傷源于他的內(nèi)心。帝國的式微、不同文明交匯沖突的迷失和困惑,如同一層陰翳浮游在眼睛里,于是目光所至,不可避免地帶著一種陰郁晦暗的色調(diào)。我們初來乍到,我們參觀的地方,多是土耳其人引以為自豪的名勝,在帕慕克的書中卻涉及甚少,感受也就自然大不相同。
賽馬場曾經(jīng)是拜占庭時期城市的中心,是皇家舉行盛大慶典的地方?,F(xiàn)在看來,這場地并不闊大,也不過一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私下想,如果駿馬撒腿奔馳,還沒舒展開就得減速轉(zhuǎn)彎,不免有些憋屈。但不容你多想,矗立在賽馬場中央的方尖碑立即將你的目光吸引過去。碑高19.59米,據(jù)說是在公元前1500年用整塊巨石打造的,原來豎立在古埃及的一座神廟前,公元4世紀輾轉(zhuǎn)遷運于此。青銅基座飾有表現(xiàn)宮廷慶典場面的大理石浮雕,碑體四面鐫刻著古埃及象形文字,字體清晰規(guī)整,神秘而又冷峻。不過,這座方尖碑已殘,專家認定文字殘缺,想來在運輸途中碑體下部已遭損毀,還有頂端的松球狀飾物,在公元9世紀的一次地震中滾落下來,從此消失無蹤。盡管不再完整,它依然無與倫比,證明了人類的智慧和力量,更何況在戰(zhàn)火頻仍和地震災害中屹立至今,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如果說紀念碑都有著某種通常的樣式的話,那么同樣在賽馬場中軸線上的另一座紀念碑就讓我們大為詫異了。一個坑狀的地方圍著鐵柵欄。湊近一看,坑中立著一根螺旋狀的銅柱,綠銹斑斑,頂部已經(jīng)斷裂。聽了齊蕾爾的介紹,才知道這并不起眼的什物也是一件寶貝,叫做“蛇柱”,表現(xiàn)的是糾纏的蛇體,但3個蛇頭在漫長的歲月中早已不知去向。它是公元前5世紀希臘城邦戰(zhàn)勝入侵的波斯人后用繳獲的兵器熔鑄而成的勝利紀念碑,在君士坦丁一世大帝時期遷移至伊斯坦布爾。它不僅是勝利和榮耀的見證,在古人的心中還是驅(qū)邪的靈物,可以保護人們免受蜈蚣、蝎子和毒蛇的侵襲。至于是否真有這樣的魔力,想來當?shù)厝艘参幢厍宄?/p>
還有一座高高的墻柱挺立在賽馬場邊,也是紀念碑,最初建造的年代已不可考,只知道君士坦丁七世曾經(jīng)重建,也有上千年的歷史。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千瘡百孔的石砌墻體,還殘留著零星的金屬鉚釘,原有的青銅浮雕早被入侵的拉丁人拆下來鑄成了錢幣。
走進藍色清真寺
賽馬場四周名勝密集,整個區(qū)域就是一個沒有邊界的巨型博物館。我們逗留一會,穿過一個古老的門洞,便到了著名的藍色清真寺了。
按規(guī)定,非禮拜時間是允許游人進入清真寺的。還在門外,就看見廊柱下靠墻有一條水溝,壁上安裝了一排水龍頭,正對著間距整齊的大理石坐磴,想來是供穆斯林禮拜前洗濯之用。由是觀之,相對于其他宗教,穆斯林的規(guī)矩更多也更虔敬。
這天參觀藍色清真寺的游人比較多,大家排隊依次進入。在過道上必須摘帽、脫鞋,寺里備有塑料袋,方便參觀者自己拎著鞋進出。
這是我平生第一次進入清真寺,立即為其高高的穹頂、闊大的空間所震撼。穆斯林不崇拜偶像,所以寺內(nèi)空空蕩蕩,只有朝向麥加的方向有一長方形的木制標識。四壁用瓷磚裝飾,圖案比較繁復。壁上掛著一些黑底金字的木牌,文字曲里彎拐,有如漢字的狂草。瓷磚多用藍色,四面的彩色玻璃窗映照著陽光,其藍色尤其鮮艷。這就是清真寺得名的緣由。主持建造這座清真寺的蘇丹為什么偏愛這海洋的顏色,是為了與瀕臨的博斯普魯斯海峽相映襯,還是表達征服者的歡欣和浩蕩的胸懷?我不得而知,只是感慨土耳其人的強悍祖先從亞洲內(nèi)陸一路殺出,為他們爭得了這一片讓人垂涎的藍天碧海。因為這藍色的浸潤,寺內(nèi)彌散著某種清越飛揚的氣氛。我們踏著軟綿綿的地毯徜徉其間,自有一種輕盈飄逸的感覺,仿佛已漸離塵囂。
圣索菲亞大教堂的和諧之美
圣索菲亞大教堂似乎更能彰顯伊斯坦布爾的特色。它曾經(jīng)是東正教世界的精神堡壘,在基督徒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拜占庭的每位皇帝都在這里加冕登基。但隨著土耳其鐵騎的橫沖直闖,帝國轟然崩潰。據(jù)說當年攻占了伊斯坦布爾之后,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縱容部下劫掠三日才緩轡入城,徑直來到圣索菲亞大教堂。面對匍匐在地下的大牧首和眾多避難于教堂的基督徒,蘇丹突然動了惻隱之心,赦免所有的人,并允許保持基督教信仰。然而,這一仁慈之舉絲毫沒有融化甚至減弱他的執(zhí)著和堅硬。他欣賞大教堂的宏麗,自然就想到“為我所用”,于是下令把它改建成清真寺,第一座宣禮塔不久之后便在教堂外高高地矗立起來。
一進入門廊,抬頭便能看見大廳門楣上方基督教題材的馬賽克壁畫,色彩有些晦暗,一些地方甚至漶漫不清。大廳金色穹頂上,也有一幅圣母圣嬰像。我不知道這些與穆斯林信仰相悖的畫像是一直就這樣保留著,還是曾經(jīng)被覆蓋,但不管怎樣,幾百乃至上千年前的藝術品能為今人所欣賞,真是善莫大焉。當然,既然改作了清真寺,必有其標志性的象征。所以圣母圣嬰像下面增建了朝向麥加的壁龕,雕刻精致,在燈光的映照下流金溢彩。大廳的四壁還懸掛著幾塊醒目的盾形木牌,上書阿拉伯花體字,另一種宗教氛圍油然而生。壁龕一側(cè),還有為蘇丹建造的專用禱告室——一間幾根大理石柱子支撐的木質(zhì)閣樓,金色的燈光透過雕花圍屏,皇家的威儀氣派顯露無遺。不可思議的是,在一堂之內(nèi),兩種文明的交融并不顯得唐突生硬,反而交相輝映,自有一種神奇的和諧之美,猶如廣袤的原野上,山巒河流以及樹木花草共同編織了一幅生機勃勃的壯麗畫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