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巧萍
摘 要:《魯濱遜漂流記》是一部有著深刻宗教寓意的小說。把作品還原到作者當時的宗教背景中,對于理解作品中反映的基督教思想,對于更全面地理解小說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魯賓遜漂流記;宗教意識;基督教人生觀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10-0172-02
《魯濱遜漂流記》是丹尼爾·笛福于1719年寫的小說。國內(nèi)很多人在分析這部作品時,更趨向于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當時的英國正處在資本主義上升階段,新興資產(chǎn)階級為了謀求利潤進行瘋狂的海外擴張和財富積累。但是很多評論者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小說反映了基督教的人生觀。作者本人在小說的《序》中曾說:“這篇故事是用謙遜、嚴肅的口吻述說的,體現(xiàn)了宗教在具體事情上的具體應用?!覀冊谌魏苇h(huán)境里都要維護和宣揚上帝的智慧,讓一切順其自然,不要處心積慮,企圖用人力改變事態(tài)發(fā)展?!笔Y慶先生曾說過:“一種文化代表了一種特定的人生方式。我們只有使我們的整個生命激情進入到某種人生方式中去,獲得了這種人生方式,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從這種方式中產(chǎn)生出來的文化?!?/p>
宗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了解宗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影響,對其文學作品的理解也將是不全面的。
官方記載,基督教進入英國是在公元593年,自那以后的文學都或多或少地有了基督教的色彩,也都反映出了作者的基督教意識。丹尼爾·笛福出生在一個家道殷實的商人家庭里,早年受教育的學校是一所專為不奉國教者設立的一個學院。笛福對宗教的興趣很濃。他是不奉國教者。所謂不奉國教者,就是不承認英國安立甘教會教規(guī)的基督徒,是新教徒。而基督教新教則是歐洲16世紀宗教改革后出現(xiàn)的教派,雖然分支很多,但是他們都承認3個共同的原則,那就是“惟獨恩典與信心,惟獨圣經(jīng)以及信徒皆祭司”。小說《魯濱遜漂流記》正是反映出了這3個新教信念。
小說以第一人稱講述了自己年輕氣盛,執(zhí)意要航海冒險。而第一次航海就遇到幾乎滅頂?shù)臑碾y??謶种?,“我”也曾反思過,覺得這是上帝對“我”的懲戒。而“我”也為自己逃避責任、不聽阻勸而深深懊悔。然而災難過去后,卻又把自己的懊悔都給忘了,在恐懼痛苦中做出的一切許諾也都拋到腦后。小說中的“我”將面臨更為嚴峻考驗,而上帝不讓“我”有任何僥幸心理。等待“我”的將是更大的災難和考驗。
沉船后,魯濱遜一個人登上孤島,他漸漸感覺到了一股神秘力量的存在——上帝的意志,要他一個人在這無人小島上度過余生。這時候他感到了恐懼、無助和絕望。但是他馬上意識到,比起其他罹難的人,他已經(jīng)是非常幸運的了。能夠讓他死里逃生,這已經(jīng)是上帝的恩典了。
讓他真正醒悟過來的是他得了瘧疾,而周圍得不到任何幫助時,他想到了上帝?!拔倚闹袥]有上帝,對上帝的審判沒有概念,也不把現(xiàn)在這種悲慘處境看成是上帝的處罰。正如我也不把春風得意的日子看成是他的恩賜一樣。然而,我現(xiàn)在一病不起,面臨著死亡的威脅,情緒消沉,身心遭到高燒的嚴重摧殘,這時候,沉睡的良知開始覺醒,我開始痛恨自己過去的生活,就是這種異常邪惡的生活觸犯了天條,從而使我遭到上天異常的打擊和報應?!保ǖ?3頁)“……在這當口,我拿出《圣經(jīng)》,開始閱讀……映入眼簾的卻是這句話:‘困難中呼喚我,我將解救你,你必榮耀我。這句話與我的處境很相吻合,我讀到它時心里不覺一動,雖然還不像后來那樣刻骨銘心?!薄拔乙恍囊灰庀霃倪@種狀況中掙脫出來,卻忽視了我已得到的解救。我捫心自問:‘難道我沒有奇跡般地被從病魔中解救出來嗎?難道這不是從最痛苦、最令我害怕的狀況中解救出來嗎?我可曾注意到這方面?我可曾盡了我該盡的責任?上帝解救了我,但我沒有榮耀他,也就是說,我沒對自己得救表示感謝,這樣我又怎能指望得到更大的解救?
我極為震動,忙跪下來大聲感謝上帝讓我恢復健康。七月四日——早晨,我拿出《圣經(jīng)》,翻到《新約》,開始認真閱讀。以后我強迫自己早晚閱讀,倒不在乎讀多久,而是只要保持全神貫注地讀下去。認真閱讀后不久,我對自己充滿罪孽的過去感慨萬千,夢中的影像又一次浮上心頭,‘所有這些歷練都無法叫你幡然悔悟這句話在我腦海里回蕩,我懇切地祈求上帝給我贖罪的機會?!保ǖ?7頁)
至此,魯濱遜開始了真正的基督徒的生活。每天他都閱讀《圣經(jīng)》,深深感受到了造物主的博愛、仁慈。在荒島的28年,魯濱遜不間斷地閱讀《圣經(jīng)》,感悟著上帝的話語。正是基督教的信仰,讓他有了精神上的支柱?!皩ι系壑Z我不斷研究,認真執(zhí)行,仰仗他的仁慈,我產(chǎn)生了全新的世界觀,對事物有了不同的看法?!保ǖ?7頁)
魯濱遜完全順服了上帝的意志,聽從上帝的安排,日子過得也還自在逍遙。篤信上帝,給了他巨大的精神支持。他常常閱讀《圣經(jīng)》。他認為孤島上的生活對他來說是“一個難以描繪的,無限美好的福音”。在后來的章節(jié)里,魯濱遜不斷地提到圣經(jīng),提到上帝救助,他完全沐浴在上帝的恩典中,內(nèi)心充滿了感恩的激情。雖然物質依然匱乏,但也足夠支撐他活下去,重要的是,精神上他非常滿足。這正是作者要表達的思想:上帝為我們提供物質上的必需品,更為我們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一、笛福時代的宗教形勢
從宗教形勢上看,丹尼爾·笛福所處的時代,是英國宗教局勢最為復雜的時期。歐洲早在16世紀發(fā)生的宗教改革,使基督教新教從羅馬天主教中脫離開來,而英國經(jīng)歷的宗教改革與歐洲的宗教改革情況不同:當時的英國王亨利八世想要與王后離婚,但是這是與羅馬天主教的教義相違背的,一氣之下,亨利八世與羅馬教會斷絕了關系,進行宗教改革,把自己立為高于教會的統(tǒng)治者,而在這之前,歐洲的教宗是高于世俗權力至上的。英國的教會制度,形式上是新教,但是內(nèi)容上還是天主教的。在經(jīng)歷了“血腥瑪麗”對新教徒的瘋狂鎮(zhèn)壓后,伊麗莎一世即位。她是一位新教徒,但在神學觀念上卻與新教教義缺少共鳴。在其任職期間,她只是允許在一個溫和的天主教組織和禮儀框架下采用溫和的新教。伊麗莎白的安立甘教會(即英國國教會)更像天主教,而國教教會只承認惟獨借著恩典因信稱義的教義,卻拒絕其它的新教神學。在英格蘭,只有伊利莎白一世的勢力支撐著安立甘教會。此外,還有高教會和低教會,它們之間的爭斗一直都在繼續(xù)。所謂高教會是指那些力爭使英國教會總體和利益盡可能保持天主教的模式。實質上還是希望歸入到天主教中去;低教會是那些亨利八世時代的新教徒,他們想要廢除教會中的天主教內(nèi)容,廢除教會中的階級等。后來這些新教徒被稱之為“清教徒”。
而英國的“不奉國教”者,是所有不遵從安立甘教會的新教徒的總稱。從《魯濱遜漂流記》中,我們能夠看到笛福的宗教信仰完全是新教的信仰。即相信圣經(jīng)、相信惟信仰得救、信徒皆祭司等新教原則。有評論說,《魯濱遜漂流記》是笛福的自傳體小說。我們知道小說的故事是笛福取自一個真實的故事,但是他也只是采納了這個故事的大致框架而已,而真正的宗教思想應該是作者本人的。通過魯濱遜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人在經(jīng)歷了許多之后,精神是應該歸順上帝的,只有這樣才能享受到精神上的安寧平和。
二、基督教的人生觀
《魯濱遜漂流記》在整體思想上應該說是表現(xiàn)出了基督徒的人生觀,即按照上帝的意志生活。無論何時,都要把上帝的意志放在心上。這樣,也就沒有什么戰(zhàn)勝不了的困難了。在這部小說中,人生觀具體表現(xiàn)在魯濱遜對待焦慮、痛苦和恐懼的態(tài)度上以及對待財產(chǎn)的態(tài)度上。
被風暴拋到孤島上后,魯濱遜的恐懼焦慮的情緒不難想象。在敘述中他提到,想到自己的處境,他就會像孩子一樣痛哭流涕;有時他突然停止了工作,煩悶苦惱一、兩個小時。尤其是得了瘧疾,面臨死亡時,他恐懼到了極點。而此時,良知開始蘇醒,他開始悔悟,懊悔自己荒誕邪惡的過去。當認真閱讀圣經(jīng)的時候,他得到了精神上的力量,也開始從另一個角度來審視目前的處境:盡管一人處于荒島之中,但是島上物產(chǎn)豐富,沒有對他生命的威脅。由此激起了魯濱遜的感恩之情,隨著他的宗教意識的蘇醒,孤島也就變成了人間樂園。
恐懼和焦慮是人的本能,產(chǎn)生這樣的情緒是因為人們對周圍環(huán)境的不了解。基督教認為,上帝創(chuàng)造了這個世界,也能控制這個世界。相信上帝,也就無所懼怕了。但是有人會問,既然上帝創(chuàng)造了世界,也創(chuàng)造了人,那為什么要讓人恐懼?基督教神學認為,上帝是希望人通過經(jīng)受磨練,使自己得到提升。這種磨練是有害或是有利,那就看人們是以何種態(tài)度、方法來應對這些磨練了。戰(zhàn)勝恐懼、焦慮的唯一有效辦法就是以上帝的意志為自己的意志。相信上帝,人們內(nèi)心就會有一種絕對的平靜,就能戰(zhàn)勝恐懼,相信一切都在上帝的掌控中。焦慮是恐懼的另一種形式,會使人不知道如何應對目前的狀況?;浇痰挠^點是:人應該關注現(xiàn)在而不是未來,焦慮的發(fā)生就是把對明天的擔憂和責任拉入今天的生活中,好像上帝不存在一樣,是一種生活中的無神論?;浇陶J為,上帝會為追隨者進行引導,提供力量,會使人得到安全感和內(nèi)心的平靜。
魯濱遜在開始進行海上冒險之初,曾想著一夜暴富。掠奪財物、販賣黑奴、幾內(nèi)亞淘金等罪惡勾當他都干過,反映出了他貪婪的個性。但后來荒島上的生活使他意識到了真正擁有財富的價值是:“只有對我有用的才具備價值,我夠吃、夠用就行,其余剩下的對我又有什么用?……什么東西積攢多了,最好送人,我們能享受的,只是我們能用得上的那部分。那些貪心不足的吝嗇鬼只要遇上我這種情況定能治好貪婪的毛病,因為我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第77頁)
擁有財富會讓人有一種虛假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會使人不再去尋找只有在上帝那才能尋到的真正的安全和精神安慰。應該說,不是人擁有了財富,而是財富控制了人。人要學會讓財富為自己服務,為上帝的目的服務。
在魯濱遜離開荒島后,他在處理自己在巴西的產(chǎn)業(yè)時也用同樣的態(tài)度——給予那些幫助過他的人經(jīng)濟回報,實踐了基督徒對待財富應有的態(tài)度。
魯濱遜在荒島上獨自生活了許多年,后來從野人那里救下了“星期五”,也開始了與他為伴的時光。小說中魯濱遜把“星期五”叫仆人,實際上,“星期五”是他的伙伴和朋友。在用基督教教義引導“星期五”的同時,魯濱遜自己也更進一步了解了上帝。他對待“星期五”的態(tài)度,是基督教的人生觀的又一體現(xiàn):基督徒的愛;尊重人以及尊重人身上的神性;促進相互的發(fā)展、提升。“星期五”最終成為了一個基督徒,這也正是魯濱遜幫助的結果。
總之,《魯濱遜漂流記》是一部反映基督教寓意的小說。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言,“體現(xiàn)了宗教在具體事情上的具體應用”。我們在理解小說故事的同時,還要了解作者的宗教意識以及反映在小說中的宗教寓意,這樣才能加深理解作品的含義。
參考文獻:
〔1〕詹姆士·里德.基督的人生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社,1989.
〔2〕梁實秋.英國文學史[J].新星出版社,2011.
〔3〕丹尼爾·笛福.魯濱遜漂流記[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4〕奧爾森.基督教神學思想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張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