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鋒 華 瑛 王紅波 王曉萍 李富賢 劉建峰 陜西省中醫(yī)醫(yī)院(西安710003)
△陜西省腫瘤醫(yī)院(西安710065)
痰飲膏原劑型為黑膏藥,是本院使用幾十年的醫(yī)院制劑。采用傳統(tǒng)冬病夏治方法,貼于肺俞穴,治療習慣性哮喘。臨床療效顯著。由于黑膏藥劑型制備工藝上存在諸多不足,如:加有黃丹,含有對人體有害的鉛元素;植物油提取藥物成分不完全,高溫提取,熬煉,有效成分容易分解破壞;對環(huán)境及衣物造成污染等,黑膏藥已不如許多現(xiàn)代新技術(shù)制備的透皮吸收制劑應(yīng)用廣泛。為克服以上不足,提高臨床療效,本研究對痰飲膏(黑膏藥)劑型、提取制備工藝等方面進行改進,制備成具有現(xiàn)代制劑要求的透皮給藥的貼膏劑,滿足臨床用藥的需要。
1 劑型的選擇為了改善痰飲膏在制備工藝、使用、環(huán)境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保持外用制劑的特點[1],擬改制成經(jīng)皮吸收貼膏劑。
1.1 痰飲膏原制備工藝 處方全部藥材—植物油提?。ㄕㄋ?20℃)—煉油(320℃)—下丹成膏—去火毒—灘涂。特點:破壞成分,工序長,環(huán)境污染嚴重。
1.2 現(xiàn)代貼膏劑工藝路線 藥材—提取(油水雙提法)—揮發(fā)油+干浸膏粉(100目)+基質(zhì)—混勻—制成薄片狀貼膏劑。特點:最大限度保留各藥材有效成分,工藝簡單,現(xiàn)代化程度高,無污染。
2 提取工藝條件優(yōu)選
2.1 揮發(fā)油提取 肉桂、干姜等五味藥,有效成分主要為揮發(fā)油等,采用油水雙提法,先提取揮發(fā)油,再將藥渣并入水煎部分共提。提取出的揮發(fā)油既是藥物有效成分,又是貼劑透皮吸收促進劑,一舉兩得。
2.1.1 藥材吸水率試驗:按照處方比例,取肉桂等五味混合藥材60g,加水600mL,浸泡過夜,濾過,濾液460mL,求得藥材吸水率為230%。
2.1.2 揮發(fā)油工藝考察:影響揮發(fā)油提取的因素有加水量、浸泡時間、提取時間等,根據(jù)水蒸氣蒸餾原理,加水量影響較小,所以加水淹沒藥材一定量即可。再加之揮發(fā)油提取時間較長,浸泡或不浸泡影響不大,所以提取時間是影響揮發(fā)油提取的主要因素。所以采用單因素(提取時間)對照考察揮發(fā)油提取工藝。結(jié)果見表1。
表1 揮發(fā)油提取考察結(jié)果
從上述實驗可知:揮發(fā)油提取量與加水量關(guān)系不大,8倍、10倍、12倍提取量(7h)分別為1.95、1.94、1.95,平均1.947mL;而提取時間影響較大,隨著提取時間的增長,累積量增大,但5h后,增加不明顯。提取5h后的提取率為提取總量的98.09%,說明5h后基本提取完全。所以揮發(fā)油提取工藝確定為:藥材加水量為12倍量,連續(xù)提取5h,分取揮發(fā)油,備用。蒸餾后的水溶液濾過,收集濾液,藥渣并入川烏、附子,再加水共煎。
2.2 水煎提取 影響水煎因素有藥材粒度、加水量、煎煮時間、煎煮次數(shù)等。由于藥廠生產(chǎn)多使用多功能提取罐,壓力較大,多半用中藥飲片,所以我們選加水量、煎煮時間、煎煮次數(shù)為主要因素,各設(shè)置三水平進行正交實驗,以生物堿含量、干浸膏得率為指標綜合優(yōu)選水煎提取最佳工藝。
2.2.1 藥材吸水率實驗:按各處方比例,取川烏、附子各24g,加水200mL,浸泡過夜,濾過,濾液115mL,求得藥材吸水率為177%。
2.2.2 因素水平表及正交表選擇
表2 煎煮工藝條件正交試驗因素水平表
三因素三水平,不考慮交互作用,故選擇L9(34)正交表進行正交試驗,見表2。
2.2.3 試驗方法、結(jié)果及分析:按處方比例稱取附子、川烏、肉桂等七味混合藥材,共9份,隨機編成①~⑨號,按L9(34)正交表安排試驗,提取液濾過,定容。
干浸膏制備[2]取上述1~9號實驗中各提取液250mL,離心(3800轉(zhuǎn)∕ min)30min,精密量取上清液100mL,分別置于已恒重的蒸發(fā)皿中,在水浴上濃縮至干,105℃下干燥3h,取出,置干燥器中放置30min,稱定重量,計算出膏率,見表3。
生物堿含量測定[3、4、5])分別精密量取1~9號離心后上清液若干毫升(相當于5g藥材),濃縮定容至50mL,用0.1mol/L 鹽酸調(diào) pH2.00,用乙醚萃取3次,每次20mL,除去雜質(zhì)。酸液加氨水調(diào)pH9.00,再用乙醚萃取3次(25,20,15mL),合并乙醚萃取液,回收乙醚至近干,揮干溶劑。殘渣加乙醇5mL溶解。精密加入硫酸滴定液(0.01mol/L)10mL,水10mL與甲基紅指示液2滴,用氫氧化鈉滴定液(0.02075mol/L)滴定至黃色。以乙醇5mL做空白對照。按下式計算總生物堿的含量(g/g)(見表3)。
公式中:C為氫氧化鈉滴定液摩爾濃度;V0為空白消耗氫氧化鈉滴定液毫升數(shù);V為供試液消耗氫氧化鈉滴定液毫升數(shù);645為烏頭堿(C34H47NO11)的分子量
表3 水提正交試驗表
對干浸膏得率與總生物堿含量進行方差分析,結(jié)果如下(見表4與5)。
表4 水煎結(jié)果方差分析(干浸膏)
表5 水煎結(jié)果方差分析(總生物堿)
由直觀分析表3可知,影響提取效果(干浸膏及總生物堿)因素順序為提取次數(shù)(C)>加水量(A)>提取時間(B),以提取次數(shù)最大;經(jīng)方差分析表(表4、5),C因素(提取次數(shù))影響較大,A、B因素(加水量、提取時間)影響不大,考慮到大生產(chǎn)節(jié)約能源,選定提取最佳組合為A3B2C3。因此,確定的最佳工藝為生川烏生附子水煎提取3次,第一次加水12倍,煎煮2h,第二次并入提取揮發(fā)油后的藥渣、再煎兩次,每次加水10倍,煎煮1.5h。
合并各濾液(包括提取揮發(fā)油后的濾液)、低壓濃縮干燥、粉碎成細粉,備用。
2.3 提取工藝驗證試驗 取三份樣品,按上述所確定工藝進行試驗,結(jié)果見表6。
表6 提取工藝驗證
從驗證結(jié)果看,干浸膏得率與正交試驗最高值(33.56)基本持平,總生物堿含量略高于正交試驗最高值7(0.448%),說明選擇工藝科學、合理,可用于大生產(chǎn)。
3 成型工藝將上述提取的揮發(fā)油,干膏粉與一定量植物油、壓敏膠等基質(zhì)混合均勻,制成膏片,貼于帶膠層的無紡布上,蓋以防粘紙,即成。每片2g,相當生藥5g。
4 討 論提取揮發(fā)油,揮發(fā)油不僅能刺激穴位發(fā)熱,且在外用經(jīng)皮制劑中具有較好的透氣促進作用。提取揮發(fā)油加入制劑中,藥物成分透過皮膚角質(zhì)層進入血液循環(huán)的速度更快。生川烏和生附子為本制劑主藥,主要成分為生物堿,既是有毒成分,又是有效成分,通過長時間的煎煮,把毒性大的雙酯生物堿,水解成毒性小的單酯生物堿或原堿。制劑中烏頭堿的檢查試驗進一步證明臨床使用的安全性。
[1]李西林,沈紅藝,徐蓮英,等,中藥穴位敷貼透皮給藥的研究概況[J].上海中醫(yī)學雜志,2001,4(1):47.
[2]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25.
[3]張兆旺,孫秀梅,尉小慧,等,川烏2種方法提取液的成分比較[J].中成藥,1999,21(1):5-7.
[4]祝 林,奉建芳.附子總生物堿含量測定方法比較[J].現(xiàn)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03,17(6):20.
[5]劉 芳,于向紅,李 飛,等,HPLC測定附子及其炮制品中3種雙酯型生物堿的含量[J].中國中藥雜志,2006,31(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