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一瓶濃縮了西方思想史的《香水》

2014-11-22 07:36徐衛(wèi)翔
關(guān)鍵詞:格勒勞拉蘇格拉底

出版于20世紀(jì)80年代的德國小說《香水》以及由此改編的電影,在其驚悚獵奇的外表之下,隱藏著豐富的西方思想史內(nèi)涵。文章首先從主角姓名和作品中某種香水的名字著手,從文學(xué)、宗教、古代神話的角度來探討其意義,并將線索引向柏拉圖哲學(xué)。而作品中的嗅覺,則應(yīng)該從靈魂的角度來加以理解。最后,通過比較蘇格拉底和《香水》中的主角,我們發(fā)現(xiàn)它所展現(xiàn)的是一條不同于西方主流哲學(xué)傳統(tǒng)的思想路線,它既是前哲學(xué)的,又與后哲學(xué)的種種思想相一致。

《香水》;美;愛若斯;靈魂

B5;I106A002209

本文旨在挖掘電影《香水》所蘊含的思想史意義。誠然,電影所依據(jù)的是小說原作。通常人們會認為,依據(jù)小說改編的電影,往往都是情節(jié)的壓縮和簡化,深刻的內(nèi)容難以保留。但世事常有例外,改編之作遠勝原作的例子也不是沒有。誰能說威爾第的歌劇《茶花女》不如小仲馬的那篇小說?情節(jié)上大刀闊斧地砍削并不必然弱化作品,反而可能因去除了枝蔓而使作品更為純粹,立意也更高。就《香水》而言,我們可以看到,固然有小說中有而電影中沒有保留的情節(jié)和人物,可也有原作中沒有而電影中新增的內(nèi)容。有些人物在小說和電影中都有,但我們可以看到,電影中顯得更為豐滿,也有更多的張力和沖突。

總之,我們傾向于將小說和電影看作是一個意義表達和傳遞的連續(xù)統(tǒng),各自都有值得我們關(guān)注的特質(zhì),但以我們的視角看,后來者居上,電影是我們解讀的主要依據(jù)。

《香水》的情節(jié)很別致,但不算特別復(fù)雜:十八世紀(jì)的法國巴黎,出現(xiàn)了一位天才青年,他自小便是孤兒,但生有異秉,能分辨大千世界每一種事物的氣味,往往比常人用眼睛去看還要真切。后來他成了香水師的徒弟,超常的嗅覺有了用武之地。在他用嗅覺探索世界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某些少女的體香是世上最美的事物。他一心尋求提取和保存少女體香的方法,前后獵殺了12位①(小說中是25位)無辜的少女,終于制成了世界上最奇特的一瓶香水。后來東窗事發(fā),他被捕入獄,并被判處極刑。在刑場上,他拿出了那瓶香水,不料這香水竟讓所有的人(法官、主教、劊子手、旁觀的貴族平民男男女女)神魂顛倒,陷入了一場集體性狂歡,他也趁機溜走。后來,覺得徹底空虛的他回到了巴黎,在他出生的菜市場,他再一次掏出了這瓶香水,整個地倒在自己頭上。被香水激發(fā)出欲望的男女們瘋狂地撲上來,一人一口把他活活吃了。

筆者至今還記得,20世紀(jì)80年代第一次讀到小說的中譯本時,便被作者聚斯金德(Patrick Süskind)奇特的想象力所征服。就電影而言,這樣的情節(jié)也足以吸引喜歡獵奇的廣大觀眾。

但仔細一想,好像還有什么事情不大對勁,總有些奇怪: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安排了一個副標(biāo)題——“一個謀殺犯的故事”(The Story of a Murderer)。小說又不是學(xué)術(shù)著作,為什么還要有個副標(biāo)題?電影用副標(biāo)題就更沒有道理。大凡副標(biāo)題,都是意義傳達上的一種深入,一種指引,可以讓我們更快地理解題旨所在。在資訊高度發(fā)達的今天,無論讀沒讀過小說,看沒看過電影,人們一般都知道《香水》的基本故事情節(jié)。那么,為什么作者唯恐我們不知道這里講的是一個謀殺犯的故事?會不會另有用意?副標(biāo)題在彰顯(他是個謀殺犯)的同時,也在障蓋什么東西?

徐衛(wèi)翔:一瓶濃縮了西方思想史的《香水》

這的確是一個謎,值得我們?nèi)ゲ?。先來看看作品中對這個主角是什么人都有哪些明確的表述。電影一開頭,就用旁白介紹了小說開篇的話:他是一個天才,又是個殘暴的人。后來,在刑場上,劊子手扔下刑具,對全場圍觀者大叫:“這個人是清白的?。═his man is innocent!)”道貌岸然的主教則嚷道:“他不是人,他是一位天使?。℉e is not a man, he is an angel?。笨删褪菐滋熘埃诮烫玫尿?qū)魔彌撒上,這位主教還說,“他是一個惡魔(demon)”。那么,他到底是什么?人、惡魔,還是天使?他到底是手上沾滿少女鮮血的兇手,還是清白無辜的?故事的情節(jié)當(dāng)然是很簡單的,但解讀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

作品是作者(小說原作者+電影導(dǎo)演)的孩子。作者在孕育作品人物時,必然會賦予一些意義,哪怕只是一些暗示。這位殺人犯名叫讓巴蒂斯特·格勒奴葉(JeanBaptiste Grenouille)。“Grenouille”在法文中是青蛙、蛤蟆的意思。雖然說法文中的姓氏常不乏稀奇古怪的,如斷頭臺、小便壺等等,但這部作品的主角名叫青蛙,未見得是隨手起的。作者是德國人,想必讀過格林兄弟的著名童話。《格林童話》的第一篇就是《青蛙王子》。這則童話講的是,一個王子,由于中了某種魔法,變成了一個丑陋的青蛙。這個格勒奴葉是不是青蛙王子?如果是這樣,那我們可以說,在他卑微丑陋的外表之下,有一顆高貴的靈魂?再進一步說,在他那些殘暴的罪行之下,也有某種更高的意義?不過,《青蛙王子》的結(jié)局是,王子恢復(fù)了人身,與所愛的公主幸福地結(jié)婚了。在《香水》中,公主應(yīng)該就是那位最美的少女勞拉(Laura)吧?她呢,她變成了那瓶香水,最后被倒在格勒奴葉的頭上,一同被發(fā)狂的人們吃掉了。盡管這一情節(jié)極端暴力,完全沒有童話的溫柔。但是,首先,我們的確可以說他們兩人(當(dāng)然還得加上另外幾位少女)是結(jié)合了;其次,他們是不是幸福?這個問題也許不該草率地下一個結(jié)論,一切都有待深入地分析。

他的名字“JeanBaptiste”是個基督徒的教名。它最初來自福音書中的施洗約翰。施洗約翰何許人也?他是在耶穌之前出來傳道的人,因為耶穌施洗而得名。施洗約翰有哪些值得我們關(guān)注的地方?首先,施洗約翰也死了,并且是和美——美貌的莎樂美——有關(guān)。但是,施洗約翰并沒有追求莎樂美,這種聯(lián)系似乎還有些問題;再進一步看,施洗約翰沒有追求美,卻被美所追求了,并且是以死亡為代價最終被美所擁有。這樣,初步看來,這是一個與本故事相反的故事。相反也是聯(lián)系的一種方式,正如在巴赫的賦格中,常會使用主題的倒影,最終卻是使主題的內(nèi)涵及其呈現(xiàn)的可能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fā)掘。其次,施洗約翰聲稱:“那在我之后到來的,比我大,我連為他提鞋都不配。他是為耶穌基督預(yù)備道路的。”那么,格勒奴葉又是在為誰預(yù)備道路?或者說,他所預(yù)備的是一條什么樣的路?

我們再換個視角,看看有什么線索能幫助我們。巴黎的香水師佩利西埃(Pelissier)推出了一款香水,風(fēng)行一時。格勒奴葉曾在他的商店櫥窗外聞到過;老香水師巴爾迪尼(Baldini)想通過仿制這種香水來改變門庭冷落的處境,但這時對少女體香已有所領(lǐng)略的格勒奴葉卻對巴爾迪尼說:“大家都說這是好香水,其實它很差。如果由我來配……”。這款香水在影片的前半部占有很大的比重,它涉及格勒奴葉的學(xué)習(xí)歷程、天才展現(xiàn)。它的名字是“愛與靈”(Amor & Psyche)。“Amor & Psyche”是西方藝術(shù)史上很常見的主題,通常在美術(shù)領(lǐng)域中會被譯作“愛神與普賽克”。這是個羅馬時代的神話故事,如今所見到的記載主要出自公元二世紀(jì)作家阿普列烏斯(Lucius Apuleius, 公元125180年)的《金驢記》(Metamorphoses, The Golden Ass)。[古羅馬]阿普列烏斯:《金驢記》,劉黎亭據(jù)意大利文轉(zhuǎn)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另有谷啟珍、青羊譯本,當(dāng)系由俄文本轉(zhuǎn)譯,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6年。這個故事講的是維納斯的兒子小愛神丘比特(Cupido,又作Amor)愛上了人間最美的女孩普賽克(Psyche,即靈魂),他們的愛情歷經(jīng)波折,克服了來自神人兩造的各種障礙,最后終于美滿地結(jié)合了。故事從《金驢記》卷四28節(jié)至卷六24節(jié),占了全書中心五分之一的篇幅?!督痼H記》的主角名叫“Lucius”,伯納德特(Seth Benardet)注意到,它所對應(yīng)的希臘文就是“Phaedrus”,因而該書應(yīng)該就把我們引向柏拉圖的《斐德若》(Phaedrus)。[美]蘿娜·伯格編:《走向古典詩學(xué)之路——相遇與反思:與伯納德特聚談》,肖澗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第300頁。另一方面,那個小愛神在希臘神譜中的名字則是愛若斯(Eros,愛欲)。我們都知道,柏拉圖討論愛若斯的對話是《會飲》(Symposium)。另外,《斐德若》的副題是“論美”?!皭叟c靈”在《香水》中的重要性或許提示我們,要想理解其主題的意義,就該到柏拉圖的《會飲》和《斐德若》中去探索。

按照《會飲》中蘇格拉底所講的第俄提瑪(Diotima)的說辭,愛若斯是介于有死者人和不朽者神之間的精靈(Daemon)《會飲》202d,見[古希臘]柏拉圖:《柏拉圖的〈會飲〉》,劉小楓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第74頁。以下隨文夾注標(biāo)準(zhǔn)版頁碼。,這一點,倒是與主教在教堂彌撒中的話碰巧符合了。他的父親是波若斯(Poros,豐盈),母親則是珀尼阿(Penia,貧乏)(203b)。在《香水》中,格勒奴葉的母親是巴黎市場上最卑微的賣魚女。格勒奴葉是她生的第五胎,每一胎都生在魚檔上,多數(shù)是死胎(still birth),往往到了夜晚就隨各種動物內(nèi)臟一起被倒入下水道。她的形象無疑與珀尼阿是相符的。格勒奴葉的父親是誰,作品中從來就沒有交代,說是某個浪蕩貴族也未始不可能。

愛若斯的長相也和格勒奴葉一樣:“他粗魯,不修邊幅,打赤腳,居無住所,只是隨便躺在地上,什么也不蓋(203d)?!钡灿性S多美好的德性:有勇、熱切而且硬朗,還是個很有本事的獵手(203d)。這簡直就是對格勒奴葉最生動的刻畫。而且,他還是個施魔者、藥劑師(203d)。格勒奴葉不就是有一手調(diào)配香水的絕活,而且還能迷倒成百上千的人?

最重要的是,愛若斯一心要追求的就是美,“愛若斯就是對美的愛欲”(204b)。

現(xiàn)在,我們大致上解決了一個問題:格勒奴葉是誰?他就是愛若斯,他所要追求的是美。

接下來,我們應(yīng)該討論一下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嗅覺。自小說《香水》推出后,對這一作品(從小說到電影)的討論,往往集中在嗅覺上。論者常以故事主人公超常的嗅覺能力為線索,認為作品旨在反對西方傳統(tǒng)的視覺中心主義,并以此顛覆以視覺為主要認知手段和模式的整個價值系統(tǒng)。

我們則認為,嗅覺很可能只是作者借以講述該故事的一個由頭,要點倒恐怕不一定就在嗅覺本身。誠然,作品或許真的要顛覆傳統(tǒng)的價值觀,但未必就在于揚嗅覺抑視覺,來一個高下顛倒。

嗅覺的器官是鼻子,辨別氣味并不是鼻子的首要功能。人可以喪失嗅覺而依然活著,但誰也不能不呼吸,呼吸才是鼻子最根本的功能。古代各種文明,都發(fā)現(xiàn)了呼吸與生命的聯(lián)系?!秳?chuàng)世紀(jì)》則說神用泥土造出了人之后,往他鼻孔里吹進了氣息,他就活了。這就是說,鼻子是靈魂進出的孔道,進一步是否可以說,鼻子乃是靈魂最本己的器官,而眼睛、耳朵都只是靈魂的功用?

如果是這樣,那么對《香水》中嗅覺的討論,就必須圍繞靈魂來開展。所謂嗅覺的種種說法,很可能只是靈魂能力的象征。如此,我們也才能理解,為什么“愛與靈”在作品中顯得那么重要。

可是,在這樣一個視角下,問題似乎立刻變得麻煩起來。先前我們已經(jīng)得到了一個至少是階段性的結(jié)論:格勒奴葉是愛若斯(Eros, Amor)。現(xiàn)在著眼于嗅覺能力,我們或許要說,他即是靈魂(Psyche)。愛與靈的這一結(jié)構(gòu),很可能要格勒奴葉一身兼二任。

我們注意到,“愛與靈”是影片前半部的主題,到了后半部就再也不提了。一個比較容易的解釋是,“愛與靈”只是佩利西埃在巴黎出售的那種并不高明的香水。影片后半部已將它遠遠地拋在一邊,所以也就不必提及它了。這個解釋得來太輕易,我們不能太相信它。更何況,照格勒奴葉的意思,“愛與靈”這香水名字其實是佩利西埃這種二流角色不配用的:“如果由我來配,就能做出真正好的香水”。言下之意,唯有格勒奴葉才真正能夠配制出“愛與靈”這種香水。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最后匯集了若干少女生命之精華的那瓶香水,其實就是真正的“愛與靈”。

影片后半部的主角,應(yīng)該是格勒奴葉和勞拉二人。他們二人的關(guān)系、他們的結(jié)局,是后半部的主題,因而也就是整個影片的主題。

在格勒奴葉和勞拉之間,其實存在這雙重的隱喻關(guān)系。第一層,乃是愛若斯與美。這一點,在小說原作中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勞拉只是至美的化身。小說沒有任何對勞拉內(nèi)心活動的描寫,也沒有她主動參與的情節(jié)。似乎她只是由愛若斯來觀照、追求的對象。

但電影在勞拉這個角色身上做了很大的再加工,新安排了許多故事,也設(shè)計了不少有意義的細節(jié)。且讓我們來看一看。

在電影中,被格勒奴葉殺害的眾多少女中,其他人都是背對著他遇害的,只有勞拉一個人,在最后的時刻與格勒奴葉處于面對面的狀態(tài)。單單如此仍然可以被解釋為她是美,作為對象最后與格勒奴葉相照面了。但事實上,電影中她與格勒奴葉面對面還不僅是這一次。她與格勒奴葉的第一次相視,是影片后半段的開始,從山上下來的格勒奴葉在前往格拉斯城(Grasse)的路上。突然,他似乎被什么東西擊中了,渾身僵直,喜從中來。遠處過來一輛馬車,他忙躲到一棵大樹后面,呆呆地望著馳過的馬車,而這時勞拉竟也神使鬼差地,手扶車窗,望著路邊的格勒奴葉。之后,興奮莫名的格勒奴葉一路顛跑著,跟隨馬車進入城中,在狹窄的小巷中穿行。道路漸漸寬了。他又攀登上一段高高的臺階,最后到達城市最高處一座由高墻圍起的花園。這整段戲,尤其是那長長的階梯,充滿了能讓我們聯(lián)想起《會飲》的隱喻。夜晚,他越過圍墻,進入花園,呆望著一扇窗戶。屋內(nèi)剛剛出浴的勞拉,也來到窗前。這時,一個難以察覺的主觀鏡頭搖向窗邊的勞拉,勞拉則凝視著鏡頭。導(dǎo)演此處所要表達的無疑是他們二人靈魂的對視,后面還有一處類似的處理。勞拉的父親安排她女扮男裝逃出該城,格勒奴葉被嗅覺指引,跟到一座山頂,勞拉他們這時已經(jīng)走出很遠了。影片用電腦特技制作了一個主觀鏡頭,瞬間就飛越山野,追向遠處馬背上的勞拉。就在鏡頭貼近她的時候,似乎有某種神秘的力量,吹落了勞拉的帽子,露出她那一頭紅色的長發(fā)。勞拉也扭過頭來,凝望著跟拍的鏡頭。

除了這幾次對視,還有一個更有力的證據(jù),表明勞拉與格勒奴葉在靈魂中互相辨認,那就是勞拉的嗅覺。我們已經(jīng)知道,在這部電影中,嗅覺應(yīng)該被解讀為靈魂的能力。我們看到,影片中其他人的嗅覺能力都很差:佩利西埃毫無才氣,誤打誤撞配出了一種平庸的香水,卻被各色人等追捧;老香水師巴爾迪尼連“愛與靈”究竟有哪些成分都分辨不出,更要命的是,他和其他人一樣,認為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香水。

格勒奴葉則是個完全沒有氣味的人。這一點該如何解釋?《李爾王》中的老國王對人世間絕望之后,流落到山野之間,不肯與人為伍,連自己身上的人味都厭惡:“讓我先把它揩干凈;它上面有一股熱烘烘的人氣?!薄独顮柾酢返谒哪坏诹鶊?。見《莎士比亞全集》卷9,朱生豪譯、方平校,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8年,第247頁??梢姡^人的氣味,只是常人的氣味,或者說是靈魂低級卑下的表現(xiàn)。在小說原作中,還有一段情節(jié),格勒奴葉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氣味后,曾用貓屎、醋、干酪、臭蛋、燒焦的豬皮等東西,仿制人的氣味,做成一種特別的香水,灑在身上,讓自己混同于常人。[德]聚斯金德:《香水:一個謀殺犯的故事》,李清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第157158頁。影片導(dǎo)演或許覺得已經(jīng)沒有必要保留這一情節(jié),就干脆另起爐灶,不是去表現(xiàn)格勒奴葉身上尋常人性的缺乏,而是要凸顯勞拉是怎樣發(fā)現(xiàn)格勒奴葉身上超人的特質(zhì)。還是前面提到的那段戲,出浴后的勞拉披上一襲藍花浴袍,下一個鏡頭則是她的臉部特寫,鏡頭先在她鼻子部位微停片刻,然后才移向她的眼睛。

當(dāng)誤傳兇手已經(jīng)在格勒諾布爾(Grenoble)被抓獲后,格拉斯全城市民在廣場上狂歡。勞拉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一起跳起塔蘭泰拉舞。勞拉的父親相信事情并沒有解決,危險依然存在,就命令勞拉回家。勞拉不肯,父親失手打了她一個耳光。勞拉生氣了,跑向一條小巷,格勒奴葉正在巷中等候。勞拉走近,我們聽到了格勒奴葉的呼吸聲。勞拉停了下來,再往前一步,便要為格勒奴葉所害。這時,我們能聽到他們兩人的呼吸聲,他們似乎都已經(jīng)確認了對方的存在。只要邁出這一步,最后的……。這時,勞拉的父親趕到了。

最后的一次,最后的時刻,是在勞拉遇害時。當(dāng)格勒奴葉潛入勞拉所在的旅館客房,熟睡中的勞拉突然醒了。我們看到,她先是用鼻子聞著(格勒奴葉可是沒有氣味的),然后才轉(zhuǎn)過頭來,一雙湛藍的眼睛凝視著格勒奴葉。沒有絲毫的恐懼,反倒是似乎期待已久。

正因為對勞拉的這些展現(xiàn),我們才能理解,為什么勞拉會數(shù)次與格勒奴葉相互凝視。因為他們都有超常的嗅覺——靈魂的能力——在蕓蕓眾生中辨認出對方來。這樣,我們就抵達了格勒奴葉和勞拉的第二重關(guān)系:不再僅僅是愛若斯和美,而是共同作為擁有愛若斯的靈魂(有愛欲的靈魂),要走向更高的整全。

支持我們做此解讀的最有力的證據(jù),是影片中的插曲。

作為綜合藝術(shù),電影調(diào)動了視覺和聽覺,來表現(xiàn)氣味和嗅覺。在該片中,音樂的作用尤為重要。如果把聲音關(guān)閉,單看畫面,絕大部分的戲段將大為失色。在影片三位作曲家的名單中,我們看到導(dǎo)演Tom Tykwer的名字赫然出現(xiàn)在第一位!正如《會飲》中所說的,美是有高下等級的,需要循著階梯一步步攀登,從美的東西,一直到美本身(211c)。影片用于表現(xiàn)美的音樂手法至少有四種。最低級的美,如佩利西埃的那種香水,所配的音樂只是撥弦樂器豎琴的幾下a小調(diào)琶音。但就是這么單調(diào)的音樂,就已經(jīng)讓香水店里購物的干癟老太和她那姿色平庸的侄女以及巴爾迪尼等人——也就是常人們——覺得如登仙境(sheer heaven)!更高一些的,如格勒奴葉隨手為巴爾迪尼調(diào)制的“拿波里之夜”,就用了更復(fù)雜的弦樂器和木管,形成了細膩柔美的氛圍,但其構(gòu)成仍只不過是降b小調(diào)音階的頭幾個音。到了表現(xiàn)巴黎街頭賣黃李子的那個紅發(fā)少女(她只是勞拉即美本身的一個影子)時,則是在一個嘆息般的主題之上,用了整個管弦樂隊外加女聲無詞合唱來烘托。真是暗合了中國古人對音樂感染力的說法:“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世說新語·識鑒》)。

但在表現(xiàn)片中最高的美,“美本身”(beauty itself)(勞拉父親語)時,影片特地制作了一首插曲。我們應(yīng)該格外留意的是,這樣一部由德國人制作、故事發(fā)生地在法國、在西班牙拍攝、用英語道白的影片,最高潮的一支插曲,卻偏偏用了意大利語——但丁《神曲》的語言。不注意這首插曲,尤其是歌詞內(nèi)容,對影片的理解將會大打折扣,夸張點說,甚至是不可能的。

Meeting Laura

All'anima

si intonerà

più armonica

la musica

sola carezza

su un bruto corpo,

così respire

la lauta nota,

così che sia

l'immagine

di un angelo

che liberi.

Purissime

Discorrerò

la musica,

le lacrime,

colma d'amore,

con la mia nota,

per rivederla,

per risvegliarla.

Se risvelata

io saprò sentirla,

nel precoce feto

e così resterò.

遇見勞拉

為靈魂

配上

更和諧的

音樂

唯有那撫摸

在一無生氣的軀體,

就這樣呼吸著

那豐盈的印記,

就這樣它成了

一位天使的

形象

使你解放。

至純至凈

我將四處奔走

音樂,

淚水,

愛的巔峰,

和我的印記,

為了再見到她,

為了去喚醒她。

如她再次顯現(xiàn)

我將能夠感知她,

在早熟的胎兒中

如此我將長住。

我們已經(jīng)初步提出了對格勒奴葉的兩重理解:愛若斯(愛欲)、有愛欲的靈魂(與勞拉結(jié)合以后),兩者當(dāng)然是有聯(lián)系甚至是可以統(tǒng)一的。但到達這一點似乎并不能令人滿意。問題還在于,這種愛欲所指向的目標(biāo)(美)到底是什么樣的?通達它的路徑是什么?結(jié)合電影的情節(jié),還應(yīng)該看到,這一番追求的意義乃至最終功用是什么。

前面所引的《會飲》對愛若斯的描述,很容易讓我們想到蘇格拉底的形象。蘇格拉底是哲人的榜樣,他以自己的言與行(尤其是通過柏拉圖的講述),深刻影響了西方兩千多年的思想歷史。是不是可以借蘇格拉底來理解格勒奴葉?他們都追求“美本身”,也都最終死于這種毫不妥協(xié)的追求,且都視死如歸。但兩人的差異也很明顯?!懊馈辈⒉荒苷f是蘇格拉底唯一的追求,甚至不能說是其最高的追求。至少在他面對審判為自己申辯的時候,只是順便提到了“美”(美的事物,καλòν)(21d)Platone, Tutte le opere, a cura di Enrico V. Maltese, V. 1, tr. e note di Gino Giardini, Roma: Grandi Tascabili Economici Newton, 1997, pp. 7273, “nessuno di noi due sapesse nulla di bello e di buono….” 又參見[古希臘]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申辯》,吳飛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第80頁,“也許我倆都不知道美好和善好……”。,從頭到尾講的則是“智慧”。還有一點,蘇格拉底一生都在追求智慧,一直到他最后的時刻,他都沒有聲稱自己已經(jīng)獲得了智慧。他的一生,始終都是在愛智慧的過程中,也始終沒有懈怠。而格勒奴葉則似乎已經(jīng)徹底擁有了美,還把美轉(zhuǎn)變成香水,并且更重要的似乎在于,當(dāng)這一切都已完成并在格拉斯城初步發(fā)揮了效力之后,他的人生意義已經(jīng)終結(jié),除了回到巴黎菜市場了結(jié)一切以外,再沒有進一步的目標(biāo)了。格勒奴葉所追求的美,是不是可以等同于智慧?這個問題可能取決于什么是智慧。而后者又是一個太大的問題,甚至是人類思想史上根基性的問題,我們不能指望很輕易地獲得解答。

蘇格拉底與格勒奴葉的差異,還有兩點我們不能忽視。哲人蘇格拉底,同時也是雅典城邦的公民。除了為城邦效力,外出征戰(zhàn),他幾乎沒有走出過雅典。他慣常的活動是在雅典各公共場所與各色人等交流討論。柏拉圖有些對話(《理想國》、《斐德若》等)把活動地點設(shè)定為雅典城與城外的交界處,終究還是沒有離開城邦。盡管哲人對最高永恒之物的追求是高于城邦的,但它并不自外于城邦。城邦的生活、城邦的尺度,是蘇格拉底以及蘇格拉底一系哲人的前提。返回洞穴的哲人,既是為了城邦,也是出于哲學(xué)。

格勒奴葉身上有某種神秘的東西:與他生命有關(guān)聯(lián)的人都終結(jié)于暴死——他降臨人世的第一聲啼哭將他媽媽送上了絞架;收養(yǎng)他的孤兒院老太太剛把他賣給皮革廠老板,轉(zhuǎn)眼就被歹徒抹了脖子小說與電影情況有所不同,電影更強化了這一神秘氣氛。本文據(jù)電影。;皮革廠老板以為把格勒奴葉賣出了好價錢,喜滋滋喝醉了酒,淹死在塞納河中;巴爾迪尼師傅送走了格勒奴葉,抱著他留下的一百份香水調(diào)配法進入了睡鄉(xiāng),卻被倒塌的房屋埋葬;最后是格拉斯香水廠老板娘的情夫,刑場事發(fā)之后,全城人拿他頂了包,也送他上了絞架。

這些人似乎都貪財。貪財是一種卑下的追求。但是他們并非死于這一點。除了貪財,他們還有什么共同點?更重要的也許是:他們都曾經(jīng)是格勒奴葉的主人,他們都與格勒奴葉有一種人倫關(guān)系。是不是可以說,在格勒奴葉的追求過程中,人倫關(guān)系是注定要被斬除的?尤其是,沒有人可以左右他。那么,誰或者說什么可以左右他?他自己?還是高于他也高于人的力量?那又是什么力量?

在人與人的關(guān)系中,高于格勒奴葉的都死了——不是死于他的手。低于他的也都死了:那些少女——是被他殺死的。她們是他的獵物,獵手與獵物的關(guān)系,其實不是人與人的關(guān)系。即便換一個角度看,把她們的死看作是獻祭(其高潮是勞拉的死),也仍然不是正常的人與人的關(guān)系。

蘇格拉底死在雅典,他最終選擇了死,是為了不破壞城邦的法律。在他臨死的時候,他的許多朋友在他周圍:終其一生,蘇格拉底都維持著最重要的一重人與人的關(guān)系——友愛的關(guān)系。格勒奴葉死在巴黎城他所出生的污穢不堪的市場。他的死,和城邦毫無關(guān)系。那市場,也和蘇格拉底的廣場(agora)毫無關(guān)系。格勒奴葉從來就沒有朋友。小時候孤兒院里的同伴,都本能地躲著他。長大以后,他所擁有的也只有兩種人際關(guān)系:高于他的人,如前所述,都因為某種神秘的力量而死了;低于他的,都死在他的手中——也許同樣是出于那種神秘的力量。

但是,有一個人似乎是例外——勞拉。勞拉既不是他的主人,也不能算他的獵物。她既不高于他,也不低于他。那么,勞拉與他的關(guān)系是平等的友愛關(guān)系嗎?當(dāng)然不是。前文中我們已經(jīng)說過,只有在象征的意義上,從美、愛欲、靈魂的角度,才能理解他們兩人的關(guān)系。

再回到蘇格拉底。蘇格拉底的探求,無論是智慧、美、正義、善,還是其他的各類事物,都是以知識的形式,通過邏各斯(Logos)、對話在語言中進行的。而語言,則是格勒奴葉最陌生也最信不過的。從小他就知道,人類的語言遠不足以表現(xiàn)豐富多彩的嗅覺世界。當(dāng)他進入香水的行業(yè),能夠隨意調(diào)配各種香水的時候,他仍然不知道——似乎也不需要知道——什么叫做配方。后來他向巴爾迪尼口授了許多香水的調(diào)配法,但那仍然不是作為知識的配方。他自己并不需要知識。作品(小說、電影)沒有細說,但我們可以猜想,他的香水調(diào)配法是否能夠用精確的語言、知識加以傳達?他似乎既低于語言、知識,又遠遠地高于它們。

看來,試圖借由蘇格拉底來理解格勒奴葉,或許是走不通的。蘇格拉底作為哲人的典范,奠定了西方思想的道路。如果不能從蘇格拉底式的,也就是哲學(xué)式的方式來理解他,那是不是說,我們應(yīng)該再看看前蘇格拉底的方式,甚至是前哲學(xué)的方式?或者,也許就是后哲學(xué)的方式?

《會飲》里說,愛若斯是個藥劑師。格勒奴葉正是一個這樣的人。他用天賦的嗅覺以及在巴黎及格拉斯所學(xué)到的本領(lǐng),調(diào)配出一種世界上最靈驗的藥——絕美少女體香提煉成的香水,能讓人神魂顛倒。

那香水的作用是什么?刑場上的一段戲充分反映了它的效能。格勒奴葉因殺害眾多少女事發(fā)被捕,法庭判處他死刑,并特別規(guī)定要以最殘酷的方式來執(zhí)行:將他吊上木十字架,先用鐵棒敲碎他全身的骨頭,經(jīng)過一番折磨之后,才能讓他斷氣。到了行刑的那一天,四處的民眾紛紛聚集到格拉斯,等待著親歷復(fù)仇的狂歡。民眾心中的暴戾之氣充斥著整個廣場:劊子手用鐵棒試敲十字架,每一下?lián)舸蚨家妹癖娨魂嚉g呼。人們都希望盡可能近距離地觀看行刑。廣場上的氣氛如同火藥庫:一點點的接觸、擦碰都會造成爭執(zhí)、辱罵甚至是打斗。每個人都覺得別人妨礙了自己,他人就是敵人,人們被禁錮在自己的原子式個體之中。有錢人、貴族雖然不像民眾那樣赤裸裸,卻懷著同樣卑下的沖動:渴望看到血腥的酷刑。

馬車駛過來了。格勒奴葉從車上走下來,身上散發(fā)出那香水的氣味。奇跡出現(xiàn)了。剛才還爭斗不休的民眾,臉上頓時顯現(xiàn)出平和安詳?shù)纳袂椤4蠹胰绨V如醉,紛紛跪倒在他的腳下。連作為法律的最后一道防線的劊子手也扔下了鐵棒,不由自主地跪下來,高呼“這個人是清白的!”。最后,所有的人都陷入沉醉,不分男女老幼,突破了地位、階級、財富、性別、親疏、年齡的束縛,開始了真正的狂歡。

這場狂歡,常有人從性的角度去解讀,電影海報、小說廣告也常常突出性的意味,以此大做文章。的確,性活動是這段戲主要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但是,其要點卻不是性。性的區(qū)分、性的結(jié)合,是人類的基本生存處境。人生來就屬于一個特定的性別;人類生命的繁衍,必須依靠兩性的結(jié)合?!秳?chuàng)世紀(jì)》第一章中所說的上帝以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并不是說神有男女兩種形象,而是說每一性別都是不完整的,唯有兩性的結(jié)合,才反映了神的形象——由此奠定婚姻的神圣性根基。然而,之所以必須通過兩性結(jié)合、生兒育女來延續(xù)人類的生命,卻根源于更為基本的兩個事實:人分為個體,個體必定會死亡。

早在格勒奴葉開始配制美女香水的時候,從雙胞胎姑娘身上提煉出來的香精就已經(jīng)發(fā)揮過作用了。素來與格勒奴葉不和的老板娘的情夫德呂歐(Druot)大清早怒氣沖沖地要教訓(xùn)格勒奴葉,不料剛進門,話說了一半,他竟然忘了后面要說的是什么了,怒氣更是消失得無影無蹤。

從這兩處情節(jié)(迷惑德呂歐以及廣場的狂歡)我們可以看到,以愛為其精華的香水,其作用是消除個體的對立情緒,進而化解個體間的不和與沖突。但是,香水是外在的,個體情緒的變化、個體間分歧的消失不是出于個體自身的決定。個體的自主性并沒有得到滿足。而且,香水的作用是暫時的,一時的沉醉消散后,人們會進一步恢復(fù)到先前的沖突狀態(tài)。歸根到底,香水并沒有改變個體化這一存在論生存論的原初事實,而只是——從西方思想史的主流觀點看——用一種認識論上虛假的感知來迷惑、麻醉、控制人們。

趁著人們在廣場上狂歡,格勒奴葉順利地脫身了,他溜出了格拉斯。他知道他的香水成功了,他很清楚它的效力,同時也很清楚這效力的限度。他本可以用來去迷惑各國國王、富豪、教會領(lǐng)袖,獲得政治、經(jīng)濟以及宗教的權(quán)力。但他沒有這么做,因為他知道,那只不過是在更大的范圍內(nèi)重復(fù)他曾經(jīng)在格拉斯做過的事情。

格勒奴葉回到了巴黎,在一個夜晚,在他所出生地那個污穢不堪的市場——全巴黎最臭的地方,他將剩下的所有香水傾倒在自己頭上。受其驅(qū)使,露宿于市場的流浪漢們瘋狂地撲上來,一人一口,將格勒奴葉撕咬殆盡。從此他不再作為一個個體存在于世界上,連一點點痕跡都沒有留下來。而那些流浪漢們,他們則感覺到自己沉浸在一片“純潔的幸福之光”(virginal glow of happiness)中。

這個結(jié)局讓我們想到了古希臘的酒神崇拜。歐里庇得斯的悲劇《酒神的伴侶》向我們描述了忒拜的國王彭透斯是如何被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女信徒們撕咬生食的。羅念生:《酒神的伴侶》11131147,見羅念生:《羅念生全集》第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84385頁。當(dāng)然,《香水》的故事與歐里庇得斯的悲劇稍有不同。彭透斯不信神,堅持他所理解的城邦的道德,反對對酒神的崇拜以及酒神的信徒,他甚至有眼無珠,認不出化身為人的狄俄尼索斯。酒神為了懲罰他,便讓女信徒們(以彭透斯的母親為首)心智迷亂,殺死了彭透斯。歐里庇得斯似乎既堅持對神的虔敬,又反對迷狂的儀式。

格勒奴葉之死,則不是被迫或出于外界的力量。他是自己決定、自己設(shè)計這一結(jié)局的。彭透斯是女信徒們的獵物;格勒奴葉從來就只是獵手,而非獵物。另一個差異則是:與酒神的女信徒們不同,吃掉格勒奴葉的流浪漢們并不是先前就陷入迷狂,他們是被格勒奴葉主動傾倒的香水所激發(fā)而進入這一狀態(tài)的。而且,他們也沒有絲毫的后悔。所以,格勒奴葉結(jié)局的要點并非某種在他之外的信仰、崇拜、儀式,而完全是出于他自己的意愿和選擇。要想理解這一結(jié)局,還是離不開對其追求的思考。

格勒奴葉并不信神,他所追求的是美。美又意味著什么?在他的世界里,美是一切存在者序列里最高的東西,其意義超出了其他一切的總和,它甚至就是那整全自身。他萃取了多個美少女的精華所制成的香水,能夠使人陷入沉醉,到達迷狂,感受到愛的極樂,消除掉個體的紛爭,卻始終不能讓他自己進入這樣的狀態(tài)。他仍然是一個個體,仍然孤單無助,仍然與整全相隔離。所以,他決心打破這一“個體化原則”(principium individuationis)參見[德]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沖白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483頁。又參見[德]尼采:《悲劇的誕生》,趙登榮譯,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年,第22頁。,修復(fù)與整全的分裂。他選擇回到巴黎那個市場,就說明他要返回他的開端,回到他作為個體產(chǎn)生之前的狀態(tài)。個體的產(chǎn)生,就是存在的破碎,這是一個恐怖而又狂暴的時刻。要想打破這一個體化原則,需要另一個恐怖與狂暴的時刻。通過使自己粉身碎骨,他實現(xiàn)了與勞拉以及其他美少女的結(jié)合,實現(xiàn)了“有愛欲的靈魂”的最高獻祭,實現(xiàn)了自己與美、與整全的最終和解與合一。

先前在討論“JeanBaptiste”這個名字時,我們曾問過,這個名字意味著格勒奴葉這個人在預(yù)備一條什么樣的道路?又傳遞了什么樣的信息?經(jīng)過以上簡略的分析,我們大致可以知道,它與哲學(xué)的傳統(tǒng)有著很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它所追求的是最高的美、存在的整全,然而,通達這一境地的道路卻又與傳統(tǒng)的哲學(xué)相去甚遠。毋寧說,它是屬于前哲學(xué)的,但它又是后哲學(xué)的同盟軍。這條道路,作為一支從未枯竭的溪流,始終與西方的思想史糾纏不休,到了現(xiàn)代,倒有不斷壯大的傾向。限于時間和篇幅,還有幾個重要的問題,如“清白”,以及該思想道路與某些現(xiàn)代精神的勾連,本文來不及處理,希望以后有機會來討論。

Patrick Süskinds novel Perfume and the film adapted thereafter, in the appearance of a trilling murder, imply rich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thought. First, from the heros name, JeanBaptiste Grenouille, and that of the perfume within the story, Amor & Psyche,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meaning of the novelfilm Perfum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erman Literature, the Christianity, the ancient mythology, and then Platonic philosophy, holding that the olfaction in this work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a metaphor of the soul. Finally, by comparing Socrates and Grenouille,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work Perfume reveals a trend much different from the main tradition of the western philosophy; it is rather prephilosophical and shares great similarities with postphilosophical thoughts.

Perfume;beauty;Eros;soul

猜你喜歡
格勒勞拉蘇格拉底
友誼的牢籠
我討厭打嗝
復(fù)仇記
聆聽尊重內(nèi)在的心靈
只有一個人做對了
莫日格勒河
安達
說話前,請用這三個篩子過濾一遍
蘇格拉底和他的學(xué)生(故事兩則)
蘇格拉底的遺憾
云龙县| 吴旗县| 沾益县| 临汾市| 大洼县| 明光市| 常德市| 潮州市| 克山县| 平湖市| 上杭县| 阿克陶县| 环江| 华蓥市| 柳江县| 唐海县| 鲁山县| 阿克陶县| 辽中县| 海阳市| 大港区| 江西省| 巴中市| 阿坝| 阜南县| 临沂市| 伊川县| 象山县| 宝清县| 隆化县| 深水埗区| 娄烦县| 诏安县| 云林县| 淮阳县| 大兴区| 阿合奇县| 安义县| 九寨沟县| 鸡西市| 礼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