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健文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課程力求從兒童自己的世界出發(fā),讓兒童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也就是說,品德課程的理念在于讓兒童更多地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去激發(fā)學生的體驗,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
兩年“小學品德實踐體驗式教學”實驗告訴我們,我們應該有效利用現(xiàn)有的一切資源,包括學生家長資源、學校資源(如校園文化、校園植物、相關課程等)、教師資源等,有效利用教師特長開展教學,這樣不僅能促進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還能使教學效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節(jié)約大量的教育經(jīng)費。
1. 依托學生家庭資源,組織低年段學生開展實踐體驗活動
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我愛我家》時,就充分地運用了家庭資源開展德育實踐活動。為了讓孩子能真實地體驗家人的關愛,課前,老師安排了家長和孩子進行了一次體驗活動:(1)全班為媽媽涂潤手霜。(2)女同學為家人洗腳。(3)男同學保護生雞蛋一天。在為媽媽涂潤手霜的過程中,孩子們才猛然發(fā)覺媽媽的手是那么粗糙,媽媽的手在長期的家務勞動中已失去了往日的光滑。在課堂上,老師在孩子們分享了為媽媽涂潤手霜的發(fā)現(xiàn)后,再慢慢引導孩子們回憶母親為自己的無私付出,從而產(chǎn)生愛家人的情感。在課前體驗活動的帶動下,一切都是那么水到渠成。由此可以看出,善于運用家庭以及學校文化及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德育實踐活動,使教學能立足于生活,并為課堂教學服務。
2. 充分挖掘學校課程及人力資源,組織學生開展實踐體驗活動
從實際出發(fā),實踐體驗活動要求學校把學生的發(fā)展置于比班級、比學校生活更廣大的社會背景當中。然而,中國現(xiàn)時的國情,要做到這點的確是非常不容易的。學生需要實踐,要走出課室、校門、家門。但是,走出了這三道門,又能到哪去呢?經(jīng)過兩年的摸索,筆者覺得這個問題的解決關鍵在于設計者要了解本地區(qū)、學校的資源,尤其在小學中低年段可以先從引導孩子去學會有效運用身邊的社會資源起步。學校作為一個專門的教育機構,本身就具備了得天獨厚的、其他場所所不能具備的活動條件。小學階段的孩子,活動能力不強,在他們熟悉的環(huán)境中進行活動,安全系數(shù)更高,而且引導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問題,也能收到不錯的效果。我們還發(fā)現(xiàn),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在于從理論、研究程序、方法上提供一些指導和幫助,是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不論學歷多高,教學功底多么扎實,面對學生涉獵的豐富多彩的課題,教師都會感到來自學生的壓力,學生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為此,我們應嘗試與其他學科合作,共同開展德育實踐活動,實現(xiàn)學校人力資源配置的最優(yōu)化組合。
筆者在執(zhí)教《生活中的智慧》一課時,為了讓學生了解生活中處處體現(xiàn)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就把孩子分成了不同的學習小組,有的研究電影的發(fā)展,有的研究電燈的發(fā)展,還有的了解攝影技術的發(fā)展……不同的學習小組由于涉及到了一些專業(yè)的知識,于是,老師就為不同的學習小組邀請了其他??评蠋煹募尤耄锌茖W科的老師,也有電教的老師,有了不同老師的加入,這些小組在進行實踐體驗活動時也更得心應手,實踐體驗活動也更具實效。
3. 注重開發(fā)社區(qū)資源,開展高年段學生實踐體驗活動
作為學校資源的一個補充,社區(qū)資源展示了其獨特的魅力。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制約,不同的社區(qū)有不同的設備與設施。這些設備與設施也可以成為孩子們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
高年段學生逐漸學會區(qū)分概念中本質(zhì)的東西和非本質(zhì)的東西,但此時的抽象邏輯思維依然離不開直接經(jīng)驗和感性認識,思維仍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但是,經(jīng)過前幾年的學習與積累,此時,學生已具備相當?shù)乃鸭畔⒁约胺治鎏幚頂?shù)據(jù)的能力。于是,教師可開展社會調(diào)查活動、資料搜集活動、參觀訪問活動、社區(qū)服務活動、課前游戲活動等適合高年級孩子的實踐活動。
在《四大件的變遷》一課教學中,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了解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于是老師結合改革開放30周年所舉辦的春暖花開的系列活動,組織學生去參觀,更進一步地去了解改革開放的歷史,從而萌發(fā)民族自豪感。在教學《屈辱的歷史》一課時,老師帶領學生參觀鄧世昌紀念館,了解北海艦隊的事跡,讓學生走近那段歷史,從而使學生更容易體會人物的品質(zhì)。
責任編輯 黃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