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郯城縣第一人民醫(yī)院急診外科,山東 郯城 276100)
腦彌漫性軸索損傷 (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頭部在特殊外力作用下腦內發(fā)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1],DIA 以腦深部神經軸索腫脹、斷裂為特征,可導致顱腦損傷病人死亡、植物生存或嚴重神經功能障礙,死亡率高達42%~62%[2]。其基本病變?yōu)镈AI 三聯(lián)征,包括神經軸索的彌漫性損傷,胼胝體及上腦干背側局灶性損傷[3]。其中,臨床早期診斷及綜合治療對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改善預后至關重要。綜合治療包括保持呼吸道通暢、給氧、保持水鹽及酸減平衡、防治并發(fā)癥、支持、脫水及給予神經營養(yǎng)等。現(xiàn)研究綜合性治療方案對于96 例腦彌漫性軸索患者的療效,報告如下。
選取96 例腦彌漫性軸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11~74 歲,其中男64 人,女32 人,傷后入院時間平均2.8 h。致傷原因,車禍傷72 例,墜落傷12 例,打擊傷8 例,其他4 例。納入標準[4]:頭部存在加速性損傷病史、受傷后立即出現(xiàn)昏迷、躁動等癥狀,并且持續(xù)時間相對較長,部分患者可出現(xiàn)短暫性清醒,沒有明確的、定位性的神經系統(tǒng)體征,經過CT、MRI 檢查顯示,大腦皮質與髓質交界處、神經核團與白質交界處、胼胝體、腦干等處出現(xiàn)占位性出血灶及腦出血,中線位置沒有出現(xiàn)明顯的移位。
(1)對所有患者采取綜合性治療方案;(2)根據(jù)患者具體病情對癥治療,合理利用藥物止血和抗炎,患者保持吸氧狀態(tài),注意防治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維持體內水鹽及酸堿平衡;(3)急性期(即外傷后3 d)內使用止血劑,當明確診斷顱內出血已經穩(wěn)定后停止使用止血劑,以防長期使用止血劑改變血液凝血機制引起腦供血不足或腦梗塞;(4)56 例行氣管切開置管以改善通氣,其中40 例應用呼吸機改善呼吸;(5)H2受體阻滯劑可以抑制胃酸分泌,若患者已出現(xiàn)應激性潰瘍,同時給予H2受體阻滯劑和胃粘膜保護劑,云南白藥、凝血酶、去甲腎上腺素稀釋液注入胃內部止血,早期給予腸內營養(yǎng);(6)根據(jù)藥敏實驗結果給予患者抗生素,同時要避免二重感染。另需檢測患者各項指標,包括血電解質、血氣、血糖,調節(jié)水鹽、酸堿平衡等;(7)根據(jù)患者情況給予腸內、靜脈營養(yǎng)提供所需能量。
根據(jù)格拉斯哥預后分級 (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其中:5 恢復良好:恢復正常生活,有輕度缺陷;4 輕度殘疾:殘疾但可獨立生活;在保護下能工作;3 重度殘疾:殘疾但頭腦清醒,不能獨立生活;2 植物生存:僅有最小反應(如能睜開眼睛);1 死亡。
傷后3 個月,96 例患者經過相應治療后,32例恢復良好(33.3%)、28 例重殘(29.2%)、22例植物生存(22.9%)、14 例死亡(14.6%)。其中,各年齡段病情恢復情況中,11~18 歲年齡段恢復良好比例較高(44.4%),19~45 歲年齡段重殘比例較高(38.5%),46~74 歲死亡比例較高(28.6%),詳細結果見表1。
表1 各年齡段GOS 評分及恢復情況(n,%)
DAI 是由于病人頭部遭受旋轉暴力所致,頭部在外力作用下產生旋轉運動時,會因顱內灰白質運動速度不同而產生一定的剪應力,使神經軸索斷裂甚至引起局灶性出血[5]。距離旋心的大小、旋轉弧度和外力強度和持續(xù)時間都會影響損傷程度的不同[6]。臨床表現(xiàn)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面[7]:(1)大腦軸索廣泛受損導致傷后持續(xù)昏迷;(2)四肢肌力增高,有單側或雙側錐體束征;(3)瞳孔大小發(fā)生改變;(4)生命體征紊亂;(5)神志恢復清醒,但認知功能有障礙;(6)神經定位體征不明顯;(7)相當數(shù)量嚴重DAI 患者無顱內壓增高。DAI 損傷部位根據(jù)CT 或MRI 圖像現(xiàn)分為:(1)周邊型:即損傷大腦半球白質為主;(2)中夾型:即損傷以胼胝體、基底節(jié)、丘腦腦干、腦室為主;(3)混合型:即兼有兩者表現(xiàn)。
腦彌漫性軸索損傷是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盡管采取綜合性治療方案取得一定的療效,DAI 的死亡率仍占較大比例[8]。目前采取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防止繼發(fā)性損害等綜合處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對DAI 進行治療[9]。目前綜合性治療方案已廣泛應用于DAI 患者的早期治療[10]。根據(jù)幾年的臨床經驗,認為氣管切開呼吸道機械通氣、大劑量激素沖擊療法、亞低溫治療、改善微循環(huán)藥物,以及氧療,是提高腦彌漫性軸索損傷患者搶救成功率的關鍵環(huán)節(jié)[11]。通過機械通氣給患者提供足夠氧氣,避免發(fā)生低氧血癥,減少對腦、重要臟器的損傷;早期給予亞低溫治療,盡可能減少腦組織的耗氧量,從而提高中樞神經細胞對缺氧的耐受力,減少腦水腫程度,同時,配合鈣離子拮抗劑、呼吸機等治療,治療的臨床療效更加顯著。對于嚴重神經功能缺損、長期昏迷患者,早期應用高壓氧、營養(yǎng)神經藥物等綜合治療基礎上,應加強功能訓練。性軸索患者的療效觀察,數(shù)據(jù)顯示恢復良好32 例(33.3%)、重殘28 例(29.2%)、植物生存22 例(22.9%)、死亡14 例(14.6%),結果表明通過綜合性治療方案,腦彌漫性軸索患者預后質量得到了明顯提高,提高了搶救成功率,降低了死亡率??傊?,正確有效地處DAI 是降低顱腦損傷死亡率、傷殘率的關鍵在于阻止非斷離性軸索損傷的繼發(fā)軸索斷離或能促進損傷軸索的恢復,根據(jù)病人具體情況采取綜合性治療方案,及時進行早期治療[12]。
[1]羅起勝,譚源福.腦彌漫性軸索損傷的機制與診斷的研究[J].廣西醫(yī)學,2008,30 (2):207-209.
[2]李永奇.腦彌漫性軸索損傷的診治進展[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0,31 (22):3623-3624.
[3]楊心偉,張輝,徐錦鋒,等.腦彌漫性軸索損傷的螺旋CT診斷[J].吉林醫(yī)學,2012,33 (19):4074-4076.
[4]王志利,侯林生.腦彌漫性軸索損傷的研究現(xiàn)狀及新進展[J].海南醫(yī)學,2007,18 (7):149-152.
[5]謝麗娟,賴桂鳳,韓偉,等.腹部手術后綜合治療促進腸蠕動恢復的臨床觀察[J].廣西醫(yī)學,2011,33 (9):1133-1134.
[6]王斌.腦彌漫性軸索損傷134 例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2013,27 (1):112-113.
[7]劉旭,李紅梅.彌漫性軸索損傷愈后相關因素臨床評價[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1,19 (8):92-94.
[8]井慎,李莫振,高靜.彌漫性軸索損傷的治療及預后[J].臨床醫(yī)學,2011,31 (7):52-53.
[9]王建輝,詹宇楠,劉振春,等.應用DWI 和ADC 圖對腦彌漫性軸索損傷的診斷價值[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2010,31 (3):228-230.
[10]Parizel PM,Van Goethem JM,Ozsar1ak O,et a1.New developments in the neuroradiological diagnosis of craniocerebral trauma [J].Eur Radiol,2005,15 (3):569-581.
[11]楊佳勇,楊振九,馮承宣,等.169 例腦彌漫性軸索損傷的診斷和預后分析[J].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2010,8(8):835-836.
[12]陳國堅,盧智,肖仁威,等.腦彌漫性軸索損傷的臨床診治研究[J].吉林醫(yī)學,2010,31 (21):3433-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