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喜 錐光
回憶起小時候的生活,記憶就像清泉一樣,一股股地向上涌,又像電影一樣,一幕一幕不停地播放。在這記憶中充滿了人間的喜怒哀樂……
在上個世紀(jì)五六十年代,牛街北口可稱得上是一個繁華的地區(qū)。它雖然比不上前門大柵欄,也比不過菜市口,但是,在老百姓的眼里,它就是一個給人們帶來諸多方便的好去處。
說到繁華,如果以街口為中心,東西南北不出百米,就有百貨、副食、藥鋪、理發(fā)館、浴池、大食堂、銀行、土產(chǎn)商店等。您聽,夠繁華的吧!
今天在這里,我別的不說,單跟您聊聊牛街北口的清真大食堂。
這個食堂沒有字號,在我的記憶中就叫“牛街清真食堂”,國營的。直到70年代后期,改名“兩益軒”。牌匾字是楊敬仁題的。
準(zhǔn)確地說,大食堂的位置在牛街北口往西一拐(這條大街就是廣內(nèi)大街),經(jīng)理發(fā)館、藥鋪,就是大食堂了。那時我們家住在吳家橋四條,從我們家出來,順著糖房胡同往北走,不一會兒就到了廣內(nèi)大街,往東一拐,走不遠(yuǎn)兒就到大食堂了。
大食堂深受老百姓的歡迎,一日三餐里面老是那么多人。早餐,這里經(jīng)營燒餅、螺絲轉(zhuǎn)兒、墩兒餑餑、豆?jié){、豆腐腦等,都是北京人喜聞樂見的小吃,而且口味極佳。尤其是那兒的牛肉大蔥餡的包子,一毛錢一個,真叫香,一口下去直冒油,里面是瓷瓷實(shí)實(shí)的肉丸,您要是來上一碗小豆粥、二兩包子,一頓早點(diǎn)齊活。
中午,這里經(jīng)營的是正餐,以米飯炒菜為主。當(dāng)然也有別的,如炒餅,這兒的炒餅分為兩種,一種素的,一種肉的,半斤一份。素的收半斤糧票2毛5分,肉的收半斤糧票3毛錢。那餅炒得不錯,色香味俱佳,真好吃。那兒的炒菜也炒得相當(dāng)?shù)氐?,普遍是家常菜。有素的,有肉的。像最便宜的素菜燒豆泡?毛5分一個,肉菜也就是三四毛錢。那兒的燒茄子味道特別好,素的2毛8,肉的3毛6,真是地道的北京味兒?,F(xiàn)在我有時到飯館去吃飯,總愛點(diǎn)一個燒茄子,總覺得沒有小時候的味兒地道,不是油大,就是味精多,總覺得不對味兒。此外,那兒的鍋塌羊肉、醋溜木須、蔥爆羊肉,也是風(fēng)味獨(dú)特,有著老北京菜肴的獨(dú)特風(fēng)格。
到了天氣涼了的時候,那里還有涮鍋?zhàn)?,涮羊肉、涮百葉兒都很不錯。我還親眼目睹那里的大師傅切羊肉片的過程。一塊大案板,新鮮的羊后腿肉,大師傅左手按住羊肉,肉上還有一塊白色的搌布(可能怕羊肉打滑),右手執(zhí)刀。那刀有一尺多長,二寸多寬,刀頭是方的,看著就快。只見大師傅用刀在肉上一蹭、一拉、一抹,一片溜薄的羊肉片兒就切下來了。那動作相當(dāng)快,一會兒就切一大盤兒。您就吃去吧,保證又鮮又嫩。
到了晚上,這里就更加熱鬧了。您想呀,牛街地區(qū)普遍住的差不多都是做小買賣的,還有蹬三輪兒的、拉排子車的,他們辛苦了一天,到了下半晌兒,都想放松放松,到這兒來解解乏。從下午5點(diǎn)來鐘,一直到晚上10點(diǎn)左右,這里都有人。食堂的里面有一個玻璃柜臺,柜臺的櫥窗里擺著下酒小菜,菜有葷有素,像素菜如:煮五香花生米、五香大蕓豆、豆腐絲、豆腐干等,都是1毛錢一小盤兒。而肉菜如:醬牛肉、燒雞塊、羊頭肉、炸魚等,就稍貴一些,兩三毛錢一盤,最貴的5毛。柜臺的后面有一個貨架,上面擺著白酒,賣整瓶的,也賣零的。買一兩二兩都行。啤酒論升,一升5毛錢。也論碗,一碗1毛錢。好喝兩口的您盡管來,保證您滿意。這時您就看吧,食堂的餐桌旁都坐滿了人,人多的時候還得等座兒。人們喝著啤酒,吃著小菜,山南海北侃大山,那熱乎勁就別提了。
啊,難忘生我養(yǎng)我的牛街,那里的一樹一木、一磚一瓦都給我留下了美好的記憶,其中就有那牛街清真大食堂。
(編輯·宋冰華)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