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菊,單 穎
(1.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四川 成都610068;2.皖西學院思政部,安徽 六安237012)
在西方,“認同”(identity)一詞最早由“心理學之父”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伊德認為,認同是人與他人、群體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趨同的過程,是個體與個體之間有情感聯(lián)系的最早表現(xiàn)形式。學校認同感則是認同感的一種具體情況,我們將學校認同感界定為大學生對所屬學校學生身份的知悉、情感上的接納,對所屬學校的評價以及由于這些認知和情感而產(chǎn)生的外在表現(xiàn)[1]。
全國大學生認同感調(diào)查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大學教育質(zhì)量評估類型,主要通過學生對學校教育活動的評價來評估大學教育質(zhì)量,并由此達到改進教育措施、提高大學教育質(zhì)量的目的。從大學生自身成長的角度來說,大學生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階段,思維活躍、興趣廣泛,但是經(jīng)驗不足、理智不夠成熟。其獨特的情感特點是:情感豐富而強烈;對外部刺激反應迅速而敏感;情感兩極性十分明顯。這些特點突出表現(xiàn)為大學生心理因素的迅速發(fā)展和心理整體結構的不協(xié)調(diào)[2]。此時的大學生正處于情感認同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學校認同感的構建對其人生未來發(fā)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縱觀歷史發(fā)展,前人對學校認同感的研究較少,相關的理論也很少。大多數(shù)人會研究企業(yè)認同感、自我認同感、民族認同感、職業(yè)認同感、文化認同感、組織認同感、社會認同感等,其中以自我認同感為研究對象的最多。學生的學校認同感在當前是一個應該被重視的重要方面,學校里的暴力事件、自殺事件、破壞事件等不穩(wěn)定因素的多次出現(xiàn),呼吁人們對學校的認同感給予足夠的關注[3]。
本研究通過對四川省某2大高校抽取的100名在校大學生作為樣本,年齡介于18~25歲之間。發(fā)出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共98份。
1.2.1 量表初步編制
通過前期搜集到的資料,圍繞定義以及各種因素提出了訪談提綱。以個別訪談的形式,對四川師范大學10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訪談,收集他們對“學校認同感”的理解以及學校認同感的構成等資料[4]。再根據(jù)訪談的結果,編制了《大學生學校認同感量表》初始問卷,評定內(nèi)容分為4個維度,總共40題。對每個項目采用5點計分法。其中1表示“很不符合”,2表示“不太符合”,3表示“無法確定”,4表示“比較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其中項目2、4、6、11、17、23、25、29、31、34、36、38反向計分。
1.2.2 項目可讀性考察
量表編制完成后,首先對項目的可讀性進行了考察。選取四川師范大學30名在校大學生對項目的可讀性進行了評價。對每個題項的評定采用4點計分法,其中“4”表示“完全明白”,“3”表示“基本明白”,“2”表示“基本不明白”,“1”表示“完全不明白”。25名大學生對每一個項目的選擇主要集中在“完全明白”和“基本明白”兩欄上(表1)。其中“完全明白”占總選項的72%,“基本明白”占總選項的27%,“基本不明白”占總選項的1%,“完全不明白”占總選項的0%。根據(jù)評定結果,對其中部分選項進行了適當?shù)男薷摹?/p>
使用SPSS17.0中文版對錄入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處理。
求出所有被試在所有題項上的總分,找出27%的高低分組,采用獨立樣本T-test檢驗高低分組在每個題項上是否存在差異。根據(jù)檢驗數(shù)據(jù),刪除了CR值未達到顯著水平的16個題項,分別是題2、題6、題11、題17、題23、題24、題25、題28、題29、題30、題31、題34、題35、題36、題37、題38。
2.2.1 第1次因素分析
對余下的24項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為檢驗調(diào)查數(shù)據(jù)是否適合做因素分析,對數(shù)據(jù)進行Bartlett球形檢驗,檢驗KMO值為0.785,Bartlett球型檢驗值為889.969(df=276),P=0.000,表現(xiàn)為顯著,從這2個指標可以得知該組數(shù)據(jù)適合進行因素分析。
經(jīng)過主成分分析,共提取了7個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轉(zhuǎn)軸前的特征值分別是6.893、1.938、1.767、1.601、1.307、1.202和1.050,解釋變異量分別是28.720%、8.075%、7.361%、6.671%、5.446%、5.010% 和 4.374%,累 計 可 以 解 釋 總 方 差 的65.657%。轉(zhuǎn)軸后的特征值分別是3.079、2.546、2.332、2.183、1.991、1.905和1.722,解釋變異量分別 是 12.830%、10.609%、10.609%、10.609%、10.609%、10.609%和7.174%,累計可以解釋總方差的65.657%。經(jīng)方差最大正交旋轉(zhuǎn),因子載荷數(shù)均在0.4以上。其中由于第5個和第7個因子包含的題項數(shù)太少,不宜單獨構成一個因子,因此刪除這個因素上的3題。
2.2.2 第2次因素分析
對余下的21題再次做探索性因素分析。經(jīng)過Bartlett球形檢驗,KMO值為0.809,Bartlett球型檢驗值為729.819(df=210),P=0.000達顯著,從這2個指標可以得知該組數(shù)據(jù)適合進行因素分析。
經(jīng)過主成分分析,共提取了6個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轉(zhuǎn)軸前的特征值分別是6.282、1.906、1.733、1.463、1.108、1.045,解釋變異量分別是29.915%、9.078%、8.253%、6.967%、5.274%、4.974%,累計可以解釋總方差的64.461%。轉(zhuǎn)軸后的特征值分別是3.260、2.394、2.357、1.923、1.888、1.715,解釋變異 量 分 別 是 15.523%、11.402%、11.222%、9.158%、8.991%、8.165%,累計可以解釋總方差的64.461%。經(jīng)方差最大正交旋轉(zhuǎn),因子載荷數(shù)均在0.4以上。
通過以上因素分析得出結論,大學生學校認同感量表題項正式確定。量表共包含學校后勤設施、學校歷史文化、校園建筑、人際關系、校園環(huán)境、校園課余生活6個分量表,總量表共21題。
2.3.1 內(nèi)部一致性檢驗
采用Cronbachσ系數(shù),對各維度內(nèi)部一致性及總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進行了檢驗,所得結果如表1。
2.3.2 分半信度
采用Guttman Split-Half系數(shù),對各維度及總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進行了檢驗,所得結果如表2。
根據(jù)分半信度檢驗結果,結合上述各系數(shù)檢驗結果,表明該量表各分量表和總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較好。
表1 內(nèi)部一致性檢驗結果
表2 分半信度檢驗結果
表3 重測信度檢驗結果
2.3.3 重測信度
對30名被試間隔4周后再次用此問卷進行評定,分別計算了前后2次各個題項,以及在各維度上的總分以及量表總分的積差相關。所得結果如表3。
根據(jù)重測信度的檢驗結果可知,間隔4周后2個分量表的重測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811、0.731、0.659、0.701、0.800和0.820,總量表的重測相關系數(shù)為0.782。所得結果表明《大學生學校認同感量表》有較好的一致性。
本研究參考了國內(nèi)外認同感的結構,在閱讀相關文獻和訪談的基礎上構建了大學生學校認同感量表,并通過預測和正式施測對問卷進行了檢測。經(jīng)過探索性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旋轉(zhuǎn)前后的結果是有一些差別的,有的項目被刪除,有的項目被歸于其他維度,這種情況可能是預測問卷時沒有過于嚴謹測試所致。但經(jīng)過探索性因素分析后得到的新維度能夠較好地反映出影響大學生學校認同感的因素。
從因素分析的結果可見,自編《大學生學校認同感量表》的結構雖然可以接受,但不是很理想。由于預測樣本比較小,所得的數(shù)據(jù)可能會有誤差,進而影響到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因此仍需擴大樣本容量進行研究。另外,為了提高量表質(zhì)量,可以更進一步探究量表的效標效度。
本次研究所編制的《大學生學校認同感量表》由21個條目組成,可分為6個分量表:校園環(huán)境量表、后勤設施量表、歷史文化量表、校園建筑量表、課余生活量表和人際關系量表。此量表采用5點計分法,并且經(jīng)過預測所得數(shù)據(jù)分析,該量表的結構效度、同質(zhì)性信度以及4周后的重測信度都較好,說明本量表適合作為評測大學生學校認同感的工具。
[1]丁立.大學生學校認同及影響因素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2]葛明貴,余益兵.大學生學習適應性及其影響因素[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5):602-606.
[3]鐘銳華.對增強高職院校學生認同感的若干思考[J].南方論刊,2009(7):78-80.
[4]史仕羽.我校大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歸屬感、責任感及參與校園活動意識的調(diào)查與分析[J].廣東醫(yī)學院學報,2007(25):481-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