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訓華
日本是中國辛亥革命思想和行為的重要策源地之一,特別是留日學生在日本創(chuàng)辦期刊,客觀上促成了1911年革命所需思潮的加速演進?!墩憬薄肥钦憬羧諏W生創(chuàng)辦的刊物,在學生革命思潮如火如荼的1903年正月創(chuàng)辦,它非常鮮明地代表了當時一大批留日學生刊物的特點,特別是編輯人員體現(xiàn)出來的江南人士所特有的才情與革命性,更使得這份稚嫩的刊物勃發(fā)出青年人的朝氣與豪情。以《浙江潮》為代表的近代留日學生的革命性,既體現(xiàn)于文本所表現(xiàn)的科學啟蒙、國際視野,又深具地域文化特色。它總體上的革命性,成為推動當時年輕人思想集體“左”傾的重要力量,并對后世不斷革命的社會思潮起了先鋒作用。
《浙江潮》編輯群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群體,他們來自于浙江境內(nèi)不同區(qū)域,身份、性格與思想傾向也有很大的不同。
《浙江潮》的創(chuàng)刊是時勢激蕩的產(chǎn)物。1900年冬,唐才常因漢口組織“自立軍”事泄露遇害,蔣百里(方震)激于義憤寫詩悼念,求是書院(浙江大學前身)受到政府壓力,擬將他除名。后來經(jīng)過老師們努力,學校將蔣百里、蔣尊簋、王嘉榘等18人送赴日本留學。而這18人中,有一些人直接參與了《浙江潮》的創(chuàng)辦。其他一些人也有不俗的歷史呈現(xiàn),如蔣尊簋曾經(jīng)擔任民國初期浙江省都督。1902年,留日學生已有3000人左右,大多數(shù)人思想激進,傾向革命。同年蔣百里被選為中國留日學生大會干事,并組織“浙江同鄉(xiāng)會”,省域觀念在清末也顯得很強烈,這大概和清末不斷的地方自治思潮有關(guān)。江蘇、湖北、河南等省留日學生紛紛以省為域,創(chuàng)辦《江蘇》、《湖北學生界》、《河南》等學生期刊。由于某些政治因素,部分留日學生到日本留學具有流亡避難性質(zhì),因此心中的激蕩更需要有一陣地,去噴發(fā)其心中的思想。
關(guān)于《浙江潮》的編輯群究竟包括哪些人,說法不一。詹文元《浙江早期報業(yè)史訪輯》認為,“在眾多同鄉(xiāng)會干事中,直接負責和參與《浙江潮》編輯工作的,有董鴻祎、葉瀾、蔣智由、蔣尊簋等,主編是蔣方震”[1](P222)。但這種說法與許壽裳的回憶明顯不一致。根據(jù)許的回憶,《浙江潮》前期應該是由孫翼中、蔣百里二人主編,而從六月出版的第五期起,由許壽裳續(xù)編。蔣百里無疑是《浙江潮》早期最主要的負責者,無論是創(chuàng)刊詞還是刊物中的一系列文章,都是出自蔣百里的手筆。孫翼中因為“罪辮文”案遠走日本,但其在1903年夏季已回到杭州,并擔任《杭州白話報》的主編。“1903年夏天,孫翼中接任了《杭州白話報》的總編輯,其報紙的傾向有了明顯的改變,開始傾向于革命,并成為光復會等革命派的輿論工具,它用通俗的語言,簡短的文字,呼吁民族救亡,攻擊清政府的媚外政策,啟發(fā)讀者的革命思想,在當時的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盵2]并且在許多回憶《浙江潮》編輯群的史料上,孫翼中都是排名于蔣百里之前。
關(guān)于《浙江潮》編輯人員的組成,筆者傾向于丁守和《辛亥革命時期期刊介紹》第一集關(guān)于《浙江潮》條目的說法:“編輯兼發(fā)行者有孫翼中、王嘉榘、蔣智由、蔣方震、馬君武等人,主要撰稿人,除了上述編輯兼發(fā)行者外,還有陳榥、陳威、何燏時、沈沂、魯迅等人。”[3](P269)這個解釋綜合了當時辦刊的實際運作情況,并將一些重要的作者也放入其中,體現(xiàn)出該期刊的重要歷史價值。從現(xiàn)在學者對它的判斷來看,蔣百里和許壽裳在一年的辦刊期內(nèi),發(fā)揮了比其他編輯人員更大的作用?!翱锒ㄆ谟陉帤v每月二十日發(fā)行。發(fā)刊近一年,共出十二期,迄今所見者凡十期。第一期發(fā)刊于一九○三年二月十七日。第十期發(fā)刊于同年十二月八日。共十冊。每冊六十余頁,約十八萬字,所載包括社說、論說、學術(shù)、大勢、時評、雜錄、文苑等門類。每冊卷首均有一副彩色地圖和浙江名人勝景插圖三、四頁??锩麨椤墩憬薄?,是用來‘作革命潮洶涌的象征’?!盵3](P269)
據(jù)《清季的革命團體》一書資料統(tǒng)計,現(xiàn)存《浙江潮》10期,共載重要論著約288篇次,其中鼓吹民族革命的有17篇,占5.9%;激發(fā)民族思想的有48篇,占16.7%;鼓吹民權(quán)思想的有10篇,占3.5%;介紹社會主義和社會黨的有11篇,占3.8%;報道學潮的有5篇,占1.7%;其他方面,如文藝及世界大勢的有197篇,占68.4%。[4](P18)《浙江潮》中有明顯激進或救亡思想的文章占到了31.8%,占總體內(nèi)容的三成。盡管其中有些筆法幼稚,有些提法有時代弱根性,但從中仍可看到留日學生的拳拳愛國之心。《浙江潮》在當時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清季的革命團體》即稱:“立憲派的報刊,若《清議報》、《新民叢報》等,均曾介紹革命思想,鼓吹革命,而成績較著者,則為革命派的刊物。此處以《譯書匯編》、《國民報》、《湖南游學譯編》、《湖北學術(shù)界》、《浙江潮》、《江蘇》等為例,說明當時革命刊物介紹西方革命思想及民族主義的概況。”[4](P13)
蔣夢麟對于《浙江潮》的作用及其運作,也有過相似的回憶:“浙籍學生在東京也出版了一個定名《浙江潮》的月刊。這個雜志因為攻擊清廷過于激烈,以致與若干類似的雜志同時被郵政當局禁止寄遞。……這些被禁的雜志仍舊不斷地從日本流入上海租界。因此上海就成為革命思想的交易所,同情革命的人以及營求厚利者再從上海把革命書刊走私到其他城市?!盵5](P70)不受政府實際控制的輿論傳播,是革命思想飛速傳播的重要推手,《浙江潮》編輯群的革命主張,得以快速傳播。
良好的個人情誼互動是《浙江潮》編輯群形成并產(chǎn)生強大戰(zhàn)斗力的又一重要動因。浙江人很重鄉(xiāng)誼,甚于其他省域,這從浙江近代人物錯綜復雜的相互聯(lián)系中可見一斑。如《浙江潮》編輯群中的“求是派”,蔣百里、孫翼中、許壽裳等均出自杭州求是書院。在辦刊過程中,魯迅多方支持許壽裳,魯迅最早的小說、譯文等多發(fā)表在《浙江潮》,這和他的紹興老鄉(xiāng)許壽裳密切相關(guān)。許壽裳主編《浙江潮》,邀請魯迅寫文章,魯迅發(fā)表了《斯巴達之魂》、《哀塵》、《說鉬》、《中國地質(zhì)略論》、《地底旅行》等多篇作品。1909年許壽裳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任教務長,旋即介紹魯迅到該校任教。這些良好的鄉(xiāng)誼關(guān)系,不僅在于人事的援引,即使在辦刊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1903年在思想史上是個特別的年份,留日學生思想在這年發(fā)生了集體“左”傾。這既和拒俄運動的社會形勢有關(guān),也與《浙江潮》等期刊的宣傳作用密切聯(lián)系。1903年元旦,留日學生舉行團拜會,駐日公使蔡鈞、留學生監(jiān)督汪大燮等官員出席了會議,馬君武、劉成禺等留學生登臺演說,歷數(shù)清政府的罪惡,疾呼推翻清朝統(tǒng)治。4月,俄國撕毀了中俄《東三省交收條約》,妄圖長期侵占東北,還提出七項無理要求,激起國人義憤。清政府對此事處置沒有達到令公眾滿意的效果。國內(nèi)學生及留日學生紛紛集會、游行、通電,表示反對,拒俄運動爆發(fā)。這些事件對于留日學生的影響,恰是溫和思想轉(zhuǎn)向激進的催化劑,學生心中的革命豪情激增。如果說以前革命念頭還停留在腦海里,運動爆發(fā)后,學生則毫不遮掩地在所辦刊物中予以體現(xiàn)。浙江籍人士在海外留學生不斷革命化的洪流中,表現(xiàn)非常奪目。從章太炎開始,浙籍人士的影響不斷擴大?!耙钅?,章先生在滬,又和同志公開講演革命,講稿輒在《蘇報》上發(fā)表,后來竟成了轟動全國的《蘇報》案。東京方面,雜志云起,《浙江潮》也出世了。命名之始,就起了兩派的爭執(zhí);溫和的一派主張用浙江同鄉(xiāng)會月刊之類,激烈的一派大加反對,主張用這個名稱,來作革命潮洶涌的象征。起初由孫江東,蔣百里二人主編。百里撰《發(fā)刊詞》,有云:‘忍將冷眼,睹亡國于生前,剩有雄魄,發(fā)大聲于海上?!盵6](P18)說明《浙江潮》正是在學生思想轉(zhuǎn)向革命的進程中應運而生。拒俄運動對于《浙江潮》編輯群的影響是巨大的,這從他們所編輯文章前后期的不同風格中可以看出。
拒俄運動發(fā)生后,受革命思潮影響,《浙江潮》在辦刊的指導方針上反清意識日趨強硬,這在它的文章編排上有明顯體現(xiàn)?!墩憬薄返?期刊載了明末抗清領(lǐng)袖張煌言的遺像、部分詩詞,刊載的禹陵、禹廟、岳墳照片,更具有追蹤溯源的漢民族主義思想的潛意識。在第8、9期連續(xù)發(fā)表了蔣百里的《近時二大學說之評論》,指名批判了梁啟超的《新民說》和君主立憲論,表明《浙江潮》編輯群在整體上逐漸與改良派思潮涇渭分明。蔣百里認為中國之亡“其罪萬不能不歸之于政府”,而梁啟超不追究政府的罪惡,卻斤斤計較民智的落后,是倒果為因。并斷言,“官吏非不肖政府非腐敗,夫然后群俗乃可以改良”。[7](P521)正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引下,《浙江潮》中后期的辦刊特點與前期相比,更顯現(xiàn)革命的激烈一面?!霸?903年改良派與革命派對立的兩軍中,《浙江潮》明顯地傾向于革命派一方。刊物的編輯和作者從救國救民的愛國主義立場出發(fā),在認清了清朝政府反動的賣國的本質(zhì)之后,進而得出了以暴力的手段推翻清王朝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結(jié)論。為了論證民族民主革命的合理性和正義性,他們從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革命武庫中取來了民族主義和自由民權(quán)學說,提出了建立民族的國家的主張,認為這是最符合中國國情的行之有效的救國之道,他們始終堅信自己這一主張的正確,并決心為實現(xiàn)它作出最大的努力?!盵3](P286-287)
在喚起革命方面,民族主義是一面上好的旗幟,但也常易走向極致。由于年齡閱歷的原因,《浙江潮》編輯群在看待社會問題時,有過多的激進言語,常把學生自己放在一個“世人皆醉唯我獨醒”的位置。他們認為“上等社會”(統(tǒng)治階級)已腐敗無能,是革命的對象;而“下等社會”(普通民眾)愚昧無知,只可“使知之,不可使由之”;所以“今日之責任,斷不能不歸于留學生”,只有掌握最新知識的留學生,才能夠“挾其學、挾其智、挾其才、挾其手段以救中國”。[8]這是近代中國以來,在學生身上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自己打扮成了真理的化身,而將其余放置于審判臺的席位。同時,他們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原因及性質(zhì),理解不夠清晰,僅僅認為是“地不加闊,而人口日繁”,“不得不出而殖民于新地”[9]的緣故。并且具有一種“未有民德卑民力弱民智塞而國能自存”[9]的悲天憫人的情懷?!墩憬薄返木庉媯円援敃r流行的進化論學說為依據(jù),認為民族的國家建立之后,“內(nèi)力既充則膨脹于外”[10]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在如何應對帝國主義的欺凌問題上,他們主張從大國的強盛興衰中借鑒經(jīng)驗,學習國外先進的國家理念,認為救亡的最本質(zhì)在于民族建國,“凡同種之人,務獨立自治聯(lián)合統(tǒng)一,以組織一完全之國家也”[9]。
在拒俄運動中,留學界愛國熱情的如火如荼也進一步催生了學生的革命化情緒。周樹人的第一部小說《斯巴達之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作并發(fā)表在《浙江潮》第5期和第9期。同為編輯群成員的許壽裳,對此印象頗深:“這時我和魯迅已經(jīng)頗熟,我覺得他感到孤寂,其實我自己也是孤寂的。剛剛為了接編《浙江潮》,我便向他拉稿。他一口答應,隔了一天便繳來一篇——《斯巴達之魂》?!盵6](P20)積極愿意投身革命宣傳的人,卻總是有一種思想上的孤寂之感。
《浙江潮》編輯群在革命化的同時,它也在不斷分化,其中最明顯的就是蔣智由。后人對蔣智由的回憶,頗有些“非我一途、其心必壞”的論調(diào)?!斑@個蔣智由,曾參加光復會,甚至一度把‘智由’寫作‘自由’,以示激烈,實乃一投機分子。……他是以著述頗富的文名、光復會會員的頭銜而混跡《浙江潮》的?!盵11](P221-222)蔣智由與其子蔣尊簋同赴日本留學,曾一時傳為佳話。
革命與改良,同為當時的社會思潮。在無法檢驗正確與否的情況下,事實上,按照思想認識排隊,是思潮裹挾中的人的基本判斷。在革命與改良爭辯如火如荼的癸卯年,編輯群的主要成員的思想發(fā)生了分道揚鑣性的變化?!皳?jù)許壽裳回憶,他常和魯迅同訪蔣智由,不久即停止往訪,原因是魯迅以銳利的觀察,洞悉了蔣智由的思想傾向。許壽裳記述說:‘有一次,蔣氏談到服裝問題,說滿清的紅纓帽有威儀,而指他自己的西式禮帽則無威儀。……辭出之后,魯迅便在路上說:觀云的思想變了。我點點頭。我們此后也不再去。果然,不久便知道他和梁啟超組織政聞社,主張君主立憲了。于是魯迅便給他一個綽號——無威儀。’”[6](P17)周樹人似乎有喜歡給人起綽號的習慣,這也是他樹敵甚多的一個原因。
《浙江潮》是個思想表達的大載體,各種思想在上面都有所展示。蔣智由在《浙江潮》上曾發(fā)表詩作《送匋耳山人歸國詩》,其中有“敢云吾發(fā)短,要使此心存”之句。周圍那些思想上傾向革命的同學就感覺到不滿,認為其有以“此心”酬革命的意味。“至1907年徐錫麟刺殺安徽巡撫恩銘案發(fā)生,徐被殺害,紹興籍的留學生開會討論對徐案的看法。這時,蔣觀云已與梁啟超組織政聞社,已暴露了他的君主立憲派面目。周遐壽《魯迅的故家》記載,蔣在會上說:豬被殺也要叫幾聲。這無異說明,君主立憲派把革命者看作只會在被殺時叫幾聲的豬。魯迅大為憤怒,于是仿作打油詩云:‘敢云豬叫響,要使狗心存?!睂嶋H上,當改良與革命劃清界限之后,路線之見中也不可避免地夾雜意氣之爭。
平心而論,是否認同革命不是一個人性格優(yōu)劣的表現(xiàn),《浙江潮》編輯群的分化有它的自然規(guī)律。受閱歷、學識、性格及個人內(nèi)在的價值判斷等影響,清末一批讀書人傾向改良,他們認為漸進改良更符合中國國情。從北洋時期中央權(quán)威喪失導致軍閥四起的局面可知,這些改良派的思考有它的現(xiàn)實合理性成分。
《浙江潮》編輯群革命性特點還在于,它以科學啟蒙為基礎(chǔ),并具國際視野。在諸多“論說”和“學術(shù)”欄目,介紹了大量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知識,特別是《氣體說》、《說鉬》等當時最新的自然科學知識,極具啟蒙性,是它的文本革命同以往不一樣的地方,正如田正平所說,是救亡和啟蒙的二重奏。[12]同時,《浙江潮》編輯群能夠較為準確地認識當時的國際形勢,編發(fā)了大量的涉外文章、評論,從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編輯群的世界認知。“1903年度最受關(guān)注的國家是俄國。對于帝國主義及民族性的認識、對于歐美強國走上發(fā)達道路的研究、對于日俄虎視中國滿洲的警惕、對于印度亡國原因的反思以及基于世界認知基礎(chǔ)上的國民性批判,共同構(gòu)成了1903年青年學生世界認知的基本框架。同時,青年學生對于世界大國關(guān)系以及列強對華交往實質(zhì),也有較為準確的判斷?!盵13]這些都大為增強了刊物的國際性。
在留日學生中,學生團體組織甚多,革命的思想容易積聚?!扒宄┢冢袊羧諏W生中間有個叫勵志會的組織,會員有范源濂、蔡鍔、曹汝霖、章宗祥等人。在這個團體的基礎(chǔ)上,1902年,建立了清國留學生會館(又稱中國留學生會館)。館址在東京神田區(qū)駿河臺鈴木町十八番地?!盵14](P279)《浙江潮》、《江蘇》、《湖北學術(shù)界》等當時影響很大的刊物,就是以此作為刊物的發(fā)行地。刊物的發(fā)行地是一個兼有多種功能的場所?!梆^是兩層樓房,樓房之外,還單獨有一間作傳達室的小房,管收發(fā),兼售會館出版的書刊。會館是留學生的會議場所,講演場所,日語教室,俱樂部,也是編譯出版的據(jù)點??棺h限制留學生入成城學校和反對‘清國留學生取締規(guī)程’的決定,都是在這里討論決定的。會館定有招待規(guī)則,凡留學生渡日前與會館取得聯(lián)系,會館就分別在神戶、橫濱、新橋等處派專人迎送,代購車船票,安置食宿。”[14](P280)留學生會館不僅是各種革命期刊的發(fā)源地,而且還是一個出版中心、聯(lián)絡(luò)中心。在會館中,革命情緒不斷醞釀,留日學生以此為基地,積極參與國內(nèi)一系列重要的運動,這也引起了清朝政府的不滿。
留學生的學習活動具有很強的目的性,這與清政府對于留日學生的學習期望有關(guān)。1905年2月23日,朝廷駐日大使楊樞奏請朝廷,要求留日學生學習外國法政之學,用于修改法律,收回治外法權(quán),服務于外交。“邇者學務大臣暨各省督撫,陸續(xù)選派學生來東就學,綜計人數(shù)已逾三千,然其中習普通科者居多,習法政專門者尚少。……查日本從前法律與中國同,而與歐美異,故通商各國,亦向日本索有治外法權(quán)。迨日本頒布憲法之后,通商各國,方允將條約更正。可見修改法律,乃今日切要之圖?,F(xiàn)在中國惟有將法律修改,庶可查照近年中英通商條約第十二款中日通商條約第十一款內(nèi)所載,與各國公議,將治外法權(quán)一律收回,不受外人挾制。”[15](P5268)從這里可以看出,政府要求學生學習法政之學的用心,在于外交上能夠收回治外法權(quán),有強烈的救世色彩。
在《浙江潮》編輯群中,主要人員的走向也發(fā)生了變化。他們同樣以留學生的身份,在之后的歷史發(fā)展中,有著不同的人生軌跡?!墩憬薄返闹饕庉嬇c撰稿人蔣百里1904年入學,1906年留學德國,1912年任校長,1937年出版《國防論》,成為近代中國杰出的軍事理論家。然終其一生,帶兵較少,成為文本革命的典范。1905年1月成立的光復會東京分部,編輯群重要成員王嘉榘為負責人,入會的浙江留日學生蔣尊簋、孫翼中、董鴻祎、許壽裳等人,除蔣尊簋以外,都是編輯群的主要成員,相較于蔣百里思想的革命,一些人更醉心于暴力革命。編輯群中的許壽裳主要從事教育工作,曾任江西省教育廳廳長、教育部編審、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校長、臺灣大學國文系主任等職,歷任北京大學、成都華西大學、西北聯(lián)大等校教授。
縱觀《浙江潮》編輯群的歷史走向,他們以國家利益為己任,是近代留日學生的代表。所經(jīng)歷者坎坷,然大多走向了革命一途,于國家、民族均有一定建樹。以《浙江潮》為標志的留日學生所掀起的文本革命,在歷史上掀起巨大波瀾,不僅直接促成了這批學生思想上逐漸革命,同時傳播了革命思潮,對于辛亥革命所需要的革命輿論導向的形成,起到了吹鼓手的作用。留日學生創(chuàng)辦的這些刊物,革命性各有千秋,《江蘇》的語言革命性最尖銳,《湖北學生界》注重喚起國民意識,《浙江潮》的革命性則深深烙有浙江人內(nèi)在堅忍的地域特質(zhì)。近代留日學生刊物廣為流傳后,由學生而文本革命、行為革命成為近代革命的一大潮流,在其后的五四運動及歷次不斷革命中都可窺見身影。追根溯源,《浙江潮》等留日學生刊物革命思想傳播所散發(fā)出來的歷史意義值得學界關(guān)注。
[1]詹文元.浙江早期報業(yè)史訪輯[M].杭州:浙江省新聞出版局(內(nèi)部印刷),1995.
[2]姚一鳴.網(wǎng)拍《杭州白話報》[N].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2010-12-02.
[3]丁守和,丘權(quán)政.辛亥革命時期期刊介紹:第一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張玉法.清季的革命團體[M].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
[5]蔣夢麟.西潮與新潮——蔣夢麟回憶錄[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
[6]許壽裳.《浙江潮》撰文[A].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許壽裳回憶魯迅全編[C].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7]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一卷(下)[C].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60.
[8]飛生.國魂篇(續(xù))[J].浙江潮,1903,(3).
[9]飛生.國魂篇[J].浙江潮,1903,(1).
[10]大陸之民.最近三世紀大勢變遷史[J].浙江潮,1903,(6).
[11]王若海,文景迅.魯迅與《浙江潮》[A].魯迅生平史料匯編:第二輯[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12]田正平.救亡與啟蒙的二重奏——以留日學生刊物《浙江潮》為個案的考察[J].教育研究,2005,(11).
[13]劉訓華.1903年浙江學生對世界局勢的歷史判斷——以《浙江潮》為中心的文本闡釋[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1).
[14]馬力.與魯迅在日本有關(guān)的地方[A].魯迅生平史料匯編:第二輯[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15]朱壽朋,張靜廬,等.光緒朝東華錄[M].北京:中華書局,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