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元 趙光懷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復興之路》展覽之后,首次提出要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新中國的“中國夢”。[1]此后,他多次對“中國夢”作出更具體、深入、全面的闡述,提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2]2013年,“中國夢”作為國家戰(zhàn)略層面的語詞概念,在全球范圍內(nèi)迅速傳播,并成為2013年十大流行語之首。①
與此同時,不同領域的學者也紛紛從政治學、社會學、文化學等研究視野對其內(nèi)涵本質(zhì)、文化功能、實現(xiàn)途徑、社會意義及世界影響等方面進行研討。在筆者看來,“中國夢”作為一個特定的文化符號,它在構建中國政治、哲學、文化等意識形態(tài)話語體系的過程中,既展現(xiàn)出宏大敘事層面的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戰(zhàn)略意義,又在平民敘事的語境中傳達出民生幸福、愿望成真的現(xiàn)實追求;在宏大敘事與平民敘事兩種不同話語序列生成和全民傳播的過程中,既總體上展現(xiàn)出積極向上的契合精神,也不可避免地在局部呈現(xiàn)出消極背反的聲音。因此,將“中國夢”的話語構建放到傳播學、社會學的視域下進行梳理、判斷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為“中國夢”的傳播和實現(xiàn)提供有益的理論支持。
所謂“宏大敘事”,是指以其宏大的建制表現(xiàn)宏大的歷史、現(xiàn)實內(nèi)容,是一種追求完整性和目的性的敘述方式[3]。一般來說,處于某種特有文化背景下的宏大敘事話語,總有某種一貫的主題敘事,且常常與特定時代的意識形態(tài)聯(lián)系在一起,體現(xiàn)出總體性、宏觀性、共識性、普遍性等獨特的外在特征和精神內(nèi)涵。由此而論,“中國夢”的提出完全符合宏大敘事的表征功能和審美內(nèi)涵。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對于家國合一理念的傳承熔鑄了特有的宏大敘事思維方式,再加上近代歷史的風云變幻以及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主觀需求等構成了“中國夢”生成的內(nèi)在動因和邏輯基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它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因為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1]而作為一個國家的集體夢想正是對其自身生存意義、生存方式的宏大敘事和構想,體現(xiàn)著一定時空下,這個國家特有的文明體系或文明模式。任何一個文明國家都有自己獨特蘊含而又向外發(fā)散的話語體系,話語體系不僅是話語權的展現(xiàn)載體,更是國家形象、實力和發(fā)展道路的折射與縮影。從其理論生成的文化土壤而言,“中國夢”最為根本上的獨特性恰恰在于中國的社會主義屬性,中國的現(xiàn)代化道路選擇了中國共產(chǎn)黨作為這一歷史任務的領導者,并且將共同富裕作為中國發(fā)展道路的目標取向,社會主義的目標和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始終是中華民族復興之夢的底色和根本出發(fā)點。這顯然與“美國夢”、“歐洲夢”的出發(fā)點不同?!懊绹鴫簟钡臄⑹略捳Z從“個人夢”視角展開,它是建立在個人成功與財富基礎上的個人夢想,它強調(diào)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實用主義、征服主義,在邏輯判斷上,它永遠只能是“某些人”的夢而不可能是“所有人”共同的夢,它在追求個體成功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失衡,是一種無法讓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所有人普遍享有的夢想。“歐洲夢”更加關注的是個人的生活質(zhì)量與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相互依存關系,它在宏大政治話語體系構建的背后,捍衛(wèi)的是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完整的生活體系,其宏大敘事的聲音是一種“在場的缺席”,“個人敘事”才是真正的主體。而“中國夢”無論從邏輯出發(fā)點,還是終極目標的追求,無時不在體現(xiàn)著國家富強、民族復興這一宏大敘事的話語本色。
“中國夢”的提出是在延續(xù)民族文化傳統(tǒng)過程中完成了歷史文明與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融合。任何一種宏大敘事都是一種歷史性深化結構,這種敘事結構往往呈現(xiàn)連續(xù)性、承繼性而避免斷層性。傳統(tǒng)中國社會形成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憂以天下,樂以天下”的話語精神始終在形塑著中國人的理想底色,并成為“中國夢”話語體系構建的基礎精神內(nèi)涵。因此,在主題性、目的性、連貫性和統(tǒng)一性等層面,“中國夢”都體現(xiàn)出與宏大歷史敘事相吻合的審美特質(zhì)。正如研究者所說:“中國夢是中國人的民族集體記憶和中國歷史、特別是近代苦難史和民族解放史的集中表述,是全體人民當下生存實踐、生活現(xiàn)實、發(fā)展狀況和社會變革的生動寫照,是中國發(fā)展目標、民族共識和中國道路的新規(guī)劃藍圖,體現(xiàn)了中國政治、中國哲學、中國文化、中國社會的當代關切。中國夢不僅是中國文化精神、哲學基礎和理想色彩的集中展現(xiàn),也是中國思想、中國精神、中國智慧的高度凝練的形象化展現(xiàn),具有多元匯一的豐富內(nèi)涵和鮮明的實踐特征?!盵4]由此而論,“中國夢”話語構建是中華民族多年來集體的記憶,是整個國人凝聚的共識,在其歷史結構特質(zhì)上彰顯著宏大敘事話語的特色。
任何宏大敘事話語的提出和傳播總是與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及政治家對于這種規(guī)律的探索、認識緊密相連,一個具有強烈政治文化色彩的話語體系構建,總是隱含著使某種世界觀普世化、權威化、合法化的本質(zhì)要求。新一屆中央領導人代表中華民族提出了“中國夢”的概念,她是我們國家、民族文化中宏大敘事最有影響力、滲透力、號召力和凝聚力的代言人。十八大后,“中國夢”一詞之所以迅速進入官方語匯,成為新的歷史時期的國家戰(zhàn)略概念和核心性施政理念,正是在于這一詞匯作為一個時期中華民族發(fā)展歷史性和戰(zhàn)略性的文化符號,它具有權威性、全民性和普世性的責任擔當和價值追求,從而被迅速廣泛用于國內(nèi)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與民生建設等各個領域,形成全民傳播的大好局勢。在國際舞臺上,“中國夢”又是我們國家、民族在當今世界系統(tǒng)中的自我身份構建和確立話語權的表征。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增強在國際上的話語權。”“中國夢”話語體系的構建和提出符合我們國家新的話語體系建設的需求,是我們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確立話語權的行動和最好注腳。因為在當今經(jīng)濟全球化的時代,誰的話語體系更具道義感召力和思想穿透力,誰就擁有國際話語權。
作為一個充滿時代氣息的話語符號,“中國夢”既是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美好愿景,同時也是全民行動、共同奮斗的行為目標。如何科學建構“中國夢”話語體系,使其根植于社會民意,直面社會現(xiàn)實,承載文化傳統(tǒng),突破發(fā)展瓶頸,是“中國夢”提出之后必須面臨和解決的問題。
作為宏大敘事的“中國夢”在現(xiàn)實語境下進行弘揚、傳播,她很難避免被抽象化、理論化,甚至帶有政治化的特征。然而就接受者的社會民眾而言,廣大公眾不僅僅要將“中國夢”作為國家和民族的宏大理想看待,在現(xiàn)實空間和各種不同場域中,作為符號和概念的“中國夢”也常常要求具象化、通俗化、故事化、生活化,才能在符號的編碼、解碼和再編碼的過程中體現(xiàn)其最為本質(zhì)最為豐富的精神內(nèi)涵?!爸袊鴫簟敝挥性谥哺谄矫裨捳Z敘事策略的構建和傳播的文化境遇中,她才遮蔽其抽象化的理念、說教化的吁求,在一個個生動具體的“個體夢”的追逐中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換句話說,只有將代表民族、國家的“中國夢”這一文化符號轉(zhuǎn)化成十三億個社會主體的“中國夢”現(xiàn)實,“中國夢”旨歸才能形成全社會的共識和普遍價值,才能體現(xiàn)其意義共享和全民傳播的美好愿景。這就需要平民敘事的話語構建來完成對“中國夢”的解讀、接受和傳播。因此,在平民化敘事的文化語境中,“中國夢”話語體系的構建呈現(xiàn)出如下的敘事傳播策略。
作為夢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會憑空實現(xiàn),必須依賴于一定主體——國家、社會、個人的擔當。從宏大敘事的角度而論,中國夢的話語主體是國家、社會;從平民敘事的角度而論,“宏大敘事”的“中國夢”也是“具體而微”的個人夢,最終由一個個鮮活生動的個體夢想?yún)R聚而成。換句話說,“中國夢”在現(xiàn)實空間和不同場域中是具象的,會被社會大眾賦予不同的意義,形成公眾各自不同的理解和闡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边@是一種積小我而成大我的敘事邏輯。在這樣一種敘事邏輯的轉(zhuǎn)換過程中,作為社會公民的個體成為實現(xiàn)和踐行“中國夢”最直接的話語敘事主體,個體的夢想成為國家夢想具體而微、最接地氣的現(xiàn)實載體。當夢想主體由國家社會轉(zhuǎn)換成社會個體時,也就意味著實現(xiàn)夢想的話語權交給了由十三億人民組成的社會公眾,從而完成了從宏大敘事到平民敘事的話語權傳遞,當每個國民的夢想敘事匯聚成大氣磅礴的中國夢敘事之時,其結局必將是國家和人民個體話語權的雙贏。
從“中國夢”的基本構成來看,她包含著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民生等眾多維度,因此對“中國夢”話語的構建、闡釋就可以從多個維度中展開,人們既可以高屋建瓴地從政治、文化等視角解讀“中國夢”的意識形態(tài)訴求,也可以從社會、民生的角度關注平民的“中國夢”。此外,從社會公眾解碼、編碼“中國夢”的路徑來看,人們可以文學敘事、圖片敘事、實物敘事,也可以音樂敘事、舞蹈敘事、影像敘事等。如詩歌《中國夢》、《詩畫中國夢》,歌曲《中國夢》,影視作品《我的中國夢》、《東方中國夢》等,都成為弘揚和傳遞“中國夢”的有效路徑,真可謂“條條道路通羅馬”。2013年4月到11月,中央電視臺通過中國網(wǎng)絡電視臺、央視新聞官方微博微信、復興論壇等渠道,面向全球征集視頻、音頻、文字、圖片,邀請觀眾通過拍DV和手機視頻、發(fā)留言、寫文章、拍照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國家富強夢”、“民族振興夢”和“幸福生活夢”,用樸素的畫面、語言,分享追夢故事,暢談圓夢歷程,幾乎讓“中國夢”的敘事路徑得以完整立體的覆蓋。敘事視角的多元化還表現(xiàn)在敘事主體的多元性。在平民化敘事語境下的“中國夢”解讀、構建和傳播中,其敘事主體既可以是工、商、士、農(nóng)不同領域、不同行業(yè)、不同身份的人,也可以是從兒童到老年、從男性到女性不同年齡、性別的人,在個體性敘事主體視角下的“中國夢”構建和解讀呈現(xiàn)出最為鮮活、最為真實、最為形象的“中國夢”。
說概念不如講故事,越復雜問題的答案其實越應該簡單平實、生動形象。在西方敘事學理論中,敘事模式往往是指在敘事作品中用于創(chuàng)造出一個故事傳達者形象的一套技巧和文字手段。在今天媒體競爭如此激烈的時代,好的敘述方式能夠在最短時間內(nèi)抓住接受者的注意力,用平實的語言講自己的故事遠比照本宣科宣講高深理論要更加務實、有效。要想讓“中國夢”的弘揚和傳播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達到最好的效果,故事化敘事是實現(xiàn)概念從抽象到具象、從理論到現(xiàn)實的最佳轉(zhuǎn)譯方式。在“中國夢”理論傳播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率先打破傳統(tǒng)的家國敘事、權力話語的政治敘事模式,選擇獨特的“習式故事”的講述方式,贏得了國內(nèi)外一致的贊譽和好評。②在“習式故事”敘事模式的引領下,故事化的敘事模式正在成為“中國夢”話語構建的主要載體。被譽為“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的“感動中國”人物事跡,各類弘揚主旋律的影視作品、文學著作、公益廣告,各種“最美”人物的系列報道……無一不是用形象、具體、生動的故事詮釋著平民視野下“中國夢”的深刻內(nèi)涵和精神家園。
當“中國夢”成為2013年最熱門的話語概念時,圍繞這一文化現(xiàn)象的弘揚和傳播,就一直在宏大敘事與平民敘事兩種不同話語序列的生成和交織中進行著,這既有作為社會個體對民族、國家話語系統(tǒng)中的“中國夢”的觀念認同與意義分享,也有將“中國夢”作為符號具象化為個體“理想夢”的全民傳播。
顯然,宏大敘事與平民敘事的契合是“中國夢”全民傳播過程中的主流走向。代表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中國夢”因其嚴肅性、規(guī)范性、權威性、宏大性的敘事特征,在其精神內(nèi)涵的解讀、弘揚和傳播過程中,既需要代表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官方宣講,專家學者闡釋,更需要社會民間大眾群體的主動接受、踐行和傳播。而如何完成“國家敘事”向“個人修辭”的轉(zhuǎn)換就成為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從目前發(fā)展的整體趨向來看,“中國夢”傳播較好地完成了宏大敘事與平民敘事的契合。早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這一偉大夢想時就特別強調(diào):“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xiàn),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從其話語構建的邏輯起點上就為宏大敘事與平民敘事搭建了堅實的話語平臺和話語土壤。只有在每一個社會民眾的夢想實現(xiàn)的基礎上,才能在更大范圍內(nèi)凝聚起全社會“中國夢”共識、豐富“中國夢”內(nèi)涵,匯聚成實現(xiàn)“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其次,作為“中國夢”傳播主要渠道和載體的大眾傳媒在其話語敘事和構建的過程中,也較好地完成了宏大敘事向平民敘事的轉(zhuǎn)換。大眾傳媒不僅將抽象性、理論性、意識形態(tài)性濃厚的政治話語“中國夢”成功地進行了文化符號的解碼,更是在意義傳遞和再生的過程中完成對“中國夢”形象化、故事化、通俗化、藝術化的再編碼。平民敘事為“中國夢”全民性的傳播和接受提供了立體化的傳播路徑的同時,也讓“中國夢”在具象化的世界里讓意義的生成和共享具備了無限可能性。十八大以后,主流媒體、大眾媒體在“中國夢”話語構建和傳播活動中,以不同的形式嘗試進行宏大敘事平民化的傳播,在看似不經(jīng)意之間就完成了“國家敘事”與“個人修辭”之間的轉(zhuǎn)換和融合。作為這一傳播鏈條的接受者和最后完成者的全民大眾也越來越多的采取視頻、音頻、文字、圖片等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國家富強夢”、“民族振興夢”和“幸福生活夢”,由中國夢的被動接受者自覺轉(zhuǎn)變?yōu)橹袊鴫舻闹鲃觽鞑フ?、詮釋者、踐行者和受益者。
我們也應當意識到,在“中國夢”話語構建和全民傳播過程中,宏大敘事與平民敘事有時也會出現(xiàn)“背反現(xiàn)象”。所謂背反,就是指對同一個對象或問題所形成的兩種理論或?qū)W說雖然各自成立卻相互矛盾的現(xiàn)象。在“中國夢”話語構建和全民傳播過程中,宏大敘事是“中國夢”內(nèi)涵表征的政治理論基礎,平民敘事是“中國夢”符號解碼的傳播策略,兩者應當是相得益彰,緊密契合的??僧攦煞N敘事話語形態(tài)出現(xiàn)在不同的文化場域和傳播路徑中時,有時就會出現(xiàn)背反現(xiàn)象。這主要表現(xiàn)為:一是過于強化“中國夢”的宏大敘事特性,刻意放大主題意識、政治內(nèi)涵、終極追求,讓“中國夢”成為抽象的概念、高高在上的政治口號和空洞的宣傳標語,從而曲高和寡,難接地氣。更有甚者把“中國夢”曲解誤讀為“中國的夢”而不是“中國人的夢”,是“國家夢”、“民族夢”而不是“個人夢”、“民眾的夢”,從而割裂了國家、民族和社會個體三位一體的整體形態(tài)。二是片面追求平民化的敘事語境,將代表整體文化形態(tài)的“中國夢”割裂成碎片化的“個人夢”,代表13億中國人共同夢想的“中國夢”被替換為13億個社會個體的“個人夢想”。更有甚者把“中國夢”當成“標簽”到處生搬硬套,如學者所說“地方宣傳庸俗化:開口閉口動輒是夢”[5],不經(jīng)意間在概念或口號林立中模糊了原有政治理念的內(nèi)涵。還有把“中國夢”做成企業(yè)招牌的商業(yè)廣告標語、欄目標題等,“中國夢,×××”的模式成為賺取眼球或攫取利潤的噱頭;把“中國夢”演繹為個人生活中的物質(zhì)感官追求,讓“中國夢”變得低俗而又媚俗等等。如此一來,代表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和民生幸福的“中國夢”就被徹底的碎片化、平面化、娛樂化、商業(yè)化甚至庸俗化、泛濫化了。
面對上述尷尬,如何解決好宏大敘事與平民敘事的節(jié)點問題,使其形成合力,就成為“中國夢”話語體系構建和全民傳播的關鍵。首先,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夢”是一個極具時代特征的政治話語符號,其內(nèi)涵明確、主題突出、目標清晰,在其話語體系的構建和傳播過程中,應當注意對其內(nèi)涵的全面、深入、準確、科學的解讀,避免傳統(tǒng)政治文化傳播的機械、僵化和人為地抽象化、理論化,更應當杜絕曲解誤讀的現(xiàn)象發(fā)生。在符號解碼過程中,要將宏大敘事話語機制有效地轉(zhuǎn)化為被社會大眾認知和接受的平民敘事話語機制,完成“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統(tǒng)一,超越話語鴻溝造成的阻隔效應,最終形成“中國夢”的全民認知、全民接受、全民傳播和全民共建,這既是“中國夢”全民傳播的策略問題,也是“中國夢”全民傳播的內(nèi)在要求。其次,在其平民化敘事傳播過程中,我們應當避免因過度平面化的解讀而遮蔽其宏大的敘事主題,因強調(diào)通俗化的敘事傳播策略而消解其政治本位價值。要對宣傳機構、文化市場形成一定的監(jiān)管機制和措施,堅決杜絕以偏概全、偷梁換柱、粗制濫造、主管隨意現(xiàn)象發(fā)生,避免讓其意義的生成和共享出現(xiàn)本義的消解和偏離,造成概念使用的泛化和濫化,進而影響了社會公眾的價值判斷。在宏大敘事和平民敘事兩種不同話語構建的序列中,只有將兩種話語構建整合起來,才能形成全社會的意義共享和全民傳播。
注釋:
①2013年12月18日,《咬文嚼字》編輯部發(fā)布了2013年度十大流行語,“中國夢”位居榜首,參見《新京報》2013年12月19日版。
②例如,在俄羅斯,習主席用俄羅斯別斯蘭人質(zhì)事件和中國汶川地震后中俄互動的具體故事,生動形象地闡釋了中俄兩國友誼及今后合作的必要性;在坦桑尼亞,他用在該國熱播的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和中國年輕情侶在坦桑尼亞蜜月旅行的故事,用最為直接的方式詮釋了兩國的友誼。
[1]承前啟后 繼往開來 繼續(xù)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N].人民日報,2012-11-30.
[2]習近平.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A].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文件選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3.
[3]邵燕君.宏大敘事解體后如何進行宏大的敘事?——今年長篇創(chuàng)作的史詩化及其追求[J].南方文壇,2006,(6).
[4]金元浦.“中國夢”的文化源流與時代內(nèi)涵[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3,(7).
[5]辛忠.地方宣傳庸俗化:開口閉口動輒中國夢[N].學習時報,2013-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