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薇
(四川理工學院,四川 自貢 643000)
文化審美視角下的太極拳美學思想與文化內涵
戴 薇
(四川理工學院,四川 自貢 643000)
通過對太極拳的美學思想特征、形式以及文化內涵等不同側面的研究,探討了太極拳從名稱、結構、造型、姿勢等不同角度體現的美學要素,通過太極拳的動中求靜之美、陰柔之美、曲線之美等美學形式認識其美學思想以及在其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的文化內涵。
太極拳;美學思想;審美意識;文化內涵
太極拳是我國一項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成型于明末清初,具有悠久的歷史,在其歷史進程中,深受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它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孕育、產生和發(fā)展,它玄奧、至深、奇妙,講究“陰陽”與“虛實”,在形式上呈現出“開與合”、“虛與實”、“柔與剛”和“慢與快”等特點,同時還集哲學、美學、藝術以及醫(yī)學等于一身,極具文化內涵與美學思想,能給人美的享受。論文從文化審美視角出發(fā),重點探討分析太極拳所體現的美學思想,以及太極拳的文化內涵,強調注重發(fā)展太極拳運動的同時,更應該加深對太極拳內涵的認識與了解,弘揚和傳承太極拳文化。
太極拳的美學要素包括名稱、結構、造型、動作姿勢與協(xié)調等,結合美學、舞蹈、音樂等美學成分,表現出太極拳美的特點,給人賞心悅目的美感享受。
1.1名稱美太極拳在名稱上具有一定的特色,形象生動的根據動作概括出逼真貼切,名副其實又具有詩意的名稱,讓人從獨特的名稱就能聯想到太極拳的動作招式,突出美學意境。如太極拳中抱虎歸山、海底針、白鶴亮翅、彎弓射虎等動作招式,單是富有詩意的名稱就能讓人浮想聯翩、陶醉神往。
1.2結構美太極拳在動作套路的編排上,十分講究結構,包涵著濃重的審美理想。在結構上,太極拳具有完整性,它的每個動作間的銜接以及收勢等都需要在結構上精心思考、推敲,形成完整流暢的動作;其次是在結構編排上無論迂回還是轉折,甚至往返穿插等,都必須遵循技擊規(guī)律,從太極拳表現的虛實、開合、柔剛、快慢等特點上,來突顯太極拳的結構美。
1.3造型美太極拳造型之美包括動態(tài)造型與靜態(tài)造型兩種,從時間與空間的運動上展現出連綿不斷的畫面。太極拳的造型無論動態(tài)還是靜態(tài)都來源于生活中的形象,通過人體點、線、面的組合與轉變,將其整合聯系起來,就出現了連貫的動態(tài)造型畫面,散發(fā)出迷人的太極拳造型魅力,給人以美的享受。
1.4動作姿態(tài)美太極拳講究動作舒展大方,姿勢優(yōu)美,其動靜作勢,純樸自然,運化靈活,循環(huán)無端[2]。主要表現在太極拳動作各處皆呈圓弧,且氣沉丹田、虛靈頂勁、沉肩墜肘、運柔成剛、開胯屈膝,使得動作姿勢綿綿不斷、勢勢相連,呈現出另一番陰柔之美。太極拳恰當的運用了周敦頤《太極圖說》的理論,把拳術中“粗俗”的動變?yōu)椤叭逖拧钡膭?很講究、很美。
1.5協(xié)調和諧美太極拳奉行“身心合一”、形神兼修的原則[3],推崇和諧精神,強調全身動作的協(xié)調和諧美,追求自然的身心合一,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存,要求在動作過程中,四肢百骸都要協(xié)調動作,上下相隨,連貫協(xié)調,一氣呵成。例如太極拳中“云手”這一動作,在比劃中腰背轉動的同時帶動兩臂劃弧,且兩掌還要配合手臂動作內外翻轉,用雙腿支撐身體的左右轉動與旋轉,兩眼注視雙手的交換,頭部也要自然扭轉,充分調動了身體百骸緊密配合,處處牽連,極具協(xié)調之美,讓人感覺完美且舒適。
2.1太極拳動中求靜之美太極拳注重內靜外動,追求身心合一、修身養(yǎng)性、動靜結合、崇尚和諧[4],以此來達到養(yǎng)身的目的,要求練拳要松靜,集中精神,感受“靜中觸動動猶靜”的動靜原則。這樣能夠有效的讓身體進入松弛狀態(tài),抑制精神狀態(tài),舒松身體百骸,減少生理負擔壓力,讓人獲得身體與心理的雙重平衡。我國古代在藝術上,多用“靜”來評價美,例如在《樂記》中記載“樂以中出,故靜?!蓖豸酥f:“爭先非吾事,靜照在忘求?!睂ⅰ办o照”視為審美和藝術的最初起點。歐陽修用“閑和寧靜”作藝術人格的特征。莊子在解釋“靜”時,采用“心齋”、“凝神”、“坐忘”等概念,蘊含了豐富的莊子審美思想。靜是一種自然、自由的審美態(tài)度,在太極拳演練過程中,重點展現的是動中求靜之美,因此,太極拳所追求的動中求靜,也是美學思想的一種表現形式。
2.2太極拳陰柔之美太極拳與其他拳種相比,是一種柔和輕緩的拳術,重點強調柔勁為主。太極拳的柔主要表現在形體動作上,它動作柔和、連貫、灑脫,具有審美藝術效果,但所呈現的卻是氣質深厚、氣勢宏大的神色與氣態(tài)。太極拳美的靈魂在于松柔,無論在形體上還是攻守上,都離不開松柔,給人以含蓄生動的武術技藝之美。加上太極拳深受道家思想文化的影響,總是展現出超現實的審美情趣,極具文化哲理與民族特色,是對古代民族風情的深刻感悟。
而道家所提出的“道”是太極拳的理論依據,以柔克剛,以小勝大都是老子“貴柔”思想的表現。換言之,即老子“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的哲學原理。剛柔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自古剛柔與陰陽就緊密聯系在一起,所謂陽者為剛,陰者為柔正是由此而來。我國古代哲學認為陰陽不孤行于天地之間,在人與藝術中都存在剛與柔,而太極拳演練中看著陰柔,卻是剛寓于內,外顯柔和。剛與柔在太極拳中相互交融,和諧統(tǒng)一,使得太極拳將陰柔之美與陽剛之美相儲并蓄,互相轉化,將太極拳剛柔并濟,以柔為體的特點體現得淋漓盡致,也充分展現出太極拳美學思想下的陰柔之美。
2.3太極拳曲線之美陳鑫曾說:陰陽變化之妙,即在一個圓字,陰陽的相合相分,仍在于一個圓字[5]。由此可見,圓是藝術的源頭,是萬變不離其宗的起點。老子也曾說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又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再次表明陰陽的變化皆離不開圓[6]。而太極拳受到這些思想的影響,在動作姿勢上大多體現圓弧特點,“走弧”“走圓”都表現出人體姿態(tài)的優(yōu)美,通過太極拳的演練,使動作在點、面、體上產生變化,綿綿不斷、勢勢相連,更能體味出太極拳的強烈美感。加上太極拳整體呈現松柔之勢,從單招上看來不算復雜,但是從起勢到收勢的過程,呈現的卻是完整的線路圖畫,每個動作之間看似無始無終,實則相互聯系,巧妙銜接,讓太極拳所劃出的圓相互穿插,如絲如縷,儀態(tài)萬千,讓人從審美視角發(fā)現太極拳的曲線之美。
太極拳作為我國傳統(tǒng)民族體育項目的代表,來自于人民生活,在傳統(tǒng)哲學、宗教、地域文化、古代內養(yǎng)修煉術和諸多拳種技法等因素侵染下而形成[7],深受中國古典儒家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思想,道家的“道”與“陰陽”、“周易”等思想以及兵家的“以柔克剛”、“詭道思想”等影響,形成了獨特的太極拳文化內涵。
3.1太極拳與儒家文化“天人合一”主要是要求人和自然、社會,以及自我本身內外達到和諧統(tǒng)一,是古典哲學觀點。而太極拳在文化內涵上,重點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即讓人與自然共同建立和諧關系,它主要體現在太極拳的名稱、動作以及外形內氣上。首先,在太極拳的名稱上,多采用自然中常見的動物形態(tài)來命名。例如,通過雞的獨腳站立姿勢,為太極拳起名“金雞獨立”,而因為白鶴飛翔的形態(tài),得出“白鶴亮翅”這一名稱,這樣的名稱更容易讓人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和諧統(tǒng)一。其次,在太極拳的動作結構中,所講究的虛實、開合、柔剛、快慢等轉化,表現出沉穩(wěn)、安逸、鼓蕩,旨在讓人身體動作和諧統(tǒng)一,最終實現天人合一。最后,太極拳在運動中強調“內外合一,形神兼?zhèn)洹?將人的身體外部形態(tài)與內部意、氣、神結合統(tǒng)一,達到主客體的相互融合,是“天人合一”的集中體現。
“中庸之道”思想是儒家重要觀點,也是太極拳所吸收接納的儒家思想?!爸杏怪馈狈从吵隹鬃訉κ澜缛f物本質、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是處理問題的基本方式。對于“中庸”所表示的內涵,孔子將其理解為不偏不倚,允當適度。而這一“中庸”思想,主要體現在太極拳在外形動作姿勢上,如太極拳中“左右摟膝拗步”一式,要求身體在進退、旋轉時,自頭頂至會陰,始終形成一條垂直線,身體不可前俯、后仰、左傾、右斜。在進退時,兩胯必須松沉端平,或齊進齊退,或均勻轉換,務必不偏不倚。這充分體現了太極拳在身法和步法上追求的“中正安舒、輕靈圓活”“進退轉換虛實分明”,講求的“虛靈頂勁”和“尾閭正中”,形體上需表現出中正、大方、嚴正、舒展的特點,這些都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思想。
3.2太極拳與道家文化道家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萬事萬物內部都包含著陰陽對立,并在陰陽相交變化中形成新的統(tǒng)一體,即在和諧均調狀態(tài)下形成,而太極拳正是在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生,陰陽互根,陰陽互包的“沖氣”的中和條件下通過人的意識來指揮人體隨意機能,使它們按照陰陽互變規(guī)律來進行運動[8]。道家老子所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9]。”這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也是“道”為萬物之源的思想,太極拳受這一思想的影響,被定為追“道”的手段。明朝王宗岳拳師的《太極拳論》開篇提到,“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10],將太極拳所貫穿的“理”視為“道”,然后延伸出陰陽、動靜、剛柔、虛實等方法,豐富了太極拳的原理[11]。
老子曾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又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即萬物變化由道而生,最終回歸起點周而復始的運行,形成有無虛盈的圓。因此,太極拳在運動上都呈現出圓弧姿態(tài)與路線,以此來突顯“道”的軌跡。太極拳還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道家的周易,以此來為太極拳命名,將陰陽結合、剛柔并濟的太極拳內容包含其中。不僅如此,前人還根據周易中八卦的名、畫以及位置等交錯變化,來創(chuàng)作太極拳,以豐富太極拳的文化內涵,組成太極拳基本骨架的太極“十三勢”就是根據《易學》八卦而完成的創(chuàng)作。
3.3太極拳與兵家文化太極拳在攻防上深受兵家文化的影響,汲取《孫子兵法》的詭道思想,在拳術上多采用迷惑對方的招式技巧,強調以柔克剛、變化不斷,結合開合、虛實、剛柔、快慢等特點,用“虛招”、“利誘”等克敵制勝。當然在太極拳的攻防上,也要注重防守,后發(fā)制人,以弱取勝。太極拳拳術上動作輕松柔和,自然飄逸,舒緩連貫,注重用意而不是力,以意導氣,以氣領形,就像四兩撥千斤,就是利用意念和智慧,花費小的氣力,博取大的成功,展示出了太極拳這種以弱勝強、以小搏大獨特的技擊思想。太極拳講究欲進先退、欲左先右,你進我退,借力而行,虛實相結合,以柔克剛,避實就虛來制服敵人,取得勝利,這正是我國兵家文化核心思想的體現。
在中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太極拳作為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民族體育,它既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是我國文化傳播的載體與手段,就太極拳文化在世界范圍的傳播和發(fā)展而言,其所具有的世界影響,是中國任何其他項目都不能與之相比的[12]。在名稱、造型、結構和動作上都體現出審美思想的太極拳,在文化內涵上,滲透了我國古典哲學思想與觀點。它將儒家、道家以及兵家的核心思想吸收發(fā)展,共同構制成太極拳的文化理論體系。只有吸收百家之精華,借鑒各種文化之所長,才能更好地促進太極拳文化的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新,將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民族體育文化太極拳的美學思想及文化內涵不斷的傳承和發(fā)展下去。
[1]陳振勇.中國武術傳統(tǒng)在現代發(fā)展的文化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4):20.
[2]莊建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太極拳美學思想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2):179-188.
[3]溫佐惠,冉學東,王廣虎.論太極拳對改善老年人生物衰老、心理失衡和精神失落的功效[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9(1):87.
[4]張選惠,劉濤,郭英芝.民族傳統(tǒng)體育現代化維度的重構[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2):13.
[5]尹洪蘭.太極拳美學思想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 2001.
[6]丁禎彥.中國哲學吏教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
[7]吉燦忠,邱丕相.明清太極拳演變的因素及其特征分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9):39.
[8]田桂菊.析太極拳的文化價值[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 (5):44.
[9]高麗.太極拳的文化內涵[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8 (5):141-143.
[10]王宗岳(清).太極拳譜[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 7.
[11]崔建國.《老子》對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影響[J].武術科學, 2006(3):16.
[12]張志勇.21世紀太極拳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太極拳國際論壇主題發(fā)言紀要[J].體育學刊,2004(5):6.
Aesthetic Ideology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aijiqu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esthetics
DAIWei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Zigong Sichuan,643000)
The paper researches Taijiquan's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the form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ts aesthetic elements from its name,structure,shape and posture.The paper intends to appreciate Taijiquan's aesthetic thought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by analyzing its pursuit of tranquility from movements,feminine beauty and curve beauty.
Taijiquan;aesthetics;aesthetic consciousness;cultural connotation
G852.11
:A
:1001-9154(2014)05-0022-04
G852.11
:A
:1001-9154(2014)05-0022-04
戴薇(1980-),女,四川廣元人,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體育人文社會學和體育教育與教學。
2014-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