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朝霞 陳亞萍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xué)理學(xué)院)
漢語“借代”與英語Me tonym y的跨文化差異
段朝霞 陳亞萍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xué)理學(xué)院)
漢語的借代修辭法與英語的Metonymy& Synecdoche&Antonomasia有相重疊之處,但并不完全等同,在跨文化交際中容易混淆。本文分別探討了這幾種辭格的特點及其使用范圍,并和借代及隱喻加以區(qū)分,以達到無障礙交際的目的。
借代 修辭 英語
跨文化交際,無論是海姆斯所指的交際能力,還是李筱菊提出的三位一體的交際模式,都涵蓋了文化內(nèi)交際和文化間交際這兩方面的交際過程,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跨文化交際中常見的詞匯差異因素。這是因為,跨文化交際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特定的交際情景中使用同一種語言 (母語或目的語)進行的口語或文案交際,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除具備一般的交際能力要求以外,還必須具有跨文化意識和能力。而正如胡文仲教授所言:“語言所含載的文化本體既有其統(tǒng)一性、延續(xù)性和共有性,又有其差異性和變化性?!保ê闹伲?985)這種文化淵源的差異尤其體現(xiàn)在語言的精華——修辭手法上,在交流實踐中,為了更有效地使用語言,使用者往往在交際中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因為修辭的運用不僅可以完整、圓滿地達到交際的目的,而且具有豐富的感情色彩,合理正確的使用,可以迅速拉近交際雙方的距離,甚至達到詼諧幽默的效果。但文化的差異往往導(dǎo)致交流的語意缺失甚至產(chǎn)生誤會,這主要由于英漢修辭手法不能等同使用,更不能對號入座,如英語的Metonymy,它本是英語中常見的一種修辭手法,翻譯成漢語時常譯為“借代”,但實際上漢語的“借代”修辭法并不完全等同于Metonymy,它所涵蓋的漢語信息內(nèi)容,在英語中有更細的劃分,而且是通過Metonymy、synecdoche和Antonomasia三種修辭形式表現(xiàn)出來。為了確??缥幕浑H順利進行,有必要對這兩種辭格進行比較研究。
漢語的“借代”,又稱“代替”、“代用”,不直接說出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借用與此人此事有密切關(guān)系的東西來替代,由于代的和被代的事物之間有著不可分離的關(guān)系,所以借代這個辭格實際上是改換一種說法來表述。①可見借代強調(diào)的是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關(guān)性,其替代方式有以下幾種:
1.由工具器物代本體。如: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而決不容許槍指揮黨。(“槍”指代“軍隊”)
2.由人或物的典型特征來代本稱。如:(1)花白胡子蹲在墻角吸旱煙。(2)按一按,硬硬的還在。(花白胡子和硬硬的分別指“老人”和“錢”)
3.處所名稱代本稱。如:要劃清兩種界限,是革命還是反革命?是延安還是西安?(“延安”代“革命人”,“西安”代“反革命人”)
4.局部代整體。如:幾千雙眼睛在盯著你。(“眼睛”代“人”)
5.具體代抽象。如:我們需要本本,但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本本”代“理論”)
6.用個別代一般事物。如:許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xué)者也是言必稱希臘……(“希臘”指“一切外國的東西”)
7.用專有名詞代普通名詞。如: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諸葛亮”指“聰明的人”)
以上示例表明,漢語的借代辭格借助本體和喻體之間不可或缺的聯(lián)系,使用一個更加動聽的名稱來指代本體,更加突出本體,使之形象更顯得具體鮮明。借代的運用可使語言新鮮別致、生動形象,能引起人們的聯(lián)想,加深人們的感受。①
但在英語中,以上幾種借代方式又可細分為Metonymy,Synecdoche和Antonomasia。其中例1、2、3是 Metonymy; 例 4、5、6是 Synecdoche; 例 7是Antonomasia。
所謂Metonymy,來自16世紀的希臘語metonumia,意為“change of name”,②“換名”,可譯為換喻、轉(zhuǎn)喻,是借代的一種,同漢語借代一樣利用借體和本體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如crown(王冠)for king(國王),the White House(白宮)for the American government(美國政府),以此達到簡明、生動的藝術(shù)效果。如上例1、2、3所示,它多指由工具、器官代此類人或物(如下例1、2);人或物的典型特征來代本稱(如下例3、4);處所名稱代本稱(例5)這是和漢語借代相同的部分,此外它還常用于容器代所盛物品以及作家名字代其作品(如下例6、7)以原因代替結(jié)果等。
1.Gray hair should be respected.
2.Those big nose,blue eyes and yellow hair taught them English.
3.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4.Sword and cross in hand,the European conquerors fell upon the Americas.
5.Foggy Bottom (霧谷)—U.S.State Department(美國國務(wù)院)
Hollywood(好萊塢)—American film-making industry(美國電影制片業(yè),電影界)
6.He is too fond of the bottle.
7.Have you ever read Shakespeare?
例1和例2用花白頭發(fā) “gray hair”這一老年人的特征來指代上了年紀的人,用大鼻子 “big nose”、藍眼睛 “blue eyes”、黃頭發(fā) “yellow hair”來指代有這些外貌特征的人;例3、4中筆 “pen”、劍 “sword”和十字架分別指使用這些工具的人和與之相聯(lián)系的軍隊和宗教,例6、7中瓶子 “bottle”代其所裝酒,莎士比亞“Shakespeare”代其作品。
英語的Synecdoche多譯為提喻,中古英語時期源自希臘語的sunekdokhe,sun-“together”+“ekdekhestha”“take up”意為“整體與部分”,②所以這種辭格多指整體和部分(如下例1、2)、個別和一般之間(如下例3、4)以及具體和抽象之間(如下例5)的互代,此外還可用原材料指代其所制造出來的東西(下例6)。它和換喻的主要區(qū)別是,它強調(diào)喻體和本體之間的從屬性,是一種相似關(guān)系(resemblance),而換喻借助的是甲事物與乙事物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是一種毗鄰關(guān)系(contiguity)。
1.The farmers are short of hands during the harvest season.
2.The score is 2 to 1 in favor of China.
3.I never knew such a strange creature,yet harmless,mind you,as the baby unborn.
4.He is the Newton of this century.
5.It is the most beautiful tongue in the world.
6.Do you have any coppers?
上例中1用手 “hands”代人是部分代整體;反之例2以中國 “China”代中國隊,則是整體代部分;例3以這類人“creature”代這個古怪、天真的人,是一般代個別;例4以牛頓代像牛頓一樣的人的群體,是個別代一般;例5以舌頭“tongue”代替抽象的語言;例 6則以金屬銅“copper”代替以它為原料制造出來的硬幣。
Antonomasia多譯為換稱或代稱,16世紀中葉源自希臘語antonomazein,意為“name instead”換名,由anti-“against,instead” (取而代之),和 onoma“a name”(名字)兩部分構(gòu)成。②多以表特性的修飾詞(epithet)、簡明的復(fù)合詞、專有名詞或形象化的詞組來代替一個普通名詞,它和換喻同為利用本體和喻體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進行替代,所以兩者有重疊部分,如(山姆大叔)Uncle Sam—America(美國),就既可以理解為換喻也可理解為換稱。不同的是,換稱的使用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這種代稱為交際雙方或大家所公認,甚至家喻戶曉,正如諸葛亮在中國人人皆知是指聰明有智謀的人,在西方一提起所羅門Solomon人們同樣會想到the wise man(聰明人)。所以換稱多以有宗教、歷史、文化淵源的專有名詞,因其為人們所熟知、認可,產(chǎn)生了某種象征意義,用它們來替代一個普通名詞,就會使人們聯(lián)想起固有的背景文化,從而對這個普通名詞也產(chǎn)生同樣的聯(lián)想。
1.宗教(圣經(jīng))或神話淵源(biblical or mythological figures)。
Solomon(所羅門)—a wise man(聰明人)
Daniel(但尼爾)—a wise and fair judge(聰明而公正的法官)
Delilah(大莉拉)—An unfaithful woman(不忠的女人)
Jezebel(耶洗別)—A cruel woman(陰險的女人)
Judas(猶大—耶穌十二門徒之一,后來出賣了耶穌)—a traitor(叛徒)
Samson(參孫)—a hero of strength and bravery(大力神)
2.歷史淵源(historical figures)。
the Rubicon(魯比肯河)—an irrevocable step(破釜沉舟,無可挽回)
Nero(尼祿)—a tyrant(暴君)
John Wayne(約翰·韋恩)—a modern figure of a tough man(粗獷型男子漢形象)
3.文學(xué)淵源(literary figures)。
Romeo(羅密歐)—male lover(戀人)
Uncle Tom(湯姆大叔)—a Negro who compromises and conforms with the Whites (與白人妥協(xié)順應(yīng)的黑人)
4.表特性的修飾詞(epithet)指代一個專有名詞或普通名詞。
The Iron Duke (鐵腕公爵)—the Duke of Wellington(惠靈頓公爵)
the Father of English poetry (英國詩歌之父)—Chaucer(喬叟)
His majesty(陛下)—a king(國王)
his honor(閣下)—a judge(法官)
以上四點淵源突出了文化背景在運用換稱上的重要性,尤其是希臘神話和希伯來文化(Hellenism and Hebraism),這是因為在西方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占統(tǒng)治地位的基督教文化就脫胎于希伯來人 (以色列人)的猶太教 (Judaism),并繼承吸收了希臘文化的一部分從而演變而來的,所以要想正確使用領(lǐng)會換稱辭格,必須對西方文化加以了解,否則就會不知所云。
隱喻和換喻、提喻極易弄混,應(yīng)加以區(qū)別。隱喻是比喻的一種,強調(diào)的是兩個作比事物之間的相似性,本體和喻體之間雖然沒有喻詞,但完全可以加上變成明喻。正如雅各布森把隱喻看成相似關(guān)系的比喻,而把換喻叫做毗鄰關(guān)系的比喻一樣,就其形成機制而言,隱喻類似于一個具體而微的寓言,通過偏離語詞的字面意義來拓展命名的范圍。這一偏離的根據(jù)是用和本體具有相似性的喻體行使命名功能而且喻體是人較為熟悉的事物,正如維柯所說:“在一切語種里大部分涉及無生命的事物的表達方式都是用人體及其各部分以及用人的感覺和情欲的隱喻來形成?!雹圻@表明隱喻暗含了人類認知事物的方式,即把自己作標準由己度人、由己度物。轉(zhuǎn)喻和提喻是以隱喻性命名所產(chǎn)生的感性意象為基礎(chǔ)的,本體一般不出現(xiàn)。如果說隱喻的內(nèi)在特質(zhì)是“同中見異”的話,那么換喻則對其中“異”的一面進行了辨認,表現(xiàn)為以行動主體代替行動、以主體代替形狀或抽象形式、以原因代替結(jié)果等種種情況;而提喻則在“同”的方面加以引申,主要有以局部代全體或以全體代部分。
1.He has a heart of stone.(His heart is as cruel as stone.)他鐵石心腸。(隱喻)
2.A foreign language is a weapon in the struggle of life.(is—is like)外語可以是斗爭生活的武器。(同上)
3.The buses in America are on strike now.(bus代與其相關(guān)的driver)美國公交司機在罷工。(換喻)
4.The river is crowded with masts.(用船的一部分桅桿mast代船 boat本身)河面上帆檣林立。(提喻)
隱喻的使用,主要是為了進一步說明事物,與之不同,提喻、換喻及代稱則是為了使語言達到明快、生動、幽默的情緒效果。
可見漢語的借代和英語的換喻、提喻和換稱以及隱喻互有交叉、重疊又各自獨立,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說明人類語言既有相通的一面,又有各自的特點,認識漢語和英語在修辭使用方面的異同,對于在跨文化交際中正確地遣詞造句和充分地表達情感,從而順利地實現(xiàn)雙向溝通,是大有裨益的。
注釋
① 張滌華.漢語語法修辭詞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8.
②Judy Pearsall.新牛津英語詞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③維柯.新科學(xué)[M].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6.
[1]丁往道,等.英語寫作手冊[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1.
[2]張漢熙.高級英語[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5.
[3]江紅輝.頂尖英文修辭[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2.
[4]徐鵬.英語辭格[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6.
[5]余立三.英漢修辭比較與翻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