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所羅門之歌》中探析非裔美國人文化身份

2014-12-12 05:02◎曾
參花(下) 2014年7期
關(guān)鍵詞:托妮所羅門之歌特拉

◎曾 穎

從《所羅門之歌》中探析非裔美國人文化身份

◎曾 穎

托妮·莫里森是美國黑人女性小說家,她擅長運用簡潔明快的手筆勾勒生動的人物對話。在面對非裔國家?guī)讉€世紀以來遭受的悲慘歷史時,她有著深刻的種族意識,撰寫了多部相關(guān)題材的小說。《所羅門之歌》的發(fā)表成為托妮·莫里森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轉(zhuǎn)折點,在這部小說中,以“黑人會飛”為小說發(fā)展的脈絡(luò),通過奶娃南行故土尋找金子,從而意外發(fā)現(xiàn)家族及文化之源,揭示出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如何才能解決精神上的匱乏這一嚴峻的問題。先前的學者在文本分析方面提供了可貴的資源,但甚少學者研究黑人文化身份的發(fā)展。對此,筆者將采用后殖民主義理論從文化差異層面對文中代表性人物進行剖析。

托妮·莫里森 《所羅門之歌》 黑人文化身份 后殖民主義

一、 后殖民主義

后殖民主義被認為是文學分析的一種方法,它是指當今一些西方理論家對殖民地寫作/話語的研究,它與后現(xiàn)代主義/后結(jié)構(gòu)主義有著不少一脈相承之處,是批評家通常使用的一種理論學術(shù)話語。(王寧,1995)它是一種具有強烈的政治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學術(shù)思潮,主要著眼于宗主國和前殖民地之間的話語。當代文化研究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性別、種族、階級等文化領(lǐng)域中的文化身份確認問題上,以適應(yīng)不同的需求。應(yīng)指明的是,被殖民者的身份確認也是一個抗爭的過程,這種“身份”不僅僅是被殖民者個體的身份,而是一種“文化身份”、“民族身份”。在殖民地,為了確認身份,抗爭無處不在。(馬紅旗 2003)

二、麥肯·戴德——白人文化身份

非裔美國人受到的不同教育導致他們不同的性格和價值觀。奶娃的父親,麥肯·戴德是在美國處于中產(chǎn)階級的黑人,他娶到鎮(zhèn)上最富有的黑人家庭的女兒,不過卻進入了一個無愛的婚姻,因為他是徹頭徹尾的拜金主義者,為了金錢,為了在白人的社交圈里占有一席之地,他可以不惜一切。其實在他的童年,也曾有過一段快樂的時光,那就是在他父親的農(nóng)場里玩耍。但是白人侵占了他們的財產(chǎn),將他的家人殺害這一事實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永遠的印記。從此,他認為,要掌握財產(chǎn),就要用你的財產(chǎn)再去掌握別人的財產(chǎn),這樣你就可以掌握你自己,也就可以掌握別人了。(托妮·莫里森,2005)所以盡管他是黑人,他已失去了黑人原本的素質(zhì)與修養(yǎng),他對金錢的貪婪已使得他人格扭曲。

小說獨具匠心地描繪了黑人之間矛盾的各個場景,用懸念的手法安排各個故事情節(jié)。作者還做到雅俗共賞:既有現(xiàn)實主義的細節(jié)描寫,也有現(xiàn)代主義的朦朧模糊。(孔祥平,1994)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中,麥肯·戴德選擇認同白人文化身份,金錢和財富成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物,他徹底跟隨美國白人文化的主流。這就是托妮·莫里森以黑人為中心線索的一個主題,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黑人試圖通過認同白人價值觀從而融入白人社會。小說中,麥肯·戴德是房子的主人,一切都由他決定,包括他的兒子和女兒未來的教育和婚姻,對待家人,他流露出霸權(quán)和傲慢的態(tài)度,不斷地壓迫和約束他們,使他們沒有最基本的人權(quán)。他的妻子露絲,出生于一個富裕的家庭,在童年,沒有得到母親的關(guān)愛,全然在父親的管制下長大,結(jié)婚后,麥肯·戴德仍然束縛著她。麥肯·戴德懷疑露絲有外遇,于是虐待她,他扭曲的個性使得露絲害怕,只有順從。并且麥肯·戴德強制要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在美國夢主流的驅(qū)動下,麥肯·戴德完全拋棄了自己民族的道德價值觀,自我憎恨,自我否定,完全背離了非洲歷史文化以及種族和文化身份的關(guān)系,他選擇認同白人文化身份。麥肯·戴德最終得到的是與妹妹派特拉關(guān)系的分裂,岳父的鄙視和被他所壓迫人的仇恨,而后導致了與妻兒關(guān)系的疏離,在物質(zhì)上他生活富裕,但精神上孤獨而無助。但是他始終認為只有接受了白人文化,才能被美國社會所接受,才能改善自己不公的待遇。

三、派特拉·戴德——黑人文化身份

非裔美國人被認為是一個充滿文化的民族團體,他們構(gòu)建了一個嶄新的,后殖民的,文化雜交模式的民族。他們不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而是從其他地區(qū)輸入進來的勞動力,被迫永久離開自己的家園。派特拉·戴德就是一個例子,她是美國奴隸的后代,雖然失去了與非洲及其祖先的聯(lián)系,卻仍然堅持了自己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派特拉·戴德是一個充滿愛與智慧,自立自強的女人,即使沒有一分一毫,卻過得開心舒適。從小說中,讀者看到她沒有追求物質(zhì)財富的野心,只要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她都滿足自己的生活狀況,在別人需要幫助時,她總會第一時間出現(xiàn)。她自始至終,都是自己民族文化的擁戴者。

派特拉·戴德屬于哈萊姆文藝復興后覺醒的一代,小說里她被描繪為是非洲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從外觀看,派特拉·戴德是理想女人的典型。她身材豐腴,力量強大,皮膚黝黑,還有男人一般的身高。小說里這樣描述到,如果對我們來自非洲有任何疑慮,請看一看派特拉。(托妮·莫里森,2005)作者托妮·莫里森是有意將派特拉·戴德書寫為一個即使生活在物質(zhì)社會里,也可以不為所動的人物。派特拉·戴德遵循著非洲的傳統(tǒng),她用傳統(tǒng)的蠟燭和煤油取代現(xiàn)代的電和氣生存,沒有火爐,她就用三塊石頭堆砌的壁爐做飯。她被賦予了很多優(yōu)秀的品質(zhì),其中之一就是正直。當她的父親被殺害后,她和麥肯·戴德在洞穴里發(fā)現(xiàn)了一袋金子,麥肯·戴德為了獲得金子不惜一切,但派特拉·戴德認為那樣做是錯誤的,于是費盡心思去阻止。另外,小說中還流露派特拉·戴德真誠的一面。為了救助在警局的奶娃和吉他,她不得已說謊,為此,她引用《圣經(jīng)》的原話來祈禱贖罪。一些學者認為,《圣經(jīng)》是西方文化的精髓,派特拉·戴德運用的熟練程度表明她已無意識地吸收了西方文化,但若轉(zhuǎn)換一個角度,也可以理解為她是一個心靈純潔的人。托妮·莫里森在1989年的一次訪談中盛贊派特拉·戴德:“那是以為完全慷慨大方、自由自在的女人。她很勇敢,不畏懼任何事情。她物質(zhì)的東西很少。她會一些維持自己生計的本領(lǐng)。她不去干涉別人的生活。她能隨時隨地奉獻幾乎是無限的愛。如果你需要她——她會有求必應(yīng)。而且她對自己是誰非常清楚?!保?泰勒·格思里,1994)

筆者認為派特拉·戴德是黑人文化身份的代表還可以從她名字本身體現(xiàn)。派特拉這個名字源于她的父親,之所以取這個名字,是因為《圣經(jīng)》中的派特拉看起來像一顆大樹,可以遮風擋雨,他希望派特拉長大后可以幫助更多的人。顯然,派特拉·戴德也沒有讓父親失望,她竭力保護自己的家人,熱愛大自然,尊重自由,渴望幸福。再者,派特拉這個名字本身就有“領(lǐng)航者”的諧音。她背負著先父的遺骸,身上攜帶著“導航”的地圖,表明她肩負著傳授發(fā)揚民族遺產(chǎn)和指引侄子奶娃“飛行”的雙重使命。(蔡殿梅,2006)

四、 奶娃——混雜文化身份

《所羅門之歌》中的主人公奶娃是戴德家族里的第三代人物。奶娃的人生走向,被父親和姑姑規(guī)范和束縛著,作為一個成功非裔人的后代,他一出生就被認定是中產(chǎn)階級,他喜歡黑人聚居的社區(qū),他住在大房子里過著無所事事的生活。在別人眼里,他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但在他自己眼里,家庭已被扭曲,令大多數(shù)黑人感到恐懼的貧窮和疾病對于奶娃來說卻異常陌生。他儼然成為一個對生活沒有目標,對任何事情都不在意的傀儡,母親的溺愛和父親的管束使他成為了一個自私且冷漠的人,他和自己的父親一樣,認同白人的價值觀,卻對自己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茫然不知,根本無法真正擠進白人的世界,鄙視自己的同胞卻又被自己的同胞唾棄。所以當他長大了,他受夠了母親令人窒息的愛,想要離開。小說中提到,奶娃想要逃避他所知道的一切,逃避其他人告訴他有關(guān)這個世界的一切,他感覺自己就像是別人行動和仇恨的垃圾桶,一無是處。(托妮·莫里森,2005)歸根到底,筆者認為他要逃避的就是他成長的環(huán)境——戴德家族,一個物質(zhì)富有精神卻極其匱乏的家族,不能在奶娃成長的道路上提供健康氛圍的家族,直接導致了奶娃性格扭曲的家族。乍一看,奶娃最初的追尋成為他對金錢的自私貪婪的救贖,事實上,奶娃追尋自己的歷史和精神意識是存在于一組特定的條件下,正是由于傳統(tǒng)的非裔美國人的傳統(tǒng)結(jié)構(gòu),如家庭、朋友、社區(qū)的崩塌才使奶娃選擇了南方之行。托妮·莫里森小說里的每一個人物都是圍繞愛和如何生存展開的?!端_門之歌》中的奶娃也不例外。

奶娃從小就注意到自己無法像小鳥一樣飛翔,這使他對自己喪失了一切興趣,他無比沮喪,導致了成長中的無中心性和對黑人傳統(tǒng)文化的漠視。小說的第二部分講述了奶娃的南行之旅,其實是對飛翔的渴望,只不過最初是奶娃自私的逃避,但從尋找金子到之后尋找家族歷史背景和文化身份,奶娃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變化,發(fā)現(xiàn)自己是“會飛的所羅門”的后代,促使他開始面對本民族的文化,認識自我,思考黑人的身份和價值。文中提到,奶娃想要獨自完成這件事,不要任何人的幫助,這是他第一次單獨做事。 (托妮·莫里森,2005)可見,他已經(jīng)歷了蛻變,變得成熟、獨立,慢慢地找回了黑人具備的品質(zhì)。在了解到自己的身世以后,奶娃倍感自豪,對自己民族的認同和喜愛使他不再相信金錢才是自由,當他完成了南方之行,他明白能真正地飛起,寓意回歸自由和與自己民族的融合,這是他人生的啟蒙階段,也是他認同黑人文化身份的過程。

結(jié)語

托妮·莫里森在小說中著重描述了非裔美國人受美國人壓制的事實以及其造成的嚴重社會后果,非裔美國人身處文化碰撞的特殊歷史社會,總感覺“在一個黑色身軀里有兩種相互較量的理想”。(伯納德·W·貝爾2000)以麥肯·戴德為代表的一部分黑人蒙蔽雙眼,毫無取舍地贊同了白人的價值觀;以派特拉·戴德為代表的另一部分黑人誓死追隨自己民族文化保留下的價值,捍衛(wèi)黑人民族的尊嚴;而以奶娃為代表的相當一部分青年人處于黑白兩種文化碰撞的邊緣,摸不清方向,迷失了自我,慶幸的是通過南行,奶娃完成了質(zhì)的飛躍,領(lǐng)悟到只有保持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念,才能有真正屬于自己的生活。托妮·莫里森試圖喚醒黑人同胞,即使在白人文化的沖擊甚至霸權(quán)下,也要固守自己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

[1]伯納德·W·貝爾, 非洲裔美國黑人小說及其傳統(tǒng)[M]. 劉捷,等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蔡殿梅,艱難的尋根之路——解讀托尼·莫里森的《所羅門之歌》[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5)

[3]孔祥平,美國黑人文學的又一個里程碑——評 1993年度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托妮·莫里森[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4(6)

[4]馬紅旗,后殖民主義文學批評的對象[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2003(6)

[5]泰勒·格思里,托妮·莫里森訪談錄[Z]. 杰克遜:密西西比大學出版社,1994

[6]托妮·莫里森,所羅門之歌[M]. .胡允恒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7]王寧,東方主義、后殖民主義和文化霸權(quán)主義批判——愛德華·賽義德的后殖民主義理論剖析[J]. 北京大學學報 1995(2)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

(責任編輯 姜鶴)

猜你喜歡
托妮所羅門之歌特拉
特拉法爾加海戰(zhàn)
特拉揚漫游大海
諾貝爾獎得主、作家托妮·莫里森逝世,享年88歲
特拉維夫
《所羅門之歌》主人公“奶娃”的成長歷程新論
從身體美學角度分析《所羅門之歌》中奶娃的成長
《所羅門之歌》中黑人文化的走向
原型理論視角下的《所羅門之歌》解讀
特拉唑嗪聯(lián)合貝那普利治療腎性高血壓的臨床觀察
蝦米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