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繼香
摘要:成長話題是當(dāng)代美國文學(xué)的重要主題,它也是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文學(xué)作品中始終如一的關(guān)注點。通過對小說《所羅門之歌》中“奶娃”的成長經(jīng)歷,揭示出新一代黑人如何對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進行重新認(rèn)識的必要性。
關(guān)鍵詞:成長歷程;托尼·莫里森;《所羅門之歌》
中圖分類號:I106.4文獻標(biāo)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6)11011003
《所羅門之歌》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不同反響的著作。小說的影響力在于它不僅描繪了20世紀(jì)中期非裔美國人的生活際遇,同時也表明了莫里森堅決主張對那位不合群主人公奶娃·戴德的靈魂“進行療傷的必要性”[1]。奶娃意識到過去的黑人南方傳統(tǒng)文化依然在20世紀(jì)的美國從各個方面起著重大作用,這種認(rèn)識對于奶娃的成熟和療傷是極為重要的。評論家通常將奶娃的成長和療傷置于其神秘探險和傳統(tǒng)的成長小說背景下去理解。當(dāng)然,莫里森的小說反映了西方文學(xué)中的原型成長小說模式,譬如,奶娃遵循了這樣一個尋求之路:先是尋找金子,然后尋找有關(guān)祖先的知識。正如其他成長小說中的前輩一樣,奶娃也是從一個自私的不成熟的少年成長為一個思想深刻的成年人。然而,莫里森不僅僅是在重新刻畫成長主題。相反,這部小說顛覆了通常美國小說中尤其是非裔文學(xué)中存在占主導(dǎo)模式的成長主題。
莫里森用第三代麥肯·戴德,綽號為奶娃,一個在北方工業(yè)城市密西根長大的物質(zhì)上富有但精神上孤立的、不合群的黑人青年,替代了傳統(tǒng)小說中來自鄉(xiāng)下貧窮的、天真的青年形象。小說主人公之所以年輕,是因為他“那種無憂無慮的男孩子時代已經(jīng)延伸到了三十一歲”。作為一名三十來歲的青年,他仍舊和父母住在一起,幫自己的父親收房租,奶娃在情感和社會經(jīng)驗方面亟待成熟。奶娃的貧窮是精神上的而非物質(zhì)上的;他的敏感在于他的青少年自我為中心行為。他的成長自他從北部城市出發(fā)向弗吉尼亞的沙里瑪?shù)淖嫦鹊募覍で笞嫔系臍v史開始的。從最初的自私地追尋金子,尋求物質(zhì)上的成功和逃避, 到后來變成尋求家族歷史和對家族歷史的認(rèn)同。
一、姓名的缺失與疏遠(yuǎn)
《所羅門之歌》中的名字具有重大意義。名字在西非傳統(tǒng)社會具有重大意義,在那里名字被視為與個人的本質(zhì)緊密聯(lián)系的,是一個人的核心所在。對美國奴隸們來說,名字與非洲的過去相聯(lián)系;在新大陸,奴隸們舉行秘密的命名儀式,在他們白人奴隸主不在場的情況下他們會偷偷地使用他們的非洲名字。然而,小說又表明姓氏身份在美國非裔美國人中的復(fù)雜性。
最早的麥肯·戴德(英文為Dead),奶娃的祖父從一名醉酒的白人那里獲得這個名字。由于祖父不識字,就稀里糊涂地使用了不負(fù)責(zé)任的白人給他的這個讓人聽了很不舒服的名字。通過奶娃父親的講述,第一位麥肯·戴德之所以保留這個名字是因為他的妻子堅持使用它,因為“這姓新鮮,把過去抹掉了,一筆勾銷了?!比欢?,失去祖先的名字使得戴德家族不僅失去了傳統(tǒng),還丟掉了歷史和社區(qū);過去“死亡了”,名字的缺失對于今天理解過去造成了很大的破壞。
因此,奶娃想回歸到他祖先的社區(qū),要求探尋他們的名字。因為奶娃已經(jīng)失去了他的名字和他的傳統(tǒng),因而他無法和他的家庭與社區(qū)建立有意義的紐帶。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他所感受到的只有排斥和孤獨。最早象征奶娃隔離和破碎的標(biāo)志出現(xiàn)在他是第一個在全白人醫(yī)院出生的黑人小孩。另外,他延長的母乳喂養(yǎng)也將他和別的小孩隔離開來。四歲的時候,當(dāng)他得知自己不能飛時,奶娃對一切失去了興趣,“只有飛禽和飛機才能飛——就對自己失去了全部興趣?!?/p>
奶娃和周圍的疏遠(yuǎn)部分源自他意識和洞察力的缺乏,以及他對他人同情心的缺失。由于種種局限,他努力和家人取得心靈上的溝通但往往以失敗而告終。他通過毆打父親努力和他的媽媽建立一種聯(lián)系,但卻意識到:“他的行為就是這么回事,既改變不了他父母的關(guān)系,也改變不了他們各自的內(nèi)心。”同樣,他拒絕父親和他談心。麥肯想告訴奶娃魯斯對她的父親懷有不倫之戀。奶娃對此卻表現(xiàn)得很漠然:它“就像在公園的長凳上坐在身旁的陌生人對他轉(zhuǎn)過臉來,講了一樁心事。他對這個陌生人的苦衷滿懷同情——完全理解這個人對自己遭遇的看法——只是他的一部分同情出自他本人與陌生人的故事毫不相關(guān)或?qū)ψ约汉翢o威脅。”同樣,在和表姐哈格爾的關(guān)系上,奶娃對自己的自私視而不見。
同樣,奶娃的孤立源自他的不愿意承擔(dān)責(zé)任[2]。他剝削哈格爾整整12年,后來哈格爾對他來說,“她只是第三杯啤酒,你之所以喝這第三杯,只是因為現(xiàn)成擺在那里,喝下去不會有什么害處?!彼芙^承擔(dān)責(zé)任在他對吉他講述自己的“夢想”時就表露無疑,當(dāng)時院子中的草長得高快要絆住他的母親了。吉他想知道他為什么不幫自己的母親一把,奶娃卻堅持說母親喜歡那樣。另外,他說這只是個夢境,所以他不必為此負(fù)責(zé)任。他堅持說他從來不干涉家里的事情,殊不知,這種故意的疏遠(yuǎn)正是一種無禮的表現(xiàn)。他從來不留意他們的生活狀況;他和家里人生活在一起拿他們就像是陌路人一樣。一次,莉娜告訴他他一生都給全家人身上“撒尿”。
二、“奶娃”成長路上的引路人
奶娃成長過程中遇到了好幾位領(lǐng)路人。在傳統(tǒng)成長小說中,這些人幫助他承擔(dān)責(zé)任并將他推向南方。同帕拉特見面使得奶娃生平第一次感到自己名字的重要性,因為他的名字將他跟他想歸屬的人聯(lián)系在一起。當(dāng)帕拉特告訴小奶娃說“有三位戴德家族的人還活著”時[3],他高聲喊道他也是戴德家族成員之一。 帕拉特?zé)o意的或是莫里森的故意諷刺,因為他就是戴德家族中精神已經(jīng)死亡了的一員。但是帕拉特是唯一讓奶娃感到有家的感覺的人,因此他一再猶豫去偷掛在她家中他以為是裝有金子的包。吉他告訴他:“這不是夜間行竊。這是帕拉特,她們是你的親戚。”但是奶娃模糊地認(rèn)為這是在偷盜:“這不僅由于她那番杰米瑪式的表演,而且在于她為了他而甘心情愿和得心應(yīng)手的裝模作樣?!彼麜簳r意識到他的行為影響了他人,他也意識到傷害了帕拉特的同時也傷害了自己。帕拉特也是奶娃他和過去的紐帶。她一直誤解了自己的父親鬼魂留下的消息,“你不能就這樣飛來飛去,而留下一具尸體不管。”帕拉特認(rèn)為父親鬼魂的意思是:“如果你要了一個人的命,你就欠了一條命。你要對這條命負(fù)責(zé)?!币虼耍恢睌y帶著她認(rèn)為是戴德殺死的那個白人的尸骨。后來,奶娃發(fā)現(xiàn)第一位戴德和他的祖先所羅門有關(guān),所羅門拋棄了他的妻子和21個孩子,但是,帕拉特的解析指明奶娃必須承擔(dān)的責(zé)任。
奶娃的家人也是他成長道路上的老師。麥肯所知道的情況和帕拉特的很不一樣,他錯誤地告訴奶娃:“帕拉特不能教你在這個世上所有的東西。也許她教的東西在下一個世界上有用,可在如今沒用?!北M管麥肯的世界是物質(zhì)的,但他還是提供了和過去相關(guān)聯(lián)的一些東西。麥肯給兒子講述了瑟斯的故事,瑟斯是殺死奶娃祖父的白人巴特勒的黑人女傭;他還講述了在賓夕法尼亞丹維爾的農(nóng)場,以及戴的家族第一代人如何給叫錯名字的故事。麥肯還告訴兒子他曾和自己的父親“一起干活”,后來奶娃意識到這是父親在表達對祖父的愛和尊敬?!八恼Z氣奶娃聽起來很不尋常,不那么生硬。他的話音也不一樣,更像南方黑人,聽起來要舒服和輕柔得多?!薄艾F(xiàn)在奶娃感到,他同父親的距離縮短了,增強了信心?!蹦掏薜哪赣H也提供了一些他到后來才理解的信息。魯斯告訴他是在怎樣的情況下被懷上的,及帕拉特早先對他做出的奉獻,她的性剝奪等。他的姐姐莉娜是他的另外一名老師,她當(dāng)面質(zhì)問他的不負(fù)責(zé)任和自私,稱他“你指使我們,要我們給你干這干那,還要說長道短。什么我們給你怎么做飯啦,我們怎么給你收拾房間啦?!彼詈笞l責(zé)奶娃是“壞透了的、可憐的、愚蠢的、自私的、可恨的男人”,以至于后來奶娃感到:“憎恨父母、憎恨姐姐們,現(xiàn)在看來實在愚蠢?!?/p>
三、“奶娃”的南方之行
在小說的第二部分,奶娃開始了他的南部之旅,表面上是去找回他父親和帕拉特多年前在賓夕法尼亞的一個山洞里發(fā)現(xiàn)的金子,而麥肯認(rèn)為這金子是帕拉特從他那兒偷的。他從他祖父鬼魂的話語中得知,“你不能這么走來走去地丟下一具尸體不管?!彼裁靼琢嗣质怯泻x的,“那些名字是有含義的。你得知自己的名字后,你就應(yīng)系于心,除非這個名字載入青史并為人們永世傳頌,它將隨著你的死去而消失?!爆F(xiàn)在,他已扎根于帕拉特、他的父親和祖父母曾經(jīng)生活過的每一寸土地,他也分享了那份傳統(tǒng)。
直到奶娃承認(rèn)他多么地想“找到”他的親人。他才發(fā)現(xiàn)了自己曾祖父的秘密,他也才融入社區(qū)完成他的新身份。如果他沒有意識到他所逃避的每個人都是“他的親人”,他也不會那樣去承認(rèn)。也只有意識到他的親人也包括這些他如此迫切想遠(yuǎn)離的人們時,他才做了這樣的認(rèn)可。其中一位獵手的妻子凡奈爾將他帶到一名叫蘇珊·伯德的當(dāng)?shù)赜〉诎矉D女那里,但她暗示說她們根本不是他的親戚。就在準(zhǔn)備放棄尋找金子和祖先的遺跡時,“他現(xiàn)在卻感到了有種東西——目前在沙里瑪,還有早些時候在丹維爾——在引起他回憶以前他在帕特啦家里所曾經(jīng)體會到的?!迸晾鼐褪且粋€紐帶,也就是在帕拉特家里,他第一次經(jīng)歷了“家”的感覺。此時,“思鄉(xiāng)之情在他心頭油然而起,他想帕拉特,想她的家,想他一意孤行要離開的親人?!弊韵嗝艿氖?,奶娃越是了解所羅門的傳奇故事和他祖先的答案,他越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父母的生活?,F(xiàn)在他還不知道哈格爾的死亡消息,但他承認(rèn)是自己讓哈格爾受盡屈辱。他意識到蘇珊·伯德是他祖母的侄女。她證實了這一點還把所羅門的秘密告訴了他:他是一個能飛翔的非洲人,他本打算把自己的小兒子杰克帶上,但還是將他留下了。杰克就是奶娃的祖父,是他將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麥肯·戴德。了解了老祖先的名字,奶娃也了解了自己的身世。
南方之行引出了奶娃一系列的引路人和幫助者。奶娃將這些引路人視為是幫他尋找金子的工具,但是隨著尋金變?yōu)閷ふ疑矸?,他們的意義發(fā)生了改變。在丹維拉,奶娃遇見了庫珀牧師,牧師給他提供了重要的有關(guān)他祖先的信息,并讓奶娃感受到他也屬于戴德大家庭的一員。在接下來的四天里,幸存的老人們來看望他,這些老人認(rèn)識奶娃的父親和祖父,他們?yōu)樗v述了有關(guān)他父親和祖父的冗長故事,奶娃從他們的講述中進一步了解了祖父和父親之間的聯(lián)系。奶娃“從大家談?wù)摰倪@個男孩身上,一點看不出就是如今那個嚴(yán)厲、貪婪、毫無憐憫之心的男人,但是他喜歡大家所描述的那個男孩,也喜歡那男孩的父親?!彪S著過去在這些老人的講述下變得栩栩如生,奶娃看到了父親的形象,他明白他所聽到的過去造就了他所了解的現(xiàn)在。然而,第一位戴德為了獲得自由而積攢財富在第二代戴德那里被扭曲成了自私和無止盡的索取。對蒙特爾縣的黑人們來說,麥肯·戴德農(nóng)場象征著富有和整個黑人社區(qū)的機遇。如果麥肯·戴德能落腳謀生成家立業(yè),那么,“你也一樣!抓住它!把它世世代代傳下去!”然而,第二代戴德卻將這一點忘卻了;這也是奶娃必須要了解的。
奶娃穿越樹林來到巴特勒住所和來到山洞之行也是他成長的一部分,在沙里瑪參與涉獵山貓的活動幫他拋去過去那個舊的、不真實的自我。當(dāng)進入賓夕法尼亞的叢林,奶娃竟“忽略了樹木世界的盎然生氣”,正如他長期以來忽略了他周圍人的情感和存在一樣。他發(fā)現(xiàn)他要去的山洞在樹林的更深處,需要趟過一條小河,爬過布滿巖石的山坡。他的手表和香煙,這些代表城市消遣和生活的物品被摔壞、被浸濕;他的薄底鞋在這種地方幾乎毫無用場。一到山洞,他只剩下雙手、腳和本能來指引他了。在這一與自然的嚴(yán)峻對峙中,他知道自己到家了,奶娃感受到一些真實的情感涌上心頭,就像是經(jīng)歷了一場他以前從未體驗過的極度饑餓。
在他老祖先老家沙里瑪黑人社區(qū)時,奶娃依然處于無知、不負(fù)責(zé)任、消極的青春期狀態(tài)。要成長為一個有責(zé)任的成年人,他必須跨過舊的不成熟自我的界限,去經(jīng)受一場混亂、閾限和近乎死亡的成長考驗。長輩們邀請他參與的山貓涉獵對奶娃來說,是一次通過非洲部落長者和智者指引下的成人儀式。他們給奶娃傳授了社區(qū)的方式和智慧,在涉獵之前,他們給他舉行了著裝儀式;他那在城里穿的衣服在這里沒有用處,正如他的城市自我無法給他即將經(jīng)歷的一切無能為力一樣。奶娃摒棄舊的自我的下一步是在他意識到加爾文的燈擋住了他想要使眼睛適應(yīng)黑暗的視線的時候。為了看清楚黑暗中的東西,他必須“要看可能見到的東西?!碑?dāng)奶娃意識到下面的問題時,就是他自我成長旅程中的轉(zhuǎn)折點[4]。
此時此刻,奶娃仍然相信他來沙里瑪?shù)哪康囊只蚴菍ふ医鹱?,抑或是來證實金子已經(jīng)不見了。就在他在寂靜的黑暗中靜坐時,他經(jīng)歷了一次隱喻意義上的死亡,使得他從孤立的自我為中心中釋放出來,然后隨之而來的是開始擁有了分擔(dān)家人和朋友們的歡樂與憂傷的責(zé)任感。
這樣,傳統(tǒng)美國成長小說將年輕人帶離溫暖的家庭的懷抱,使之處于孤立和孤獨的境地,奶娃這個處于20世紀(jì)的、孤獨的、支離破碎的現(xiàn)代青年,在經(jīng)過一番的磨難和覺醒之后,最后成功和自己的種族融合在一起。通過加入到南方祖先的社區(qū),奶娃不僅獲得了能使人陷入邪惡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理解了過去幫助他了解了他的非裔傳統(tǒng)的真相和意義[5]。莫里森不僅顛覆了傳統(tǒng)美國成長小說中的結(jié)構(gòu)模式,也顛覆了它的本體論模式?!端_門之歌》講述了當(dāng)代非裔美國人從精神上和社區(qū)融合的需求,而這個社區(qū)正好源于共同的文化和歷史。因此,她否認(rèn)了歷史的不連貫性,跨越了朝向后絕望的現(xiàn)代主義的沖動。
注:文章所有引文出自莫里森的《所羅門之歌》,胡允桓譯,海口:南海出版社,2006.
參考文獻:
[1]Bouson J.Brooks. Quiet As Its Kept: Shame, Trauma, and Race in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 New York: New York UP, 1999.
[2]Darling, Marsha. “In the Realm of Responsibility: A Conversation with Toni Morrison.” The Womens Review of Books, 1978,(5): 5—6.
[3]Krumholz, Linda. “The Ghosts of Slavery: Historical Recovery in Toni Morrisons Beloved.” African American Review, 1992,26(3):421—31.
[4]Levine, Lawrence W. Black Culture and Black Consciousne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New Idea of Hero Milkmans Growth Process in Song of Solomon
QI Jixiang
(He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Qinhuangdao 066311, China)
Abstract:Growth is one important them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also female AfricanAmerican writer Tony Morrisons focus in her work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growth process of milkman in Song of Solomon, reveals the necessity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black people to rethink about their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growth process; Tony Morrison; Song of Solomon
(責(zé)任編輯:劉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