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廣西桂林 541006)
勞倫斯獎的組織者2014年邀請了10多位中國記者“共襄盛舉”,因為2015年勞倫斯頒獎典禮將由上海承辦。但又令人遺憾的是,這又是一屆沒有中國體育因素在內的勞倫斯頒獎。近幾年來,中國的經濟和體育都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中國運動員獲得的體育金牌越來越多,可仍沒有中國運動員能獲得勞倫斯獎最佳運動員獎。
勞倫斯世界體育獎(Laureus World Sports Awards),簡稱勞倫斯獎。2000年由戴姆勒克萊斯勒和里希蒙兩大公司創(chuàng)辦,是世界體壇最具影響力的大獎之一,也是目前唯一全球性的體育頒獎儀式,被譽為“體育界的奧斯卡獎”。勞倫斯在拉丁語中的意思是桂冠,象征著勝利。勞倫斯獎,先是由70個國家的體育記者為每個獎項提名6位個人或團體作為候選人,然后由勞倫斯世界體育學會以不記名方式投票選出得主,一年一度的勞倫斯獎是對世界最杰出的男女運動員的獎勵。中文名稱,勞倫斯世界體育獎。外文名稱,Laureus World Sports Awards。獎項性質是世界體壇最具影響力大獎之一,頒獎節(jié)目直播到全球170多個國家,超過10億人收看。
由世界體育媒體評選團和勞倫斯世界體育學會選出得主的五個獎項分別為:勞倫斯年度最佳男運動員獎,勞倫斯年度最佳女運動員獎,勞倫斯年度最佳體育隊伍獎,勞倫斯年度最佳新人獎,勞倫斯年度最佳復出運動員獎。由專家小組和勞倫斯世界體育學會選出得主的兩個獎項分別為:勞倫斯年度最佳另類運動員獎和年度勞倫斯最佳殘疾運動員獎。創(chuàng)始贊助方和勞倫斯世界體育學會還頒發(fā)另外兩個獎項:勞倫斯終身成就獎和公益體育基金獎,以表彰那些通過體育為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人。
勞倫斯體育獎始創(chuàng)于2000年,用以表彰上一年度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運動員和運動團隊。其中,最具影響力的無疑是最佳男、女運動員兩項大獎。
國際奧委會承認的國際單項體育聯(lián)合會共有62個,其中列入奧運會項目的有35個。這至少62個項目中,只有上述6項的運動員染指過勞倫斯最佳男、女運動員大獎,其比重還不到1/10。從這6個項目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的共性都是在全球范圍內,尤其是在歐美等國職業(yè)化程度很高的個人項目,說得直白一點就是贊助多、獎金高的運動。
網(wǎng)球和高爾夫都有四大滿貫,F1每年在全球有18~19個分站賽,事實上,世界體壇的年度吸金王往往都是在這三個項目中產生。至于田徑,是奧運會的第一金牌大戶,有黃金聯(lián)賽這樣的高獎金賽事;自行車和滑雪在歐美各國也都有非常完善的分站賽。
我們常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通過勞倫斯獎的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在這個領域中,只有世界的才是勞倫斯的。于是網(wǎng)球、高爾夫、F1、田徑這些贊助多、獎金高的個人項目就成了勞倫斯獎的寵兒。而這些項目,要么是在中國起步較晚,要么是還沒有出現(xiàn)能在全球范圍內稱霸的運動員。
勞倫斯獎是怎么評出來的呢?首先是來自全球的400多位體育記者從官方推薦的名單中選出每個獎項的6位候選人,最后由勞倫斯體育學院41名成員投票選出獲獎者,體育學院由各領域最杰出的退役運動員組成。勞倫斯體育學院41名成員中,只有鄧亞萍一人來自中國。
勞倫斯獎的歷史上,中國運動員或團隊只有三次獲獎的經歷,分別是姚明和劉翔拿過最佳新人獎,以及北京奧運會中國代表團拿過最佳團隊獎。
中國體育界的年度大獎——“體壇風云人物”也是由國內的知名體育記者投票產生,其中一位評委介紹說:“每年投票的時候,都會收到組委會寄來的一本介紹候選人的手冊,雖然從中能夠看到各人所取得的成績,但是大部分情況下,還是會按照自己的認知來投票,我對哪一位運動員的情況了解更多,自然會更傾向于他。相信勞倫斯獎的評委也都會有這樣的思維?!?/p>
姚明和劉翔是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兩位運動員,評委們在投票時,至少都聽過他倆的名字,都知道他倆取得的成績,這就是姚明和劉翔能夠獲獎最重要的前提。
去年的勞倫斯獎,在巴塞羅那游泳世錦賽上大放光芒的孫楊沒能進入6人候選名單確實可惜。不過從歷史來看,游泳算是勞倫斯獎最不“待見”的項目了,游泳是奧運會第二金牌大戶,但勞倫斯的個人獎項與游泳從未結緣,即便巔峰期的菲爾普斯也未能打破這一“傳統(tǒng)”。中國的冠軍要想在近期的勞倫斯獎上有所突破,最大的指望就是眼下中國女網(wǎng)一姐李娜了。
勞倫斯獎最佳男女運動員獎項,傾向于田徑、網(wǎng)球——田徑是基礎大項,是運動之母,網(wǎng)球是最具市場的個人球類競技,歷史上田徑選手和網(wǎng)球手都是各10次獲獎,其它還有高爾夫(3次)、高山滑雪(2次)、F1賽車(2次)、自行車(1次)。足球、英式橄欖球等集體項目于最佳團隊獎里更具存在感,在最佳運動員獎里反而呈現(xiàn)弱勢。
與國內輿論理解出入較大的是游泳和籃球,游泳選手從未捧起過勞倫斯小金人,包括北京奧運八金王菲爾普斯(后來以特別成就獎稍加補償);而籃球在世界范圍內的普及度稍顯遜色,無論勞倫斯最佳運動員還是最佳團隊獎都難以企及,競爭力甚至不及英式橄欖球和板球,盡管在國內籃球大有超越足球成為第一運動的趨勢。
一直以來,中國奧運戰(zhàn)略都是避重就輕、人棄我取,專挑冷門項目尋求所謂的“突破”,賺取大量金牌裝點門面,實際上卻走上了“非主流”的不歸路。張繼科、林丹無論怎樣唯我獨尊,都受制于乒乓球、羽毛球的先天不足,說到底就是自娛自樂,主流項目的荒蕪令人扼腕——我們可以不要全世界的認同,但不能放棄去影響全世界的努力!
表1 運動項目及獲獎次數(shù)
表2 獲獎的國家及獲獎次數(shù)
續(xù)表2 獲獎的國家及獲獎次數(shù)
美式橄欖球基本也是自己玩自己的,但NFL是全世界最昂貴的品牌,超級觀眾覆蓋全球,收視觀眾超過10億。而乒乓球呢?乒超聯(lián)賽全場只有一個老頭,還是在啃燒餅,這樣的例子盡管極端,但也很能暴露問題,總局和央視大力扶持的國球尚且如此,更“冷”的一些項目境遇就可想而知了。
結束的索契冬奧會,中國男子冰壺隊奇跡般殺進四強,一個毫無歷史底蘊和群眾基礎的隊伍逆襲,令冬季中心領導樂得合不攏嘴。但冬奧冠軍加拿大的四壘雅各布森卻對中國隊嗤之以鼻,這位銀行職員不屑地表示:“他們可以睡醒了爬起來就去打冰壺、訓練,還能領工資,這是他們生活的全部?!痹谘鸥鞑忌磥?冰壺就是一種娛樂愛好,打冰壺是打不出伍茲的,而中國把小眾項目當作政策和事業(yè),自然難以產生國際巨星。
必須承認,國內體育推廣和運作還很業(yè)余,只占GDP的0.55%;而在美國,體育是GDP的第七大支柱,是汽車產業(yè)貢獻的至少兩倍?,F(xiàn)在的拳王爭霸賽為何不如泰森時期刺激,如今的博爾特為何沒有當年的卡爾-劉易斯火爆,就是美國拳擊和短跑處于低潮,使得美國媒體喪失了一部分宣傳包裝欲望。跳水傳奇洛加尼斯被稱作“飛行的上帝”,那個時代跳水號召力不遜游泳,隨著中國夢之隊的壟斷,該項目變得越來越單調無趣,再也沒有津津樂道的談資。從獲獎的項目可以看出獲獎次數(shù)多的還是一些大的項目,是一些收視率高的項目,這些項目都能夠很好的吸引人的眼球,很多是奧運會項目,但是也有不是奧運會的項目
美國、英國最多,美國是世界體育強國,英國也是體育強國之一,從2000年以來歷屆奧運會來看,中國,俄羅斯也是體育強國,然而在里面的獲獎次數(shù)與奧運會卻不成比例,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難道其它一些小的項目就一直沒有突出的嗎?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
身體素質是指人體完成某個動作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固有能力。身體素質包括五方面:(1)速度素質。(2)力量素質。(3)耐力素質。(4)柔韌素質。(5)靈敏素質。東西方人的身體素質不同適合自己的運動有所不同,西方人身材比較高達,生理機能比東方的好,比較適合奔跑和一些劇烈的運動,他們首選的運動是一些具有劇烈和奔跑的項目,向美國的田徑,巴西的足球,這些人的生理特征更適合這些項目。而東方人的生理特征更適合一些小巧玲瓏的項目。
體育文化的主體是人類,是人類特有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和文明的成果,泛指人類在體育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體育文化總是和一個地域或民族的社會文明、物質文明以及自身的發(fā)展產生具有互動發(fā)展的關系,其內容包括體育認識、體育情感、體育價值、體育理想、體育制度和體育的物質條件等。西方體育的發(fā)展也經歷了漫長的啟蒙運動,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奠定的以主客兩分、身心兩分的哲學基礎,追求精神世界使人們勇敢開拓,探索未知,以發(fā)展人的能力和體力,即永遠爭第一,爭取超過別人。這才逐步形成了以競技性、功利性、娛樂性為基本模式,更快、更高、更強為價值取得的體育文化。體育文化的差異,對體育的認識和理解不同。對于體育他們更多是認為一些大的項目才能吸引人的眼球,才是真正上的體育。他們把更多的時間關注這些大的項目,所以在評選時他們會把眼光放在他們所感興趣的項目上。他們西方人更喜歡挑戰(zhàn)極限,所以一些極限運動有時也被評上。
經濟的好壞與體育的高低是密切相關的,西方的經濟是相當發(fā)達的,他們有更多的資金來發(fā)展體育,提高他們的體育競技水平,經濟是體育的基礎,同時體育又能促進經濟的繁榮和發(fā)展。從獲獎的國家來看多是西方經濟發(fā)達的國家,他們有經濟實力來發(fā)展他們的體育事業(yè),也有一些經濟不發(fā)達的小國家,但是這些小國家的運動員在運動上的確取得了驚人的成績,世界的人們都看在眼里。經濟的發(fā)展和體育密不可分,也和勞倫斯密不可分。
2009年年度,最佳團隊獎,中國奧運代表團(北京奧運會);
2005年年度,最佳新人獎,劉翔,中國田徑(110m欄);
2003年年度,最佳新人獎,姚明,中國男籃。
縱觀中國體育的自身特點與勞倫斯獎的評選標準,可見一斑。中國體育最明顯的特點是金牌冠軍多。查尋前15年的勞倫斯最佳男女運動員名單,排在前三位體育項目的主要集中在30人中網(wǎng)球10人,田徑9人,高爾夫3人。由此得出,勞倫斯獎最佳運動員評選,要么來自高度商業(yè)化的項目,要么來自競技成績有明確量化指標、最能直接體現(xiàn)“更快更高更強”的項目。
中國體育的特點和勞倫斯獎的評選標準的交集其實就只有運動成績這一小塊。一方面,運動成績高低并不是勞倫斯獎看重的唯一指標,運動項目的普及程度、受歡迎程度和運動員的個人魅力反而更重要,而這些恰恰是中國體育的弱項;另一方面,中國體育的成績很大程度是體現(xiàn)在金牌而不是計時器的數(shù)字上。在一場乒乓球、羽毛球比賽中獲得勝利,或者在跳水、體操等項目人為主觀因素很大的裁判打分中得到高分,顯然和100m跑出9秒58完全不同。于是,一個現(xiàn)實的問題凸顯出來:我們應該把勞倫斯獎的喜好作為中國體育的發(fā)展方向嗎?
事實上,中國體育面臨轉型并不是以是否獲得勞倫斯最佳運動員獎為目的,而是由新時期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體育需求的變化來決定。我國的“金牌戰(zhàn)略”最高目標登頂奧運金牌榜已經實現(xiàn)。現(xiàn)在更多的中國人越來越渴望能在全球關注度更高的主流運動項目中獲得認可。這種轉變,并不是對勞倫斯獎的一種“迎合”,更確切地說,只是中國體育現(xiàn)在的發(fā)展階段恰好與勞倫斯獎的一種契合,甚至是一種“不謀而合”。
中國人具有濃重的“獲獎情結”,從諾貝爾獎到奧斯卡獎,不管什么世界重要獎項,總要得之為快。但是,過于看重勞倫斯最佳運動員獎,乃至完全以勞倫斯獎的標準決定項目的布局,對中國體育有害無益。這是因為:第一,出于提升民族自豪感、凝聚愛國心的考慮,“金牌戰(zhàn)略”和與之配套的“舉國體制”仍有存在的價值和必要;第二,勞倫斯獎看重的是一些高商業(yè)化項目,例如高爾夫和F1,以及沖浪、跳傘等項目,而這些體育運動項目在中國的普及度較低。因此,即便國家加大投入力度,贊助商有能力投入巨資,要勉強在這些項目取得成績,也是很難選到優(yōu)秀的有競爭實力的運動員的。
歐美體育審美趣味一直影響著勞倫斯獎的評選標準。但一個可喜的現(xiàn)象是,中國與勞倫斯最佳運動員獎正在逐漸接近,而且這種接近在未來還有望加速。這種判斷是基于兩點理由。首先,中國在網(wǎng)球和田徑這兩個勞倫斯獎最重要的領域都涌現(xiàn)出了巨星級的人物:李娜和劉翔。其次,世界越來越不能忽視中國的存在,隨著經濟體量和地緣政治地位的提升,中國成為世界上每一個組織和企業(yè)必須爭奪的主戰(zhàn)場。從“中國十佳勞倫斯獎”的設立,到邀請中國記者采訪乃至以后頒獎典禮舉辦地的選擇,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勞倫斯對中國的示好。
目前來看,李娜和劉翔仍然是最有希望獲得勞倫斯最佳運動員獎的中國運動員。李娜身處勞倫斯獎最愛的網(wǎng)球項目,這一運動項目在中國較為普及,且李娜本身競技成績不俗,雖然其張揚性格不為國內媒體所喜,但符合國外媒體的口味。只是由于其職業(yè)生涯期限難以確定,能否沖上世界排名第一的寶座還是未知數(shù)。劉翔的跨欄也屬于勞倫斯偏愛的直道競速項目,何況他已經獲得過最佳新人獎,多少可以拿點印象分。一旦真的復出并再上巔峰,這種經歷更是極富傳奇色彩。問題在于,他能創(chuàng)造奇跡嗎?
東西方人由于經濟、政治、文化、地域、種族的不同對勞倫斯的看法有所不同。
勞倫斯的主導決定權主要還在西方一些經濟發(fā)達國家的手中。
從勞倫斯的獲獎中可以看出西方人眼中的體育主要以激烈的能夠吸引更多人眼球的運動,主要還是一些大的運動項目。這些項目大部分有很好的經濟市場。
勞倫斯還是和政治、經濟、文化、地區(qū)密不可分,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勞倫斯的走向。
東方國家要結合自己國家的特點,例如經濟、政治、文化、區(qū)域、種族來合理的看待勞倫斯,不可看得過大或過小。合理的來發(fā)展自己的體育運動。
勞倫斯會隨著世界經濟的發(fā)展,東西方對勞倫斯的看法會逐漸的融合,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大家庭,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中國體育自身的特點,也要結合自身的特點來發(fā)展體育運動,要兼顧到各個方面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奧運會、民族特點、國民的健康等。
[1]崔懷猛.古代中西方體育文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0.
[2]王剛.體壇奧斯卡,驗出中國體育含金量[N].錢江晚報,2012-02-08.
[3]王清忠.勞倫斯世界體育獎品牌塑造策略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