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魯
(全軍軍事術語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北京 100091)
軍語概念體系的框架是軍語理論形態(tài)的系統(tǒng)結構,是組織軍語編纂工作的重要基礎和基本依據。分類合理、層次分明、特色突出的軍語概念體系的框架,不僅有利于軍語編纂工作分工,明確收詞范圍,而且有助于軍語的排列和查找。為確保軍語編纂工作的規(guī)范性和系統(tǒng)性,編制軍語概念體系的框架應主要把握以下原則。
軍語概念體系的框架具有內在的規(guī)律性,編制框架必須以科學分類為基礎,堅持科學性原則。恩格斯指出,科學分類必須依據其內部所固有次序的分類和排列。《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對“類”的解釋是:“許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綜合?!避娬Z概念體系的框架用“類目”來構建,就是通過類目,劃定軍語概念體系的范圍,綜合集成在性質上彼此相似或相同的詞目。一是應按照軍語編纂的總體方案,勾畫結構布局、進行科學分類。成規(guī)模、成系統(tǒng)的軍語編纂,通常都會制定包括編纂的指導思想、總體設計、組織領導、任務區(qū)分、工作安排和工作要求等內容在內的總體方案。要以此為依據,認真研究本領域(學科)的特點和編纂工作的內在規(guī)律,在深入調研、反復論證的基礎上,對框架進行總體設計。二是應按照軍語概念體系的基本定位和本領域(學科)的本來面貌,對其外延和內部層次結構進行準確界定。要以科學、緊密的邏輯關系,如屬種關系、整體—部分關系和序列關系、聯(lián)想關系等構建骨架、進行分類,形成涵蓋本領域(學科)全部基本概念、領域(學科)邊界劃定清晰、上下銜接緊密的框架[1]。如2011年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的框架,就是經過反復調研、科學論證,最終被確定設置綜合、國防、戰(zhàn)爭·戰(zhàn)略、作戰(zhàn)(綜合)、戰(zhàn)役·戰(zhàn)役法、戰(zhàn)斗·戰(zhàn)術、危機與突發(fā)事件處置、指揮、偵察情報、軍事通信·指揮控制系統(tǒng)·電磁頻譜管理、信息對抗、軍事訓練、組織編制、行政管理、軍事地理·測繪·導航、軍事氣象·水文·空間天氣、軍隊政治工作、軍事后勤、裝備工作、軍事法制、軍事技術、陸軍、海軍、空軍、第二炮兵、軍事外交等26個類目(其中,“陸軍”類目又下設綜合、步兵、裝甲兵、炮兵、防空兵、陸軍航空兵、工程兵、防化兵、特種部隊等9個二級類目)。
編制軍語概念體系的框架直接關系到軍語編纂中的工作分工、收詞范圍(重點、比例)等。因此,應做到:反映實際,便于實施,為了實用。具體而言,反映實際就是所編制的框架應客觀反映本領域(學科)的實際狀況,有效體現(xiàn)編纂牽頭單位的實際需求,同時符合軍語編纂工作的客觀規(guī)律。便于實施就是所編制的框架應充分兼顧各參與編纂單位的職能特點、學科特色、工作基礎和專業(yè)優(yōu)勢,能按照專業(yè)對口、相對集中、便于組織協(xié)調的原則,有效區(qū)分和落實各項編纂任務。也就是說,編制框架強調以科學分類為基礎,但還要根據現(xiàn)行的體制編制和單位(部門)的分工實際來確定,因為編纂工作必須要有具體單位(部門)來做,這是編制框架需要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如總參動員部作為《動員常用術語》編纂牽頭單位,將框架分為國防動員、后備力量、兵役3個一級類目,并確定國防動員部分的編纂工作由國家國防動員委員會綜合辦公室負責,后備力量和兵役部分的編纂工作則由該部負責。為了實用就是所編制的框架應層次分明、結構合理,概念體系性強,既增強其在編纂工作中的可操作性,做到可行能用,又使之在出版后為使用者快捷地查閱檢索軍語提供方便,做到明了實用[2]。
強化特色性是編制軍語概念體系的框架的一個基本原則。失去了特色,也就失去了框架的個性。具體而言,一是要以體現(xiàn)姓“軍”為基礎。軍語是軍隊在作戰(zhàn)、訓練及其他行動和工作中統(tǒng)一使用的規(guī)范化的軍事用語。其基本功能是統(tǒng)一軍隊認知,協(xié)調部隊行動。軍隊的軍情實際,直接影響和決定著軍語的編纂。因此,軍語概念體系的框架總體上要以體現(xiàn)中國人民解放軍特有的建軍宗旨、戰(zhàn)略戰(zhàn)術、體制編制、后勤和裝備綜合保障能力等特色為基礎。二是要以突出為“戰(zhàn)”為核心。為提高部隊戰(zhàn)斗力服務始終是軍語編纂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如在編制2011年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框架時,就著眼信息化條件下聯(lián)合作戰(zhàn)對軍語的需要,新增了作戰(zhàn)(綜合)類目,由此收錄了許多用“戰(zhàn)”的詞目。有學者統(tǒng)計,該版中的8587個詞目一共使用漢字1454個,其中,使用次數(shù)大于1000次的只有一個字,即“戰(zhàn)”,多達 1279次[3]。可見以作戰(zhàn)及相關用語為中心,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的鮮明特色。編制框架要切實突出為“能打仗,打勝仗”服務的特色。三是要以展示本色為關鍵。即展示本領域(學科)的固有特色。不同領域(學科)的框架有不同的具體特點,如在系列《軍語》框架編制中,軍兵種《軍語》有其自身的特色,專業(yè)《軍語》也有其自身特色。在軍事科學名詞框架編制中,15個學科框架的編制也不可能是一個模式。如空軍軍語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在編制2012年版《空軍軍語》框架時,考慮到是軍種軍語,主要是滿足空軍各級指戰(zhàn)員的需要,同時兼顧與上級機關、其他軍兵種協(xié)同作戰(zhàn)的需要。因此,以堅持空軍綜合性、通用性為主要特色,根據空軍作戰(zhàn)、建設的實際需要,按空軍專業(yè)領域和兵種相結合、兼顧各業(yè)務部門工作分工進行分類,并以綜合、專業(yè)、兵種順序進行排列。具體設置:綜合、空軍作戰(zhàn)·指揮、空軍偵察情報、空軍軍事訓練、空軍軍制·行政管理·動員、空軍政治工作、空軍后勤、空軍裝備工作、航空裝備·航空理論、航空兵、地空導彈兵、高射炮兵、空降兵、雷達兵、空軍電子對抗兵、空軍通信兵、空軍防化兵、空軍地理·測繪、空軍氣象等19個類目。
編制軍語概念體系的框架,必須勇于創(chuàng)新,適應時代發(fā)展、軍隊作戰(zhàn)和現(xiàn)代化正規(guī)化建設對軍語的現(xiàn)實需要。具體而言,一是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fā)展。軍語是在不斷的繼承中發(fā)展起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歷版綜合性《軍語》的框架,都是在上一版的基礎上通過深入研究過去軍語的使用情況,充分吸納前人成果后進行編制的,最終形成適合于所處時代需要的軍語概念體系的框架。如從1951年版《軍語匯編》的陸軍、海軍、空軍3篇(類目),到1956年版《軍語畫一》的陸軍、空軍、海軍、防空軍4個部分(類目);從1972年版《軍語》的17個類目,到1982年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的26個類目;從1997年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的29個類目,到2011年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的34個類目(含二級類目),精華在發(fā)展中延續(xù),數(shù)量在變化中增加,框架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二是要以現(xiàn)實需求為牽引。編制新的軍語概念體系的框架,必須根據形勢任務的發(fā)展變化,特別是要著眼于新形勢下軍隊作戰(zhàn)和建設對軍語的需要。通過框架的編制,體現(xiàn)黨在新形勢下的重要戰(zhàn)略思想和軍委的戰(zhàn)略方針,體現(xiàn)所要面臨的新的戰(zhàn)爭的特點,反映軍事領域的新成就和新要求。如全軍軍事術語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在編制2011年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框架時,就以創(chuàng)新性為原則,系統(tǒng)梳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理論研究的新成果,努力反映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新情況,重點總結軍隊信息化建設和軍事斗爭準備的新經驗,突出體現(xiàn)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zhàn)爭的新要求,在框架的總體結構上進行了全面調整,與1997年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框架相比,調整合并了12個類目,增設作戰(zhàn)(綜合)、危機與突發(fā)事件處置、裝備工作、軍事法制、軍事外交、陸軍等6個新類目。
軍語具有法規(guī)性質,需要軍隊指戰(zhàn)員在作戰(zhàn)、訓練及其他行動和工作中強制執(zhí)行?;诖?,軍語工作是一項規(guī)范性工作,從框架編制到收詞定詞、撰寫定義和審稿修改等都必須遵循一定的規(guī)范。因此,在編制軍語概念體系的框架時,一是應遵循一定的標準。行有行規(guī),軍有軍標。要按照國家和軍隊制定的有關規(guī)范和標準,科學構建骨架、準確劃定“邊界”,克服框架編制的隨意性。如在研究編制軍事科學名詞(首批)15個學科的框架體系時,就是參考借鑒了中國軍事科學體系一級學科的設置標準,確定了軍事思想、軍事歷史、戰(zhàn)略學、戰(zhàn)役學、戰(zhàn)術學、軍隊指揮學、軍事信息學、軍事訓練學、軍隊政治工作學、軍事后勤學、軍事裝備學、軍事法學、軍事環(huán)境學、國防建設學、國際軍事學等15個學科。二是應按照一定的程序。即采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式進行編制。自上而下,就是按照本領域(學科)的已有理論體系和現(xiàn)成分類方法,先編制軍語概念體系的框架,然后對軍事概念集合中的每個概念逐級進行下位歸類。自下而上,就是先搜集所需的本領域(學科)的軍事概念,之后分析各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然后確定其在軍語概念體系中的相互關系及位置,進而構建以軍語概念體系為結構的框架[4]。
[1]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科技名詞審定工作手冊(試用稿)[M].2012.
[2]汪云,周慶申,周大軍.軍事概念體系的建立[J].中國科技術語,2008(2).
[3]原媛,楊曉黎.軍語用字的計量分析[J].中國科技術語,2014(3).
[4]李蘇鳴.軍語導論[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