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風云
摘??要:語文學科在小學教學課程中占據(jù)著基礎和重點地位。如何讓學生學好語文知識,加強對于語文學習的認識,這就需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俗話說:成功有一一半的原因源于良好的習慣。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語文所發(fā)揮的作用都變的越來越大,如何達到我們通常所說的“學好語文”,最基礎的就是要教會學生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習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2-168-01
學習習慣從專業(yè)的角度上解釋是指在長期的學習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監(jiān)督的自動化行為傾向。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的教育家們,自古以來都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當一個人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不管是對于以后的學習生活還是對于走出學校后的社會生活,其好處都是顯而易見的,對于一個人會有著終生受益的影響。古人說的一句話特別的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與其教授其具體的語文知識,倒不如教導學生對于語文學習方法的學習,培養(yǎng)其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這樣不僅是學生們的學習任務輕松了,教師的授課任務也會變得輕松。
如何讓學生們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呢?
一、以小見大,長久堅持
學習語文的習慣從何而來,簡單的說就是從一點一滴的積累而來。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有很多的細微之處需要改變和培養(yǎng),比如寫作的的姿勢,朗讀課文的聲音和感情,思考問題的切入點等等,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要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們,還需要把握好各種教學的細微之處,及時指出并加以改正,逐步的培養(yǎng)學生們的學習習慣。古人說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個的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中積累而成的,不管是好的習慣還是不好的習慣。所以教師特別應該注意這方面的問題,從細微之處發(fā)掘,持之以恒的進行培養(yǎng),時間長了,學習對于語文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自然就會形成了。
二、興趣是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推動力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言而喻,興趣對于學生學習一門學科或者是一樣事物是最好的推動力。有了興趣,學生就會積極的去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輕松而有效。但是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會產生對于學習的興趣,對于小學生而言,最主要的還是老師如何引導學生產生興趣,從而達到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應該不僅僅的停留在語文課本上,應該從多方面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有了對于語文的學習興趣,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就會更加容易了。
三、自信是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心理前提
自信是學生們在學習語文過程中的心里前提。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心理上影響是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小學階段的學生們都是小孩子,心智都還沒有發(fā)育成熟,可能老師的一句打擊的話就會讓孩子封閉自己的內心,變得自卑。所以,多多的贊賞,盡可能少的批評會對孩子的自信心的建立有著重要的作用?!白龅暮芎谩保澳阋欢〞龅母玫摹?,“老師相信你一定可以的”等等這些話對于孩子是一種莫大的鼓勵和贊賞。孩子的很多的行為都依賴于別人對于自己的評價和認可,多多的贊賞和表揚會讓孩子的自信心迅速建立,適當?shù)呐u會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不足。自信心的建立可以讓孩子對于語文的學習更加的積極,,對于語文學習的習慣也會逐步養(yǎng)成。
四、思考和提問是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過程
俗話說:有了困惑,才有提高。困惑從何而來呢?就是從思考中得到的。思考和提問是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過程。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著濃厚的好奇心,如果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利用學生們的這種好奇心來入手,提出相應的情景問題,激起學生對于問題的思考和提問,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一個好的起點。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疑問,而這些疑問正是學生們所不知道的,也就正式教師們所需要教導的知識。但是對于小學生而言,很多的學生心里比較膽怯,有了疑問但是不敢向老師提出,害怕受到批評,而有的學生由于思考能力的不足,所以有時候沒有意識到疑問和難點。所以,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要積極引導學生對于一些疑問和難點的發(fā)掘和提出,以及對于問題的思考和質疑,并對于提出疑問的同學進行表揚,以此激發(fā)學生們的積極性。這對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一個比較艱難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過程。
五、全面培養(yǎng),重點照顧
新課改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措施是針對全體學生,使得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學困生在每一個班級里都是存在的,當他們在課堂教學中沒有理解重要的知識點或者重難點的時候,教師應該給予其特別的照顧。但是這種照顧并不是以額外輔導為主,教師也可以開展相應的活動,以一幫一的形式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更多的是激發(fā)學生們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培養(yǎng)學生對于語文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往往表現(xiàn)在平常的教學細節(jié)處,但是很多時候都會被我們給忽視了。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更多的是需要老師們在教學過程中慢慢的進行,一點一點的積累而成。一旦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那么教師可謂送做到了“授之以漁”了,而對于學生們日后的學習和生活也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參考文獻:
[1]?楊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與方法.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王守恒.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基礎.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
[3]?張孔義.方龍云.語文教育科研導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