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曦
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130012
對外漢語語音教學是整個漢語教學的基礎。在面向零基礎的漢語學習者時,我們通常會先進行一段比較集中的語音教學,此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會對學生的發(fā)音進行糾正。學生如果掌握不好漢語的語音,就會影響到詞匯、語法和漢字等方面的學習,也會影響到用漢語進行交際。
現(xiàn)代漢語的音節(jié)由聲母、韻母和聲調三部分組成。與印歐語比起來,現(xiàn)代漢語的主要特點有:
一是沒有復輔音。在英語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輔音相連的情況,如star、spring、fast等,而在漢語中卻沒有這種復輔音。漢語中的zh、ch、sh、-ng等輔音只是用兩個字母表示一個音素,而不是復輔音。漢語的聲母由輔音構成,通常出現(xiàn)在一個音節(jié)的開頭。
二是元音占優(yōu)勢。在漢語的音節(jié)中,可以沒有輔音,但一定要有元音。除了極少數(shù)表示嘆詞的音節(jié)hm(噷)、hng(哼)、m(呣)、n(唔)、ng(嗯)等是由輔音構成以外,其他音節(jié)中都含有元音。
三是有聲調。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普通話中共有四個聲調,分別是陰平(一聲)、陽平(二聲)、上聲(三聲)和去聲(四聲)。聲調具有區(qū)別意義的作用,比如,bā(八)、bá(拔)、bǎ(把)、bà(罷)。
四是漢語的音節(jié)結構簡單,音節(jié)界限分明,聲母和韻母之間的配合具有很強的規(guī)律性,這些都有助于學習并掌握普通話音節(jié)的正確讀音。
我們在學習外語時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當對方跟你說一個單詞時,你可能聽不清,但當對方重復一個個音素,然后再把它們拼合在一起時,你就明白了。所以,在語音教學中,要把音節(jié)分解為音素,進行單音訓練。只有把每一個單音讀好,才會讀準每一個音節(jié),每一個詞,每一句話。另一方面,人們在進行交際時,要發(fā)出一連串的單音,形成語流,在語流中,會發(fā)生同化、異化、弱化、脫落、增音等各種音變。因此,單音讀得好并不代表在語流中也能說得好。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二者結合起來,即先教每一個單音的正確發(fā)音,然后將單音融入語流中,讓學生體會發(fā)音的變化,再進一步糾正語流中的單音。比如教三聲聲調,先給學生一些聲調為三聲的單音節(jié)詞練習,如“你”“我”“好”“小”,等等。等學生掌握好三聲的發(fā)音方法后,可以給學生一些雙音節(jié)詞,這些詞的第一個音節(jié)為三聲,第二個音節(jié)分別為一聲、二聲、三聲和四聲,如“每天”、“老王”、“你好”、“吵架”,等等。學生在讀每個詞的時候,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三聲音節(jié)在語流中的變化。最后老師可以總結出三聲音節(jié)同其他聲調音節(jié)相組合時的語音變化情況,進一步糾正學生在語流中的發(fā)音。
在教學過程中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先教容易發(fā)的音,再教不好發(fā)的音。比如,外國學生學習漢語聲調存在以下問題:一聲起調不夠,二聲升不上去,三聲下降不夠,曲折度小,四聲降不下來。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采取這樣的聲調教學順序:一聲→四聲→三聲→二聲。因為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平調相對好掌握,所以先教一聲。而一聲恰好是四聲發(fā)音時的起點,所以接下來教四聲。三聲是在四聲后半部分的基礎上發(fā)音,所以第三個教三聲。三聲后半部分的升調跟二聲的發(fā)音相似,所以最后教二聲。
語音教學光靠模仿練習還不夠,還要適當?shù)剡M行語音理論方面的指導,這樣有助于學生對第二語言的語音系統(tǒng)、分布、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的理解。只有理解的東西,才能模仿好。比如,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可以給外國學生說明6對送氣音與不送氣音(b/p,d/t,g/k,z/c,zh/ch,j/q)的區(qū)別;漢語聲母中清音多,濁音少(只有m,n,l,r),等。教師的語音知識越多越好,但在課堂上教的越少越好,越簡單明了越好。
機械性的練習(模仿、重復)容易使學生感到疲勞,甚至厭倦。因此,可以給學生一些簡單而有意義的音節(jié)、短語、成語、俗語、句子、小對話和小笑話等,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不過,繞口令盡量不要用或者是少用,因為繞口令的發(fā)音對他們來說很難,不適于初級階段的語音教學。
在語言教學的初期會有一段時間集中進行語音教學,課程時間短的有15~20課時,長的有兩三周。但這并不能一勞永逸,學生一般并不能在這一階段完全掌握好所有的發(fā)音情況,教師需要在之后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糾正他們的發(fā)音。而且很多在中國生活了幾十年的外國人,依然會有發(fā)音方面的問題。因此,語音教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1)六對兒送氣音與不送氣音b/p、d/t、g/k、j/q、z/c、zh/ch。這六對兒聲母,每一對兒的發(fā)音部位都相同,發(fā)音方法也相近,唯一不同的就在于送氣還是不送氣。比如,d?。ù睿┖蛅?。ㄋ喊l(fā)dā音時,氣流相對較弱;發(fā)tā音時,氣流相對較強。氣流的強弱在這里具有區(qū)別意義的作用,而在很多其他語言中,氣流的強弱是沒有區(qū)別意義的作用的。因此,他們(如日本、泰國、菲律賓、拉美以及東歐等一些國家的學生)對這六組音的差別就不太敏感,較難分辨。
在教學時,我們可以利用一些道具來展示送氣音與不送氣音的差別。比如,將一張紙片放在嘴前,在發(fā)不送氣音時,紙片基本不會動,而在發(fā)送氣音時,紙片會被吹起。這種方法可以使學生很直觀地感受到送氣音與不送氣音的不同。
針對送氣音的特點,我們還可以設計一些游戲。比如,吹蠟燭比賽:點燃一排蠟燭,讓學生說帶送氣音的詞來吹滅蠟燭,哪組吹滅得多,哪組就獲勝。通過生動的游戲,學生會更容易掌握兩組音的不同。
當然,大量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如將這幾組聲母放到單音節(jié)里作對比練習:
bō-pō、dūn-tūn、guǎn-kuǎn、jú-qú、zǎn-cǎn、zhèng-chèng
還可以放到雙音節(jié)中作對比練習:
píbèi、dǎtàn、gǎnkǎi、jiùqiú、cǎozǐ、chēzhǔ
也可以作聽辨練習:老師朗讀帶送氣音和不送氣音的音節(jié),學生把聽到的聲母寫出來。
(2)f與b、p。在韓語中沒有f音,因此許多韓國學生掌握不好唇齒音f,而常把它發(fā)成雙唇音b或p,比如把“吃飯(fàn)”說成“吃bàn”或“吃pàn”。
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在教學時適當?shù)刈隹鋸埵痉?。發(fā)f音時,本應該是上齒輕抵下唇內側,但是為了讓學生將其與雙唇音明顯地區(qū)分開,可以讓上齒用力咬住下唇,并適當延長發(fā)音時間。這樣,學生就能夠清晰地掌握f音與雙唇音發(fā)音的不同。
做發(fā)音練習時,可以先進行單音節(jié)對比練習:
fā-pā、bèi-fèi、péng-féng、bù-fù
然后可以進行雙音節(jié)對比練習:
fānpán、bùfán、piāofú、fēipǎo
還要進行聽辨練習。
(3)三組易混淆的音z/zh/j、c/ch/q、s/sh/x。漢語拼音中的這三組音,每一組的發(fā)音方法都相同:z/zh/j都是不送氣的清塞擦音,c/ch/q都是送氣的清塞擦音,s/sh/x都是清擦音。不同之處都在于發(fā)音部位:z、c、s都是舌尖前音,zh、ch、sh都是舌尖后音,j、q、x都是舌面前音。母語為日語、英語、法語等語言的學生容易把zh、ch、sh發(fā)成j、q、x;韓國學生容易把zh、ch、sh發(fā)成z、c、s;東南亞華裔學生則容易混淆j、q、x和z、c、s;有些學生甚至把這三組音都混淆起來。
要想?yún)^(qū)分開這三組音,掌握好發(fā)音部位是至關重要的:發(fā)z、c、s時,舌尖微抬并抵住上齒背;發(fā)zh、ch、sh時,舌尖抬高并抵住硬顎前端;發(fā)j、q、x時,舌面前部接觸硬腭前部。配合著對發(fā)音部位的描述,我們可以利用發(fā)音示意圖或者是手勢向學生展示發(fā)音的具體位置,讓學生掌握三組音的差別。
此外,也要配合大量的練習。比如進行單音節(jié)對比練習:
zǎo-zhǎo-jiǎo、chún-qún-cún、xì-sì-shì
再進行雙音節(jié)對比練習:
zázhì、quáncūn、shíxí、cǎichāo、jiǔxí、zēngjiā
還要進行聽辨練習。
在舌面單元音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舌面元音舌位唇形圖向學生展示舌頭在口腔中的位置,這樣有助于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發(fā)音部位。
(1)單元音ü。很多學生都發(fā)不好ü這個音,主要是掌握不好舌頭的位置和唇形,容易把這個音發(fā)成[i]、[iy]或[ui]等音。這時,我們可以利用相對容易發(fā)的i或u來帶出ü。很多語言中都有[i]音和[u]音,因此這兩個音相對好教。ü音可以在i音的基礎上保持舌位不變,唇形由展變圓;也可以在u音的基礎上保持唇形不變,舌位由靠后變?yōu)榭壳啊?/p>
(2)單元音o和e。有些母語為英語的學生常把o[o]音與英語中的[?]相混,把e[γ]發(fā)成e[?]。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也可以采用以舊帶新的方法來掌握這兩個音。首先發(fā)好o音,然后保持唇形不變,舌位由最高降到半高,就發(fā)出了o音。我們也可以與舌位繼續(xù)降到半低的[?]相比較,讓學生體會二者的不同。在o音的基礎上,保持舌位不變,唇形由圓變展,就發(fā)出了e音。
(3)舌尖音-i[?]和-i[?]。漢語拼音中的-i[?]和-i[?]是兩個比較特殊的音,它們的書寫形式都是i,但真正的讀音卻不是[i],所以容易造成學生的誤解。這兩個音都是舌尖音,且不能獨立發(fā)音,必須依附于其他音。比如-i[?]只能依附于z、c、s,-i[?]只能依附于zh、ch、sh、r。想要了解它們具體的發(fā)音情況,只需將它們與指定的聲母相拼合,然后拉長發(fā)音即可。
(4)復韻母中的介音i、u、ü。在漢語拼音的復韻母中,可以充當韻頭,即介音的有i、u、ü三個音。介音是聲母和韻母之間的過渡音,它的發(fā)音輕而短,所以有的留學生常會出現(xiàn)丟介音的情況。比如他們會把cānguān說成cāngān,是還沒來得及發(fā)圓唇介音就直接把下一個音發(fā)出來了。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讓學生在發(fā)有圓唇介音的音節(jié)時,先做好圓唇的準備。母語為英語的學生還會出現(xiàn)增加介音的錯誤,比如他們習慣在r后面加一個u音,把ránshāo說成ruánshāo。很多學生還會出現(xiàn)換介音的錯誤,比如把quánmiàn說成qiánmiàn。對于這些情況,我們一方面可以在示范的時候適當拖長發(fā)音,讓學生明確發(fā)音情況,另一方面也要配合大量的發(fā)音練習。
(5)鼻尾音-n/-ng。漢語中有兩個鼻尾音:-n和-ng。它們的差別在于:-n是舌尖鼻音,發(fā)音時舌尖抵住上齒齦;-ng是舌根鼻音,發(fā)音時舌根抵住軟腭。母語為英語的學生在發(fā)前鼻音時舌頭容易靠后,日本學生則容易混淆兩者。教學時,我們可以用d音帶-n,因為兩者的發(fā)音部位相同,只是發(fā)音方法不同。做好發(fā)d音的準備后,將口腔通路封閉,讓氣流從鼻腔通過,就發(fā)出了-n音。同樣我們也可以用g音帶-ng。
(1)四聲。聲調是語音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有的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聲母和韻母的發(fā)音,卻很難準確地掌握聲調。對于四聲的教學順序,我們之前曾經談過,最好是一聲—四聲—三聲—二聲。在教學時,可以配合五度標記法讓學生感受不同聲調的調值。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用手勢來展示每一個聲調的音高變化。不過這里要強調一點,我們在做手勢時,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手勢的方向要與他們保持一致。比如展示一聲時,手要從右側平推向左側;展示四聲時,手從右上方向左下方下降。
(2)輕聲。輕聲是漢語中一種比較常見的音變現(xiàn)象,它是在一定條件下讀得又短又輕的調子。它不是四聲之外的第五種聲調,而是四聲的一種特殊音變。
輕聲音節(jié)通常依附于其他音節(jié)之后,所以為了讓學生明顯地感受到輕聲音節(jié)與有聲調音節(jié)的不同,我們可以適當加重并延長輕聲音節(jié)前面那個音節(jié)的發(fā)音,然后輕輕一帶,把后面的音節(jié)短而輕地發(fā)出來,就是輕聲。
另外,我們也可以通過一些對比練習讓學生感受輕聲。比如,分別在聲調為一聲、二聲、三聲、四聲的音節(jié)后面加輕聲音節(jié):suānde、tiánde、kǔde、làde,從而讓學生掌握輕聲在不同聲調音節(jié)后的音高位置。
[1] 呂必松. 漢語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 孫德金. 對外漢語語音及語音教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3] 張和生.漢語可以這樣教——語言要素篇[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4] 趙金銘.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要素教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