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華 孫成成
(浙江省義烏市中心醫(yī)院,浙江 義烏 322000)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腸梗阻臨床觀察
楊慶華 孫成成
(浙江省義烏市中心醫(yī)院,浙江 義烏 322000)
目的觀察急性腸梗阻患者應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措施的效果及患者滿意度。方法70例患者按照接診先后時間,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觀察組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案,對照組采用西藥治療方案。比較兩組在治療中的腸胃減壓量、手術率、排氣時間、治療時間等,以及治療后的療效和患者滿意度。結果治療中觀察組24 h后腸胃減壓量、手術率、排氣時間、治療時間、中轉手術死亡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均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100.00%,高于對照組的88.57%,且觀察組治療總滿意度94.29%,高于對照組的77.14(P<0.05)。結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對急性腸梗阻療效顯著,不僅可減短患者治療時間,也降低其手術率和死亡率,從而提高患者滿意度。
急性腸梗阻 中西醫(yī)結合 療效 滿意度腸梗阻在外科急腹癥中屬于常見疾病,且發(fā)病率較高,發(fā)病率僅次于闌尾炎。與中醫(yī)學描述的“腸結”較為相似。中醫(yī)學認為,腸道為“傳化之腑”,司傳送水谷,因此可由于多種原因而導致通降失調,引發(fā)痛、脹及嘔等癥狀[1]。西醫(yī)將由各種原因而導致腸內容物的正常運行受阻,不能通過腸道稱為腸梗阻。在治療急性腸梗阻的過程中,糾正腸梗阻導致的水/電解質以及酸堿失衡特別重要,其治療主要以解除腸梗阻或者切除病變的組織,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是通過西醫(yī)治療過程中配以胃管注入中藥,減少手術,并降低死亡率[2]。近年來,我院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腸梗阻,取得了良好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所有患者均存在腹痛、惡心、嘔吐胃內容物、腹脹及停止排氣、排便等癥狀;查體可聞及高調腸鳴音或氣過水聲,站立位腹部X線片可見多個氣液平面。排除標準:合并有其他疾病或者癥狀;進行治療之前接受過其他相關治療以及可能影響本次研究效果者;具有嚴重的心、肝及腎等損害,對藥物代謝具有影響者;屬于孕婦、哺乳期間、高齡或者精神病等特征人群者;資料不全或者可能具有嚴重不良反應或并發(fā)癥的人群者。
1.2 臨床資料 選擇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浙江省義烏市中心醫(yī)院接診的急性腸梗阻患者70例。按照入院先后順序,2013年4月至9月入院者35例作為觀察組,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入院者35例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性15例,女性20例;平均年齡(34.70±3.20)歲;平均病程(11.08±2.10)d;機械性腸梗阻31例,動力性腸梗阻4例;胃十二指腸潰瘍術后7例;闌尾術后12例;長期便秘6例;結腸癌根治術后7例;其他3例。對照組男性16例,女性19例;平均年齡(34.90±3.40)歲;平均病程(11.10±1.90)d;機械性腸梗阻32例,動力性腸梗阻3例;胃十二指腸潰瘍術后8例;闌尾術后11例;長期便秘7例;結腸癌根治術后5例;其他4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癥狀等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實施禁食、胃腸減壓以及灌腸、補液持續(xù)治療,并對患者尿量和引流量進行嚴格測量,以此確定其每日需要補水量及電解質補給量,并實施灌腸、補液以及預防患者感染的措施,同時進行營養(yǎng)支持治療。對照組采用西藥進行治療,皮下注射0.1 mg奧曲肽,用藥后患者可以自主進行排氣并且進流食,癥狀無反復出現(xiàn)時則停止用藥。若72 h后,腸梗阻癥狀無緩解,或出現(xiàn)腹膜炎癥狀,有可能導致腸絞窄時,馬上手術探查,若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未呈現(xiàn)較窄,則繼續(xù)進行保守治療,直到癥狀緩解。觀察組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措施進行治療。腸胃減壓時,采取4 g頭孢噻肟鈉加200 mL的0.9%氯化鈉注射液靜滴,每日2次,以保證患者水/電解質平衡。在腸胃減壓的2~3 h后,經期胃管進行中藥注入150~200 mL,夾管2~3 h,以預防患者嘔吐,使中藥效果充分發(fā)揮。在上述治療基礎上,根據患者病情給予理氣寬腸湯:全當歸25 g,桃仁10 g,陳皮10 g,青皮10 g,烏藥15 g。復方大承氣湯:厚樸、炒萊菔子各25~50 g,桃仁15 g,赤芍、大黃、枳殼各25 g,芒硝15~25 g(沖服)。腸粘連緩解湯:厚樸25 g,烏藥、木香、桃仁、赤芍各15 g,炒萊菔子15~25 g,芒硝10 g(沖服)。胃管注入150~200 mL,并夾管2~3 h,每日1劑,分2~3次給藥。若經中藥注入無效則再行灌腸:經胃管進行400~800 mL的2%溫鹽水或者復方大承氣湯注入,并進行200~300 mL點滴保留灌腸,輔助治療?;虿扇♂槾讨委煟喝』颊唠p側足三里、上巨虛和下巨虛穴,行常規(guī)毫針刺法重刺激手法針刺,留針15min,留針期間采用重刺激手法行針2~3次,每天治療1~2次。中轉手術癥狀:全身中毒癥狀加重;腹痛加重,或變?yōu)槌掷m(xù)性絞痛;腹炎膜范圍擴大;腸鳴音由增強變?yōu)榱藴p弱或消失;保守治療3 d無效。
1.4 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24 h腸胃減壓量、排氣時間、治療時間并作記錄進行分析比較;記錄分析兩組手術率和中轉手術死亡率。2)評定分析兩組療效標準。治愈:患者癥狀及陽性體征均消失,且經腹部X線檢查,無異常情況。有效:患者腹痛癥狀消失,無嘔吐現(xiàn)象,但有輕微腹脹,若進食半流質食物則腹脹加重,肛門排氣及排便較少,腹部未出現(xiàn)壓痛或反跳痛,經腹部X線檢查,無異常或者呈現(xiàn)輕微腸管脹氣擴張癥狀。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或者體征均無減緩或者反而加重,經腹部X線檢查,呈現(xiàn)明顯的液平面以及腸管脹氣擴張現(xiàn)象??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3-4]。通過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具體分為:總分為10分,9分以上為非常滿意,7~8分為滿意,7分以下為不滿意??倽M意度=(非常滿意例數(shù)+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各項臨床指標比較 見表1。結果示,治療中觀察組24 h后腸胃減壓量、手術率、排氣時間、治療時間、中轉手術死亡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均P<0.05)。
表1 兩組各項臨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各項臨床指標比較(±s)
與對照組比較,△P<0.05。下同。
組別 n 排氣時間(d)治療時間(d)死亡率(%)觀察組 3 5 2 . 7 0 ± 1 . 4 0△7 . 5 0 ± 4 . 3 0△0(0)△對照組 3 5 3 . 6 0 ± 1 . 9 0 9 . 2 0 ± 3 . 7 0 4(1 1 . 4 3)2 4 h后腸胃減壓量(m L)手術率(%)3 5 8 . 0 0 ± 7 3 4 . 0 0△1(2 . 8 5)△8 9 2 . 0 0 ± 9 9 . 0 0 6(1 7 . 1 4)
2.2 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 見表2。結果示,觀察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n)
2.3 兩組治療后滿意度比較 見表3。經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
腸梗阻是由不同原因所引起的一種臨床綜合征,其特點為腸內內容物無法順利通過腸道,從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及臨床癥狀。其主要特點為:主要表現(xiàn)為腹脹,同時伴有惡心、嘔吐,較為突出特點是肛門停止排氣;經腹部X線進行檢查,可發(fā)現(xiàn)其液氣平面較多,并且腸腔內具有積液癥狀,根據腹部CT進行檢查則可發(fā)現(xiàn)常閉增厚及腸襻成團,但腸腔內均未出現(xiàn)顯影劑;術后腸梗阻主要發(fā)生于患者進行腹部手術后的6~12 d內,且癥狀由輕到重,早期患者可能不自覺[5]。若患有急性腸梗阻,則首先因根據病史及體征、腹部X線檢查進行分析判斷其完全與否、高位或低位、機械或動力以及單純或較窄,并且分辨一般粘連或者腫瘤情況,此對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尤其重要,因腸梗阻性質不同,其治療方案也不同,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適應癥是患者必須無血運障礙。
表3 兩組治療滿意度比較(n)
腸梗阻歸于中醫(yī)學“腸結”范疇,多為飲食失節(jié)、濕邪中阻,或蟲疾內擾,或熱邪郁閉從而陽明熱結,血瘀結痞而導致腸道氣機不暢[6],其治療多根據“通則不痛”或“六腑以通為用”原則進行通里攻下,主要圍繞“通”進行治療,若治療2~3次后仍無法緩解,則應考慮手術[7-8]。中醫(yī)學認為腸道氣機有所阻塞進而不通可導致脹氣,若氣滯血瘀,則導致腹痛,胃氣若上逆則導致嘔吐,氣機結滯則導致便秘或者不通。因此治療急性腸梗阻以開郁散結,潤腸通便以及理氣活血為法[9-10]。本研究采用大承氣湯加減通達腸腑,進而消除阻梗。大黃和芒硝共奏攻下導食;紅花和赤芍清熱活血,化瘀除滯;連翹和金銀花清熱解毒,預防感染;枳實、厚樸行氣導滯,走而不守,對于瀉下開結具有良好效應;當歸活血和血,能促進腸收縮和舒張功能恢復。諸藥合用,共奏理氣化瘀及痛腑潤腸之效。瀉下、清熱和活血共同作用,促進患者胃腸蠕動,改善腸管血運障礙,降低腸壁毛細血管通透性,并殺滅或抑制腸道多種細菌,具有較明顯抗感染作用[11]。在西醫(yī)禁食、腸胃減壓以及預防感染等非手術治療方案基礎上加以中醫(yī)治療,可使患者胃腸道平滑肌興奮作用增強,促進腸蠕動,解除粘連梗阻,不僅可使患者避免手術痛苦,更減輕其經濟負擔[12]。
本研究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措施治療急性腸梗阻,降低患者手術率和中轉手術死亡率,縮短排氣時間和治療時間,療效顯著,患者滿意度較高。綜上所述,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腸梗阻療效顯著,不僅可縮短患者治療時間,也可降低其手術率和死亡率,從而提高患者滿意度。
[1] 田晉嗣,何建勝.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老年腹部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9):2135-2136.
[2] 夏健松,王海成,翁攀峰,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粘連性腸梗阻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4,23(3):520-521.
[3] 曲義坤,劉偉新,張英海,等.中西醫(yī)結合療法對腹部手術后患者胃癱的預防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9):2194.
[4] 張忠霞,于天英,高漢義,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臨床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4):3409-3410.
[5] 王素利,王存志.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4,23(4):731-732.
[6] 何嫣惟,丁叢華.中西醫(yī)結合在急性腸梗阻中的應用[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4,41(5):981-983.
[7] 農躍,甘嘉亮.經鼻腸梗阻導管在機械性腸梗阻的應用研究[J].重慶醫(yī)學,2013,42(12):1397-1399.
[8] 梁靚靚,李慎賢,金鐘太,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麻痹性腸梗阻42例臨床觀察[J].新中醫(yī),2011,43(11):29-30.
[9] 任燕燕,何麗芳.急性腸梗阻的中西醫(yī)結合護理[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3,22(10):1654,1657.
[10]朱麗梅,曹澤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硼替佐米致骨髓瘤患者腸梗阻的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4,41(2):303-305.
[11]李忠禮,羅紹澤.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療效觀察[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2,23(7):1746-1747.
[12]樊奇,董志勇,張寒光,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tǒng)評價[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1,19(21):2285-2291.
R574.2
B
1004-745X(2015)06-1114-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6.063
2015-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