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明++彭容霞
歷史學科是弘揚愛國主義的最好陣地。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有效實現(xiàn)愛國主義教育目標?
第一,教師要切實提高自身素質(zhì)。
首先,必須豐富教學內(nèi)容。只有掌握生動、具體、豐富的歷史教學內(nèi)容,教師才能在授課時口若懸河地講述祖國悠久歷史、遼闊地域、燦爛文化,講述我國古代史,特別是近代、現(xiàn)代史上愛國志士的英雄業(yè)績和可歌可泣的愛國事件……尋找、掌握了豐富的史學資料,教師才能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引,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才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實現(xiàn)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
其次,要善于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歷史課本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寓愛國主義教育于傳授歷史知識之中。歷史課本教學素材豐富多樣,德育材料俯拾皆是,教材中每一幅插圖、每一段精彩的反抗外辱的小故事、每一個英雄模范人物的介紹,均要能為我所用,成為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有力武器。
第二,注意授課的生動性和形象性。
首先,要引導學生多誦讀歷史人物的詩詞歌賦,讓其中的愛國真情感染學生的心靈。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思想性和藝術性結(jié)合得非常好的名篇。這些名篇,特別是詩詞,在我們的教材中有一定的體現(xiàn),利用這一資源開展適度的美文誦讀,對學生將會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如,在講述屈原的愛國情懷時,和學生一起朗讀他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講述李白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時,和學生一起背誦他的名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在講述文天祥英勇就義的事跡時,和學生一起朗誦他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開展這樣的詩文誦讀,不僅加強了文史聯(lián)系,拓展了教育內(nèi)容,而且因為情景交融,學生的心靈就會受到激發(fā),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愛國真情的感染。
其次,教師在授課時要有鮮明的愛憎情感。在講述祖國的名勝古跡和年代久遠、種類繁多、內(nèi)容豐富、工藝精細的歷史文物時,教師的自豪感能使學生認識我國歷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增強愛國主義感情;在講述近百年來帝國主義是如何侵略中國,把中國一步一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史實時,教師的憤怒能使學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勵學生奮發(fā)圖強,為振興中華而貢獻自己的力量;在講述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為建立新中國而浴血奮斗的歷史時,教師的興奮能使學生懂得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道理,增強熱愛社會主義的感情。歷史教師鮮明的愛憎,深刻而含蓄的愛國主義情感是完成愛國主義教育任務的前提。
最后,形式要豐富。課內(nèi)課外相結(jié)合,開展豐富多彩的歷史課外活動,采取故事會、報告會、演講會、知識競賽、參觀訪問、觀看歷史電影等各種形式的活動,對學生進行生動活潑的愛國主義教育。
第三,恰當?shù)芈?lián)系實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生的憂患意識較之以前淡漠了。愛國與憂國從來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憂國是愛國的基礎和表現(xiàn)。為了國家與民族的發(fā)展,教師必須教學生學會在歷史中反思未來,形成憂患意識。反思過去可以有助于未來,反思未來則可以有助于現(xiàn)在。通過反思增強中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危機感,使他們通過教育做到居安思危、勇挑重擔。
責任編輯 嚴 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