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平
教育信息化是大勢所趨。隨著教學設備設施的高配,計算機與移動終端的普及,互聯(lián)網技術及物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教學設備日趨智能化、網絡化、信息化,對教師應用信息設備技術的技能要求越來越高。
新媒體不斷涌現(xiàn),各種學習輔導網站、社交媒體、資源平臺等層出不窮,海量信息洶涌而來,學生全天候、全方位、多角度地獲取各種知識。相比之下,教師講授和課本閱讀這一傳統(tǒng)途徑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占據(jù)的比重越來越小,因此學生對教師從知識的渴求轉變成了對學習方法與過程指導的渴望。
同時,隨著新技術與新平臺的不斷普及,管理效率大大提升,信息化網絡監(jiān)控管理已成為學校領導管理教學行為的常用手段,對學校信息化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師要主動轉變角色。隨著新媒體的迅速普及,學生可以自主地通過各種途徑,以各種方式開展自主學習。因此,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要成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同時,教育信息化也讓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多樣化,除了教師傳授,學生還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多媒體和小組合作、同伴互助、社會實踐等多種途徑學習。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計劃、指導、組織、協(xié)調,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監(jiān)督與評價。
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下,學生獲取知識的手段與途徑不再僅限教師的口口相傳,教師要更多地將學習主導地位讓位于學生。因此,教師必須廣泛地收集各種零散的學習資源,并根據(jù)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開展個性化教學,逐漸形成服務于學生學習的教學體系。所以,教師便從知識的“復述者”變成了“研究者”,并成為學生學習網絡的構建者和學習過程的服務者。
傳統(tǒng)教學中,學科教師只是針對本學科進行知識的傳授及技能的訓練。但面對信息化發(fā)展時代下的海量信息的沖擊,教師要學會引導學生采用多渠道捕捉信息,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處理和檢索能力,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指導。
學校和教師都要主動應對教育信息化變革浪潮。教育信息化浪潮全面改變了教育格局,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一巨大變革呢?
一是主動改變。優(yōu)秀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完善的學科知識體系,靈活的教學藝術,但其中也有部分教師自以為是、固步自封,缺乏改變傳統(tǒng)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動力和需求。學校應出臺相應的激勵措施,促使教師加強鉆研,主動將信息技術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
二是尊重產權。不愿意改變的往往是傳統(tǒng)意義上最優(yōu)秀的教師,因為他們豐富的教學經驗產生的大量優(yōu)質教學資源又正是教育信息化所亟需的資源,很多學校往往對教師的優(yōu)質資源的知識產權沒有從制度上給予充分尊重,因此不少教師不愿意將自己的優(yōu)質資源奉獻出來。學校應出臺相應的政策,尊重教師的產權,激發(fā)教師開發(fā)、建構優(yōu)質課程資源。
三是大膽嘗試。許多教師因為缺乏必要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和熟練操作的能力,害怕?lián)p壞設備、影響教學效果,從而不敢大膽地將信息化教學手段應用到日常教學中。學校要引導教師克服畏難情緒,主動提升業(yè)務能力,輕松應對教育信息化。教科研部門也要加大培訓力度,全面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并聘請學科專家進行信息技術課程整合方面的培訓,同時通過校本研修和同伴互助,促使教師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有機整合,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是理念共享。當前教學過程中最大的需求是優(yōu)質的課程資源,目前充斥于網絡的各種資源大多涉及版權收費,且與實際教學結合不緊,不接“地氣”,教師使用起來極為不便。對此,學校應下大功夫加強優(yōu)秀教育資源建設,同時充分調動教師的創(chuàng)作積極性,激勵他們共享“接地氣”的優(yōu)質資源,在共享的過程中學習和掌握優(yōu)秀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