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琪
摘要:立足中國古代傳統(tǒng)道德思想,從道德教育的內容與方法方面對搞好公民道德教育這一問題進行探討,認為中國傳統(tǒng)道德思想的“律己修身、仁愛孝悌、尚群為公、崇尚節(jié)儉”是提高公民道德修養(yǎng)的基本源泉,而“以身作則、為仁由己、啟發(fā)誘導、循序漸進”則是加強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同時,要重視公民行為規(guī)范的訓練,形成由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
關鍵詞:中國傳統(tǒng)道德思想;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B8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4)12-0085-02
一、中國的傳統(tǒng)道德思想中可借鑒的內容
(一)修養(yǎng)方面:修身為本
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最早提出修養(yǎng)理論的人,他用“修德、克己、正身、修己”(《論語·憲問》)等精辟的觀點,概括了他自己對個人修養(yǎng)問題的看法。他曾對執(zhí)政的季康子說“政者,正也?!笨鬃釉诖饛妥勇酚嘘P如何成為君子的問題時,接連運用了三個“修己”,即“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孔子主張通過自我檢查與自我監(jiān)督以達到修身養(yǎng)性的本質。
孟子非??粗匦奚碓谥卫韲抑械闹匾饬x,他說:“天下之本在于國,國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保ā睹献印るx婁上》)指出當傳統(tǒng)的德行不能成為我們所期望的結果時,我們一定要自省。古代的大思想家對修身有兩種觀點:一是修身要踐行,二是修身要達到“慎獨”。當今,人們處于市場經濟的浪潮中,一旦失去了“慎獨”,滿足現狀,就容易沉迷在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里,由于遠離不了社會上的各種誘惑而導致腐化墮落。所以,公民應該加強自身素質的提升,做到律己律人,建立心靈上堅實的道德底線。
(二)人際關系方面:仁愛孝悌
孔子對“仁”這個觀點做了理論上的定義,把仁看作是世上最高的道德標準。早在《尚書·堯典》中就記載過怎樣處理以家族為本位的父、母、兄、弟、子之間的關系,側重在這五種相互關系中人們的行為意識。“仁”的核心是“愛人”(《論語·顏淵》),即懂得重視、尊重、同情、關懷他人??鬃右恢睆娬{培養(yǎng)人們孝悌的品德是實現“仁”的基礎,最終形成“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孔子的理想信念,養(yǎng)成了尊老愛幼的社會道德風尚,使人與人之間做到友好、和睦相處,增進了人們在社會生活這個大家庭中的凝聚力。因此,要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質,就必須注重孝悌品質的養(yǎng)成。
(三)組織方面:尚群為公
中國傳統(tǒng)道德思想一貫的價值觀,我們認為應該是以群體、集體、整體為本位。管仲提出了“廢私立公”、“社稷先于親戚”,孔子提出“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莊子說“天地至公”,荀子說“凡立公所以充私也”,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等,都從不同方面表現出優(yōu)良傳統(tǒng)道德思想中“尚群為公”的整體主義精神。在當今經濟迅速發(fā)展的過程中,作為受傳統(tǒng)道德熏陶的公民,更應該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主旋律,處理好各種關系,為民族的發(fā)展貢獻一份力量。
(四)生活方面:崇尚節(jié)儉
中國傳統(tǒng)道德思想中把“儉”視為重要的道德要求。古人云:“國奢則用費,用費則民貧?!保ā赌印?,1990)古訓有:“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惟艱?!薄皟€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管子》,1990)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勤儉是我們的傳家寶,什么時候都不能丟掉。讓節(jié)儉、努力、勤勞成為一種風氣,一種動力。
(五)事業(yè)方面:自強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乾·象》,1988)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孔子是自強不息的典范,他提出了“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等觀點(《論語·述而》)鄧小平同志也指出:“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p>
二、中國傳統(tǒng)道德思想中可以借鑒的方法
(一)以身作則
子路問孔子,什么才是君子?孔子說:“培養(yǎng)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行,才能讓別人尊敬你?!弊勇酚终f:“這樣就可以了嗎?”孔子說:“讓自己有高尚的德行是為了教育百姓。”孔子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雍也》)。宋代良相王安石著《原教》,真實地反映了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本質特性。他說:“善教者藏其用,民化上而不知所以教之之源?!比藗兪艿搅藢崒嵲谠诘慕逃?,卻沒有感受到教育的形式。普天之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皆吾教也?!彼J為,統(tǒng)治者對傳統(tǒng)道德示范的方式應該是“浹于民心的教育”,反對“劬劬于法令誥戒之間”,施諸民之耳目的“強民教育”,認為好的社會道德風尚是教育人走向進步的途徑。
(二)為仁由己
孔子提出了“為仁由己”的修身養(yǎng)性的方法??鬃诱f:“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保ā缎l(wèi)靈公》)“為仁由己”的道德修身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篤志。即確定對“仁”的信念,這是修身養(yǎng)性的前提條件??鬃釉诟爬ㄆ湟簧赖滦摒B(yǎng)過程時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把“志于學”作為修身養(yǎng)性的開端。
博學??鬃诱J為,“志”固然作為修養(yǎng)的前提條件,但僅有“好仁”之志而不去努力學習,則將一事無成。
慎思??鬃诱f:“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保ā蹲髠鳌罚?988)(《季氏》)即需要人們在各種場合、不同問題上都要做到自省和思考,經過不斷地思考、提煉、加工,學到的道德知識才會上升一個新的臺階,由初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后期的理性認識,逐漸地提升自我意識,能夠辨別符合發(fā)展要求的道德標準。endprint
躬行。強調學以致用、身體力行。他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通書》,1988))(《子路》)他認為:“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保ā独锶省罚懊粲谑露饔谛??!保ā秾W而》)“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間》)把“行”放在極其突出的位置,并且把這種突出性轉化為意識行動,做到真正的身體力行。
(三)啟發(fā)誘導
孔子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啟,謂開其意;發(fā),謂達其辭?!本褪钦f當人們思想出現偏差時,我們應當適時地引導、幫助他們打開更改的門扉,端正思維的方向,即“開其意”“達其辭”??鬃拥膶W生顏淵結合自身的體會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保ā墩撜Z·子罕》)就是說,孔夫子善于把知識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弟子們,教給弟子們做人、與人相處的社交禮儀,言傳身教,受益終身[1]。
(四)循序漸進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思想道德教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快餐文化,它是一個需要不斷改進、逐漸完善的過程??鬃诱f“仁”的過程,就是一個從低層往高層過渡發(fā)展的階段。孔子認為:“剛、毅、木、訥,近仁?!薄叮ㄕ撜Z·子路》)意思是說剛強、堅毅、質樸、言語謙虛謹慎,就離仁不遠了。孟子說:“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币馑际钱斔诹鲃拥倪^程中,是先注滿離它最近的小水窩,然后才能向前流。暗示著所有的事物都是需要循序漸進的一個過程。同樣,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就在于平日里的瑣碎生活中,從點滴小事做起,認真對待。
三、中國傳統(tǒng)道德思想對當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啟示〖HS)〗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社會歷史逐漸進入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人們的生活觀念、相處方式、道德標準、審美要求都在發(fā)生著質的變化。對物質世界的欲望成了人們非常現實的想法,對精神世界的追求仿佛遙不可及,理想的道德標準似乎只存在人們的想法中,好像遠在天邊的一輪美而冷的圓月,雖然很美,卻很遙遠,這種美好像幻覺一樣,似有似無。每個人都是平凡的個體,也循著平凡之路的軌跡滑行著,每個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道德體驗,價值觀取向都在漸漸地變化著,無聲無息;在這種情形下,傳統(tǒng)的道德思想為我們開啟了新的天窗,讓我們每個孤獨的個體學者在古典文化中找回最真的自己,學會感恩世間的真善美,把生命的意義真正地體現在對精神和品德的追求上[2]。
首先,在公民道德教育中,要創(chuàng)造一種氛圍,學會體諒他人,學會合作、講究制度和規(guī)范。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歷史文化的文明大國,蘊含著大量豐富的傳統(tǒng)道德教育資源,在這個過程中,制度的規(guī)范要在日常的行為中形成一種機制。正如孔子所認為的:“不學禮,無以立?!薄安恢Y,無以立也?!?/p>
其次,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更要重視行為規(guī)范的養(yǎng)成,它是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問題。應在現代社會需要建立實踐性很強的道德教育模式,使這種符合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行為規(guī)范更全面地滲透在教育之中,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3]。
再次,在公民道德教育中,需要關注家風建設。家庭道德教育也是當代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家庭這個小社會融入到社會這個大家庭中,道德教育的熏陶最關鍵的場所應該是家庭,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是父母的影子,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家風建設應該加以重視。養(yǎng)子必教,教子必嚴。家庭道德教育重在家風建設。
參考文獻:
[1]楊萬里.庸言:宋元學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李澤厚.論語今讀[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4.
[3]李春秋.公民道德教育通論[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