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斯二五八一《大乘北宗論》錄文及研究

2015-01-09 08:12韓傳強
西部學(xué)刊 2014年12期

韓傳強?

摘要:敦煌寫卷斯二五八一號(S.2581),即《大乘北宗論》現(xiàn)共存25行,是研究禪宗北宗的重要文獻典籍之一,其主要內(nèi)容是以闡釋“大乘心”、“忘心”以及“大乘一地”的修行等為中心。然而,在現(xiàn)行流通的諸校刊本中,其錄文都只錄到該寫卷的第16行,漏掉了至少9行,這使得《大乘北宗論》的部分思想被遮蔽。因此,重新校錄《大乘北宗論》并將其思想呈現(xiàn)于學(xué)界,這即是本研究目的之所在。

關(guān)鍵詞: 《大乘北宗論》; 錄文; 大乘心;忘心

中圖分類號: B9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大乘北宗論》被學(xué)界視為研究北宗禪法及思想的重要文獻之一,因此,學(xué)界對此寫卷給予了較多的關(guān)注。就目前學(xué)界所引征的《大乘北宗論》的來源及版本來看,無外乎是《大正藏》本[1]1281和宇井伯壽先生的校本。[2]447但是,筆者在整理敦煌文獻時發(fā)現(xiàn),這兩個校本在完整度上都是有待商榷的。因此,筆者重新錄校斯二五八一號寫卷,并以此為基礎(chǔ),再對其思想進行粗淺的詮釋,以期將這份寫卷的原貌較為完整地呈現(xiàn)于學(xué)界。

一、斯二五八一現(xiàn)存校本及其存在的問題

《大乘北宗論》,在敦煌寫卷中目前只發(fā)現(xiàn)兩件寫卷,即S.2581[3]237和散1477(未見圖版)。[4]367自1916年矢吹慶輝發(fā)現(xiàn)這份禪書以后,對其進行校錄的校本主要有兩種,即(1)《大正藏》校本;(2)日本學(xué)者宇井伯壽之??北?。此外,由佛光大藏經(jīng)編委會編撰的《佛光大藏經(jīng)》,在該藏經(jīng)的部分也收錄了此寫卷,并對該文獻進行了簡要之介紹。[5]208同時,由臺灣學(xué)者藍吉富先生主編的、于1988年由臺北文殊出版社出版的叢書《禪宗全書》也有對該寫卷的關(guān)注,即在該叢書的第36卷中曾收錄了前文所論及的宇井伯壽先生的校本。[6]253現(xiàn)就這兩個校本存在的問題做一簡單說明。

其一,兩校本雖然規(guī)范了字體,卻遮蔽了寫卷本身字體的豐富性。就目前兩校本而言,《大正藏》本和宇井校本在底本選擇上均依據(jù)S.2581,但是在規(guī)范程度上,宇井本要高于《大正藏》本。不過,非常遺憾的是,兩校本均采用繁體字版,這雖然看上去比較規(guī)范,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卻泯滅了原寫卷字體信息的豐富性。當(dāng)然,這也是目前敦煌文獻在校訂出版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同時,兩校本在錄文方面,某些文字的錄入也有待進一步商榷。從宇井本的錄文來看,宇井伯壽先生依據(jù)的底本似乎不是敦煌寫卷S.2581原文,而更像是依據(jù)《大正藏》本進行錄校的。

其二,就錄文而言,現(xiàn)存兩類校本在完整度上都差強人意。在錄文方面,《大正藏》校勘本與日本學(xué)者宇井校本相較而言,其最明顯的問題在于,《大正藏》校本對S.2581這份寫卷后半部分錄文的遺漏。就《大正藏》這一校本而言,不管其對S.2581這份寫卷結(jié)尾部分的漏抄,究竟是出于編撰者的有意還是疏忽,其都造成了錄文不完整這一基本事實。而實際上,就S.2581而言,其共存有效文字至少有25行。而非常遺憾的是,無論是《大正藏》校本抑或是宇井伯壽校本,兩者都只將該文獻的錄文錄到原寫卷的第16行。這樣下來,也就意味著兩種校本在錄校時至少將原寫卷最后9行文字給“遺漏”了。當(dāng)我們仔細檢視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就寫卷S.2581內(nèi)容本身之連續(xù)性而言,寫卷S.2581第16行文本所述思想與該文獻第17行所述思想相當(dāng)連貫。即在S.2581中,寫卷第16行是以“大乘有十地”這五個字收尾,而S.2581第17行是以“少(原文作“小”)乘有七地”為肇始。因此之故,據(jù)寫卷S.2581的上下文意以及S.2581自身所呈現(xiàn)的信息來觀,寫卷本身的這種完整性是不應(yīng)該被割舍掉的。所以,我們亦不能毫無理由地把這份完整的寫卷一分為二,從而視其為抄錄的兩份內(nèi)容不同的論疏。更有趣的是,兩校本在錄校寫卷S.2581時,都將第16行最后一句“大乘有十地”錄成了“大乘有十也”。錄成“大乘有十也”似乎可以視為結(jié)尾之語句。因此之故,《大正藏》校本和宇井伯壽校本都“不容分說”地將寫卷S.2581第16行以下部分毫無理由地給抹去了。

其三,就文字抄錄而言,兩校本都錯錄了一些文字,甚至錯改了一些文字。例如,文本錄文校勘中,《大正藏》校訂本和日本學(xué)者宇井校訂本,都有多處錄文與原寫卷存在著非常明顯的誤錄現(xiàn)象。例如,在寫卷S.2581第9行之偈語中,有“若妄(寫卷原文作“忘”)于心,何憂何樂”這句,在該句中,后一“何”字,《大正藏》校訂本以及日本學(xué)者宇井校訂本均將此字錄為“可”,而實際上,寫卷S.2581原文所呈現(xiàn)給我們的字則是“何”字而非“可”字,而且原卷字跡非常清晰,不存在辨認不清這種情況。非常有趣的是,宇井先生甚至還煞有介事地在其校本注釋中特別注出說明將“可”改為“何”。如此這般,我們很難說這不是錄文的失誤。聯(lián)系上文,我們認為,這些文字校寫、錄入上的差異,實際上并不可小覷。盡管事實上僅是幾個字的“不同”,但若嚴格而言,這在一定程度上卻使兩校本在思想表達上,與寫卷S.2581原卷所述內(nèi)涵相去甚遠。

二、斯二五八一的錄文及說明

今依S.2581寫卷為底本,以《大正藏》校本與宇井伯壽校本為參校本而對之進行合校。本文進行的校錄內(nèi)容主要包括錄文、標點、校注這三個部分。為了盡可能更好地保留原寫卷信息,在錄文中,對繁簡字、異體字未作改動;對通假字、俗寫字,均將其標出,但對之不作改動;對別字、以代寫符號“々”而承上連寫的字,在將其標注后還原。

1.大乘北宗論一卷 大乘心①

2.我尚不起布施心②,何況慳貪心?我尚不起持戒心,何況觸犯心?我尚不起忍辱心,何況殺害心?

3.我尚不起精進心,何況懈怠心? 我尚不起禪定心,何況散亂心?我尚不起智惠③心,何況愚癡心?

4.我尚不起天堂心,何況地獄心? 我尚不起慈悲心,何況毒害心?我尚不起清淨(jìng)心,何況穢觸心?

5.我尚不起歡喜心,何況瞋恨心?我尚不起饒益心,何況劫奪心?我尚不起廣大心,何況狹身心?

6.我尚不起空無心,何況見取心?我尚不起正直心,何況邪曲心?我尚不起真正心,何況顛倒心?

7.我尚不起大乘心,何況聲聞心?我尚不起菩薩④心,何況凡夫心?我尚不起菩提心,何況煩惱心?

8.我尚不起解脫心,何況繫縛⑤心?我尚不起涅槃心,何況生死心?

而重説偈:

9.憂從心憂,樂從心樂。若忘⑥於心,何憂何⑦樂?

10.有文、有字,名曰“生死”;無文、無字,名曰“涅槃”。有言、有說,名曰“生死”;無言、無説,名曰“涅槃”。

11.有修、有學(xué),名曰“生死”;無修、無學(xué),名曰“涅槃”。有智、有惠,名曰“生死”;無智、無惠,名曰“涅槃”。

12.有嗔、有法,名曰“生死”;無嗔、無法,名曰“涅槃”。有戒、有律,名曰“生死”;無戒、無律,名曰“涅槃”。

13.有為、有作,名曰“生死”;無為、無作,名曰“涅槃”。斷煩惱,名曰“生死”;不斷煩惱,名曰“涅槃”。

14.見解脫,名曰生死;不見解脫,名曰“涅槃”。見涅槃,名曰生死;不見涅槃,名曰“涅槃”。

15.厭世間,名曰生死;不厭世間,名曰“涅槃”。樂大乘,名曰生死;不樂大乘,名曰“涅槃”。

16.見波⑧羅蜜,名曰生死;不見波⑨羅蜜,名曰“涅槃”。大乘有十地⑩,

17.小?乘有七地,大乘各□。小乘須陁洹?人,修小乘七地,得大乘一地;

18.斯陁含人,修小乘八地,得大乘一地;阿那含人,修小乘十地,得大乘一地。

19.大菩薩得道小四果,因?色、聲、香、味,成果。眼無分別色,名?須陁洹果;耳無分

20.別聲,名斯陁含果;鼻無分別香,名阿那含果;舌無分別味,名阿羅漢果。

21.眼是卵生,耳是濕生,鼻是胎生,舌是化生。三界九地,無色界

22.四天,色界四禪十八天,四禪九天,非想、非非?想天,□非□地。無所有□,

23.無所有處地;識□天 識無邊處地;□□天,□無邊□地;色□□天

24.□□□ □□□熱□□無煩惱人□□□□□ □□□ □□□ □□□ □□□□

25.二□三□ □□□ □□ □□□ 小□天 無□□□ □□□ □□□ □□□□

.....下殘

三、斯二五八一的思想呈現(xiàn)

如上所述,S.2581寫卷共存25行,雖然寫卷的最后3行由于字跡模糊無法辨認,但是從17-22行基本上還是可以判讀的。從這些可研讀的文字中,我們可以分判出《大乘北宗論》的主要思想,即是對“大乘心”、“忘心”以及“大乘一地”等思想的詮釋。

首先,“忘心”與“憂樂”的泯滅。就寫卷S.2581而言,在其標題中,便有明顯地彰顯,例如,其在標題中便將“大乘心”這三個字通過不同字體而特別地予以赫然標出。那么我們要追問的是,到底何謂“大乘心”?遺憾的,檢視相關(guān)文獻,未見對此有明確的詮釋。于此,以筆者之淺見,“忘心”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認為即是“大乘心”這一被學(xué)界所熟知的佛教用語所指向的理想之境界。因此,筆者認為“忘心”這一境界也即《大乘北宗論》這份禪書所要著重予以詮釋的。從錄文的相關(guān)內(nèi)容來看,寫卷第2-8行,也即寫卷S.2581的前20句,其都是在闡釋如何泯滅“憂心”與“樂心”,即將“心”置于無對待性之境界。誠如寫卷S.2581中所論及的“天堂心”與“地獄心”等,其一對對地出現(xiàn),實際上都是相對待的。而事實上,我們只有把每一種對待性從眾生心中清理出場,眾生之心方能真正獲得終極的寧靜,亦才能達至佛教所追尋的真正意義上的解脫。所以,“大乘心”所期望達到的理想境界,事實上即是眾生之心的對待性之泯滅。正如該寫卷第9行之偈語所論:“若忘于心,何憂何樂?”由此可見,憂、樂之煩惱皆從心起,眾生只有將心中的這種二元對待清除出場,其才能真正企及“忘心”這一境界。

其次,修行與涅槃的企及。在寫卷的第10-16行,用了13組墮入生死與企及涅槃的對比,即從“有文、有字,名曰生死;無文、無字,名曰涅槃”到“見波羅蜜,名曰生死;不見波羅蜜,名曰涅槃”,處處彰顯通向涅槃的路徑——破執(zhí)與顯性。無論是“有文、有字”,還是“見波羅蜜”等,都是對名相的執(zhí)著,只有“無文、無字”、“不見波羅蜜”,才是放下執(zhí)著,從而獲得終極的自由——涅槃。

從第16行末尾到18行末尾,通過對比,凸顯出以“大乘心”而修行的“優(yōu)越性”,大乘的這種“優(yōu)越性”正是建立在其破執(zhí)之基礎(chǔ)上的。須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分別通過修小乘七地、小乘八地、小乘十地而進至于大乘一地。

從第19-20行,通過詮釋菩薩以無分別之道獲得四果來進一步凸顯以無分別之“大乘心”修行的“優(yōu)越性”。即只要通過眼無分別色、耳無分別聲、鼻無分別香、舌無分別味便可以分別進至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和阿羅漢果。通過這種修行的對比,便隱性呈現(xiàn)出對涅槃的企及——以無分別之心而進至涅槃。21行?以眼、耳、鼻、舌分別對應(yīng)卵生、濕生、胎生、化生,這看似在凸顯差別,而實際上正是通過這種差別而進至無差別之域,這也是向涅槃境界的不懈企及。

再次,忘心與終極的關(guān)切?!洞蟪吮弊谡摗冯m然主要是以“偈”的形式出現(xiàn),文章篇幅較小,雖常被學(xué)者論及,但又往往置于“不重要”的行列。而事實上,《大乘北宗論》所彰顯的禪法思想基本上代表了北宗禪乃至整個禪宗解脫的基本進路——心的解脫。這種心的釋放也即傅偉勛先生援引蒂利希之觀點——終極關(guān)懷。[7]5當(dāng)然,“佛教的終極關(guān)懷”雖然仍是一個有待商榷的話語,但是正如筆者所一貫主張的那樣:如果我們承認任何宗教皆是關(guān)于人的生存的宗教的話,那么我們說佛教的終極關(guān)切是不可否定的。

《大乘北宗論》通篇呈現(xiàn)“忘心”思想,實際上這也是終極關(guān)懷的一種詮釋之方。這種“忘心”一方面訴諸于“無分別”的破執(zhí),另一方面也由修行四果等踐行來彰顯。如果說無分別之心的獲得是通過般若的破執(zhí)而企及涅槃,以期獲得終極的關(guān)切,那么,“大乘一地”、“四果位”的修行則是一種信仰的表達。在這里,我們看到哲學(xué)的思辨與宗教信仰的融合與貫通。[8]這種融通在《大乘北宗論》這里則是通過“忘心”來獲致的。換言之,這一企及的路徑我們可以將其簡化為“無差別→差別”(破執(zhí));由“差別→無差別”(顯性)。如果我們說“破執(zhí)”所彰顯的是“無差別之差別”,那么,“顯性”則詮釋的是“差別之無差別”。修行之道正是從“無差別之差別”逐漸進至“差別之無差別”之境界。于此境界,即處于“忘心”之狀態(tài),亦即實現(xiàn)了終極意義上的關(guān)懷。

《大正藏》校本和宇井伯壽校本對斯二五八一寫卷第16行以下的遺漏,實際上隱沒了這份寫卷的“修行”部分。如果說,斯二五八一號寫卷的前半部分主要是以般若破執(zhí)來企及涅槃,那么,斯二五八一號寫卷的后半部分則更多的是通過對信仰的表達來進至終極上的關(guān)切。所以對于斯二五八一號寫卷16行以下的遺漏,實際上在無形中“堵塞”了《大乘北宗論》所要詮釋的通向終極關(guān)切的另一路徑——信仰的表達。

注釋:

① 本文錄文據(jù)黃永武博士編撰的《敦煌寶藏》第21冊所收錄的《大乘北宗論》原文而錄,

參見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2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年,第237頁。

②“心”字,底本無此字,《大正藏》校本與宇井校本均有此字,今據(jù)之補。

③“惠”字,底本作“惠”,《大正藏》校本、宇井校本均作“慧”。在敦煌寫卷中,“惠”

與“慧”常混用,此字寫卷S.2581共出現(xiàn)3次,下同,不再另注。

④“菩薩”字,底本簡寫為“艸/廾”,左右結(jié)構(gòu),今還原之。

⑤“系縛”兩字,底本與《大正藏》本均作“解脫”,而宇井本將其改為“系縛”。據(jù)文意,

今從宇井本改。

⑥“忘”字,底本、《大正藏》本均作“妄”,宇井本改為“忘”。據(jù)文意,今從宇井本改。

⑦“何”字,底本為“何”,《大正藏》為“可”,宇井本改“可”為“何”,依文意,今從

底本。

⑧“見波”兩字,底本有此兩字,《大正藏》無此兩字,宇井本補此兩字,今從底本。

⑨“波”字,底本有此字,《大正藏》無此字,而宇井本補此字,今從底本。

⑩“地”字,底本為“地”,《大正藏》本與宇井本兩者均作“也”字。據(jù)文意,今從底本。

另外,《大正藏》本、宇井本均只抄到此處,漏了17行以下段落。

?“小”字,底本為“少”,據(jù)文意,今改為“小”。第17-25行此字共出現(xiàn)6次,均以“少”

代“小”,今俱改,不再另注。

?“洹”字,底本作“恒”,據(jù)文意,今改。

?“因”字,原寫卷字跡模糊,似因,據(jù)文意,今暫定為“因”。

?“名”字,底本無此字,據(jù)上下文意,今補之。

?“非”字,底本承上文連寫為“々”,今還原之。

?21行以下,由于S.2581原卷字跡模糊,而且錄文不完整,所以暫不對這部分內(nèi)容進行討

論。

參考文獻:

[1](日)高楠順次郎等.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85卷)[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987.

[2]宇井伯壽.禪宗史研究[M].東京:巖波書店,1966 .

[3]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第21冊)[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

[4] 商務(wù)印書館編.敦煌遺書總目索引[M].商務(wù)印書館,1962.

[5]佛光大藏經(jīng)編修委員會編.佛光大藏經(jīng)·禪藏·附錄·46[M].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

[6]藍吉富.禪宗全書·36·語錄部1[M].臺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 1988.

[7]傅偉勛.禪趣人生--生命的學(xué)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8]韓傳強.<肇論>終極關(guān)懷的雙重進路[J].江淮論壇,2010(5).

作者簡介:韓傳強,安徽六安人,南京大學(xué)哲學(xué)博士,南京大學(xué)歷史系博士后,滁州學(xué)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敦煌文獻及北宗禪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青年基金項目“禪宗北宗敦煌文獻錄校與研究”(項目批準號:14YJC730003)之階段性成果。

(責(zé)任編輯:李直)

如皋市| 交口县| 和政县| 大庆市| 南安市| 利川市| 鄂托克前旗| 青浦区| 营山县| 孟州市| 涿鹿县| 灵宝市| 亚东县| 平泉县| 盐山县| 霍邱县| 开化县| 安阳县| 揭西县| 临颍县| 连江县| 左权县| 长治市| 尼勒克县| 射阳县| 太湖县| 肃北| 尼木县| 宜阳县| 紫云| 茶陵县| 台东市| 应城市| 顺义区| 铜梁县| 顺平县| 德格县| 乌鲁木齐县| 浦江县| 林西县| 德令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