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桂傳
關心青少年健康成長是我國一個長遠的戰(zhàn)略方針,然而國家關于“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的調查結果卻引起國人的極大關注,那就是目前我國青少年的體質狀況很不盡人意。一些專家和學者認為,學校體育是影響學生體質狀況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改變目前學校的體育模式、探索新的教學方向、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是學校體育工作者所關心的問題,也是深化學校體育改革所必須研究的課題。
一、提高體育教師的素質
中學體育教師很有必要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加強自身專業(yè)體育素質教育的知識與技能。
1.思想素質
人的行為是受自身思想意識支配的。只有正確認識中學體育必須進行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從認識的高度正確對待基礎教育的變革,才可能在實際工作中有目的、有意識地,全面、正確地貫徹執(zhí)行素質教育的戰(zhàn)略,使學生從應試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2.文化素質
目前,大多中學體育教師雖然都有體育運動的知識和技術,但缺乏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時必要的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及對社會的了解,缺乏責任意識和使命感,很難想象這樣的教師如何能擔當起中學體育素質教育的重任。中小學體育素質教育已向廣大體育教師的文化素質發(fā)出了挑戰(zhàn),它要求體育教師不僅要有精深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也一定要有廣博的科技知識和文化底蘊,如此才能適應中學體育素質教育工作的客觀需要。
3.能力素質
加強中學生的素質教育及增強全民健身意識,要求體育教師不能僅僅了解一些體育項目的知識、技術和技能,更要具備一定的教學能力、教學方法及必要的知識技能結構、積極的創(chuàng)新精神、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等。因為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傳授健身方法,需要教師掌握各種各樣的鍛煉身體的方法,只靠在大學期間學到的幾項運動項目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體育教師要具備學會掌握任何一種運動項目的能力。
4.身體素質
中學體育教師的身體素質是實施體育素質教育中必需的物質條件。只有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才能保證自己盡快掌握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層出不窮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素質教育的能力。
二、提高學生體育素質的方法
確立目標教學與體育素質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是我們?yōu)檫m應素質教育而進行的改革,是對教學方向的探索。
1.概念
(1)什么是目標教學。目標教學是指在一定時間范圍內體育教學要達到的標準,它的突出特點是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目標教學的結構體系應包括總目標、大目標、中目標和小目標。
(2)什么是體育素質。體育素質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體育文化素質和終身體育能力。身體素質包括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適應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心理素質包括自尊心和自信心、堅強的意志品質和沉著果斷的精神、競爭和創(chuàng)新意識、團結協(xié)作和開拓進取以及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體育文化素質包括體育知識、體育機能和體育意識。終身體育能力包括獨立鍛煉能力、身體娛樂能力和欣賞能力。
2.目標教學與體育素質的關系
目標教學是手段,體育素質是結果。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目標教學,才能更好、更快地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素質。良好的體育素質能夠加快目標的實現(xiàn),體育素質是制訂目標的依據(jù)。
3.目標教學對教學教法的要求
由于目標教學注重學生的主體性,承認個體差異,因此在教法上我們不能“一刀切”,建立新的課堂模式是此次教改重點探討的問題。課的準備部分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自行組織、自行活動的能力,每次課可以由一位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進行組織安排。
對于基本部分,在教法上要采取“分組教學法”“成功體育教育(鼓勵法、錄象法、降低難度法、不平等競爭法、改變計分法)”“挫折體育教育”“情境教學法”等。這些方法的突出特點是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塑造自信、自強、完強拼搏的人格魅力。這樣學生從完成動作到較好完成動作的過程中獲得了成功的喜悅,體會到體育學習的樂趣,而這種成功樂趣的獲得又是以學生在體育教學中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為基礎的。
實踐證明,學生在學習時有明確的目標,而這種目標經(jīng)過自身的努力一旦實現(xiàn)時,就會體會到成功的樂趣。在目標實現(xiàn)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障礙鼓勵學生樹立信心,努力完成,在一次次失敗中不斷總結,最后完成目標,在這種挫折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實現(xiàn)學生身體素質的飛躍。
總之,學校體育教學應努力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這是學校體育追求的目標和最終目的。在當前基礎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時期,要求體育教師盡快適應這種改革,不僅要更新教育思想,更要更新自身的專業(yè)素質,從傳統(tǒng)的“專業(yè)教育”的局限中解放出來,提高自己的素質教育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振強.體育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J].中國體育學,2009(5).
[2]馬啟偉.體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