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冉
摘要:想象在中小學生作文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沒有想象,就沒有感性情景的再現,也就不會有豐富的感情活動,寫出的文章就會缺乏血肉和真情實感。所以,注重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是小學作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小學作文;想象;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20-0056-01巴金說過,沒有想象就沒有文學,沒有想象就沒有佳作。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想象作文的指導呢?想象作文的指導,關鍵在于教師的啟發(fā)誘導,指引學生想象的路徑和角度。生動形象的描述,激發(fā)想象的故事,引人思考的問題,直觀具體的情境,聲像組合的動畫、視頻等,都有利于學生打開思路,大膽想象。教師要肯定學生新穎獨特的想象,鼓勵學生大膽幻想。
1.那么怎樣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呢?
1.1教師要調動學生在整個觀察活動中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只有當學生一直保持積極思維活動的情況下,才能使觀察得到的新信息喚起記憶中的表象,進入新形象的創(chuàng)造過程。這種積極的思維活動主要指讓學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積極主動地去認識事物,以形成關于事物的正確表象,構成關于事物的正確形象。只有具有鮮明特點的事物,才有巨大的吸引力,這樣能引起學生驚訝、贊揚和喜悅等情感,產生濃厚的興趣,長時間對客體保持注意,引起積極的思維;教師也可以采取描繪或者啟發(fā)誘導的方式把學生及時引入能感知的境界。例如,我們學了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學生的頭腦里就會浮現出一幅優(yōu)美的風景畫:時值初春,柳色如煙,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的黃鸝嬉戲,時而傳來婉轉的鳴叫聲;萬里晴空,一碧如洗,成行的白鷺點綴于藍天之上,自由的翱翔,大自然洋溢著無限生機。要看西山,千年未化的積雪,閃爍著耀眼的銀光;江邊春水浩蕩,停泊著將要駛向東吳的船只。想象能把抽象的文字邊的形象化,能把歷史帶到眼前,遠方引至身邊。我不僅要求同學們了解文中的內容,而且要求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展開聯想,這樣雖不能親自到,也能身臨其境。
1.2要注意正確的聯想方式,即是要指導學生如何區(qū)別這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的聯系,舊的表象和新的表象的聯系。特別要注意引用知識對新的表象進行正確的取舍、補充和概括,不斷糾正學生聯想偏頗。這樣在觀察前,老師對學生應提出明確而具體的要求,使學生集中注意力觀察某事物的某個特征,更容易展開聯想。
概括起來,這種聯想活動的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確定抓住具體事物哪方面的特征——喚起舊的表象或補充新的形象,并將這種形象的特征加以抽象概括——提煉出典型的材料,表現主題。
2.看圖作文搭建了現實與想象的橋梁
小學語文中有不少看圖作文的材料,而看圖作文的畫面是靜止的,所表現的內容是有限的,如果單純地描寫畫面內容,所寫的文章是呆板的、干癟的。因此不但要看出畫面的內容畫的是什么,還要展開想象,把畫面上的一人一事和生活中有關的事物聯系起來,從而創(chuàng)造出新的內容。
例如我教"臉"這幅畫:呈現在大家眼前的是一張燦若春花的笑臉,然而僅僅一幅簡單的圖,如何展開想象,寫成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
提示:這是誰的笑臉兒? 他(她)在對誰笑? 他 (她)為什么笑?他(她)是怎樣笑的?
我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再根據提示展開想象,然后編寫出一篇篇短小的故事。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后,將寫出不同的文字,如:
(1)這是祖國媽媽的笑臉兒。學生于毅在文章中寫道:"祖國媽媽的兩位女兒——香港和澳門回到自己懷抱中,祖國媽媽慈祥的臉上露出了笑容,這笑容也是對祖國的浪子——臺灣的期待,期待著早日實現祖國的統(tǒng)一。"
(2)這是老師的笑臉兒。學生張藝華在文章的開頭寫道:"老師的笑臉像是農民伯伯手中的種子,撒在我們心里,慢慢地長出了小芽,這笑臉鼓勵我們勇往直前,激勵我們和勝利交朋友。品讀著學生對于笑臉的不同構思,咀嚼著他們清新優(yōu)雅的文字,誰能不說想象似花,盛放在他們習作的田野中?
3.要有親身的實踐才能有所寫
在教學過程中,怎樣去把握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呢?我認為應鼓勵學生多觀察、多寫一些自己親身經歷的最感興趣的事,并運用潛移默化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寫作的興趣,這樣學生在創(chuàng)造情景美的同時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那么,我們也應該多方面地考慮到孩子們所學所想以及所看到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些他們喜愛的自然景物,激發(fā)他們說出自己親眼看到的真實情感,消除學生的恐懼感和自卑感,使學生自強自信,不怕說錯,敢于做駕馭語言的主人,敢于主動大膽交談。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平時的訓練。于是在教學中,我不斷鼓勵學生要敢于亮出自我,想說什么就說什么,要不卑不亢,敢于展現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針對學生口頭語言的表達及時給予恰如其分的表揚、肯定。這樣以來,班里的情況大有好轉,每位同學都能暢所欲言,由過去的"教師講,學生聽",變?yōu)?大家說,大家議。"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效果顯著。
4.激發(fā)興趣,打造練筆的場地
4.1善于把握教材上的訓練點: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興趣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說,是一只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條細小的根須在潮濕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著,給它提供滋養(yǎng)。我們雖然看不見這些根須,但必須悉心保護它們。因為失去它們,生命和美就會凋謝"。可見,優(yōu)秀的作文也得由興趣的滋養(yǎng)來澆灌。語文教材以其內容的繽紛、包羅萬象,為我們提供了練筆的好機會。教師如何誘導學生加以訓練,充分體現了閱讀教學中讀寫相結合的成功把握與否,同時也進一步深化了學生對所學教材的領悟。為此,作文教學中我盡量創(chuàng)造機會,建立起語文教材與生活之間的"紐帶"。
可見,沒了思維的禁錮,在美妙逼真的視聽環(huán)境里,學生興趣盎然地提筆,作文不再是難事、頭疼事。
4.2捕捉生活資源中的亮點:《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與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因此,除了書本教材之外,教師還可將生活融入教學,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生生的趣味課堂。葉圣陶先生就曾說:"生活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
"真實是成功的一半"。 寫作文,只要勤于動筆,善于觀察,以"臨池學書,池水為墨"的王羲之為楷模,勤恒結合便會對寫作產生興趣。只要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堅持寫作就一定會游到理想的寫作彼岸,寫出好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