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志飛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按照美學規(guī)律,加強美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與滲透,定會以美誘人,以美感人,以美動人,以美育人。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美育;滲透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20-0270-01美育是培養(yǎng)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稱審美教育。教育部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動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美育等有機地統(tǒng)一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說過:"凡是學校所設置的課程,都沒有與美育無關的。"因此美育的實施是每位教師神圣的職責,作為蘊含豐富美育內容的高中地理學科,更是責無旁貸。地理教學中美育是教師通過教學過程和活動有意識、有目的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養(yǎng)成學生崇高的審美理想。使學生在思想感情上愛好、好學、學好地理。隨著創(chuàng)新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實施,地理教學必須滲透美育教育。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對于提高學生興趣和素質,熏陶學生情操,開拓學生視野,規(guī)范學生行為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1.巧用文學知識,體現(xiàn)高中地理教學過程的文學美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恰當運用詩歌、散文、民謠、諺語、故事等文學知識來描述和講解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穿插多媒體教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恰當運用詩歌散文,體現(xiàn)高中地理教學的文學美。詩歌散文語言優(yōu)美,聲情并茂,充滿激情,簡明順口。能讓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引用王冕《梅雨》"三月東風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澆"反映我國南方氣候因受來自太平洋暖濕氣流影響春暖雪融、山色翠綠如洗的美景;引用白居易《海潮賦》"白浪茫茫與海連、白沙茫茫四無邊,朝來暮去淘不盡,遂令東海變桑田"反映地球上海陸變遷及外力作用對地形的影響。引用碧野的散文《天山景物記》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天山優(yōu)美環(huán)境、豐富資源、迷人風光。再來看蘇軾的《望湖樓醉書》"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這首詩出神入化地寫出了夏季天氣的神奇變化,一個"未"字和一個"忽"字,寫出了夏季暴雨來得快、去的也快的特點。其實,詩中所寫的雨也和快行冷鋒活動密切相關。夏季時,空氣受熱不均,對流旺盛,冷鋒移來時常常狂風驟起、烏云滿天、暴雨傾盆,氣象要素發(fā)生劇變。但是這種天氣歷時短暫,冷鋒過后氣溫急降,天氣豁然開朗。蘇東坡的這首詩成功地描寫了夏季暴雨的典型特征。
1.2適當引用民謠諺語,體現(xiàn)高中地理教學的文學美。民謠諺語是群眾中間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深刻的道理,具有廣大的群眾性和深刻的哲理性,若在地理教學中巧用,必會起到"一石擊破水中天"之效。如講淮河流域污染時引用當?shù)孛裰{"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是絕代"。很形象地說明了淮河水質變化的情況;"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生動說明了暖鋒、冷鋒過程后的天氣狀況;"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反映了農業(yè)生產的季節(jié)性。
1.3及時穿插文學故事,體現(xiàn)高中地理教學的文學美。文學故事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對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能調動學生的興趣。日本"水俁病"的故事引發(fā)了學生對環(huán)境保護的緊迫性的思索;古巴甘蔗田里"蔗形蛇"的故事使學生對甘蔗生產的重要地位產生了深刻的記憶;"洋流助戰(zhàn)"的故事使學生對密度流增加了認識。這些扣人心弦的文學故事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充分利用教具和多媒體,追求高中地理教學手段的藝術美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要積極利用開發(fā)現(xiàn)代信息技術課程資源建立廣泛的有效的課程資源網(wǎng)絡"。新課標也明確要求"在有條件的地方和學校,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和網(wǎng)絡技術,制作課件和開發(fā)網(wǎng)頁。以促進教學內容呈現(xiàn)方式,學習方式,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以信息技術為先導,以系統(tǒng)論和教育技術理論為指導,根據(jù)學科教學規(guī)律而進行的學科教學改革即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它所引起的學生大腦皮層的反映,要比單一媒體(特別是老師口述)引起的反映強烈得多。這種綜合效應,有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學效率。
地理教學光靠語言不行,還要借助一系列藝術手段來表達。若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板畫、幻燈、錄像、多媒體、地理模型藝術手段,就能很好體現(xiàn)地理教學的直觀性、藝術性、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視覺記憶、聽覺記憶和動覺記憶,使新的興奮點不斷持續(xù)出現(xiàn),能有效地提高興趣和效果。講省區(qū)輪廓利用板畫形象記憶(如青年像玉兔等)變死的"啞圖"為會動的"活圖";講太陽系利用多媒體展示浩翰宇宙中千姿百態(tài)的星球,在詭譎變幻的音樂背景襯托下,使學生感到神奇、刺激、有趣,同時獲得美感。
3.開展課外活動,創(chuàng)造高中地理教學內容的鑒賞美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人們對美的感受追求不是自然產生,需要后天培養(yǎng)教育。因此開展課外活動到大自然中,是提高審美能力、鑒賞能力的最好課堂。如開展天文興趣小組、組織夜間識星、開展野外考察等,這些多彩自然的美的活動形式,既培養(yǎng)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感受美、鑒賞美,而且使學生直接、間接地去領略自然美,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感。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按照美學規(guī)律,加強美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與滲透,定會以美誘人,以美感人,以美動人,以美育人。
參考文獻
[1]孫瑋琪. 高中地理可持續(xù)發(fā)展觀教育的教學研究[D]. 遼寧師范大學, 2010.
[2]葉民強.雙贏策略與制度激勵-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評價與博弈分析[M].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2008.
[3]王偉中主編,郭日生,黃品副主編.《地方可持續(xù)發(fā)展導論》,商務印書館,北京.2009.5.
[4]廖榮華編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論與實踐》,湖南師范人學出版社,長沙.2005.3.
[5]鄭金洲.基于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6]李文.對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6).
[7]劉諄諄.在品味中獲取真知——論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J].教學月刊,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