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映妮
摘要:隨著全國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各學校教學的重點都轉向學生,把學生確立為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是現(xiàn)代教學改革的趨勢。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又不失"因材施教"的個性教育是教學的重點。然而,在學校體育教育中提倡發(fā)展學生個性是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中學體育;個性需求;心理健康;發(fā)展趨勢中圖分類號:G633.9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20-0286-01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更加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和參與性能力,以培養(yǎng)學生素質能力,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學生個性健康的發(fā)展。只有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成長,"教與學"的活動才能發(fā)揮其作用。在中學階段的體育課教學中,僅注重發(fā)展身體素質,已經不能滿足中學生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求。只有學生感興趣、喜歡,心理上需要的事物,動機的產生才能使個性得到發(fā)展。
1.發(fā)展個性的必要性
個性是指由于受人的需要、動機、興趣等制約而具有某種傾向,而具有一定傾向性的、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也就是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個性是在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和發(fā)展的。先天的遺傳因素,是個性發(fā)展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有社會環(huán)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其中,教育因素在人的個性發(fā)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個性與心理過程有著密切的關系,心理過程是個性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個性是在心理過程的進行和發(fā)展中形成,并且在心理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過程的某些特點,如果在其心理活動中經常地表現(xiàn)出來,即成為心理過程較穩(wěn)定的特點時,就構成了個性心理的某些特征。例如在認識事物時表現(xiàn)出來的觀察力的敏銳或遲鈍、記憶力的強弱、思維的敏捷或緩慢等特點,就是個性的能力方面的特征。認識情感和意志過程的某些特點,如細心、熱情、勇敢等,就成為個性的性格方面的特征。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只有掌握了學生的個性特點,才能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更好的教育。
2.體育教學活動對發(fā)展學生個性的作用
在體育教學中,學生不像在其它教學中那樣,被固定在課桌前,而是擁有一個廣闊的空間領域,可以盡情游戲、運動和競賽,他們的身體直接參與活動,其思維活動與機體活動緊密結合,因而個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與發(fā)展。在體育運動過程中,身體運動施加給機體感受器的刺激會在大腦中引起主觀意識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段時間里,機體反復多次地感受某種運動形式,就會在個性上形成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在體育教學中學生們不僅可以廣泛地參加社會交往活動,提高對社會的適應性,得到他人的尊重,還可以從體育運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滿足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從而證明自己的能力,增強其自信與自尊,使個性得到充分的調整和發(fā)展。
3.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如何發(fā)展學生個性
學生的興趣,是影響教學效果的諸多因素中最明顯的一種因素。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同樣的教材,同一教學內容,有的學生練習得很認真,而有的學生卻無精打采。其原因就在于他們的興趣不同,由于沒興趣而導致心理活動水平下降,身體運動技能未能激活,大腦處于抑制狀態(tài)。在這種心理狀態(tài)下活動,就可能會出現(xiàn)意外傷害事故,從而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學生的性格類別也同樣影響著教學效果。性格可分為兩種:內傾向型和外傾向型。屬于外傾向型性格的人,活潑開朗,反應快速,運動能力較強;而屬于內傾向型性格的人則性格孤僻,反應較慢,運動能力也較弱。如忽略了這種個性差異的存在,運動量和運動強度的安排做不到合理化,就會造成前者"吃不飽",后者"吃不消"的情況,結果會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進而影響教學效果。
3.1必須認真識別每個學生的個性。按照性格類型(內、外向型)在體育運動中,學生最能表現(xiàn)出自己的個性。合群與孤僻、好動與好靜、善斗與怕事、粗暴與文靜等,都可以一覽無遺。對此,教師應該認真地思考、分析。只有在認識學生個性的基礎上,才能施加正確的引導和有效的教育。
3.2承認個性差異的存在。由于學生的個性不同,在體育運動中的表現(xiàn)也不盡相同,運動能力以及運動量的負荷也不一樣。因此,對學生的要求不應強求一致,而應"因人施教"。
3.3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意識的核心內容,標志著個性的形成與發(fā)展的水平程度。在體育運動中,支配學生身體運動的自我意識,滲透著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響。作為教師應該有目的地培養(yǎng)他們的自我意識,用高尚的社會影響因素作為支配他們參加體育運動的內驅力,為個性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個理想的環(huán)境。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盡可能地讓他們獨立進行活動,并提供更多的自由,變學生從事體育活動的被動驅使為主動追求。
3.4建立一個良好的體育環(huán)境。首先應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好關系。其次,教材的選用應生動有趣,適合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在體育運動中鍛煉自己的性格。以體育活動為媒介培養(yǎng)學生道德感、理智感和集體榮譽感。
4.讓學生在個性健康發(fā)展中找到自我價值取向,并形成終身體育鍛煉意識
隨著年齡增長,生理上的發(fā)育,學生成人化的心理逐漸成熟,過去心目中的教師權威在逐漸消失,在他們之間會重新塑造自己心目中的威信人物。所以體育教師必須改變過去那種以權威壓制學生:我教你什么,你就必須學什么的強制式教學方法。這樣只會抑制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厭學情緒的產生,造成學生不愿上、不想上、怕上體育課,對體育課失去興趣,疏遠體育課。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及發(fā)展特點,開展體育課教學,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積極鼓勵學生的參與性教學,通過他們的需求來獲得知識。才有可能營造出一個和諧的教學氛圍和宜人的教育環(huán)境。體育教學不僅讓學生感到快樂,更重要是讓學生感到成功的體驗。只有讓學生在"成功——失敗——成功"的過程中感受到"滿足——克服——新的需求"后,真正地領悟和體驗到體育鍛煉給人們帶來的喜悅。這樣的學校才有精神感召力,學生健康的個性品質就會得到張揚,對學生的個性健康發(fā)展和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的形成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高等師范院校教材《體育心理學》參考.
[2]《素質教育在美國》參考.